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6-15 13:16
温熱的東南亞,正在消散它的創投熱度。
谷歌、淡馬錫控股、貝恩聯合發佈的《2023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3年東南亞商品成交總額(GMV)增長11%至2180億美元,是2017年以來最緩增速,融資也降到六年來最低水平。
兩年前國內有頭有臉的VC/PE都在趨之若鶩趕赴的坡縣,現在也變得冷清了很多。「有的人是去新加坡看機會,有的人是去新加坡尋找一張密集見LP的入場券,住了兩個月以后沒有看到好的機會,又回去了。」墨騰創投創始人兼CEO李江玕告訴藍鯊消費。
東南亞曾是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眼里「下一個中國」,近7億的消費人口,30歲的平均年齡,穩健的經濟增速……這是一個流淌着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2015年前后,當一眾中國創業者與投資人「下南洋」,多年后卻發現,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同時也是一片「苦海」:內部市場割裂,基建水平參差不齊,文化衝突劇烈……
根據李江玕的觀察,出海東南亞仍然有很多市場空白留下的機會,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真正沉下去,摸清本土用户需求」;如果想做到國內50%的市場規模,也必將面臨更大的摩擦力,步入正軌后纔有可能實現穩健增長。
以下內容來自墨騰創投創始人兼CEO李江玕的口述,經藍鯊消費編輯:
亞洲開發銀行(ADB)2024年4月發佈的報告預測,東南亞國家2024年和2025年經濟分別增長4.6%和4.7%。在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表現相對乏力的背景下,東南亞的經濟增長呈現出韌性。
我認為,這種韌性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東南亞人口結構年輕,消費力旺盛。東南亞生活着近7億人口,平均年齡30歲。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30年,70%的東盟人口將成為中產階級,消費市場規模將增長至4萬億美元。
第二,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相對比較專業。我曾經在印尼、泰國和政府部門長期打交道,我能感受到政策制定者對宏觀的把控,他們顯然是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三,近年來隨着國內人力成本的上升和規避貿易摩擦的需要,中國製造企業紛紛在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設廠,東南亞承接了很大一部分中國供應鏈的溢出。這不僅解決了很多就業,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量。
這是真實的東南亞。
很長時間內,東南亞被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視為「下一個中國」,但另一面,東南亞也是很多中國出海企業與投資人的一片「苦海」。
2015年前后去到東南亞「掘金」的很多創業者、投資人,至今沒有賺到錢。另外,谷歌、淡馬錫控股、貝恩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東南亞融資金額已降至六年來最低點。
而在電商領域,2023年初,京東電商業務退出東南亞,TikTok在印尼命運多桀,正當Lazada、Shopee、TikTok打得不可開交,Temu又番然闖入東南亞……曾經電商巨頭們高速增長的飛輪被按下了暫停鍵,還沒有怎麼嚐到甜頭,現在卻不得不應對一場又一場拉鋸戰。
到底哪一個纔是真實的東南亞?
兩個都是。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東南亞視為「下一個中國」。出海東南亞,中國創業者沒有「降維打擊」,而是需要深入本土,長期深耕;不過值得期待的是,一旦步入正軌,增長將會很穩健。
放眼全球,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創投圈,社交、出行、電商、消費等領域百花齊放,是具有特殊性的。
具體表現在: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在需求端釋放了一大波增量;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搞基建,高速公路、高鐵,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由此快速普及;美元基金尋路中國,極大促進了國內創投生態的繁榮,其資金體量要比美元基金在東南亞投入多得多。
這些「特殊性」在東南亞是不具備的。於是我們看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那些年,每年保持了7%甚至10%以上的增速,而東南亞經濟近年增速保持在4%左右;中國成為「基建狂魔」,而東南亞的地理單元破碎,基建水平參差不齊。
東南亞最大的市場印尼,那里水域縱橫,末端物流的配送,有些地方甚至要用到牲畜車和船隻。我記得有一回,國內某互聯網大廠的人和印尼某物流公司的人吃飯,問:如何把物流效率提高一倍?印尼物流公司的人回答:什麼時候能看到我們的卡車平均時速能超過30公里/小時,物流效率就能提高一倍。
另外,中國是統一大市場,東南亞是由很多個國家組成的區域市場,單個國家市場體量太小,越南人口還沒有廣東省多。
而且,東南亞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語言、文化差別很大,就連一個國家內部,也有可能完全不同。除了地理因素,這也跟東南亞各國曆史上宗主國的貿易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與宗教有關,背后原因是錯綜複雜的。
我曾在Rocket Internet旗下的出行APP Easy Taxi負責東南亞市場,Easy Taxi在拉美發展得很順利,到了東南亞,卻遇到很多之前沒有想到的困難,后來我們內部覆盤過這個問題。在拉美幾個主要國家,語言基本相同,在打車這件事情上,用户使用習慣也沒有太大差異,如果將一名哥倫比亞的運營負責人調去墨西哥,他應該很快就能上手;而在東南亞,很多國家的語言文化、用户習慣都不一樣,你很難想象,一名印尼的負責人如果調去越南能做得很好。另外,單個國家市場太小,如果同時做幾個國家的市場,你需要幾套不同的人馬來做,這里面的溝通管理成本不能忽視。
「東南亞員工不好管」「沒有狼性」「我的要求是這樣的,他做出來卻是那樣的」,這也是很多出海東南亞的企業負責人經常抱怨的問題。
我認為這里面有的問題涉及到宗教文化,管理者是需要做出妥協的。比如虔誠的穆斯林男性每周五都會去附近的教堂做禱 告。這時,你不能把他拉來開會。在業務執行方面,不妨學習日本製造企業的經驗。上世紀80年代,日本製造企業紛紛在東南亞設廠,他們會把生產的每個流程拆解得非常細,告訴員工你要做12345,分別怎麼做,然后要求員工把12345每個點做到位。指望不同文化背景和語境下的員工悟性很高,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做出你想要的結果,這不現實。
正是以上種種因素決定了,出海東南亞,如果要把項目做到國內50%的市場規模,必將面臨更大的摩擦力,需要更長期的投入。國內出現了不少月活過億的移動應用產品,而在東南亞,很多應用在用户規模衝到數千萬以后,就遇到瓶頸了。
2015年-2019年,東南亞曾出現了一批高速增長的項目,大多集中在出行、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領域,是世界其他地區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在東南亞的複製。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東南亞那幾年的高速增長,更多是用資金砸出來的,並不完全是市場變化帶來的自然增量。
到今天為止,9年過去了,很多項目尚未實現盈利,大量VC的資金被套牢,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會願意再去追加投資,或支持其他創業項目嗎?創業的人相比9年前會變得更多嗎?
我的觀點是,在東南亞創業或做投資,一定要調整預期,不能有像在中國那樣對用户規模與體量的過高期待。在東南亞做到百億美金,這不太可能,不過數百萬美金投進去,1-2億美金的估值被收購,這樣的機會還是有很多。
在當下的時間點,無論創業者還是VC,出海東南亞仍然有很多機會點,特別是在消費領域。
在東南亞的消費市場,產品豐富度、服務完整度比中國差很多,存在供給不足。 比如中端的連鎖酒店,在東南亞存在市場空白。東南亞每個叫得上名字的城市,高端酒店是面向當地有錢人和外國遊客的,條件簡陋的招待所是面向本地月入3000元人民幣以下的「窮人」,這纔是普羅大眾。如果國內企業去佈局中端酒店連鎖品牌,未必沒有機會。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巨頭也進入這些很有機會的賽道,創業公司還有機會嗎?
以我的觀察,很多情況下,創業公司在本土化方面可能比巨頭更有優勢。
在國內市場盤子很大、做得風生水起的情況下,巨頭願意面向東南亞市場投入大量資源,重新做產品研發、組織上游供應鏈嗎?如果把國內做得很成功的產品直接賣到東南亞,由於價格或產品功能等原因,很有可能這些產品根本不是當地用户想要的。
對巨頭來説,還有一個問題是,東南亞到底派誰去?這個人願不願意沉下去,在東南亞長期深耕?
國內很多巨頭公司里的核心高管,都是在國內市場高速增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是被成功光環籠罩的,他們不一定能夠沉下去。如果這名高管去東南亞的目的是兩年后回國升職去其他部門,那麼他應該不會去做一些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如果派去東南亞的負責人不是核心高管,他未必能夠調動公司各個部門的資源,去支持一個很長時間內業績可能還不如國內市場一個零頭的項目。
相比之下,創業公司更加靈活。如果出海東南亞是公司的重要戰略,經常是一把手親自負責出海業務。
中國消費企業出海東南亞的幾個熱門賽道中,我非常看好茶飲。在東南亞,茶飲消費沒有淡旺季之分,原料充足,中國的茶飲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很有優勢,東南亞人力成本又相對比較低。
到2023年10月,蜜雪冰城已在印尼開了2300家門店;2024年,甜啦啦計劃在印尼開出300家門店;在馬來西亞,霸王茶姬是當地市場頭部茶飲品牌……不過,我認為國內茶飲品牌在東南亞做線下連鎖,一定要在當地設廠,否則一旦實現規模化,物流倉儲成本會很高。
東南亞人也普遍喜歡喝咖啡,但我認為,國內咖啡品牌出海,在東南亞市場的競爭力可能不如茶飲品牌。因為東南亞很多國家是咖啡產地,街頭有很多賣咖啡的小商販,他們可以把咖啡價格做得很低。國內咖啡品牌去到東南亞,在價格方面沒有優勢。
隨着TikTok在東南亞的普及,美粧類目迎來了增長機會。TikTok是主動推薦的流量,更容易將新產品推到用户面前。美粧等適合將產品賣點、使用前后效果對比視覺化呈現的類目,有機會通過短視頻、直播獲得更大的增長。
基於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小家電、3C等類目性價比十足。我能買300元的徠芬,為什麼還要買3000元的戴森呢?雖然戴森是高端品牌,但在很多東南亞消費者看來,使用體感差別是不大的。
當然消費類產品想要在東南亞立足,性價比也不是全部。你要了解當地消費者需要什麼東西,除了性價比,也有可能是產品的調性、價值觀。印尼有一個美粧品牌叫wardah,做的是穆斯林美粧,創始人本人就是虔誠的穆斯林信徒,wardah的定價在印尼市場不算最便宜,但仍然很暢銷。
線下零售也有很多機會。根據統計,2023年,東南亞電商零售額僅佔零售總額的10%,線下零售仍然是大頭。不過很多東南亞國家對外資涉足零售是有限制的。一定要了解各個國家不同的政策,儘量避免踩坑。
20多年前,我離開中國,前往新加坡求學。工作后,我曾在法國、印度、香港、迪拜旅居,最終又回到了新加坡。2013 年底,我作為東南亞 CEO 加入 Rocket Internet 旗下的出行軟件 Easy Taxi ,后來又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歐洲知名外賣平臺Foodpanda。
這些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與多元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打交道。2011年,我曾在印度帶一個小團隊做調研和諮詢工作,經常與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剛開始的時候,工作很難推進,幾周之后,我發現一個竅門——如果第一次見面就把印度人的名字唸對了,特別是把南印度人很長的名字按照他們的方式正確念出來,接下來交流就會順暢很多。
所以對於國內出海企業,面對文化衝突,一定要多聽多問,留意當地的每一個細節,千萬不要用國內的經驗直接下結論。
我創辦墨騰創投是在2017年,直到2020年初疫情到來之前,墨騰創投主要是做項目孵化。具體模式是,每個項目我們投入20萬美金左右的資金,拉一個團隊來做,看看能不能跑出來;如果項目能夠跑出來,再去外部融資;做大到一定規模,再找合適的機會被收購。
2020年初,疫情迫使整個團隊停了下來。當時墨騰有一個孵化的項目被收購,我們的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也有了時間反思公司發展模式。
我想明白了一點:同時孵化好幾個項目作為主業,可能不是很好的發展模式。
如果單純是為項目注入資本,在競爭不激烈的時候,項目是有機會跑出來的;競爭非常激烈的時候,考驗的是創始人的綜合能力,但我不可能把自己變成所有項目的「創始人」。
另外,以「賣掉公司」為目的的項目孵化,可能有點動機不純,對項目的長期發展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你孵化一個項目的目的是兩年后賣掉它,你就不會為它去做一些長期的事。這樣的項目可能在營收、規模等數據上很好看,但它的根基是不牢固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多問題迟早會暴露出來,到時候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才能解決。
所以2021年后,墨騰創投的主業轉向了諮詢、為商學院提供課程,利用自身中國背景、本土資源和項目執行經驗,協助出海項目更好地落地執行。現在做投資主要是我個人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在做,不算主業。
近期,墨騰也在做一些國內企業與東南亞企業文化交流的事。墨騰向國內企業提供一些對東南亞市場的認知,也向東南亞創業團隊展示真實的中國經驗,以此彌合不同文化語境的差異。當然墨騰具體業務範疇有哪些,我們不會給自己畫一個框。我們也會順帶做一部分FA的業務,不排除將來看到結構性的增長機會,墨騰會募集一隻基金專門做投資,但這樣的結構性機會目前我還沒有看到。
觀察東南亞市場多年,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是,因為我有中國背景,瞭解國內的商業模式,我已經看到了一些商業模式的終局,會認為這樣的項目不值得投資;但同時我也看到,不少創業者拿了VC的錢,項目發展很快,賣掉項目以后,VC也獲得了回報,墨騰或者我個人卻在糾結中錯過了很多機會。
我后來反思,關注終局做投資,可能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東南亞市場與中國市場基礎設施不同,競爭格局不同,商業模式的終局可能也是不一樣的。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當項目有機會退出的時候,作為投資人,回本是有必要的。 至於要不要做長期投資,看機構或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未來的預期。到了一定階段不把項目賣掉,有可能看到項目做得更大,也有可能會被套牢。是不是應當以結局論英雄,這個事情很複雜,我不太好評價。
這幾年,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卷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闖入東南亞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我相信,這一代中國創業者是優秀的創業者,他們見過各種全球領先的商業模式,具備認知優勢。他們在國內卷生卷死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一路征戰做到行業頭部,由此練就了極致的效率。
我相信,到了東南亞,只要中國創業者抱有合理的預期,願意沉下去,將國內訓練出來的效率與東南亞本土的東西相結合,是有機會出成果的。出海東南亞要做長期主義者,本土化沒有捷徑,至於結果是大力出奇跡還是持續穩定地賺錢,我更相信是后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鯊消費」(ID:lanshaxiaofei),作者:田甜,36氪經授權發佈。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