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第一代互聯網醫療「獨角獸」的浮沉與抗爭

2024-04-24 05:00

  2000年,以丁香園為代表的醫學網站悄然興起,如果將此視為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開端,至今已經走過二十多年。其中2015年以前為發展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互聯網醫療主要是將線下實體中的一些信息搬上互聯網。

  也是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滿懷夢想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如2006年創立的好大夫在線;2010年成立的1藥網;2011年上線的康愛多;2006年創立的健客網……這些企業后來大多躋身獨角獸行列,有的最終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但互聯網+醫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醫療消費行為屬於低頻行為,且人為不能誘導。此外,整個醫療的環節漫長且割裂,多方主體的利益和訴求也很難用一種方式滿足。在這一背景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商業化之路走得愈發艱難。

  2015年左右,互聯網醫療分化為「醫」「藥」兩大陣營,一類為好大夫在線、微醫、春雨等以持續打磨醫療服務、探索商業閉環為核心的創業公司;另一類則是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以醫藥電商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平臺。

  「醫」陣營所探索的商業閉環似乎到現在也沒能完成,多數企業還是要靠在線商城銷售藥品才能實現盈利,「醫」「藥」雙輪驅動下的互聯網醫療如今並不能穩定向前,商業模式成了行業痛點所在。其實在傳統互聯網賽道,十多年已經夠一個企業完成從創立到形成商業閉環的全周期,但互聯網醫療並非如此。

  如今,一眾先驅企業已鮮有以往的朝氣,盡顯發展疲態:好大夫多次被曝裁員、瘦身后,再陷被收購傳聞;中國互聯網醫藥企業赴美上市第一股的1藥網已啟動退市計劃;曾經的明星醫藥電商康愛多處於懸崖邊緣;春雨醫生在高光之后也陷入了沉寂。

  「這個行業以前是被資本催熟的,但醫療是相對來説比較長的業務模式,並不能被資本短期催熟。」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整個市場其實不是運營不下去,只是原先的估值太高了,當前只是把估值迴歸到正常,所以整個資本市場現在看起來才比較慘淡。

圖片來源:IC photo

圖片來源:IC photo

  狂奔:資本世界的一路高歌

  醫療行業一直與先進的科學技術同頻共振、同步前行。不過,這其中總也少不了創業者的商業敏感和創業激情。

  2006年,有過看病受阻經歷的王航正式入局互聯網醫療行業。彼時的王航帶領初創團隊每天跑各大醫院手抄信息,搭建醫生數據庫,並推出醫生點評、投票系統,以掛號、諮詢為主要業務模式。

  當年底好大夫在線頁面上已經有了5萬位醫生的信息,網站前500條對醫生的評論都是由初創團隊與患者交流后得來的真實信息。

  創業伊始,好大夫在線以其獨特優勢被資本所看好。2007年,雷軍和聯創資本的300萬天使投資幫助好大夫團隊擴大到了20多人,而這一年好大夫在線的醫生信息達到25萬條。

  好大夫在線構建了醫生與患者交流的平臺,王航認為,與同業相比,好大夫的優勢在於醫生資源,這里的醫生資源不是指註冊數量,而是醫生真正在平臺開展工作,併產生批量的優質醫療服務。

  隨后幾年,好大夫在線又經歷多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2.6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來自騰訊在2017年領投的D輪融資,總金額高達2億美元。

  伴隨着資本的大量進入,好大夫在線自身也在持續探索業務發展,2013年,好大夫在線APP上線,用户規模迅速擴大;2016年在銀川開始線上診療試點,成立智慧互聯網醫院;2017年首創遠程專家門診,助力分級診療;2018年,開啟醫生團隊診療模式,上線家庭醫生,幫助醫療資源下沉。

  作為第一批互聯網醫療企業,好大夫在線卻一直沒有選擇上市。對此,王航表示,這個行業纔剛剛開始,還沒有到上市的時機。他們不願意拖着半成品、踩着高估值虧損上市,好大夫在線必須在實現自我造血之后纔會考慮上市。

  但資本的故事不止有一種講法,1藥網探索出了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的另一路徑。

  儘管在2005年,藥品監管部門頒發了國內第一張網上藥店資格證,但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里,所涌現出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是問診諮詢的模式。2010年,1藥網作為1號店的子頻道誕生,兩年后,1藥網從1號店獨立出來,「賣藥」成為一門臺前生意。

  在2010~2015年期間,1藥網憑藉B2C模式,成為10億級規模的醫藥電商。此后,在於剛和劉峻嶺帶領下,1藥網快速拓展業務範圍,2016年,推出互聯網醫院「1診」;2017年,推出面向藥店採購批發的B2B平臺「1藥城」。

  2018年9月,1藥網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互聯網醫藥赴美上市第一股。時至今日,上市6年內,1藥網已實現收入規模增長16倍,從2017年的9.5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49億元。

  同樣成立於2010年的康愛多,選擇從藥企源頭採購藥品,砍掉中間2~3道的流通環節,直接賣給患者,因此售價低是其一大優勢。2011年8月,康愛多正式上線,創始人王燕雄非常重視技術和運營,早期康愛多400人的團隊中,技術團隊就佔了100人。

  上線當年,康愛多受邀入駐淘寶商城醫藥館。相關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的4年間,康愛多3次奪得醫藥館銷售冠軍,僅在2014年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康愛多被廣東藥監局暫停營業1個月。

  也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太安堂以3.5億元的價格購入了康愛多的全部股權,康愛多在肝病之外,將經營面擴展到了生殖、皮膚、兒科、腫瘤四大領域,迎來新的發展局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7年9月,康愛多還上榜了商務部2017~2018年度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名單。

  可以説,乘着中國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的風口,第一代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快速躋身獨角獸行列,成為那個階段各大榜單的常客。

  困局:無法擺脫的商業化之問

  形勢一片大好。但是,迴歸行業本身,醫療服務是一門高投資、回報周期長、複雜程度高的生意,王航就曾勸退過很多投資人,最終留下來的是能理解行業特性和基本面的。

  相比而言,醫藥零售能更快實現商業化落地,醫藥電商也由此成了互聯網醫療企業實現造血功能的常見路徑。尤其是2014年國家出臺《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之后,在准入門檻、物流配送條件以及處方藥網上銷售等方面實現實質性突破,行業的大門也就此被徹底打開。

  2016年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局醫藥線上零售領域,將原來導向垂類電商的流量,逐漸回收至自己手中。

  經過多年的發展,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憑藉流量與技術優勢實現了盈利。據阿里健康財報,截至2023年中報,阿里健康營業總收入129.56億元、淨利潤4.46億元;而京東健康財報顯示,京東健康2023年營收535億,同比增15%,經調整淨利41億。

  然而,這是互聯網醫療上市企業中為數不多的盈利企業,而且其商業模式是很多人所詬病的「名為醫療,實則賣藥」。

  CIC灼識諮詢合夥人王文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相較於一些國外成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我國一些企業尚未形成穩定且成熟的盈利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

  例如,海外成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Teladoc Health,其商業模式基於訂閲制,主要面向僱主和保險公司及個人,付費人非常清晰,路徑可實現。NowRx和Alto Pharmacy這些線上藥房提供當日達送藥上門服務,與醫保公司合作,為病人提供便捷的藥品獲取方式。

  在我國,不同於背倚大平臺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更多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其實是在艱難向前。

  根據公開資料,1藥網在上市之初,發行價為14美元/股(ADS),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此后長期低於發行價。截至2024年4月19日美股收盤,1藥網收報1.02美元/股,較其IPO發行價累計下跌跌幅為92.71%。按收盤價計算,1藥網總市值僅為8567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藥網上市時的市值為11.6億美元,在2021年2月11日,1藥網的股價曾一度上漲至45.88美元/股,對應的市值達到38.0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閲其財報發現,雖然1藥網營收實現高速增長,但仍在持續虧損,2019財年至2023財年,1藥網五年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00億元、-4.57億元、-6.70億元、-4.17億元、-3.92億元。

  對於沒有上市的康愛多來説,形勢同樣不容樂觀。記者發現,移動端應用商店里已經無法搜到康愛多APP,通過網頁搜索下載「康愛多掌上藥店」APP后,發現已不能正常使用,且開屏界面時間顯示為「2021」。

  換言之,康愛多APP自2021年便沒再更新。而通過網頁搜索,從眾多廣告中找尋到「康愛多健康商城」官網之后,發現在PC端打開卻為移動端排版,並沒有專門的網頁版。記者也向客服進行了求證,目前康愛多平臺沒有專門的APP,且只有移動端排版一個官方網站。

  根據公開資料,2019年至2020年,康愛多累計被其母公司太安堂賣了5次,用5.15%的股權換回1.3億元。康愛多財報顯示,2021年康愛多開始出現虧損,但根據證監部門的調查,康愛多在2018~2021年間通過少結轉成本、少記費用等方式虛增存貨、利潤,每年的數額少則6000萬,多則上億元。照此推算,康愛多從2018年起就已經入不敷出,到2021年,年虧損已經達到近2.5億元。

  日前,太安堂(*ST太安(維權))預重整被終止,股票面臨退市風險,昔日的醫藥電商明星企業康愛多前途未卜。

  在互聯網醫療企業商業化進程中,好大夫在線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多年來,好大夫在線堅持「三不做」策略,即不賺取藥品利潤、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業務,單純依靠醫療服務付費。

  有一些細節也值得關注,記者注意到,好大夫在線APP是目前鮮有的沒有開屏廣告的在線醫療平臺。

  「通過梳理我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盈利狀況,可以看到實現盈利企業主要的商業模式包括醫藥電商、服務收入、互聯網醫院、技術輸出與平臺分成、O2O模式以及B2B模式。」王文華表示,而虧損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商業模式包括在線問診平臺,因為受限於政策,平臺不能開具處方,導致僅提供一些信息諮詢服務的輕問診下用户黏性不高,客單低,最終無法實現企業盈利。

  在「三不做」策略下,如何盈利成了王航需要思考的問題,他曾開玩笑表示自己經常被投資人拷問得「靈魂出竅」。

  抗爭:沉寂之中的變革嘗試

  在好大夫成立最初的幾年,王航沒有考慮過商業化的問題,團隊一心撲在提高服務質量上,這為后來的良好口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也為其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2015年好大夫在線拿到C輪融資之后,一直被認為是互聯網醫療的領軍者。直到現在,儘管面對激烈的競爭,好大夫在線平臺在醫生中的使用率仍屬於第一梯隊。根據相關機構的調研情況,在各個線上問診平臺中,好大夫在線平臺的使用率超過30%。相較而言,面對不同平臺,主任醫生常用好大夫在線的比例更高。

  但是,面對盈利難題,好大夫在線如何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好大夫在線曾多次被曝裁員。早在2016年,好大夫在線就被媒體曝出裁員50%,王航當時闢謠稱,並非裁員,而是將團隊調整為線上醫院的結構,部門重組、人員有進有出。

  2022年底,業內流傳一封王航發出的《給全體員工的信》,其中指出,好大夫在線即將進行戰略及組織結構調整,具體方向就是從創業期的專注產研轉型為市場開拓。王航希望公司能擺脫對融資的依賴,做到自負盈虧。

  在完成調整之后,2023年第一季度好大夫在線實現了收支平衡,一方面是由於人力成本的減少,另一方面則歸於收入的增加,主要來源於平臺服務費、會員服務以及針對內科醫生的隨訪服務包。隨后王航在5月中旬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比前些年的產研階段,今年好大夫正式邁入了商業化階段。

  然而,此次採訪后不到一個月,王航於6月8日在公司內部發出《公司最新情況説明》,指出自2022年12月開始的一系列業務調整以來,公司虧損情況快速改善,但面對股東撤資、要求贖回的巨大壓力,調整方案未達到預期。

  同年8月,有消息稱,互聯網大廠欲收購好大夫在線,目前已經給出報價。

  今年4月,又有消息稱阿里健康正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且雙方已經就一些關鍵問題的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對此,雙方都在第一時間予以否認,但這並不能排除二者在未來開展合作的可能。

  在激盪的變革中,收購與被收購、股權出售與購入講述着太多曲折的發展故事。

  2021年,太安堂將康愛多47.35%的股權出售給成都醫雲科技有限公司,作價7.48億元。但在成都醫雲支付全部基準轉讓價款的60%,即4.49億元之后,這筆交易被意外喊停。

  2022年1月27日晚,太安堂發佈公告稱,根據公司與成都醫雲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及其補充協議的約定,此次重大資產出售事項存在被終止的風險。相關信息顯示,康愛多的工商信息此前也發生了變化,成都醫雲創始人王仕鋭已退出康愛多董事會,並不再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而頭頂「中國互聯網醫藥健康行業赴美上市第一股」光環的1藥網,早已啟動退市計劃。2022年9月,於剛、劉峻嶺和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主動提出初步非約束性提案函,提議在非公開交易中收購公司所有已發行的A類普通股,之后,公司將從納斯達克退市。

  另一方面,1藥網也已經啟動回A工作。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2020年12月公示,壹藥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進入A股上市輔導備案階段,而壹藥網就是1藥網在國內的經營主體。

  記者注意到,造成1藥網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各項營業成本的增長,以2023財年為例,1藥網包含折舊和攤銷費用的各項成本合計140.99億元,同比增長11.22%,而2020財年中,該成本更是同比增長106.96%。

  對於成本的增長,1藥網此前也在財報中解釋稱,由於銷售人員數量的增加與B2B業務的擴張,相關費用增加。其實在營收構成中也有所體現,上市當年,1藥網的B2C業務收入為8.62億元,佔比高達89.9%,隨着阿里、京東等巨頭的入局以及企業自身戰略的調整,時至今日,1藥網的主要業務已經轉向B2B,2022財報顯示,B2B業務營收達129.95億元,佔比96.14%。

  「其實對於具體的運營,企業只要願意砍掉成本,我覺着基本上最終都會趨向盈利,這個市場就會變成一個比較正常的市場,大家都會是盈利的公司,就不需要靠資本運轉下去。」趙衡説。

  聚焦:變局之中的「必答題」

  儘管大多數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負重前行,但行業發展未來仍具較大潛力,尤其是經歷了新冠疫情洗禮,市場接受度快速提升,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進一步加速。

  4月8日,據米內網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網上藥店終端藥品市場規模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23年銷售額突破600億元,同比增長28.46%,持續雙位數增長。

  此外,從用户規模看,據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户規模達4.14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5139萬人,佔網民整體的37.9%。

  從市場規模層面看,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9—2024年互聯網+醫療市場前景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3099億元,同比增長39%。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增至4190億元。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特別是2019年至今,國家密集出臺新政,限制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政策壁壘不斷被消除,在醫保加持下,「醫」「藥」「險」基礎閉環服務體系加速形成,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不過,在王文華看來,目前互聯網醫療在商業化方面還有不少痛點需要解決。首先產業鏈整合的能力決定了互聯網醫療企業最終可以實現的商業模式。整合產業鏈是指整合醫療服務、醫藥流通、醫療保險等產業鏈資源,打造閉環服務體系。不同互聯網醫療企業切入這一領域的基因大相徑庭,能夠建立在自身優勢資源基礎上的資源整合,纔會有實現收入增長和盈利的可能。

  其次,企業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如互聯網的線上優勢結合線下服務、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等,從而增加收入來源。

  此外在市場教育方面,需要提高市場對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和接受度,提升流量的存留和轉化,通過不斷積累的用户沉澱和用户行為的滲透影響,從而逐漸培育用户通過互聯網使用工具的習慣。

  面對新形勢、新階段,這些昔日的獨角獸企業仍在努力探索變革,尋找突圍之道。

  好大夫在線去年將目光聚焦在了內科,王航認為,相比外科醫生,內科醫生羣體更大,對線下設備依賴相對小。第三方平臺要通過提供可觀收入、高效智能的工具等促進內科醫生提升醫療質量。

  此外,好大夫在線也進一步聚焦基層,王航認為互聯網醫療最值得期待的方向是基層,縣醫院、家門口的醫院纔是老百姓生病首先會去的地方。對於未來互聯網醫療服務版圖,王航表示將由線上服務、到院服務和醫療到家服務三部分組成。

  近些年,隨着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滲透應用,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也迎來新的發展。

  1藥網不斷夯實自身技術優勢,根據其2023財報,全年新增4項發明專利,累計專利數達到23項。此外,1藥網還通過數字科技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能供應鏈優勢,重塑醫藥產業鏈中的營銷、交易、倉儲、履單等環節。

  日前再次衝擊港股IPO的方舟健客也在用科技增強自己的核心優勢。據瞭解,在健客網的基礎上,2015年方舟健客集團成立,致力於為用户提供數字化慢病服務,從2015年至2019年,方舟健客先后完成了3輪融資。

  去年,方舟健客開始與百度智能雲、騰訊雲等展開合作,努力將AIGC深入到醫療大健康產業。去年9月,方舟健客發佈Health大模型,希望用數字化技術變革慢性病管理。

  「其實,與國外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具備特有的優勢,例如技術快速發展,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領域高速發展,這些都能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提供技術基礎和創新賦能。龐大的市場以及政策支持也是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優勢。」王文華説。

  時至今日,好大夫在線雖然面臨巨大生存壓力,但仍堅守理想主義;1藥網已在退市邊緣,但也已啟動回A計劃;康愛多能否涅槃重生還未可知;一些企業儘管沒有盈利,但也已經踏上IPO之路。

  且等下一個二十年,聽他們回答行業之問、時代之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