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5-04 05:10
新一輪AI浪潮引發的算力需求急速膨脹,在將GPU之王英偉達捧上神壇的同時,也讓英特爾這位CPU霸主顯得有些落寞。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營收保持增長,但利潤卻無較大起色。
而其也給出第二季度業績指引:營收125-135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36.3億美元;調整后EPS為0.2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0.24美元;預計毛利率為43.5%,低於分析師預期的45.3%。
這似乎顯現出英特爾的發展信心不足,但面對競爭,英特爾仍有衝勁,從其大舉押注AI芯片及芯片代工的動作來看,英特爾正在全新AI時代找回失落的王座。
業績向好之下,英特爾有何煩憂?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營收127.24億美元,同比增長8.61%;淨虧損4.37億美元,同比收窄84.21%。
可以看出,英特爾的整體經營情況是顯著向好的。對此,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一份聲明中也做出表示:「我們的客户端、邊緣和數據中心產品組合的強大創新推動了英特爾收入增長。」
不過,從企業仍處於虧損中的表現來看,英特爾的業務還有較大優化空間。以英特爾被寄予厚望的兩大業務板塊——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代工業務為例。
財報顯示,英特爾的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收入約30億美元,雖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但AI熱潮帶動新一輪數據中心投資高峰之下,這樣的增速似乎並未明顯受益於行業面增長。
具體而言,當前爲了夯實競逐AI的底座,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巨頭都在數據中心業務上投入巨資,如谷歌去年第四季度的資本支出同比增長45%達到110億美元,其中近半用於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強勁的需求帶動下,2024財年第四季度(截至1月28日),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營收規模達到約184億美元,同比激增409%。
相比之下,英特爾相關業務的增長潛能似乎還未充分釋放。
其實,一直以來,無論是PC市場還是數據中心市場,英特爾的優勢均集中在CPU(中央處理器)領域,但2021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且由於Al服務器通常搭載以GPU(圖形處理器)為主的加速芯片,GPU開始成為全球數據中心增量市場的主角。
根據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全球GPU市場規模335億元,2028年全球GPU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774億元,數據中心市場的主導玩家也成爲了英偉達。
不過,在這一輪轉折期,英特爾也面臨一定機遇,這就涉及到其代工業務的發展。
2021年,英特爾提出IDM2.0戰略,打破「自家芯片自家造」的傳統,將芯片生產獨立運營出來,以契合市場需求。
具體而言,隨着以GPU為主的AI芯片需求快速膨脹,芯片產能瓶頸日益凸顯,比如英偉達主要通過臺積電代工,但受臺積電CoWoS先進封裝產能限制,2023年下半年,英偉達就出現了高性能計算卡交貨周期普遍延長至12-16個月的情況。這一背景下,英特爾佈局芯片代工的重要性顯著。
此外,美國及歐盟紛紛推出芯片法案,對於歐美本土企業擴建晶圓代工廠提供鉅額補貼。種種利好,都為英特爾加碼晶圓代工提供了難得的驅動力。
不過,從一季度財報來看,英特爾代工業務似乎還未真正進入收穫期。財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英特爾代工業務實現營收44億美元,同比下滑10%,營業虧損25億美元。
這樣的表現也不難理解。首先,晶圓廠建置成本極高。根據機構估算,建造一座月產量在5萬片晶圓的2nm工廠需要的成本約為2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98.44億元),而同樣產能的3nm工廠的成本約為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7.46億元)。
而爲了打開業務發展空間,目前英特爾正在不斷加強代工基礎設施建設。據悉,2023年以來,英特爾相繼公佈了在美國、歐洲和以色列興建半導體制造工廠的計劃,在各地政府的紛紛補助下,總投資金額高達千億美元。
其次,據瞭解,英特爾代工板塊由企業體系內原有的芯片製造相關部門合併而成,長期服務於內部訂單,並不需要獨立承擔盈虧,這也導致其在服務外部客户、開拓更大市場上,或需要一定適應期。
綜合來看,目前英特爾仍然處在深度調整階段,而從最新佈局來看,英特爾仍將加速押注數據中心及代工業務:當前,公司斥巨資購買了最先進的High NA EUV光刻機;4月份,發佈新一代AI芯片Gaudi 3,對標英偉達H100。
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局面下,英特爾的大舉進擊足夠胸有成竹嗎?
雙戰線反擊,英特爾能否重返王座??
當前,AI技術的躍進式發展,正在不斷拉動智能算力市場規模擴大,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至2027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3.9%。
面對爆發性的市場需求和日趨加劇的競爭態勢,英特爾的進擊策略仍然體現在產品端,如Gaudi 3的發佈,被視為對英偉達在AI芯片市場領導地位的挑戰。
英特爾聲稱,與英偉達H100芯片相比,Gaudi 3推理能力平均提高50%,能效平均提高40%,運行人工智能模型的速度是H100的1.5倍。與此同時,Gaudi 3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優勢,「成本僅為英偉達 H100 的一小部分」,這無疑讓下游需求方充滿期待。
實際上,當前英偉達GPU一卡難求所帶來的價格攀升,也影響了下游科技公司對AI的佈局。據悉,國內可以買到的單卡算力2P 的H800價格高達20萬/張,若算力需求達到2000P,企業僅用卡成本就達到2億元。這種情況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無疑更受市場歡迎。
而Gaudi 3價格優勢的實現,或源於英特爾並未全部採用最尖端的技術。比如,在製程方面,Gaudi 3採用的是臺積電5納米工藝,而在內存方面,Gaudi 3未採用最新的HBM3(高帶寬內存)。
這一定程度也引起市場對英特爾產品競爭力的疑慮。因為Gaudi 3對標的H100是英偉達兩年前基於Hopper GPU架構發佈的產品,而上個月英偉達基於BlackWell GPU架構發佈的 B100又進行了一輪大幅的升級,在性能方面遠勝英特爾的Gaudi 3。這種情況下,英特爾能以新品真正突圍嗎?
其實,聯繫英特爾當前的業績表現來看,不追求前沿配置,而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芯片性能,或許是更聰明的產品策略。
當前,英偉達已在AI加速計算方面具備絕對的技術和生態領先優勢,在這種局面下,若英特爾不惜一切進行追趕,成本壓力勢必會大幅攀升(今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研發費用為43.82億美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已經高達34.4%),回正利潤更需漫長周期。因此,通過洞察市場痛點,打造差異性產品,或是更加穩妥的選擇。
而爲了探尋更大的增長空間,英特爾還有一大戰略即推進代工業務發展。正如前文所述,該領域佈局對投入要求頗高,而在難以縮減擴大產能等固定支出的情況下,控制成本的另一手段即提高成本效率。因此,可以看到,英特爾已經成功拿下全球首臺高數值孔徑的EUV光刻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或將持續降低英特爾的製造成本。
此外,根據財報,英特爾即將完成「四年五個製程節點」計劃,其中Intel 7,Intel 4和Intel 3已實現大規模量產。這樣來看,英特爾或許能在未來斬獲更多訂單。
對此,英特爾CEO基辛格也做出表示:「隨着英特爾代工的發展,我們有望在明年重獲製程方面的領先性,我們對推動全年持續增長的計劃充滿信心。」
不過,從行業競爭的持續以及芯片代工「重資產、長周期」的產業屬性來看,老牌芯片企業英特爾還有諸多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