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是工具還是夥伴?觀眾不愛看海外電影了?上影節電影大佬激辯行業現象

2024-06-17 10:30

昨天,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以「光影之路 煥新啟航」為主題展開。2023年電影市場強勁復甦,電影票房大幅提升,電影宣發形式日趨多樣,電影口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2024年,電影人如何持續深耕精品創作,為觀眾貢獻更多題材多元、類型豐富的口碑佳作;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電影產業優化轉型;差異化發行機制將為電影行業注入哪些新的活力;電影國際合作呈現出哪些新態勢?開幕論壇上,阿里影業總裁李捷、IMAX中國CEO孟丹青、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等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幻電影的產量等相對落后

光線傳媒王長田指出了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類型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合理現象,相比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等發達市場,動畫片和科幻片等類型電影在整體票房中所佔的比例過低。

而且中國科幻電影的產量和質量也相對落后,「雖然《流浪地球》取得了成功,但整體而言,中國每年的科幻電影作品數量和影響力仍然不足。科幻電影不僅代表着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水平,還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與此同時,王長田透露,由光線傳媒與三體宇宙聯合出品的全新《三體》電影,將由張藝謀執導,「現在已經進入到前期的運作。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科幻大作,我們希望能夠抓住《三體》這部小説的精髓,同時能夠帶來突破和創新,也希望能夠帶來中國電影未來在國際市場上有所收穫。」

中國觀眾不愛看海外電影了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則從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觀眾的價值主張和審美趨勢在6-12個月內劇烈變化,而電影製作周期通常為24-36個月,這導致電影製作方難以在長周期內契合觀眾的短周期變化。」

因此,李捷指出,接下來「電影製作方怎麼樣在一個長周期中,又要契合觀眾短周期的變化」,這無疑將是一大挑戰。對此阿里影業有一些初步的判斷,也將在即將發佈的「華語鉅製」計劃中付諸探索,「也許未來會用幾年時間來證明今天做的這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的。」

另外他也發現,這兩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大挑戰就是,中國觀眾不愛看海外電影,這是一個大的變化。

「我們認為,讓中國的觀眾能夠看到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同類型、不同文化、不同表達方式的好電影,是行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他透露,阿里有一個計劃叫「好片盡在淘票票」,一直在跟中影集團協助營銷推廣,包括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的影片,如《你想活春怎樣的人生》,包括馬上上映的日本動畫《排球少年》,等等,都是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電影,這些電影有助於培養觀眾對電影的喜愛,以及給予新的補充。

將目光投向「中國人的海外故事」

「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最關鍵的下一個十年,我們還能為中國電影做些什麼努力,我也沒想好。未來,博納影業將把目光投向中國電影的海外故事,我覺得這一部分可能還有機會讓今天的觀眾耳目一新。」博納影業的於冬有備而來,他表示,「中國人的海外故事」的計劃同樣是三部曲,「博納正在開發的中國企業家在華爾街的故事,對標的是《華爾街之狼》;國安的情報人員在海外抓間諜跟隱蔽戰線的鬥爭,對標的是《諜影重重》等。」

他表示,在類型電影上更加國際化的表達,是博納未來幾年需要努力的,中國人的海外故事,這個類型的國際化表達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努力方向。希望中國電影在本國市場形成盈利之后,能夠在海外市場繼續擴大它的影響力跟輻射力、出口的能力。

「AI是工具還是夥伴」引發激辯

聚焦行業熱點的上影節論壇,自然也要探討時下最熱的AI。

「AI是工具論」的觀點,也得到了多位行業大佬的支持。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認為,AI技術和虛擬拍攝正在改變電影製作方式,提升製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不會改變電影創作的本質,創意和創作者依然是核心。阿里影業目前在多個項目中使用AI技術,包括在劇集和電影中大規模應用AIGC技術,以優化文本、視頻、特效和后期製作。

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也談到華人文化集團在其動畫部門東方夢工廠中廣泛應用AI技術,以加速動畫角色和場景的設計和製作。她認為,當前階段的AI主要是提供創意和技術的輔助,但隨着技術的發展,AI將使影視創作更加大眾化和民主化,賦予更多普通人創作的能力,「AI在動畫製作中已經運用了不少,但更多的還是處於前期創意輔助的階段。」

IMAX中國CEO孟丹青則強調,AI可以幫助優化設備和多元化內容,但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的創新。IMAX正研究利用AI技術優化直播和流媒體分辨率,並計劃在未來的體育賽事和演唱會電影中應用AI技術,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

「對AI過度的期望是不現實的,同樣,恐慌也是不現實的。」王長田認為,「電影是以創意為核心的,AI只能作為一個提高效率的工具。」

而積極擁抱AI,並視之為夥伴的也有。

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以實踐案例指出,AI的力量不容低估,不應只視之為工具,而應該將它作為「創作夥伴」。

王健兒提到,在實際應用中,AI已經能夠在靈感上給人以啓發,「我們認為自己的創意特別重要,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有的時候AI出來的結果同樣也好,甚至比自己原來想象的還要好。所以我想讓AI成為我們的創作夥伴,而不僅僅是工具。」

同時上影集團對AI持非常開放的態度,目前已在嘗試利用AI技術進行電影創作,並在車墩新買的昊浦基地建立了AI創作中心,旨在探索AI在電影創作中的更多可能性。此外,上影集團還計劃在南極題材電影《雪龍號》中運用AI技術,以實現更逼真的場景再現。

於冬也是積極擁抱AI的一派,他談到,AI將對電影公司帶來重大的變革,「過去我們叫素材、叫工程文件的東西,以后可能都是數字資產」。

他透露,博納影業已經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開始從短片和形象創作入手,逐步積累數字資產。無論是即將暑期檔上映的《傳説》中讓成龍重回二十多歲的「巔峰狀態」,抑或自己將在接下來的博納發佈會上與25年前的自己對話,都讓於冬興奮不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王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