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5-16 17:4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5月13日,2024第三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氣候投融資加速城市低碳轉型: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分論壇成功舉辦。分論壇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CIFA)共同主辦,主要圍繞兩大議題開展國際經驗分享及中國實踐探討:一是城市視角——氣候投融資在城市低碳轉型中的策略與實踐;二是金融視角——金融產品創新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和氣候韌性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及市場發展趨勢。
開幕致辭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主任委員李高、WRI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GIZ東亞區首席代表吉樂(Thorsten Giehler)為論壇致辭。開幕致辭環節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可持續金融總監李曉真主持。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主任委員李高在致辭中指出,氣候投融資專委會近年來一直堅持以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爲目標,積極組織專家開展氣候投融資領域的政策研究、標準制定,主動支持氣候投融資的試點建設,不斷推動氣候投融資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做出我們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在國際合作方面,氣候投融資專委會與WRI聯合發起「低碳城市加速器」倡議,在氣候投融資市場培育、應對氣候變化適應領域等方面開展合作,支持地方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與GIZ合作聯合開展氣候投融資能力建設活動,助力地方氣候投融資試點落地發芽,提升了地方氣候投融資的決策能力。他表示,要持續加強氣候投融資的國際合作,搭建國際對話交流合作平臺,分享各國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探索建立跨國氣候投融資標準,促進氣候資金的國際流動,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不斷向前發展。同時,要加強氣候投融資產品和服務創新,要加強氣候投融資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氣候投融資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透明度,提高投資者的信心,促進氣候投融資市場健康發展。
WRI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在致辭中強調,城市低碳轉型是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高質量發展這兩個目標的重要抓手。WRI的研究顯示,投資低碳基礎設施具有非常高的回報率,通過一系列的現有技術上可行的低碳措施,到2050年中國城市可以減少89%的碳排放,這些措施將產生50萬億人民幣以上的淨現回報,並創造1520萬個就業機會,大部分是在建築領域。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每年額外投資1.11萬億元,而地方財政資金無法滿足全部的投資需求,亟需私營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介入和支持,這也是全球發展大趨勢。WRI研究發現,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100家商業銀行將近七成已公開宣佈停止新增煤電等傳統能源融資,並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領域的支持,以促進綠色轉型。「我們需要推動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更好的結合,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方式開展氣候投融資活動,支持地方解決城市低碳轉型的資金需求失衡,抓住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不容錯過的時機」,方莉博士説。目前WRI正在推動温室氣體覈算體系(GHG Protocol)的更新,希望通過全球温室氣體覈算與報告制度的形成過程達成共識,加速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標準化。
GIZ東亞區首席代表Thorsten Giehler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歐盟和德國當前都在積極推動和完善與氣候立法及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相關的政策制度框架,為大力發展氣候投融資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例如《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德國致力於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夥伴國大力推進雙邊、多邊與國際氣候融資合作。在2023年中德政府磋商中,雙方一致同意建立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在2023年10月舉行的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雙方同意加大對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雙邊和全球合作的支持力度。這些合作倡議將有助於推動金融支持氣候行動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調動所需的資金。GIZ在中德氣候合作–氣候夥伴關係的項目目標是助力中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以及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向低碳經濟和氣候韌性轉型的過程中,引導資金流向與《巴黎協定》目標保持一致。GIZ積極參與這一進程,通過推動建立中德、中歐之間可持續金融專家對話機制促進交流互鑑,分享國際最佳實踐,並促進中德就可持續金融、轉型金融的標準界定方面達成共識。同時,GIZ通過可持續金融的能力建設與技術賦能等形式與中國開展合作。
全球視角下的城市低碳轉型:氣候投融資的策略與實踐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卓越學者伯恩哈德·穆勒(Bernhard Mueller)在主旨發言中表示,WRI的」羅斯可持續城市獎」展示了全球150多個城市各具特色的低碳行動。城市低碳轉型藴含大量的經濟機遇,以中國為例,通過土地利用和交通綜合規劃,打造更加緊湊、聯通的城市,會產生數百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實現城市的零碳目標需要成本投入。他認為,面對低碳城市轉型融資中的成本效益困境,決策者需瞭解其中的風險,確保在現有成本下,后續有可預期的經濟效益,並能帶來產業轉型、政治效益和管理效率等多方面的增益。為此,可以採取一系列財政和非財政的措施,如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制定政策支持和技術建議,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平臺,增強財政能力等。穆勒院士還分享了三個案例,包括歐洲綠色協議項目下氣候中和及智慧城市計劃、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建築能效聯邦補貼項目,以及倫敦氣候融資機制。他指出:低碳城市轉型方興未艾,對城市而言,阻礙與效益並存。通過多種的融資渠道,以及財政或非財政的手段,掌握它們之間「正確」的相互作用對於成功轉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院教授,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宏觀經濟學家阿明·莫赫塞尼-切拉格魯(Amin Mohseni-Cheraghlou)指出,全球面臨人口激增帶來的挑戰,目前有5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預計2050年將增至75%-80%,新增城市人口達25億,屆時將有30億人生活在貧民窟,佔全球人口的30%以上。城市貢獻全球80%的GDP和温室氣體排放,2050年將分別升至90%和95%。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洲和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尤為突出。預計到2050年前將建設完成全球75%的基礎設施,所需資金超過100萬億美元,預計每年將有超過4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面對巨大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投資缺口,需要引入非政府資金,包括私營部門、主權財富基金和公共養老金基金等。多邊銀行在推動公私合作伙伴關係 (PPP),引導私營部門投資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層面我們需要更多的協同,才能提高低碳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率和有效性」。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唐丁丁表示,當前,氣候投融資這方面,國內國際都取得非常良好的進展。總體而言,氣候投融資的資金籌措和調動方面,公募資金和私營資本基本趨於相當的水平,未來私營資本調動的潛力非常巨大,公募資本還需繼續努力。比較遺憾的是,目前在氣候適應性這方面的投入是遠遠不夠,佔的比例非常小。他表示,中國81個綠色低碳城市試點當中有40個城市已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甚至是顯著的進展。在促進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開發銀行在2020年9月開始推動的環境導向型開發模式(EOD)已經先后進行三批全國示範試點,推出了166個國家示範項目,預計可以調動的社會資金達到上千億。國際金融機構、國內金融機構、國內央國企都在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的轉型投資活動,這些投資活動有利於更好地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包括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工作。截止2023年底,國家開發銀行也已經先后支持25個EOD項目,達到225億人民幣的融資配套支持。這些EOD項目極大地調動了社會資本。同時,國際金融組織,例如亞行和亞投行,也積極支持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在其投資的所有中國城市項目中,幾乎100%都涉及綠色低碳轉型類的項目,包括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能源、清潔水、提高能效等類型的項目。
高端對話環節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可持續轉型中心研究員邱詩永主持。這一環節主要探討氣候投融資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市場機制研究部市場機制理論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際傑表示,中國碳市場相關工作正穩步推進,為促進重點排放行業等減排釋放了清晰的價格信號。其中對於交通、建築等城市碳排放重點領域,全國碳市場在擴大行業覆蓋範圍的進程中將逐步納入民航業等重點排放單位,上海等試點碳市場也已將航運業碳排放納入管控,從而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推動有關行業企業降碳,強化其減排意識和能力。同時,全國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已於今年1月啟動,為有關低碳項目建設和實施提供支持與激勵;各省市也陸續推動碳普惠等機制建設與實施,促進低碳消費、低碳生活,共同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低碳交通等領域拓展低碳,帶動低碳城市建設和發展。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常務副總裁蔣潔萍分享了四川在碳普惠與氣候投融資方面的實踐探索。她介紹到,成都市是在2020年開始推動地方碳普惠機制「碳惠天府」,該機制目前是雙輪驅動模式,即公眾低碳行為的積分獎勵模式與項目減排量開發和消納機制模式相結合。整個工作按照1+4+3模式推進,1份由市政府出臺的《「碳惠天府」機制的實施意見》,4個相關的政策文件做支撐,以及「碳惠天府小程序公眾號」、「碳減排量管理平臺」、「點點碳中和小程序交易「3個系統來推進整體計劃。此外,她還分享了天府新區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包括制度政策的規劃與完善以及建立了1+3+3+2的氣候投融資模式,包括了成立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3個相關標準、3個數據庫以及1個平臺和1個實體運營中心。
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祕書長、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助理肖斯鋭分享了廣東省在碳普惠機制、碳金融試點工作和碳市場建設等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他表示,廣東省作為經濟大省和製造業大省具有複雜性,在推動綠色金融、碳交易、氣候投融資等試點改革創新相關工作的過程中都需要不斷探索。廣東省在原有的商業激勵、政策鼓勵、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碳普惠機制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以廣州市碳普惠機制為代表的基於自願減排和碳中和導向的市級碳普惠(碳積分)機制。在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試點方面,廣東同樣致力於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基於碳普惠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他還指出,廣東碳市場在第二次擴容的過程中實現了模式的創新,未來將研究探索將公共建築、交通(非港口)等行業納入碳市場之中。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表示,建築是香港主要碳排放來源之一,佔整個城市電力消耗的90%。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和WRI的聯合研究,實現2060年大灣區建築領域脱碳將產生1500-3000億美元的投資缺口,這就需要在大灣區建立比較好的跨區域協調機制,為低碳轉型的融資提供支持,並鼓勵大灣區金融機構設定科學的淨零碳排放目標,開發與轉型活動相關的多種金融工具,來加快大灣區的經濟轉型進度。此外,他還介紹了剛剛發佈的《香港綠色金融分類目錄》。他指出,香港的分類標準分為三層深度,根據活動的複雜性及其在香港的適用性,提供不同精確程度的綠色定義情況。
金融支持綠色低碳、氣候韌性經濟轉型:產品創新與市場發展趨勢
本環節重點從金融市場角度,特別是從金融市場參與者角度,來深度探討關注金融支持綠色低碳以及氣候韌性轉型所需要的政策標準體系支持,金融產品創新與市場實踐、資源要素聚集和有效配置,以及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與信息批露。同時,也結合中國實際發展情況,站在國際角度,探討下一步可持續金融,特別是氣候投融資市場趨勢以及發展方向,包括所遇到的難點與挑戰。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王海宏女士表示,金融在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發揮着引導資金流向、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的關鍵作用。她説,向淨零轉型是匯豐集團的四大戰略支柱之一,接着介紹了匯豐的淨零願景,首份集團層面的淨零轉型計劃,以及在為客户提供創新型解決方案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嘗試,包括為可持續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擴大對新經濟公司尤其氣候技術相關的投資;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脱碳項目;將自然資本確立為一類資產類別,併合資成立了自然資本管理公司以發掘新氣候解決方案等。王女士強調,匯豐的轉型是客户轉型成功的集合,是建立在匯豐與各利益相關方合作的基礎之上的。匯豐將不遺余力攜手合作夥伴推動系統性變革,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中德氣候夥伴關係項目主任韓彥途博士(JANTO HESS)在會上正式發佈了中德可持續金融聯合研究的一系列項目成果。該課題研究是在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的委託與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與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聯合撰寫。研究共產出三份報告,分別是《中國轉型金融國別研究》、《德國轉型金融國別研究》及《中德轉型金融聯合研究》。他介紹,該聯合研究報告代表了中德雙方研究團隊精誠合作下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匯集了中德兩國專家在轉型金融領域的深入洞察與政策建議。研究報告將有助於推動中德雙方在G20基本框架原則下就轉型金融的界定達成共識,並推進以氣候中和為目標的開放、包容與公正的轉型。報告項下所提政策建議將助力轉型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加速實現與《巴黎協定》目標相一致的低碳、可持續的經濟轉型。
他表示,在德國和歐盟,對轉型金融的定義與《歐盟氣候法》、《巴黎協定》目標、經合組織等定義保持一致,即轉型金融是為各個行業、特別是高排放和難以減排的行業提供融資和資金,使其能夠在納入社會和環境保障措施的同時,在2045年之前逐步完成脱碳。德國大部分銀行都是淨零銀行聯盟 (NZBA) 的成員,部分銀行也是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 (GFANZ) 的成員,已經開展轉型金融方面的工作。在德國難以減排的實體企業中,有些已經發行可持續掛鉤債券,例如海德堡材料於2022年12月第一次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面值為7.5億歐元,而萊茵集團(RWE AG)在2022年發行了20億歐元綠色債券。
高端對話環節由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東亞區氣候組聯合負責人、可持續金融項目主任祁嵐主持。這一環節主要聚焦產品創新和市場發展趨勢。
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中國ESG諮詢項目負責人袁薇分享了IFC的中國轉型金融試點項目和SBFN全球報告。她表示,IFC在中國探索同金融機構開展轉型金融合作,支持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從ESG風險管理角度,IFC支持金融機構建立一套環境社會管理體系,覆蓋全行業業務,涉及高風險、高排放且難以減排行業還會做單獨分行業的指引。IFC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項目層面的氣候風險排查,並利用再保險公司的巨災風險數據庫來排查信貸貸款組合層面的物理風險。IFC擔任祕書處的可持續銀行和金融網絡(SBFN)近期發佈了全球報告,覆蓋包括中國在內的66個發展中國家。SBFN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專注可持續金融已經成為市場趨勢。第一,資金投向,在氣候投融資基礎上,社會投資也越發重要。第二,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得到更多關注。第三,ESG風險管理成為可持續金融投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盛氣候大中華區業務總監和思淼分享了安盛氣候在氣象指數保險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和思淼表示,傳統保險在極端氣候下,或者災害影響下,理賠可能會比較複雜且時間長;而氣象指數保險是基於氣象指標,以客觀的氣象指標作為量化工具,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如果氣象指標達到一定的閾值后觸發,保險保單可以快速生效並且理賠到位。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政府事務總監、戰略參事劉冉介紹了法國興業銀行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她表示法國興業銀行是全球ESG領域的先行者之一。通過ESG融資、發債、投資及戰略諮詢等金融產品,一方面助力中外資客户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項目落地,另一方面陪伴中資機構在海外的能源轉型及產業升級。未來法國興業銀行將攜手我們的客户在氣候投融資政策的指引下共建美好家園。
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中國資本市場業務主管朱聆表示,CDP是一個環境信息的披露平臺,一直以來在驅動資本市場,特別是二級市場綠色與可持續投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兩年,CDP在綠色金融領域扮演的角色進一步拓展,與商業銀行和一級市場投資者開展合作,用數據賦能綠色金融與投資決策。
兒童投資基金會氣候項目經理祁悦表示,氣候轉型要與社會經濟繁榮攜手並進,需要去投資一些新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現在綠色金融還是以信貸為主,還需要資本市場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薩賓氣候法中心研究員,加拿大氣候法中心執行主任田力(Grace Tian)表示,中美歐是世界的三大經濟體,這三大經濟體碳排放總量超過全球碳排放總量的50%,所以對於全球脱碳過程而言,中、美、歐三個經濟體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