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組膠原蛋白出海 創健醫療先行一步

2024-06-01 11:3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謝楚楚 創健醫療董事長錢松沒想到一切進展得這麼快。

5月8日,創健醫療作為唯一一家中國原料商入圍紐約化粧品化學家協會(NYSCC)舉辦的CEW美容2024供應商獎(CEW Beauty 2024 Suppliers Award)的評選,最終評獎結果將在年底公佈。入圍該獎項的評選,意味着中國重組膠原蛋白受到了海外市場認可。2021年,美國原料公司Geltor因重組膠原蛋白入圍該獎項。從那時起,海外市場纔開始關注重組膠原蛋白。

重組膠原蛋白被視為繼透明質酸后的又一「吸金」物質。從化粧品原料「卡脖子」到反向出海,錢松説,重組膠原蛋白是一個真正可以代表中國化粧品原料研發創新高度的中國成分。

錢松解釋,重組膠原蛋白技術並不是中國獨有,但只有在鉅子生物找到了肌膚修復的應用場景之后,海外市場才逐漸意識到重組膠原蛋白的價值。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已走在全球研究和技術的前列,集體來到了科研轉化為應用的關鍵階段。

雖然創健醫療入局時間遠遠晚於鉅子生物、錦波生物等企業,但該公司先后獲得了資生堂、路威酩軒集團(LVMH)青睞,一年多時間融資超4億元。有了這兩家知名投資方的背書,創健醫療迅速打開海外市場,在2023年佈局了多個國家。該公司的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還在2023年初獲得了國際化粧品原料(INCI)名稱,並被收入INCI目錄。

海外市場也開始了行動。今年5月,HTL生物技術公司收購了獲李嘉誠投資的Modern Meadow公司的美容和生物醫學部門,后者擁有重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rhCOL3)的重組蛋白平臺。據錢松介紹,一家生產重組膠原蛋白的挪威公司不久前也獲得了900萬歐元的融資,該公司只做化粧品原料,還沒有往更高級的方向發展。基於此,錢松判斷,重組膠原蛋白在海外市場已進入黃金賽道。

入局

創健醫療成立於2015年,董事長錢松的父親創立了中國本土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骨科醫療器械企業,這家企業在2013年被美國史賽克公司以59億港元收購。受家族事業的影響,錢松一直看好生物材料,而膠原蛋白是一個大市場。2011年,以色列公司CollPlant首次成功開發出有效表達人體膠原蛋白的植物平臺,採用基因工程技術在菸草植物中生產人造膠原蛋白。這給錢松帶來了關於非動物源膠原蛋白(animal free collagen)的靈感。

那時,他和同行都還不知道生產非動物源膠原蛋白的技術就是當下大熱的合成生物技術,單純覺得那是一個好東西。當時錢松想把Coll Plant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引入國內,不過沒有成功。問題在於,這項技術可能是與市場脱節的。在重組膠原蛋白三大類別中,Coll Plant做到了最高級的重組人膠原蛋白,但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產品價格高昂。

2015年,錢松創立創健醫療,決定做中國自己的重組膠原蛋白。當時這一賽道並非空白,成立於2001年的鉅子生物已深耕行業十多年,推出過首個護膚品牌可麗金,並在2009年成為全球首家實現量產的重組膠原蛋白護膚品公司。這也給創健醫療鋪平了道路。

錢松表示,鉅子生物從成立那年開始就着重籌建「重組」專家班,還找到了重組膠原蛋白皮膚修復的應用場景,潛心把這一應用場景的市場培育起來,強化消費者的心智。

不同於先行企業的反覆嘗試、試錯,錢松切入重組膠原蛋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做醫療器械。錢松表示,創健醫療聯合國內多家醫院、臨牀機構,開展了重組膠原蛋白用於糖尿病足、壓瘡、褥瘡、燒傷等治療的研究,發現重組膠原蛋白對組織再生、創面修復有極好的促進效果。

創健醫療還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利用合成生物技術推出更低成本、更高產量、更綠色環保的四面體核酸。該物質不僅有較強的肌膚抗衰、修復功效,還對角膜損傷修復、皮膚癒合等有良好效果。

技術革新也成了創健醫療的踏腳石。據錢松介紹,21世紀初期,大腸桿菌作為主流的發酵底盤菌株,被早期的重組膠原蛋白企業所採用。但隨着生物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們發現,畢赤酵母能夠有效避免大腸桿菌作為發酵菌種時出現的問題,所以也被后入行的企業廣泛使用。畢赤酵母菌發酵工藝解決了重組膠原蛋白大腸桿菌表達體系遺傳穩定性低、翻譯后修飾活性低、細菌內毒素高等行業難題,實現了重組膠原蛋白的穩定高效表達和規模化生產。

錢松説,當前重組膠原蛋白正處於科研轉化爆發期,中國的重組膠原蛋白在科學研究、製備技術、產品應用以及市場規模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青睞

資生堂的投資一下子把創健醫療拉進了大眾視野。

2022年8月,創健醫療完成A輪近2億元的融資,由資生堂旗下資悦基金領投。當時資生堂表示:「中國膠原蛋白行業正處於增速高、盈利強的發展階段。」另一家巨頭緊隨其后,2023年9月,創健醫療獲得LVMH旗下消費投資基金路威凱騰(L Catterton)和中信里昂資本聯合領投的B輪融資,融資金額超2億元。

「L Catterton在資生堂投了以后,一直很關注我們。」錢松説,最終選擇L Catterton,不是因為單純的資金驅動,主要是爲了國際上的品牌背書,便於創健醫療擴展知名度。在融資完成后的一次海外原料展會上,客户説:「我知道你們,你們是資生堂投資的。」這使得創健醫療與大型經銷商的合作談判變得更容易。

錢松認為,資生堂和LVMH看中創健醫療的原因主要是該公司的目標清晰:做醫療器械。他表示,創健醫療的部分業務是賣化粧品原料,佔比更大的業務還是合成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除了原料保證收益,他們(投資者)還看中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創健醫療擁有兩大平臺:一個是合成生物研發平臺;另一個是醫療器械轉化平臺,可以將不同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終端應用產品。

膠原蛋白市場的主要玩家已實現了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的量產,並不斷進行類型上的升級和擴展,這也是膠原蛋白企業競爭的方向。創健醫療的升級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持續深耕重組膠原蛋白,在不同型別的開發及蛋白結構上不斷擴展和升級;另外一個就是將研究方向延伸至創新功能蛋白、核酸藥品、食品原料等領域。錢松表示,今年2月,創健醫療已經能夠實現重組人膠原蛋白的產業化,爭取下半年實現倍數級別的量產。

創健醫療率先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實現了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的量產,並驗證了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在皮膚組織修復和促進毛發生成方面的功效。錢松表示,在眾多膠原蛋白類型中,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的功效應用場景廣泛,是讓海外客户眼前一亮、優先選擇的產品。

出海

風向在2023年開始有了大轉變。

在2021年之前,錢松帶領團隊去海外參展,客户對重組膠原蛋白沒有太多興趣,或者對該成分根本不瞭解。2021年,美國重組膠原蛋白企業Geltor入圍了當年的CEW美容2024供應商獎。也是從那年開始,整個海外市場開始關注重組膠原蛋白。當錢松2023年再次去巴塞羅那參展時,客户主動向他詢問非動物源膠原蛋白。這個時候,錢松感覺可以加速推進海外佈局了,「以前每次參展都要和客户解釋半天重組膠原蛋白是什麼,解釋完后他們又會覺得沒必要用這個原料,價格還貴。」

錢松表示,國外化粧品行業競爭不像國內這樣激烈,一個配方可以幾十年不改動,但現在海外市場也「卷」起來了,如美國小眾品牌功效化粧品產品迭代很快,銷量也有優勢,這倒逼大品牌開始講究新成分、功效。而一種原料要獲得進入奢侈品牌原料庫的資格,可能需要三年到五年時間,但好處是,一旦獲得認可就不會被輕易換掉。

20年前,鉅子生物開始採用非動物源膠原蛋白技術時,海外市場也有相應技術,但走的是另一條路徑:植物萃取,主打純淨美粧。彼時鉅子生物開創了肌膚的修復功效概念。錢松説,當時國外美粧市場不過多講究產品功效。當鉅子生物把重組膠原蛋白產品的應用場景逐漸培育成熟后,國內企業都往該方向發展了,相當於中國和亞洲重組膠原蛋白火了以后推動美國、歐洲市場的發展。

在錢松看來,重組膠原蛋白是一個能夠代表中國化粧品原料研發創新高度的中國成分。他認為,中國的重組膠原蛋白整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重組膠原蛋白方面,中國企業有相對高的話語權。「以前客户找來,我們可能需要從頭解釋這個成分的功效、安全性等,但現在入庫了(錄入INCI目錄)了,説明這個成分已經規範化,它的安全性、功效、適用範圍是被國際認可的。」錢松説。

2021年前后,錢松選擇從韓國、日本市場開始展開海外佈局,因為亞洲市場更容易理解重組膠原蛋白的作用。其中,韓國市場對產品更新速度有更高要求。錢松認為,目前重組膠原蛋白作為化粧品原料的出海纔剛開始,紅利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今年4月初,創健醫療已與大昌華嘉(DKSH)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將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引入美國市場。錢松稱,DKSH為中型經銷商,在北美市場有700多個客户,該企業唯一代理的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就是創健醫療的產品。「更大的客户是我們直接聊,中型客户由經銷商幫我們代理,或者是(我們)談完大客户后,由經銷商負責配送。」

目前,錢松已經開始籌備醫療器械產品的出海。他表示,重組膠原蛋白作為化粧品原料的出海只是創健醫療的一部分業務,醫療器械出海纔是更大的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