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教育行業覆盤:三年過后教育行業復甦了,也是分水嶺的初現?

2024-05-07 13:40

  來源:港股研究社

  行業內部分化「超明顯」多家K12教育企業盈利修復

  作者丨雪花一下片

  資本市場不愧是總是走在實體經濟前沿的預測性經濟。

  近日,A股多家從2022年或2023年等不同時間段內就「悄悄」以趨勢性走強的教育企業發佈了最新業績公告。事實也確實如市場所預期的那樣,整體這些企業業績顯現很強的韌性,如學大教育行動教育等。

  由此,市場不免有聲音在猜測,3年過去,國內教育機構或許已經到了足夠底部的發展階段。

  尤其是,從2023年至今,國內包括粉筆、量子之歌以及近期傳聞祕密計劃赴美上市的作業幫等多家教育行業機構的再資本市場中的新舉動,或許也進一步說明了行業正在加速確認「低點」,甚至想要是有所復甦。相比之下,22年A股和港股中僅有數字化教育硬件供應商點讀機上市了。

  不過從行業內部的分化,以及上市地點選擇來看,或許這種復甦仍有很微弱,行業整體依舊處於磨底,但又蠢蠢欲動的階段。

  2023年中國上市的教育企業從業績來看,呈明顯的分化跡象。

  首先,K12教育領域強者韌性極為顯著,業績已經入修復期;但大多依舊處於收入規模持續縮小,虧損仍舊波動性縮減中。

  具體來看,21年政策出臺前夕就實現融資,整體現金流充裕的學大教育(K12個性化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進)在這一輪行業震盪之中韌勁最強。財報顯示,23年其收入規模同比增長23.09%,達22.13億元,雖然整體較2021年及之前仍處於較低位,但正穩定上升中,24Q1其營收繼續同比23Q1增長35.97%。而盈利方面,早已從21年的突發大幅虧損,扭虧為盈,23年歸母淨利潤比22年同期相比增長超10倍,達1.54億元。

  體現在二級市場,拉長時間線來看,從23年4月27日至今區間,學大教育股價翻了3倍,可見市場對其經營的強預期性。

  更為甚者的是,在港股市場中,主要提供民辦教育服務、教育旅遊業務及國際課程的思考樂教育,其股價從2023年11月的最低價0.79港元/股,一路震盪上行,截至3月4日區間股價漲幅達545%,即使當前股價有所回調,但區間漲幅仍維持在超4倍。

  資料顯示,思考樂教育2023年實現營收5.71億元,同比上一年+41.97%,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8.03%。受21年行業政策大調整后,其在2022下半年開始就迅速扭虧為盈,此后營收與盈利都呈持續修復狀態,可見主攻素質教育領域的思考樂在經營上的強韌性。

  至於,憑藉轉型直播電商的新東方,其教育板塊同樣營收規模與淨利潤也都處於快速修復並提升中。近日其在美股發佈的2024財年Q3季報顯示,其教育業務受大學生等成人海內外備考火爆需求影響同比增長了48.65%,達31.77美元,首次修復到2022財年前夕的水平,仍是其絕對主力軍。其中括了非學科類輔導業務和智能學習系統及設備等教育新業務包,更是超預期。

  而在美股上市,兼顧1-24歲-1歲到24歲各年齡段人羣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好未來,更是在2024財年Q4實現超預期業績增長,淨營收達到4.29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60%。從整年度來看,2024財年實現營收14.9億美元,對比2022財年縮減了約66%,但虧幅大幅縮減至-413.80萬美元。

  由此可見,在素質教育以及K12個性化教育領域的頭部企業經營狀況均呈顯著修復狀態。

  值得一提還有兼顧上游油墨和下游復讀&職校業務的科德教育。21年政策之后,其業績首次出現虧損,高達4.47億元。但隨后在22年至今雖然營收規模略有收縮,卻始終維持正向盈利,並在23年創下盈利最高點,實現歸母淨利潤1.37億元,同比增長83.6%,24Q1繼續同比23Q1增長13.9%。

  事實上,這主要得益於其產業鏈多環節佈局。行業產業鏈來看,相比最下游直面C端需求羣體的教育機構,略偏上游的教輔資料出版、印刷的教育企業,業績韌性更強。比如,主營教輔圖書的策劃、設計、製作與發行的世紀天鴻,或是近日首次在港遞交IPO申請書的全品文教。不過這一領域市場格局尤為分散,大小不一的民辦或國企性質的出版商很多,內部競爭也十分激烈,數字化方向是該領域近年來的競爭核心要點。

  相比之下,凱文教育昂立教育等企業業績修復速度明顯落后於上述企業。資料顯示,2023年度昂立教育實現營收9.66億,同比增長了27%,但淨利潤繼續虧損1.88億,同比下降-211.89%。24Q1凱文教育淨利潤虧幅持續縮窄,為-353.82萬,同比增長66.66%;同期昂立教育扭虧為盈,同比上一年度增長136.41%。

  而這種波動性弱復甦其實正是大部分受到政策調整影響的中小教育機構最常見的業績形勢了。

  其次,同樣值得重點關注的一點是,主攻職業教育或企業教育等領域的企業整體強於K12教育企業,多以持續盈利狀態為主,尤其是面向就業方向的教育機構。

  如,主攻企業管理培訓的行動教育,從22年最低價至今期間,股價趨勢性上漲了174.8%。主要是其服務羣體是面向企業員工,政策調整並未影響該公司的經營,其近三年營收規模和盈利盈利能力整體呈波動性走強,且24Q1仍維持這種增勢。報告顯示,24Q1實現營收1.41億,同比去年同期+28.11%,歸母淨利潤同步增長34.42%。

  其他,如面向成人提供非學歷職業教育及培訓服務的粉筆,2023年首次結束2020年至2022年的大幅虧損,實現歸母淨利潤1.89億元,營收規模更是創下新高。此外,專注於學生知識型就業教育的中公教育營收仍在下滑中,相比20年高峰夭折了超6成,但顯然其盈利也進入大幅修復中。

  而與就業有關的職業教育中,如中教控股、中國東方教育、新高教集團、立德教育等民辦高等職業教育企業更是2021年后教育板塊中最顯眼的「那些人」。受職業教育新政策的支持,這些企業在在近年來整體維持盈利狀態,部分企業營收規模或盈利水平出現波動性下滑。

  事實上,從上市數量來看,得益於指向性政策對於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與學術性人才教育的重新劃分定義,2021年開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數量顯著增長。據共研網,2022年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預估為1582家,招生人數546.61萬人;2023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市場規模達1183.4億元,同比22年增長15.89%,增速顯著。

  而這也同樣意味着該方向市場格局十分分散,進而導致這些領域的企業在受到更微弱的政策調整影響時,業績卻同樣呈較大波動性。

  或許也是國內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競爭愈發激烈,而2022年之后出海留學偏好再次席捲而來。出海投資辦學成為越來越多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新出路,尤其是「性價比」較高的東南亞地區。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從2020年的45.09萬人回升到2022年的66.12萬人。

  如希教國際控股、宇華教育、中教控股等企業就在積極海外擴張,收購國際大學並面向中國招生。如中教控股2023年8月收購的馬來西亞美蘭大學已面向中國招生。國內留學潮兜底形勢下,這些兼容了海內外「基因」的企業有着充沛的生源。

  總之,整體來看,當下教育行業呈明顯的分化顯現:偏職業教育或者面向成人客户羣體的企業業績明顯表現更為強勁。正如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所言,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量,中國應該關注所有學生的教育,而不僅僅是頂尖的一部分。

  而偏學歷教育的企業頭部優勢已經相對明確了,但大多仍處於新方向探索期,經營業績仍處於「尋底」階段。

  其中,雖有通過轉型實現業務多元化佈局的企業,如新東方等在教育業務重新強勢下,結合新增長業務曲線的作用,23年業績表現相對亮眼,但由於其電商業務缺乏穩固的護城河,存在很大的非系統性風險,因此長期市場對其企業穩定的成長性還是存在質疑的。

  整體而言,當前教育行業趨勢性向好,此前由於政策帶來的巨大沖擊大都已被市場消納。尤其是,今年3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關於24年教育相關工作任務,重點為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以及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而報告另外提及的大力發展數字教育內容,也令相關教育類企業進一步重燃信心。

  相應地。財政部在近期新聞發佈會上也強調,教育將成為下一步重點發力的領域之一。這包括增加高中教育投入,保障學生資助資金需求,以及推動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和職業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此外,還將加強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建設。可見當前教育行業的政策底或許已然觸達。

  於此同時,經過過去三年政策的洗禮,此前分散的供給側市場已大幅出清,業態競爭將更良性,或驅動行業向更高端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據統計,截至24年4月16日,2021年政策出臺前的12.4萬個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4176個,壓減了96.6%,且均為非營利性機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也壓減了87.5%,僅剩33個。

  業績、競爭等市場表現愈發趨勢向好,再加上政策的「峰迴路轉」,教育行業或許確實新「曙光」愈發明亮。

責任編輯:何俊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