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5-25 13:46
被譽為「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的能鏈智電,因近來股價持續下跌並連續多個交易日跌破1美元而備受關注。根據納斯達克退市規定,若上市公司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即符合退市標準。
在整個行業里,能鏈智電的情況並非孤例,相關企業虧損的情況普遍存在。不禁讓投資者心生疑問,新能源車「充電服務」還是一門好生意嗎?如何破解盈利難題呢?
充電樁數量大幅增加
能鏈智電是中國首家在美國上市的新能源車充電服務公司,以輕資產商業模式為主,即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通過在線服務提供充電站信息,實現眾多充電站和充電樁聯網,並呈現給終端用户。公司作為中介平臺,抽取充電服務費佣金。
由於市場需求增長,越來越多相關企業圍繞新能源車進行佈局,市場上新能源充電樁的數量也大幅度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增充電基礎設施近339萬台,較上年增幅超過30%。其中,公共充電樁領域新增92.9萬台,增長率高達42.7%;隨車配備的私人充電樁增量達到245.8萬台,同比增長26.6%。
這種趨勢還將持續。普華永道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隨着電動汽車日益普及,催生了歐洲和中國對充電基礎設施的需求。預計到2035年,歐洲和中國將需要超過1.5億個充電樁和約5.4萬個換電站。
報告顯示,輕型車與中重型車長期電動化目標清晰。到2035年,歐洲和中國6噸以下輕型電動車的保有量將達到36%—49%,歐洲和中國6噸以上中重型電動車的保有量將達到22%—26%。在中國,受到「雙碳」目標的推動,到2035年,電動輕型車和電動中重型車的新車銷量滲透率預計將分別達78%和4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中國的應用場景相較歐洲更為清晰。「通常情況下,中國的輕型插混車型的電池容量更大,這意味着充電需求相較歐洲更為顯著。到2035年,中國整體汽車保有量增長預計將高於歐洲。」普華永道指出。
「樁企」盈利模式單一
從市場規模來看,供需關係似乎仍呈供小於求的情況,那麼為何充電樁企業仍然普遍虧損?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充電服務企業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是賺服務費,目前行業整體處於虧損狀態。「這個行業很多人的思維是,把別人擠出去,留下來的就可以贏。因此,一些企業爲了搶市場,大額給用户補貼充電服務費,甚至‘卷’出了零服務費。」
觀察A股上市企業朗新集團的運營模式,會發現其旗下的「新電途」平臺亦加劇了市場競爭。2023年,「新電途」充電量近40億度,但由於度電營銷補貼提升,造成了約9000萬元經營虧損;今年一季度,該業務經營虧損額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不過朗新集團認為,平臺型業務運營模式有成本前置特點,充電網絡連接、電動汽車用户「拉新促活」都需要提前投入,因此在業務快速發展初期投入大於產出較為正常。
不過也有企業實現了盈利。A股另一家充電樁概念股特鋭德的子公司特來電在2023年實現了扭虧為盈,特來電將其成功歸因於技術和運營能力的持續提升。據透露,特來電優勢在於與政府緊密合作和廣泛佈局。有機構表示,充電樁盈利關鍵在於高利用率和地理位置,優質地段愈發珍貴,政府資源成重要籌碼。
還有業內人士評論指出,充電服務領域表面看來擁有巨大發展潛力,但實際上卻藴藏着激烈的競爭與嚴峻的挑戰。像能鏈智電採用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雖然降低了進入該行業的門檻,卻也可能導致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影響力偏弱。不可否認的是,單純依靠服務費作為生存手段的商業模式,正顯現出其侷限性,尤其在行業整合加速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愈發突出。
充分挖掘充電價值鏈
如何提升充電服務領域服務水平與盈利潛力?有評論人士指出,用户的參與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比如,打造在用户反饋基礎上的服務改進機制,能讓充電服務更精準地匹配市場需求。可運用應用程序收集用户習慣,藉助大數據優化充電站點佈局和服務時段,探索社區共享充電等新服務模式,使用户成為新能源生態的積極參與者。同時,應探索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在不增加消費者負擔的同時轉型升級,包括利用智能調度系統優化充電時間分配,以及採取峰谷電價策略動態調整成本,既促進電力資源的有效利用,也讓充電服務提供商開闢盈利空間。
普華永道則指出,新能源車充電價值鏈有六大收入來源,即:充電樁硬件、充電樁軟件、場地及資產、電力供應、充電相關服務和軟件增值服務。實現盈利增長,是整個生態系統面臨的重要課題。
普華永道表示,相關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參與新能源車充電市場的競爭:通過各種渠道銷售儘可能多的充電設備,並利用智慧營銷等功能在資產生命周期內實現安裝基礎的獲利;隨着新能源車充電硬件設備推廣程度的不斷擴大,在已安裝的設備上提高最新軟件的滲透率,並關注使用情況和集成定價;通過向充電網絡運營商出租場地、探索共享所有權等模式來創造收入;安裝儘可能多的充電樁,併成為客户支持和硬件維護的服務商;隨着市場愈加成熟,通過軟件集成,從現有參與者及最終用户處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分成;通過提供完整的充電解決方案,幫助土地所有者變現;確保儘可能多的站點盡力提高電力吞吐量,以降低服務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本報記者 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