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6-07 08:00
東南亞並非針對美國市場的最好輸出位
撰文 | 潮汐
出品 | 光伏Time
我國光伏巨頭正在從東南亞敗退。
近日,關於光伏企業關閉東南亞產線的消息甚囂塵上。這批由天合光能等巨頭搭建的光伏產業集羣,曾被視為我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美的窗口,此時正徘徊於失效邊緣。
從一線從業人員提供的信息來看,停工是無需爭論的事實,只有個別企業的少量產線仍然保持運行。部分企業對這些信息做出了迴應,「仍在評估是否需要關停」「不影響業績」等説法層出不窮。
似乎東南亞停產對企業來説意味着什麼,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先看產能。2022年,浙商證券發佈的研報指出,我國電池組件龍頭在東南亞佈局的產能包含硅片、電池和組件分別約21.6、27.7以及30GW,其中天合光能硅片、電池、組件分別6.5、5.2、5.5GW;晶科能源硅片、電池、組件分別7、7、7GW;晶澳科技硅片、電池、組件分別4、5、3.5GW;東方日升電池、組件分別3、3GW。
據其他媒體統計,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組件產能預計已達50GW,而電池片和硅片產能大約為45GW和27GW。
這一數據説明一個問題,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光伏產能,可能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僅有2~3年的壽命。如果以此計算,我國在東南亞佈局產能的廠商很可能尚未收回成本,導致「大傷元氣」,而這還沒有計算老舊產能技改、升級帶來的損失。
這筆損失有多大呢?有數據顯示TOPCon單GW設備投資額目前已經降低至1.8億元以下,在PERC產線上新增LPCVD/PECVD設備、鍍膜設備等即可升級改造至TOPCon產線,單GW改造成本在0.8億元左右。PERC產能相對成本較低,但也在億元級別單位上。
以此計算計提減值,又不知多少企業要倒在路上。
巨頭在東南亞的虧損還要算上一體化。2022年12月,美國商務部針對多家光伏企業的反規避調查初裁結果宣佈,其中阿特斯、隆基和天合由於在東南亞並不具備一體化產能,被認為有子公司規避制裁的行為。
在當時,海外一體化被視為必要選擇。天合光能曾介紹,因為公司目前在東南亞沒有一體化產能,硅片均來自國內,在天合光能東南亞自有硅片產能建成之后,本次政策風險便可以化解。
現在看來,大概率會事與願違了。
當然,東南亞產線停產並不一定意義意味着工廠被放棄。目前,主流的N型電池在短期內仍將保持技術領先,東南亞產線的先進產能可以留作補充。但先進產能永不過剩的説法,還能支撐企業走多久?
脆弱的平衡
如果説中國本土光伏產能處於新舊技術替代和產業重整期,那麼東南亞作為中國光伏對外的窗口,又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東南亞,這塊富饒的熱帶地區,北部與我國接壤,西北部直鄰印度、孟加拉國,勾連印度洋、太平洋,是我國光伏產業對外輸出的優選之地。
曾有媒體報道稱,到2030年,東南亞有潛力生產125至150GW的光伏組件容量。這一過於樂觀的言論看似不着邊際,但卻有着合理之處。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為475.9億美元。其中,光伏組件出口額為388.3億美元,電池片出口額為39.4億美元,硅片出口額為48.2億美元。
其中,2023年,我國光伏電池片、組件對美國出口金額分別為334.7萬美元、1314.7萬美元,合計僅1649.4萬美元。這兩大板塊在我國光伏產品對外出口中佔比極小,分別為0.1%和0.03%。
但美國的光伏裝機數據卻很亮眼,SEIA數據顯示, 2023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32.4GW,2024年有望觸及38GW。
美國,這塊高利潤的優質市場,不會被國內企業忽視。2012年,歐美對中國光伏企業開啟的雙方調查,讓我國光伏企業無法直接讓大陸產能輸出歐美。不僅如此,美國后續出臺201關税、301關税等貿易政策,繼續加高關税,以用於給本國企業發展爭取時間。
爲了跨越一紙條文,中國光伏企業奔向東南亞建設產能。以龍頭天合光能為例,從較早的公開報道可以發現,至少在2015年初,其已經有了東南亞佈局的動作。
彼時,天合光能與馬來西亞本土的一家代工廠合作,增加500兆瓦的產能。2015年5月,天合光能在泰國的工廠正式奠基開工。該項目總投資達1.6億美元,生產高效率電池及組件產品。
另外,東南亞本身對新能源就有極高的需求。
東南亞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光伏發電的理想區域。這個地區全年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這意味着有大量的太陽能資源可以被利用,尤其是在像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
東南亞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用電需求日益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東南亞的能源需求預計在2030年前將增長近兩倍。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電力需求持續攀升。傳統的化石燃料難以滿足如此快速增長的需求,而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正好能夠填補這一空缺。
到此為止,我國光伏企業似乎與美國政府達成了微妙默契,通過東南亞走向美國的組件既滿足了每年遞增的裝機需求,又不至於壓垮所有的美國光伏廠商。
然而,在這場實時博弈中,平衡註定只是曇花一現。
后遺症
曾有人戲言,目前的光伏產能已經能夠滿足兒子輩的需求,連孫子輩需求能否滿足也可探討。光伏行業的過剩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激烈內卷中,能夠盈利的海外市場,每一個區域都值得廠商奮力一搏。帶着資本熱錢的光伏企業把擴充規模,降低成本的邏輯用在了更遙遠的土地上。然而在殘酷的市場中,除了技術風險,還有很多政策風險,結果就是,產能越來越多,過早關停的可能越來越高。
過剩固然是東南亞停產的重要元兇。有一線人士向光伏Time透露,不止海外,國內頭部光伏企業產能關停情況也比比皆是。拿不到訂單,拿到訂單不賺錢,都是停產理由。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停產反而向投資者展示了不缺現金流的偉岸形象;部分現金流短缺企業爲了回籠資金和吸引投資,不得已虧本也要生產。
但過剩並非唯一理由,正如前文所述,2012年以來的長久雙反調查或許纔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對從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光伏電池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税調查。數據顯示,傾銷幅度在70.36%至271.28%之間,而反補貼率則高於最低限度(發達國家低於1%、發展中國家低於2%)。
此次針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的「雙反」調查,今年4月24日已有眉目。該請願書由美國太陽能製造業聯盟貿易委員會提交,涉及的企業包括Convalt Energy、First Solar、Meyer Burger、Mission Solar、Qcells、REC Silicon和初創公司Swift Solar。
實際上,早在2022年,加利福尼亞州的光伏組件企業Auxin Solar就曾提交類似請願書,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的太陽能產品發起反規避關税調查。不過,拜登政府選擇對這四國的光伏電池板免徵24個月的關税。2023年6月,這一豁免即將到期,因此美國其他光伏供應商及時提交了申請。
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公佈了對上述四國的反規避調查結果。終裁結果顯示,這些國家出口的光伏產品在全國範圍內存在規避行為。在被調查的八家企業中,比亞迪香港、阿特斯、天合光能、隆基樂葉與New East Solar五家企業被暫時認定存在規避行為,而韓華、晶科能源和博威合金旗下的博威爾特則被認為不存在規避行為。
即將到期的關税免徵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光伏企業對美國的出貨。新的關税政策則由於存在追溯的可能性,在終裁結果發佈之前,我國光伏企業通過東南亞地區產線向美國銷售電池組件的態度將趨於謹慎,而暫停產線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還能去哪?
東南亞產能按下了暫停鍵,但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光伏增長趨勢不會因此而減弱。
首先,值得強調的是,東南亞並非哀嚎成一片。
今年4月,橫店東磁披露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在東南亞有三個產業基地,東南亞光伏工廠預計將於今年6、7月份建成並逐步投產,越南磁性材料工廠預計在今年底前建成首條產線,明年再新增一條產線;另外泰國工廠的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預計明年二季度會有產品下線。這些海外本土製造基地的建設,對公司海外市場的開拓能有一定的幫助。
同時,橫店東磁在近日回覆投資者,美國重啟雙反調查是針對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產品,而東磁的海外產能佈局不在此列,故將有利於公司拓展美國市場。
橫店東磁的觀點簡單總結就是,東南亞不止四國,四國之外依然暫時有生存空間。
今年5月,鈞達股份在公司2024年一季度業績説明會上表示,海外產能建設是公司2024年度重點開展的項目,公司將重點考慮東南亞、中東、東歐以及美國等地投建海外高效電池產能,后續將根據國際貿易政策、當地光伏市場需求、產業鏈配套等因素綜合確定並分步實施。
東南亞之外,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國內頭部光伏企業都具備前瞻市場判斷以及資金優勢,已在全球多地前瞻性佈局產能。
對已經關停東南亞產線的企業來説,要想規避美國反傾銷調查,只能「令擇他枝」。這一「枝」必須穩,美國本土是最好選擇。
日前,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天合光能提問:公司越南項目的中方人員大量撤回國內,請介紹越南基地的近期生產經營情況,以及美國關税政策對貴公司的影響。公司美國項目是否能在2024年內投入使用?
天合光能在互動平臺回覆: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對公司影響要看后續事件進展情況,公司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調整越南基地產品生產及銷售戰略。
天合光能一直積極推進全球化佈局,一方面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海外抗風險能力,公司在美國、印尼、阿聯酋均有在建或者儲備產能項目,其中美國、印尼基地預計均將於2024年年內投產。
天合光能的回答堪稱業內模板,承認問題,展露實力,不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