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澳優的市值跌去了75%,伊利花了60多億的併購,越來越「不值」了

2024-04-25 16:01

  來源:鎂經

  ////

  被伊利併購后,澳優的業績不增反降,未來堪憂。60多億元控股澳優,伊利買得值不值?澳優的營收頹勢,能被扭轉嗎?

  作者:譚嘉琳

  2021年10月,一場「中國乳企最大併購案」在奶粉界攪起風波。

  一邊是乳企老大伊利股份(600887.SH),另一邊是「羊奶一哥」澳優(1717.HK)。資本市場當時甚是看好這起併購,兩家企業股價、市值當時雙雙大漲。

  然而,澳優的業績連年走低,甚至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市值跌超75%。與伊利聯手時的美好願景幻滅了。

  併購時高歌猛進,如今卻增長乏力。60億港元控股澳優,伊利做得值不值?還能帶領澳優衝破困境嗎?

資本入主,沒扶起業績

  3月27日,澳優公佈去年業績:營收73.82億元,同比下降5.3%;毛利28.53億元,同比下降15.9%;淨利4.75億元,下降2.1%。其中,淨利為六年來的最低值。

  低迷的業績表現,與幾年前伊利入主時「1+1>2」的美好願景形成對比。

  2022年1月28日,澳優與伊利旗下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金港」)聯合發佈公告,宣佈雙方購股協議及認購協議的所有先決條件悉數達成。

  這筆「中國乳企最大併購案」發起於2021年10月,伊利以62.45億港元拿下澳優34.33%的已發行股本;目前,伊利持后者股份59.45%,維持其最大股東的地位。

  當時,澳優希望藉助伊利扭轉營收頹勢——雖有「海普諾凱1897」和「佳貝艾特」兩款明星產品,但澳優在業績上總是「高能低分」

  2019年至2021年,澳優的營收分別為66.87億、78.24億和85.75億元人民幣,雖總數上逐步增加,增速卻連年下滑,從26.79%、17.01%到9.6%;淨利上也顯出增長乏力的頹勢,同期增速分別為49.85%、6.51%和-13.44%。

  然而,伊利的到來,也沒將其拉出低谷

  伊利入主后第一年,澳優業績不增反降。據2022年報,澳優營收77.9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09%,出現了十三年來首次負增長;淨利為0.48億,驟降58.18%。

  澳優將業績下滑歸咎於由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存量市場激烈競爭,以及國際形勢影響了海外供應鏈。

  誠然,在行業下行周期,各大乳企業績都不太理想,就連「榜一大哥」飛鶴在近兩年也連續出現6.4%和8.3%的負增長。

  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銷售額進一步下滑,嬰幼兒配方牛奶粉及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分別同比下滑14.0%及14.7%。而這兩種業務佔澳優2022年營收的比重分別高達37.5%和46.1%。

  澳優的頹勢還體現在其銷售能力上,譬如存貨周轉天數,2021年-2023年分別為189天、183天、174天,而2022年底飛鶴為107天,貝因美是110天,澳優明顯落后於同行。

  澳優陷入增長困境,未來如何扭轉?

高層換血,「三把火」還沒燒起來

  去年9月12日,正是中期報告公佈后一天,澳優宣佈管理層大換血。當時,澳優在2023年前六個月營收35.12億元,比2022年同期的36.46億元下降3.68%,負增長趨勢初顯。

  澳優公告顯示,創始人顏衞彬辭任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等職務,換由任志堅接任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而后者曾在伊利集團冷飲事業部、奶粉事業部工作二十余年,擔任過營銷業務的副總經理。

  另外,新任董事會主席張占強、執行董事張志也均來自伊利,分別曾任伊利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供應鏈總監等職位。

  此次高層變動,被外界視為伊利對澳優從資本到管理的全面入駐,欲幫澳優走出困境

  新官上任「三把火」,前兩把放在發展戰略上。

  任志堅在致員工信中表示,新管理層將帶領澳優繼續「牛羊並舉」和「全家營養健康」的戰略方向。

  「牛羊並舉」,是發揮澳優本身的優勢。自2003年創立二十多年來,澳優通過收購荷蘭乳企、在多國建立工廠、投資生產設施等,貫通了乳品供應鏈和覆蓋多國的銷售鏈,「護城河」很高。

  其創立於2011年的羊奶粉品牌「佳貝艾特」,在中國市場已經是「領頭羊」的存在。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18-2022年,佳貝艾特已連續5年在中國進口嬰幼童羊奶粉市場銷售份額中佔比超6成。

  高管換人的同時,澳優也與伊利訂立了供應及採購框架協議的補充協議,擴大雙方產品供應和採購的範圍:澳優將向伊利實業供應各類奶粉及其成分和配方等,也將向伊利實業採購基粉等相關原料,雙方合作進一步加深。

而堅持「全家營養健康」,是爲了尋求第二增長曲線,以彌補嬰幼兒配方奶粉營收的下滑。

  以澳優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益生菌為例,去年11月,其旗下的益生菌品牌錦旗生物在江蘇淮安的超級工廠正式投產,至此實現了其益生菌業務從研發、生產到自有品牌銷售的全產業鏈佈局。

  單獨來看,澳優營養品業務在去年的成績確實很出彩。2023年全年,澳優營養品營收2.85億元,同比增長114%,並將此高增長歸功於錦旗生物及其益生菌業務。

  但綜觀大局,即使是營養品表現最好的2023年,其收入佔澳優總營收也不到4%;此前2020年-2022年,該比重也僅在2%左右徘徊。

  如此看來,營養品業務對澳優業績基本面的影響微乎其微。在嬰幼兒奶粉市場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欲靠營養品拉動澳優的增長,目前看來還是任重道遠。

  澳優新管理層的第三把「火」,是在各乳企紛紛搞促銷打價格戰的背景下,反其道而行,宣佈提價。

  據《21世紀商業評論》,澳優旗下羊奶粉產品佳貝艾特在今年2月份宣佈,因原料等供應鏈成本上漲,於3月起進行提價。而此時外面的奶粉市場正面臨供求過剩、經銷商低價甩貨、竄貨盛行的危機。

澳優有意與市場亂象割席,宣稱「價格是第一生命紅線」。其此次提價意在守衞自己「領頭羊」的高端定位,並宣佈正式實施「店鋪通電子圍欄」,阻止竄貨入侵。

  從戰略到價格政策,「伊利系」管理層的一系列舉措能否扭轉澳優的困境,還需要時間證明。

六十億買賣,伊利做得值不值?

  伊利收購澳優,一直存在爭議。在雪球上,有不少投資者對這筆交易持質疑態度。有人認為,伊利買貴了;也有人認為,伊利買早了。

  於伊利而言,澳優在羊奶粉賽道的地位可以拉動伊利的奶粉業務,成為其第二增長曲線;同時澳優行銷60余國的海外佈局也可以為伊利的出海提供優勢。

  誠然,2022年並表澳優后,伊利的營收從1101億元升至1227億元,拉開其老對手蒙牛300億元。在年報里,伊利也將此增長歸功於「本期產品結構優化以及子公司合併澳優乳業」。

  在奶粉及奶製品業務上,2022年伊利的營收猛增至262.6億元,升幅達62%。

  這筆併購也為伊利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並表澳優后,伊利給其43.5億元的商譽價值;商譽賬面總額達到近50億元,比2021年末的3億多元增加近16倍。給出如此高溢價,説明伊利認為澳優是筆優質資產

  但溢價都建立在澳優仍在盈利的基礎上,伊利入主后,澳優營收反而連續兩年負增長,失去業績支持的高溢價難有説服力。若澳優營收繼續下滑,伊利的商譽減值壓力將擴大。

  即使伊利並未在年報中確認因澳優業績下滑的商譽減值風險,但投資者們已察覺到風向,紛紛用腳投票。短暫高歌猛進后,澳優和伊利的股價又開始紛紛回落,自2022年初至今分別下降了75%和30%。

  當年伊利以60多億港元才購得澳優三成多股權,而當下澳優總市值卻不到40億港元。伊利這筆買賣到底值不值,還待商榷。

  入主澳優僅兩年多,伊利未來還能否將澳優扭虧為盈,實現雙方優勢互補的願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