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首藥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報告摘要

2024-04-29 05:58

  公司代碼:688197                       公司簡稱:首藥控股

  2024年4月

  第一節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報告摘要來自年度報告全文,為全面瞭解本公司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規劃,投資者應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網站仔細閲讀年度報告全文。

  2 重大風險提示

  公司已在本報告詳細闡述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敬請投資者仔細閲讀「第三節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之「四、風險因素」相關內容。

  3 本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保證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並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4 公司全體董事出席董事會會議。

  5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本公司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6 公司上市時未盈利且尚未實現盈利

  √是     □否

  新葯研發具有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基本特點,在藥物探索、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註冊申報、臨牀研究、新葯上市申請和上市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創新葯企業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成本。公司是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創新葯研發型企業,截至本報告期末,核心自研產品均處於研發階段,暫無產品上市貢獻銷售收入。由於年內合作研發項目的里程碑收款無法覆蓋本報告期公司的研發及運營投入,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以前年度未彌補虧損。根據公司戰略,預計未來仍需持續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用於在研項目完成臨牀前研究、藥學研究、臨牀試驗及新葯上市前準備等研發業務。此外,還將在新葯上市申請、藥品註冊、上市后的市場推廣等方面增加投入。雖然公司已經形成了高質量、高效率做研發的文化氛圍並擁有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但是在候選藥物獲批上市、形成規模化收入前,上述因素均可能導致公司發生虧損,從而對公司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產生不利影響。

  十余年來,我們以提高腫瘤患者生存預期和生存質量,讓腫瘤患者能夠長期帶瘤生存,最終實現慢性疾病管理為宗旨,致力於發現具有迫切臨牀需求的創新葯物,在研產品靶點豐富、梯次分明。截至本報告披露日,我們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研管線24個,其中12個自主研發管線,12個合作研發管線;自主研發管線中,1款已處於pre-NDA溝通交流階段,2款處於關鍵性註冊Ⅱ/Ⅲ期臨牀,1款處於Ⅱ期臨牀,3款處於Ⅰ期臨牀階段,以及多款具有前瞻性的優質臨牀前候選化合物。我們作為國內首個同時擁有二代、三代ALK抑制劑候選藥物的創新葯企,是全球第二、國內唯一的覆蓋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全流程管理的企業,未來有望實現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全流程用藥管理;在非小細胞肺癌這一大病種治療領域,我們重點佈局了多款候選藥物,包括二代ALK抑制劑SY-707、三代ALK/LTK抑制劑SY-3505、高選擇性RET抑制劑SY-5007、KRAS(G12C)抑制劑SY-5933等,靶點覆蓋面廣泛;部分候選藥物之間協同效應明顯,有望通過聯合用藥,在當前競品單藥療效尚存在明顯提升空間的適應症上有所突破,以期提高我國腫瘤患者用藥可及性與生存獲益,降低國外藥物依賴,踐行黨和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

  圍繞創新葯的整合研發平臺,我們已經建成了從臨牀前研究到臨牀研究的完整研發鏈條。臨牀前研究平臺建立了包含靶點生物學驗證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平臺、先導化合物快速優化及合成平臺、綜合藥物篩選平臺等創新葯物研發核心技術平臺及配套的藥物代謝與毒理評價、合成工藝開發、製劑工藝開發、以及質量分析控制等平臺。臨牀研究平臺也基本搭建完成,包含臨牀醫學、運營、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藥物警戒、註冊等關鍵核心模塊,同時搭配轉化醫學研究等平臺,可以涵蓋藥物臨牀研究到註冊上市的完整過程;公司密切跟蹤國際前沿的基礎研究和行業進展,持續與臨牀專家進行深度溝通,進行創新靶點藥物的研究發現,並不斷拓展現有在研產品的適應症,探索多種治療方式的聯合用藥研究,不斷發掘現有在研產品潛力,增強一批臨牀價值明顯、競爭格局良好的在研項目儲備。公司通過不斷加強臨牀研究團隊建設,臨牀項目對外部CRO公司的依賴性逐漸降低,關鍵臨牀試驗已基本實現完全自主推進,速度明顯提升。

  7 董事會決議通過的本報告期利潤分配預案或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

  公司2023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為: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上預案已經公司第二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及第二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尚需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批准。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項

  □適用    √不適用

  第二節 公司基本情況

  1 公司簡介

  公司股票簡況

  √適用    □不適用

  公司存託憑證簡況

  □適用    √不適用

  聯繫人和聯繫方式

  2 報告期公司主要業務簡介

  (一) 主要業務、主要產品或服務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7)》,公司所處行業為醫藥製造業中的化學藥品製劑製造(C272)。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的行業目錄及分類原則,公司所屬行業為醫藥製造業(C27)。截至本報告披露日,公司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研管線24個,其中12個自主研發管線,12個合作研發管線;自主研發管線中,1款已處於pre-NDA溝通交流階段,2款處於關鍵性註冊Ⅱ/Ⅲ期臨牀, 1款處於Ⅱ期臨牀,3款處於Ⅰ期臨牀階段,以及多款具有前瞻性的優質臨牀前候選化合物:

  圖:自主研發管線

  圖:合作研發管線

  處於臨牀試驗階段的公司核心自研管線情況如下:

  1.SY-707

  SY-707是一款ALK/FAK/PYK2/IGF1R多靶點激酶抑制劑。目前,公司圍繞ALK/FAK靶點進行重點開發。

  (1)作為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二代ALK激酶抑制劑,適應症為晚期ALK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本報告期內,比較SY-707與克唑替尼治療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隨機、開放性臨牀研究(關鍵性Ⅲ期臨牀試驗)已達到方案中預設的中期分析節點。本試驗共納入414例既往最多接受過1線化療方案的治療、且未接受過任何ALK-TKI的治療的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末例受試者於2021年12月入組。相關中期分析數據顯示,SY-707在ALK陽性NSCLC患者中,主要療效指標(IRC評估的PFS)顯著優於對照藥物克唑替尼且安全性良好。報告期內,公司已與CDE展開了pre-NDA溝通交流。

  從已有的臨牀研究結果來看,SY-707在晚期ALK陽性NSCLC治療中體現出具有相當競爭力的療效水平,安全性和耐受性表現同樣優異。相比同類藥物,SY-707未出現新發的嚴重不良反應,在眼部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皮膚及皮下組織疾病、代謝及營養疾病、心臟疾病等方面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整體低於同類藥物。

  ALK 與眾多受體酪氨酸激酶(RTKs)共享信號傳導途徑,異常激活后引起細胞向惡性轉化並無序增殖。ALK 中存在許多不同的基因組變異,包括ALK 基因融合、擴增和點突變等,點突變主要發生在ALK 酪氨酸激酶區。研究藥物絕大部分都是針對ALK 的基因融合,最常見的融合是EML4-ALK。ALK 融合與數十種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目前研究進展較快的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ALK 融合是NSCLC 的重要治療靶點,相比於EGFR 經典突變,ALK 陽性(多表現為ALK 重排)在晚期NSCLC 中的發生率相對較低,研究顯示,約5%-7%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內腫瘤染色體EML4基因外顯子與ALK基因外顯子融合,形成EML4-ALK融合酪氨酸激酶,EML4-ALK融合變異體具有高度的致癌性。ALK融合基因突變常見於年輕、不吸菸或輕度吸菸、其他致癌基因驅動突變陰性的肺腺癌。由於ALK融合基因突變發生率相對較低,且傳統化療方案對ALK陽性NSCLC患者的療效並不理想,使用相應的靶向藥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和更長的生存期,因此ALK融合基因突變又被稱為「鑽石突變」。 隨着ALK 抑制劑的研究越來越成熟,ALK 陽性晚期NSCLC 正在逐步實現「慢病化」。第一、二、三代針對ALK 的TKI 上市,極大地延長了ALK 融合晚期NSCLC 患者的總生存期。目前,ALK小分子靶向抑制劑已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寫入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以及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制定的治療指南。

  中國ALK抑制劑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由於2021年之前進入醫保的ALK抑制劑均為進口產品,醫保降價前相對價格較高,且進入醫保時間相對較晚,因此ALK抑制劑整體市場銷售放量較晚,近兩年來增長迅速。據米內網統計, 2019年ALK抑制劑在中國公立醫院及城市實體藥店銷售約13.5億元,2022年這一數據來到了37.7億元,複合增長率超過40%;隨着相關靶向藥物的陸續推出及普及,預計到2030年ALK抑制劑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水平,市場空間廣闊。此外,由於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耐藥原因及對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以及不同ALK抑制劑的作用效果及產生的不良反應存在差異,不同二代ALK抑制劑之間均存在各自的市場機會。

  (2)SY-707聯合特瑞普利單抗和吉西他濱,適應症為晚期胰腺癌

  臨牀前研究顯示,SY-707在胰腺癌等多種腫瘤細胞中能夠有效抑制FAK蛋白的激酶活性,阻斷腫瘤細胞中FAK相關信號通路的傳導。在動物腫瘤模型中,SY-707聯合PD-1抗體和吉西他濱能夠有效地抑制胰腺癌腫瘤的生長,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狀態,顯示了治療晚期胰腺癌的潛力。2021年10月,國家藥監局下發藥物臨牀試驗批准通知書,同意公司進行評價SY-707 聯合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和吉西他濱在轉移性胰腺癌及其他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有效性的Ib/II期研究。截至本報告披露日,該試驗已完成I期劑量遞增研究,目前處於劑量拓展階段,受試者持續入組中。

  2.SY-3505

  SY-3505是首個進入臨牀階段、也是目前臨牀進展最快的完全國產第三代ALK抑制劑,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和全新結構,主要用於治療晚期ALK陽性NSCLC。

  本報告期內,SY-3505的臨牀研究取得關鍵性進展:

  ①關鍵性註冊Ⅱ期臨牀試驗。2023年3月,公司收到CDE關於第三代ALK激酶抑制劑SY-3505溝通交流的反饋意見,基於SY-3505現階段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和擬定的目標人羣,CDE同意SY-3505開展擬定單臂設計研究。據此,公司迅速啟動了SY-3505針對二代ALK抑制劑治療失敗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關鍵性註冊Ⅱ期臨牀試驗,4月,取得組長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倫理批件;6月,首例受試者順利入組。

  ②關鍵性註冊Ⅲ期臨牀試驗。2023年12月,公司收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倫理批件,經表決,該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了「一項評估CT-3505膠囊對比克唑替尼膠囊在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對照、多中心III期臨牀試驗」的審批申請,SY-3505的關鍵性Ⅲ期臨牀試驗正式啟動,2024年3月,首例受試者順利入組。

  截至本報告披露日,公司已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幾十家研究中心,全力加速推動SY-3505在二代ALK-TKI耐藥的ALK陽性NSCLC患者中的關鍵Ⅱ期臨牀研究和在初治ALK陽性NSCLC患者中對比克唑替尼的關鍵Ⅲ期臨牀研究。

  作為三代藥物,SY-3505有望為我國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在一線和多線治療領域提供新的用藥選擇。①二線及二線以上治療領域,隨着二代ALK抑制劑滲透率提高,ALK陽性NSCLC存量患者人數持續增加,耐藥后的治療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據查詢,目前全球僅有一款三代ALK抑制劑獲批上市,我國ALK抑制劑耐藥的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尤其是二代ALK抑制劑耐藥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SY-3505對於野生型ALK激酶和一代/二代ALK抑制劑關鍵耐藥突變體(如F1174L、L1196M、G1202R、G1269S、R1275Q等)均具有較強抑制作用,能夠阻斷其信號傳導通路,最終實現有效抑制ALK陽性腫瘤生長的效果。2024年1月,SY-3505的臨牀I/II期研究結果在國際知名腫瘤學期刊《胸部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影響因子20.4)發表:接受II期推薦劑量(600mg,QD)治療的患者共計88例,在80例療效可評估的患者中,經研究者評估的ORR為47.5%,中位PFS為7.95個月。安全性方面,14.8%的患者發生了≥3級治療相關不良反應(TRAE),常見的≥3級TRAE為腹瀉、γ-谷氨酰轉移酶升高、高血糖症、貧血和天冬氨酸轉移酶升高。從該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作為國內首個進入臨牀研究,也是目前進度最快的國產第三代ALK-TKI,SY-3505的在經過二代ALK-TKI治療的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現出了顯著而持久的治療效果,安全性優勢明顯,與同類競品相比具有獨特的競爭力。②一線治療領域,目前初治的ALK陽性NSCLC患者的的一線用藥選擇多樣,包括一代藥物、二代藥物和三代藥物。二代藥物和三代藥物療效明顯優於一代藥物,未來一線用藥的主要競爭將會集中在二代和三代藥物之間。作為三代藥物,SY-3505在療效、安全性方面均具有獨特的競爭力,作為一線用藥的註冊臨牀試驗也於報告期內啟動,目前進度也是國內領先,未來有望為初治患者帶來更新更好的治療選擇。

  其他適應症的探索。由於LTK與ALK在激酶域氨基酸序列上具有高達80%的同源性,在蛋白結合預測上,SY-3505與二者結合的氨基酸殘基同源性接近100%,提示利用SY-3505臨牀治療LTK融合腫瘤病人的潛在可能性。臨牀前研究發現, SY-3505對LTK蛋白激酶具有非常強的抑制活性(IC50為納摩爾級別),對CLIP1-LTK融合陽性的腫瘤細胞具有顯著的生長抑制作用,在動物體內也顯示了對LTK陽性腫瘤的強效抑制活性。目前,全球尚無特異性靶向LTK融合蛋白的藥物上市或處於臨牀試驗階段。公司於2023年1月提交了SY-3505用於治療LTK融合突變的腫瘤的新葯臨牀試驗申請,並獲於2023年4月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覈准簽發的《藥物臨牀試驗批准通知書》,7月獲得組長單位倫理批件,臨牀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3.SY-5007

  SY-5007為一款公司自主研發的高選擇性小分子RET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首個進入臨牀研究,也是目前臨牀進展最快的完全國產的選擇性RET抑制劑之一。本報告期內,SY-5007的臨牀研究取得關鍵性進展如下:

  ①關鍵性註冊Ⅱ期臨牀試驗。2023年1月,CDE基於已有的臨牀Ⅰ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同意SY-5007針對RET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未來採用Ⅱ期單臂臨牀試驗申請附條件上市。獲得CDE批覆之后,公司快速啟動了關鍵性的臨牀Ⅱ期試驗(NCT05278364),2023年2月即獲得組長單位上海市肺科醫院倫理批件,當月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 10月完成全部受試者的入組。2024年2月關鍵II期的初步數據投稿至2024年ASCO會議並獲壁報展示機會。

  ②關鍵性註冊Ⅲ期臨牀試驗。2023年7月,公司SY-5007確證性Ⅲ期臨牀試驗(CTR20232014)取得組長單位上海市肺科醫院倫理批件,本試驗正式啟動。目前,受試者在全國幾十家研究中心快速入組,試驗進度符合公司預期。

  RET基因位於10號染色體的長臂上,編碼RET蛋白,屬於受體酪氨酸激酶,在正常神經元、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節、甲狀腺C細胞、腎上腺髓細胞、睾丸生殖細胞都有表達。RET蛋白活化后會激活下游的信號通路(包含RAS、ERK、PI3K、AKT等),導致細胞增殖、遷移和分化。RET基因異常可表現爲融合和突變兩種重要方式,在多種腫瘤中都有發生,但在不同的腫瘤中,RET突變或融合的發生率不同。1%-2%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生RET基因融合,50%的散發的MTC(甲狀腺髓樣癌)和幾乎全部的家族性MTC患者發生RET基因點突變,10%-20%的PTC(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發生RET基因融合。此外,在結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和其他癌症中也觀察到RET基因突變,在發生耐藥的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也觀察到RET融合。

  在我國,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每年新增1-2萬人,確診時大多已處於疾病晚期,且基礎化療方案對此類患者療效有限,而且療效持續時間短,免疫療法對該類患者也不敏感。同時接近50%的RET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最終會發生腦部轉移,而腦部轉移患者1年的生存率不足20%。已有數據顯示,相比於非選擇性抑制劑,選擇性RET抑制劑能夠更加有效抑制RET的激酶活性,阻斷其下游的信號傳導,破壞腫瘤細胞的多種生理功能,抑制一系列RET陽性腫瘤細胞(不同的RET融合形式、不同的突變形式)的生長,從而更能使RET基因異常的NSCLC等實體瘤患者顯著獲益,同時降低毒副作用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其診療價值和商業潛力較為可觀。經查詢,截至本報告披露日,除兩款進口同類藥物獲附條件批准上市外,尚無國產的高選擇性RET抑制劑獲批上市,國內RET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腫瘤患者存在較大的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

  2023年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SY-5007在中國晚期RET陽性實體瘤患者中的首次人體I期、劑量遞增和劑量擴展性研究結果以壁報形式展示:截至2023年2月,RP2D(160mg,BID)下共入組了29名患者,療效可評估患者有28名,其中27名(96.4%)患者腫瘤縮小,ORR和DCR分別達72.4%和89.7%,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ORR和DCR分別高達75.0%和91.7%,富有競爭力的精準靶向治療水平初步展現;作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RET抑制劑,SY-5007有望為國內RET陽性腫瘤患者提供精準治療選擇,並顯著提高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后續,隨着關鍵性Ⅱ/Ⅲ註冊臨牀試驗快速推進,階段性數據也將在在學術會議或者學術期刊上陸續披露發表。

  其他適應症的探索。SY-5007在RET陽性甲狀腺癌(TC)患者中同樣體現出良好的臨牀活性與耐受性,目前公司已經啟動了與CDE進行關鍵臨牀試驗設計的溝通交流工作,在甲狀腺癌上開展SY-5007的註冊臨牀試驗,進一步擴大SY-5007的適應症範圍。公司后續也將在積累一定的數據后,與CDE溝通申請開展針對甲狀腺癌的關鍵臨牀試驗設計,不斷擴大SY-5007的適應症人羣。

  4.SY-1530

  SY-1530是一款由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高選擇性、不可逆的BTK激酶抑制劑,主要用於治療多種B細胞來源的血液腫瘤(包括多種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B細胞或T細胞發生的一組常見的、高度異質性的淋巴系統惡性腫瘤,屬於淋巴瘤分型中的主要類別,佔比達90%。其中,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佔比在70%以上,主要亞型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細胞淋巴瘤(SLL)、套細胞淋巴瘤(MCL)等。已有的臨牀Ⅰ期試驗數據顯示,SY-1530具備優良的安全性以及對多種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顯著臨牀治療效果,報告期內,公司正在開展針對復發或難治套細胞淋巴瘤適應症的Ⅱ期臨牀試驗。另外,考慮到SY-1530與公司其它產品具有較強聯用價值,公司未來也會積極探索其多種聯合用藥方式在多個適應症上的潛力。

  5.SY-4835

  SY-4835是由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的高活性的WEE1抑制劑,具有新穎的化學分子結構,目前處於Ⅰ期臨牀試驗階段。臨牀前研究結果表明,SY-4835對多種腫瘤均有顯著抑制活性,抗癌譜廣泛,其潛在適應症包括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和AML等血液腫瘤。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尚未有同類抑制劑藥物獲批上市,SY-4835是目前臨牀試驗進度處於第一梯隊的國產WEE1抑制劑藥物。后續,公司也會積極探索多種聯合用藥和適應症的研究,採取差異化的註冊路徑。

  6.SY-4798

  SY-4798是公司自主研發的高選擇性、高活性、不可逆的小分子FGFR4抑制劑,擬用於治療肝細胞癌(HCC)、膽管癌等消化道腫瘤。

  在全球範圍內,約48.5%的肝癌新發病例發生在中國。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發病率排名第4位、致死率排名第2位的惡性腫瘤,其中85%-90%為肝細胞癌(HCC),是嚴重威脅國民生命健康的癌種。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國癌症報告》,2022年我國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36.77萬人,且很多患者在初診時就已是中晚期。近年來,晚期肝細胞癌的治療藥物發展迅速,生存期顯著延長。與泛FGFR抑制劑相比,高選擇性FGFR4抑制劑可以更顯著減少由於脱靶效應而導致的不良事件,但國內尚無高選擇性FGFR4獲批上市,精準靶向治療方面尚需突破。已有的臨牀數據顯示,SY-4798的耐受性優良,單藥在受試者體內也體現出一定的療效。未來,公司會積極探索多種聯合用藥的潛力,採取差異化的註冊路徑。

  7.SY-5933

  SY-5933是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高活性、高選擇性KRAS(G12C)小分子抑制劑,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和全新化合物結構。2023年4月,公司收到NMPA覈准簽發的《藥物臨牀試驗批准通知書》,SY-5933片針對KRAS(G12C)陽性突變的晚期實體瘤臨牀試驗申請獲得批准; 6月,取得上海市肺科醫院倫理批件,評價SY-5933在攜帶KRAS(G12C)突變晚期實體瘤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特徵和初步療效的Ⅰ期臨牀試驗正式啟動,8月,首例受試者入組。目前劑量爬坡試驗基本完成,正在同步開展劑量拓展試驗。

  RAS(rat sarcoma)基因是最早被發現的一種重要的致癌基因,其突變存在於約30%的人類腫瘤中,是人類腫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突變。在RAS 家族中,KRAS 是RAS 的3個亞型之一,且相比於其他2 種RAS 亞型更易出現突變,在實體瘤中尤為常見,數十年來KRAS 一直是精準治療努力攻克的靶點,包括靶向KRAS 蛋白本身、或其翻譯后修飾、膜定位、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及RAS 下游信號通路。但既往靶向KRAS 突變的化合物研發均以失敗告終,直至2019 年KRAS G12C 抑制劑問世。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為腫瘤靶向KRAS 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KRAS 抑制劑的研發也因此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研究發現,KRAS 蛋白作為分子開關發揮作用:它響應上游EGFR 激活並調下游MAPK 和PI3K/mTOR 通路,最終控制細胞增殖、分化和存活。SOS1 是KRAS 的關鍵鳥嘌呤交換因子(GEF),它在其催化結合位點結合並激活GDP 結合的RAS 家族蛋白,從而促進GDP 與GTP 交換。除催化位點外,SOS1 還可以在變構位點與GTP 結合的KRAS結合,從而增強其GEF 功能,構成正反饋調節機制。SOS1 的消耗或其GEF 功能的特定遺傳失活已被證明會降低攜帶KRAS 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存活率。KRAS(G12C) 突變指KRAS 蛋白序列的第12 個氨基酸,從正常的甘氨酸(代號為G)突變為半胱氨酸(代號為C),導致其基因功能完全失控,細胞癌變。據研究統計,在中國人羣中,KRAS(G12C)突變發生在約4.3%的肺癌,約2.5%的結直腸癌患者以及約2.3%的膽管癌患者中。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自2016至2020年,中國主要KRAS(G12C)突變癌種的發病人數從3.8萬人增長至4.3萬人,並預計於2025年達到5.1萬人。靶向KRAS G12C 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核苷酸交換的重新激活,將癌蛋白捕獲在非活性狀態,達到顯著抑制腫瘤的效果。

  目前尚無國產KRAS(G12C)抑制劑藥物獲批上市。由於化療及免疫治療對KRAS(G12C)突變腫瘤患者治療效果相對有限,因此該患者人羣對KRAS(G12C)抑制劑存在顯著的未滿足的臨牀需求。臨牀前研究顯示:酶學和細胞水平,SY-5933能夠特異性的與KRAS(G12C)結合,抑制酶活性,SY-5933能有效的抑制KRAS(G12C)突變陽性腫瘤細胞增殖,而且對野生型和其它突變體具有極高的選擇性;在小鼠異種移植瘤模型中,SY-5933對多種KRAS(G12C)突變陽性的腫瘤生長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這種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平行對比發現,其抗腫瘤明顯活性優於AMG510;在GLP毒理研究中發現,SY-5933的安全性優異,具有非常高的療效/毒性安全窗口。臨牀I期研究顯示,SY-5933在KRAS(G12C)突變的腫瘤患者體內表現出了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來公司會開展多個臨牀試驗去拓展SY-5933作為單藥或者是聯合其它靶向藥物的臨牀潛力,不斷擴大藥物的應用範圍。

  (二) 主要經營模式

  1.研發模式

  (1)自主研發

  公司主要從事1類創新葯的研發,可分為以下研究階段:藥物發現、規範化的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申請(IND)、臨牀試驗、新葯上市申請(NDA)及上市后研究:

  公司已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並在報告期內持續強化:

  臨牀前團隊規模超過100人,並建成含有靶點生物學驗證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平臺、先導化合物快速優化及合成平臺、綜合藥物篩選平臺等核心技術平臺在內的全鏈條的新葯研發產業鏈,基本涵蓋新葯研發臨牀前研究的所有關鍵模塊。過往與正大天晴、石藥集團合作研發的數十個研發項目,也是公司早研能力和效率的認可和證明。未來還會進一步提升臨牀前研發團隊的實力,並與臨牀醫學研究團隊、營銷團隊共同做好協作,提高公司整體研發和產業化效率。

  臨牀團隊方面,公司目前已經建成了包括醫學、運營、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藥物警戒、質量稽查、註冊等核心板塊在內的相對完整的臨牀研究隊伍,規模62人。隨着公司臨牀團隊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臨牀項目對外部CRO公司的依賴性逐漸降低,關鍵臨牀試驗能實現完全自主推進;后續公司還會進一步增加招聘力度,持續擴建、強化臨牀研究團隊,加快臨牀入組速度並進一步提高臨牀試驗質量。

  (2)合作研發

  憑藉優秀的臨牀前研發實力,公司與正大天晴、石藥集團等簽訂了多個創新葯研發項目的合作協議,基於已搭建的技術研發平臺,公司開展了多個抗腫瘤一類新葯、治療Ⅱ型糖尿病一類新葯和治療NASH一類新葯的研發項目。其中涉及的靶點涵蓋蛋白激酶、表觀遺傳學調控因子、腫瘤代謝調控蛋白、GPCR、免疫調控因子等多種類型。公司在與正大天晴、石藥集團的業務合作中承擔了靶點驗證與確認、藥物分子設計與優化、生物學篩選及藥效學和藥理學研究、藥代動力學研究、初步的毒理研究、合成工藝研究等關鍵研發環節,覆蓋流程包括從立項調研到最終確定候選化合物,而由合作方承擔GLP毒理及臨牀試驗等研發環節。截至本報告期末,已有超過十個合作項目的產品獲得了臨牀批件,其中CT-1139/TQ-B3139已於2022年5月申報NDA,CT-1995(TQ05105)用於治療中高危骨髓纖維化 (MF)的關鍵註冊臨牀研究已達到主要終點,並獲得CDE同意提交上市申請的意見。

  合作研發模式下,公司與對方共同擁有合同項下的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未經一致同意,各方均不得向外部他方許可、轉讓項目相關的知識產權。在各方一致同意進行外部授權或轉讓情況下,雙方需按一定比例分配取得收益。

  2.採購模式

  公司目前採購項目主要為臨牀前試驗服務、臨牀試驗服務及研究所需原材料等。公司建立並執行了完整規範的採購內控管理制度,與供應商簽訂規範協議,嚴格貨物配售渠道,全流程監控,通過供應商交付貨物或提供服務的驗收管理等手段確保提供合格優質產品。公司對確認合格並開始供貨的供應商進行供貨能力等情況的動態監測評價,激勵現有供應商提高供貨品質、服務態度等方面的積極性,確保供應商的供應效果,推進與優秀供應商的合作力度。同時,定期對現有供應商從質量、價格、供貨情況、資質安環、服務行為等維度開展績效評估,對存在供應安全、質量缺陷或不誠信等問題的供應商進行淘汰處理,保證持續穩定地為公司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3.生產模式

  當前公司不涉及已上市產品生產。公司已完成自主研發產品原料藥及製劑的生產工藝驗證,目前臨牀階段所用藥品以委託生產的形式、在公司研發人員的監督指導下進行生產。本報告期內,公司已取得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生產許可證》(分類碼:Bh),為未來產品獲得上市許可、進行商業化生產提供了資質保障。

  合作開發模式下,相關產品待上市后均由合作企業負責藥品的生產。

  4.銷售模式

  報告期內公司收入主要為合作研發項目收取的里程碑款項,尚無藥品銷售收入。在發展前期,公司考慮到資金實力及研發成本等,結合在研產品特點及與行業企業研發方向、現有產品佈局、合作意向,將部分自主研發項目對外轉讓或合作研發,公司享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收益分成。2017年后,公司未再將在研管線對外轉讓,致力於開展全流程創新葯的研發工作。

  公司目前處於註冊臨牀研究階段候選藥物SY-707、SY-3505和SY-5007,這三款藥物靶點不同,但均在非小細胞肺癌這一適應症上重點佈局,后續在商業化階段具有協同優勢。公司計劃自建一支高效、精干的銷售團隊,立足北京,重點覆蓋國內核心城市和市場;同時,為快速實現新葯市場滲透,將針對廣闊市場與擁有成熟專業推廣能力的製藥企業或合同銷售企業(CSO)進行合作,委託其負責或協助特定產品或區域的市場推廣工作,實現「多條腿走路」。此外,公司已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上百家臨牀研究中心,與各大腫瘤醫院和專科醫生建立了專業的合作關係,為后續的商業化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銷售策略方面,產品上市前公司會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充分了解市場上競爭對手的情況,同時根據核心產品的臨牀優勢,制定差異化市場競爭策略。公司擁有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研發效率,屆時將會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及競爭產品的價格,結合患者可及性、支付手段、醫保合作等生態領域合作,制定出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策略。公司將明確清晰的目標醫院與目標科室,制定與之匹配的學術推廣活動,提高推廣活動的有效性,並嚴守合規底線。此外,在藥品獲批上市銷售后,公司將爭取儘快將產品納入醫保體系,以滿足更多患者的臨牀需求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團隊組建方面,公司將對擬定人員的教育背景、從業領域、行業經驗、既往業績、人品口碑等把握較高要求,進行嚴格篩選;核心運營管理人員須具備豐富的藥品商業化及推廣經驗。根據產品上市的時間表,公司將確保在產品上市銷售前,完成銷售團隊的組織架構建立,所有人員到位並完成相關培訓,同時推進相關團隊管理系統和考覈系統的搭建運行,為產品銷售做好充分準備。為更好地激勵團隊,公司將明確目標,制定評估機制、激勵方案及人員發展計劃。

  (三) 所處行業情況

  1. 行業的發展階段、基本特點、主要技術門檻

  1.腫瘤疾病概覽

  癌症是全球範圍內的重大健康挑戰,對人類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最新數據,癌症是導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癌症新發病例

  2022年全球惡性腫瘤新增1,997.65萬人,較2020年增加近70萬人。其中肺癌(248.07萬人,12.4%),再次反超乳腺癌,成為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病率2-5位分別為乳腺癌(231.01萬人,11.6%)、結直腸癌(192.64萬人,9.6%)、前列腺癌(146.79萬人,7.3%)及胃癌(96.88萬人,4.8%);按性別分層,全球男性前五大高發癌種分別為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膀胱癌,女性為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甲狀腺癌。

  根據中國癌症最新流行病學數據,2022年我國癌症新發病例數達482.47萬,全部癌症粗發病率341.75/10萬人,年齡標化發病率為201.61/10萬人,中國癌症發病率仍居高不下,且與前幾年相比有所增加。全體人羣中,新發病例數前5位癌種分別為:肺癌(106.06萬人,22.0%)、結直腸癌(51.71萬人,10.7%)、甲狀腺癌(46.61萬人,9.7%)、肝癌(36.77萬人,7.6%)及乳腺癌(36.12萬人,7.5%),共佔所有癌症的57.42%,居於首位的肺癌新發病例數為第二位的結直腸癌2.05倍。這種明顯的差距在性別分層中亦可觀察到:我國男性肺癌新發病例65.87萬人,為第二位的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30.77萬人的2.14倍;女性新發肺癌病例40.19萬人,較第二位的乳腺癌(35.72萬人)高出13%。

  圖:全球及我國2022年新發癌種及病例數

  1.2 癌症死亡病例

  2022年全球惡性腫瘤新增死亡974.38萬人。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仍為肺癌(181.75萬人,18.7%),死亡率2-5位分別為結直腸癌(90.40萬人,9.3%)、肝癌(75.87萬人,7.8%)、乳腺癌(66.98萬人,6.9%)及胃癌(66.02萬人,6.8%);我國惡性腫瘤死亡新增257.42萬人,排名第一的癌種同樣為肺癌(73.33萬人,28.5%)。因此,相比於其他癌症,肺癌對我國人羣的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威脅。

  圖:全球及我國2022年死亡癌種及病例數

  2.行業發展階段

  2.1 癌症治療方法的發展

  癌症治療經歷了從手術切除到放療、化療和靶向、免疫治療等多手段並行的發展歷程。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推廣和普及,為癌症治療領域帶來重大變革。

  靶向治療一般通過選擇性抑制腫瘤細胞存活、生長相關靶點實現抑制或延緩腫瘤進展的治療效果。由於不同類型腫瘤的驅動基因、生長依賴的信號通路存在差異,需要針對不同腫瘤的特點設計、研發具有針對性的靶向治療藥物,而每種靶向治療藥物也只適用於特定患者羣體。根據不同靶點的生物學特性和結構特點,可選擇小分子化合物或抗體等生物大分子作為靶向治療藥物。由於靶向藥物可以特異性針對腫瘤細胞,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可以儘量減少對其他健康細胞的影響,因此靶向治療相較於傳統化療的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輕。

  免疫治療是指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細胞實現抑制癌症進展的治療方法,其本質為針對免疫細胞,而非腫瘤細胞,可分為非特異性治療和腫瘤抗原特異性治療兩大類。其中,前者主要通過細胞因子刺激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劑增強或激活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后者則是利用具有特異性抗腫瘤活性的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這類免疫細胞可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或在體外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構建,在體外進行功能篩選和擴增后回輸給患者進行治療。

  2.2 全球及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情況

  癌症治療方法的進展,促使全球及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持續處於擴張態勢,尤其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助推抗腫瘤藥物市場的進一步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全球及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分別達到2,320億美元和2,838億人民幣,較2022年分別增長14.4%及19.0%;預計到2030年,全球及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將進一步分別增長到4,688億美元和6,094億人民幣,2023年至203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0.6%和11.5%。

  2.3 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情況

  公司是一家處於臨牀研究階段的小分子創新葯企業,研發管線涵蓋了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症以及Ⅱ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由於大部分的小分子藥物能夠穿透細胞膜以靶向細胞內蛋白,且具口服的生物利用性,可以直接、有效率的方式將藥物遞送給病患。此外,與生物製品相比,小分子藥物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學特性更具預測性、不具免疫原性,以及其高穩定性與口服特徵,均有助於提升病患的服藥依從性。小分子藥物的許多優勢也使得其在治療上有着無可取代的地位。而技術、合成方法學和生物製藥研究等的進步也為創新小分子藥物開闢更多的機會。據2021年Medicine in Drug Discovery的文獻統計,在全球範圍內的上市藥物中,有高達約90%屬於小分子藥物;美國FDA統計數據亦顯示,小分子在藥典中繼續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2017年—2022年FDA批准的293個新化學實體中,超過六成為小分子藥物。

  當前,中國的腫瘤治療藥物市場仍由化學療法藥物所主導,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中國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的使用規模與全球相比處於較低水平,2019年市場規模為265億元,僅佔中國整體抗腫瘤藥物銷售的14.5%,而同期全球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佔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份額的32.8%。受到我國醫保目錄不斷調整、小分子靶向藥物的覆蓋率不斷提高,同時醫生和患者對小分子靶向藥物的瞭解越發深入、市場接受度逐漸提高以及越來越多國產創新型小分子靶向藥獲批上市等有利因素的驅動,中國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快速發展。

  3.行業政策情況

  報告期內,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了《關於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報告提出,2023年要紮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利用市場優勢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國家再次從宏觀戰略高度強化了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將有力推動國內醫藥企業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步伐,促進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為適應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新要求,國家衞健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推進醫藥領域改革和創新發展等六項重點任務,重點強調要推進醫藥領域改革和創新發展,支持藥品研發創新,常態化開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和質量監管,確保「供好藥」「用好藥」。《任務》的出臺明確了2023年下半年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和工作安排,將進一步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進我國醫藥衞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與公司目前業務最為緊密的藥品研發和審評審批環節,報告期內,監管部門相繼出臺系列制度文件,鼓勵和引導源頭創新: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單臂臨牀試驗用於支持抗腫瘤藥上市申請的適用性技術指導原則》正式出臺,旨在闡明當前對單臂臨牀試驗用於支持抗腫瘤藥上市申請的適用性的科學認識,指導企業在完成早期研究后,更好地評估是否適合開展單臂臨牀試驗作為關鍵臨牀研究,從而為滿足相關條件的抗腫瘤藥物的加速上市提供通道,以加快解決相關患者未滿足的臨牀需求;「以患者為中心」三項指導原則落地,標誌着我國藥物研發「以患者為中心」時代的開啟,通過引導製藥企業基於患者角度開展的藥物開發、設計、實施和決策,制定使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研究方案,推動更加符合患者需求的有臨牀價值的藥物產出;《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葯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範(試行)》針對兒童專用創新葯、用於治療罕見病的創新葯以及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的創新葯,審評時限同優先審評品種時限為130天,通過審評團隊介入前置、研審聯動、覈查檢驗工作前置,極大縮短此類藥物審評時間,加快藥品上市速度,對鼓勵醫藥企業加速落地創新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CDE《2023年度藥品審評報告》亦顯示,近年來我國藥品註冊申請受理情況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尤其是新葯臨牀試驗申請和補充申請的數量增長較為明顯。藥品審評的「新」字當頭,藥審中心2023年內受理的各類註冊申請數量大幅增長。在18,503件藥品註冊申請中,中藥、化學藥品、生物製品的註冊申請量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2023年全年批准上市1類創新葯40個品種,其中9個品種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准上市,13個品種為品附條件批准上市;批准罕見病用藥45個品種(未包括化藥4類罕見病用藥);批准兒童用藥產品92個品種。「快速通道」助力新葯好藥上市,藥審中心通過藥品加快上市註冊程序,加強與申請人的溝通互動,縮短藥物研發與技術審評時間,為治療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新葯提供了快速通道。這一機制的實施,不僅縮短了藥物研發與技術審評的時間,更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臨牀用藥。

  4.主要技術門檻

  新葯研發及臨牀轉化的難度較大。新葯研發技術含量高,具有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等特點。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流行疾病種類越發豐富,發病機理越發複雜。不同疾病涉及的研究領域和技術手段有所差異,且藥物開發涉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CMC、藥物代謝動力學、藥效學、統計學等多學科整合,對製藥公司的研發能力和人才專業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如何將基礎研究轉化為患者的臨牀獲益、做好藥物研發和臨牀應用的有效銜接,也成爲了製藥公司面臨的重大挑戰。

  臨牀試驗患者招募及管理存在一定困難。臨牀試驗患者招募是藥品研發的重要環節之一,藥品臨牀試驗離不開患者招募。如何發現、招募、入組和保留受試者,並保證受試者順利完成試驗是臨牀試驗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受試者的入組效率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臨牀試驗的進度。患者招募延迟將導致臨牀試驗開展成本增加或臨牀試驗計劃的進度或結果受影響,繼而阻礙該等試驗的完成,對推動在研產品的開發產生不利影響。

  規模化生產對質量管控和供應鏈管理要求高。在醫藥生產方面,建立符合GMP標準的生產設施所需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工藝技術要求較高。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在規模化生產基礎上確保藥品及時供應是新葯研發企業成功商業化的首要條件。

  2. 公司所處的行業地位分析及其變化情況

  以創新為源頭驅動,公司十多年長期專注於抗腫瘤等創新葯的研發,目前研發管線涵蓋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症以及Ⅱ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

  首字當先,重點佈局。公司擁有首個國產三代ALK抑制劑、首個國產高選擇性RET抑制劑等具備顯著競爭優勢的差異化在研管線;公司是國內首個同時擁有二代、三代ALK激酶抑制劑的創新葯企,是全球第二、國內唯一的覆蓋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全流程管理的企業,未來有望實現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全流程用藥管理;在非小細胞肺癌這一大病種治療領域,我們重點佈局了多款候選藥物,包括二代ALK抑制劑SY-707、三代ALK/LTK抑制劑SY-3505、高選擇性RET抑制劑SY-5007,KRAS(G12C)抑制劑SY-5933等,靶點覆蓋面廣泛。此外,早期探索性研究顯示公司部分候選藥物之間也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有望通過聯合用藥,在當前競品單藥療效尚存在明顯提升空間的適應症上有所突破。

  管線豐富,梯度分明。截至目前,公司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研管線24個,其中12個自主研發管線,12個合作研發管線;自主研發管線中,1款已處於pre-NDA溝通交流階段,2款處於關鍵性註冊Ⅱ/Ⅲ期臨牀, 1款處於Ⅱ期臨牀,3款處於Ⅰ期臨牀階段,還儲備了多款有前瞻性的優質臨牀前候選化合物,管線梯度、靶點和適應症持續豐富。

  精耕細作,砥礪創新。一方面,公司以臨牀價值和市場競品差異化為前導,堅持求真務實,以高質量、高效率的理念做研發,在十余載創新實踐中持續鍛造「全而強」的新葯研發體系,外部服務的依賴性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有核心技術,通過交替穿插、多線並行的研發模式替代傳統單線循環的研究路徑,有效提高化合物篩選效率和項目的成功率,整體成本控制能力卓越。

  商業引領,高效實干。創始人李文軍先生具備多年的商業戰略管理與市場營銷經驗,帶領公司核心團隊穩定合作十余年,走出一條「以商業戰略引領新葯研發」的首藥特色發展之路;公司目前擁有一支規模為163人的精干研發隊伍,覆蓋AI藥物設計、藥物化學、生物學、藥代動力學、毒理學、藥學、臨牀運營、臨牀醫學、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藥物警戒、稽查、註冊等核心環節,並形成了簡單高效、容錯與信任的文化和氛圍。

  3. 報告期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

  相較於常規腫瘤放、化療治療,靶向治療能夠作用在細胞分子水平,針對明確的基因位點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較少的嚴重不良反應。自1997年FDA批准首個分子靶向藥后,靶向治療技術快速發展,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存活率,逐步成為治療基因突變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生物科技、基因組學引領了兩次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全球醫藥行業的發展。而隨着科學技術不斷的突破,多元化的創新模式將成為未來創新葯研發的主流,並引領第三次技術革命。當前,小分子創新葯開發已經進入靶向時代,根據明確的分子生物學機理,針對疾病人羣所攜帶的基因突變篩選開發藥物。根據靶點類型和作用機理,已上市的小分子創新葯物包含了激酶類抑制劑、表觀遺傳類抑制劑和蛋白酶體類抑制劑等多種類型,基因編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也相繼被應用在新葯研發的各個階段,涵蓋病理探尋、靶點探索、給藥手段、工藝研發、抗耐藥等方面。隨着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新技術的匯合發展,未來有望進一步打破研發瓶頸和技術壁壘,助推創新發展。

  隨着新興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已成為全球創新葯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我國作為新興市場中最活躍的代表,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藥品市場,在全球創新葯研發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新葯研發的政策為創新葯企業持續賦能,刺激醫藥企業、科研人才加大創新葯研發,同時在海內外資本湧入、大批高素質科研人才迴歸等多方利好因素共振下,中國創新葯對全球創新葯研發貢獻不斷增大。中國小分子創新葯行業也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企業,包括向研發創新葯轉型的老牌大型仿製藥企業,基於早期技術積累和工業升級或商業模式創新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創新葯企,以及數量眾多基於各自不同的產品種類和技術路線,參與到差異化競爭中的新興藥企,共同構建起中國小分子創新葯的行業生態。

  目前國內創新葯產業快速發展,我國正從仿製藥大國向創新葯強國加速邁進,渴望轉型升級的勢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豐富的物質原料、深厚的創新葯人才基礎,獨特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富裕起來的人們對生命至上的追求,中國的創新葯必定會在世界創新葯的版圖上佔據一席之地。

  3 公司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

  3.1 近3年的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

  單位:元  幣種:人民幣

  3.2 報告期分季度的主要會計數據

  單位:元  幣種:人民幣

  季度數據與已披露定期報告數據差異説明

  □適用      √不適用

  4 股東情況

  4.1 普通股股東總數、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總數和持有特別表決權股份的股東總數及前 10 名股東情況

  單位: 股

  存託憑證持有人情況

  □適用    √不適用

  截至報告期末表決權數量前十名股東情況表

  □適用    √不適用

  4.2 公司與控股股東之間的產權及控制關係的方框圖

  √適用      □不適用

  4.3 公司與實際控制人之間的產權及控制關係的方框圖

  √適用      □不適用

  4.4 報告期末公司優先股股東總數及前10 名股東情況

  □適用    √不適用

  5 公司債券情況

  □適用    √不適用

  第三節 重要事項

  1 公司應當根據重要性原則,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情況的重大變化,以及報告期內發生的對公司經營情況有重大影響和預計未來會有重大影響的事項。

  公司報告期內研發費用金額為20,265.64萬元,較2022年增加321.81萬元,增長1.61%,主要系公司多個項目進入臨牀II期和臨牀III期,因市場外部環境嚴峻,相關研發服務公司競爭激烈,採購成本有所降低,同時公司推進的臨牀試驗因藥物先進性和創新性獲得CDE以較少樣本量推進臨牀試驗,此外公司加大探索具備國內新國際優的項目,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着力強化研發技術平臺和科研人員團隊建設,儘快取得突破性進展,導致2023年度研發費用同比略增。

  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收入522.92萬元,較2022年增長186.18%,主要是項目合作方項目里程碑進展獲得收入,公司目前有充足現金儲備,不僅增加了公司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加快了研發推進進度,使關鍵性臨牀試驗進展迅猛。

  2 公司年度報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情形的,應當披露導致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適用      √不適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