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諾和諾德國產對手隱現,港股創新葯公司「吸睛」,77只公募追捧,最受歡迎者始料未及!

2024-04-20 12:52

  紅刊財經 文丨張桔

  投資圈里常説「消費看A股、科技看美股、醫藥看港股」。選擇港股的主要原因或在於其稀缺性,比如生物技術行業龍頭藥明生物、創新葯行業龍頭石藥集團、醫療保健設備行業龍頭威高股份以及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均未在內地上市。

  近期,一家今年1月才申請在中國香港上市的醫藥企業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這家名為九源基因的私營企業遞交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吉優泰」上市申請獲得受理,這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家申報上市的司美格魯肽生物仿製藥。而諾和諾德在中國的司美格魯肽專利將於2026年到期,「吉優泰」的商業化苗頭勢必會對其形成挑戰。

  這只是港股醫藥公司中諸多閃光點的冰山一角,本刊注意到,去年它們在產業層面頻有突破的同時,業績也逐漸上了一個臺階;當前財報季來臨,多家港股醫藥公司報喜。尤其在當前產業層面受到諸如創新葯利好等政策提振,港股的醫藥公司有望在2024年延續這一勢頭,例如國藥控股2023年全年營收5966億元,淨利潤90.5億元,每股末期股息0.87元。

  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強調:「港股目前部分醫藥標的的估值比較低,同時也有一些繼續創新葯行業非常好的公司,但是現在港股的問題是流動性比較差,如果二季度宏觀有寬松、流動性能起來,這些相關公司的彈性會非常強。惟一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沒有現金流的創新葯公司,如果宏觀融資環境持續得不到改善,可能會存在生存上的問題,但對於前排頭部現金流好的公司反而是機會。」查理投資董事長李一丁提醒:「內地和香港同時上市的公司要注意估值和流動性,目前它們對融資的需求比較大,要注意公司持有的現金和融資的節奏。」

  不過,一些重大醫療科研上的突破性進展,還是可能會讓港股中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公司突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4月8日清明小長假后首個交易日,此前一路下跌的長江生命科技出現大幅上漲,背后的原因在於長江生命科技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在癌症疫苗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並將在下月召開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展示其最新的研究數據。前海開源基金經理範潔總結道:「港股醫藥的特點在於有相當數量的初創型BIOTECH和創新醫療器械企業,這一批企業大多在某一細分病種或者細分靶點具有自己獨特的產品管線,同時其中相當一批企業正陸續進入產品商業化階段。」

 港股醫藥18A陣營亮點漸增

  基本面差異化賽道突圍或是出路

  Wind資訊顯示,恆生綜合行業指數—醫療保健類目前包含了85只成分股,截至清明小長假前,年內有7家公司的股價漲幅超過10%,它們分別是時代天使、神威藥業、科倫博泰生物—B、聯邦制藥、賽生藥業、鉅子生物、中國中藥,大致包含了創新葯、疫苗、中藥多領域。

  走勢呈現冰火兩重天,彼時跌幅榜超過50%的公司恰好有11家,而其中名稱中帶B的公司有6家之多。究其原因,香港交易所自2018年起推出上市新規,加入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這些公司股票名稱結尾都會帶有B字樣作為標識。

  林存表示:「就港股醫藥企業整體來講,它們和內地上市的公司並沒有什麼不一樣,通常説的不一樣指的是港股醫藥18A,就是當初內地還沒有科創板,虧損的創新型醫藥公司還不能在A股上市,當時大部分在港股上市了。具體而言就是那些公司研發支出比較大,創新性比較突出,但是在科創板推出后也上了同樣類似的一些公司,所以從企業類型的角度趨同。」

  那麼,在港股的18A陣營中,從產業層面看,能夠成功摘B或者接近摘B的公司無疑就值得關注了。從港股的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數紀錄來看,最新調入成分股的是荃信生物-B;對比來看,僅2023年就有5家公司成功實現摘B, 具體包括了諾誠健華、博安生物、康方生物等。不過,也有積極謀劃摘B的公司目前還在努力之中,比如和鉑醫藥(根據規定,遵循港股《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公司,當其滿足年收入大於5億港元、市值大於40億港元的條件后,可申請摘「B」)。

  而這般積極變化的背后,從產業層面看公司基本面的變化當記首功,比如屬於創新葯領域的和黃醫藥。2023年11月,總部位於上海張江的和黃醫藥的原創抗癌藥呋喹替尼獲得批准在美國上市,該藥主要是用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同時在48小時內迅速開出了首張處方,這也是上海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藥。

  雖然該藥的成功出海得益於和日本武田醫藥的合作(該公司獲得了全球的獨家許可),不過其破冰的意義還是在圈內引發巨大關注。除去和黃外,去年兩地上市的百濟神州君實生物都有爆款創新葯成功在歐美上市,從而帶動了內地藥企的出海潮流。

  對比來看在港股中年內漲幅最好的公司科倫博泰生物-B,該股迄今年內漲幅已經超過了40%。對於掛B公司來説,能夠吸引到資金追捧大概率和基本面向好有關。作為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其核心產品為蘆康沙妥珠單抗(sac-TMT),主要用於部分消化道器官癌症的晚期治療。就公司而言,目前最大的看點是將於2024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刊發研究成果。

  「目前上漲的公司大漲特點是近期有大筆管線授權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營收同比漲超90%,雖然目前該公司尚未有產品實現上市,但通過license-out的方式,公司已和海外藥企進行過三次合作,共計授權給海外藥企9項ADC資產的產品權益。自2023年10月以來,海外藥企圍繞該公司產品陸續開展了6項全球三期臨牀試驗,適應症包含非小細胞肺癌、晚期子宮內膜癌、HR+/HER2-乳腺癌等。投入巨大的成本的同時展現了藥物療效的信心。」有不願具名的醫藥產業人士如是分析。

  換一個賽道看中藥領域的神威藥業,回眸2023年,該集團的多項研究及臨牀專案進展順利:第一,集團全面負責技術研究的3.1類中藥新葯古代經典名方「一貫煎顆粒」獲批上市;第二,集團獨家創新葯物「塞絡通膠囊」和「JC膠囊」III期臨牀試驗亦快將完成;第三,集團自主研發的中藥1.1類創新葯「異功散顆粒」已於年內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市場上無明確治療慢性病貧血的中成藥。「異功散顆粒」上市后將填補慢性病貧血治療的市場空白,具有重大社會價值。)

  此外,在港交所交易的醫藥企業中,去年以來,還有包括減肥領域的來凱醫藥、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先聲藥業、治療脫發的開拓藥業、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諾誠健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而這也鼓舞了后來者們繼續尋求在港交所IPO的機會,3月21日,核心產品為生長激素的維昇藥業也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衝刺IPO,其核心產品為增高針。

  李一丁分析:「直至目前,港股對於企業未盈利程度的限制依然有着比A股更低的門檻,因此,港股更容易吸引到具有大投入、長周期屬性的優質醫藥標的。同時,港交所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進軍海外市場更大的平臺。在過去,美國FDA對中國新葯設立了很高的門檻,國內創新葯企想要出海困難重重。而在港股上市后,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和國際化的交易平臺,國內創新葯企在挑戰FDA、實現出海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港股作為離岸市場,主要投資者來自海外,再加上很多醫藥股是科技成長股,對美聯儲利率調整的敏感性更高。比如自2022年3月美聯儲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以來,外資迴流美國,港股醫藥股持續下行,現在這輪加息周期接近尾聲,港股醫藥股開始活躍起來,彈性十足。」他進一步強調。

  同時,接下來產業層面或驚喜連連,範潔強調:「創新葯領域的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比如4月的AACR,5月的ESMO、ASCO,這些都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預計會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在會議上披露其臨牀數據,這對於投資者瞭解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會有直觀影響。此外,一些進入臨牀中后期的品種也預計將在下半年陸續迎來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一些已經商業化的品種也將在4月后披露的一季報等財務報表中體現其商業化能力,總之進入4月之后創新葯行業基本面和事件的催化進入密集期,我們可以期待其中的驚喜。」

 2023年財報業績冰火兩重天

  成功摘B公司走出業績泥潭成最大閃光點

  相關上市公司逐步改善的產業基本面,必然會在財報業績體現出來。從本刊不完全統計的情況來看,在上述85只公司已披露的成績單中,儘管也有虧損額高達6.27億美元的某公司個案存在,不過更多的公司還是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首先是比如成功摘B的港股醫藥類公司,2023年這類公司包括了博安生物、康方生物、諾誠健華、諾輝健康、思路迪五家。而此前幾年,陸續摘B的公司也僅包括了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康希諾生物、復宏漢霖、再鼎醫藥等六家。

  其中去年最早摘B的是諾輝健康,作為「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該股自2021年2月上市以來走勢差強人意;不過隨着后疫情時代居民健康意識的水漲船高,老百姓對於癌症早篩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因此該股的業績也能出現明顯起色。從公司的主要產品來看,具體包括了針對結直腸癌和胃癌的篩查產品常衞清、噗噗管和幽幽管,以及在研的肝癌、宮頸癌和鼻咽癌篩查產品。

  目前該公司的正式年報尚未發佈,從稍早前的年報預報來看,據審計前財務數據中位數,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團全年總收入達到20.1億元人民幣,較2022年增長164%,現金回款超14億元人民幣。公司實現年度毛利潤18.4億元人民幣,首年實現稅后盈利。

  再比如是博安生物,2023年的4月12日,公司公告宣佈移除B的標誌,當然這主要得益於2022年財報的貢獻,而背后最主要的功臣來自兩款充分商業化的產品博優諾和博優倍,這兩款已上市產品均被列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此外,公司還有6個在研項目臨近商業化。

  當然,公司2023年的財報數據依然較為亮眼,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20%;同時,公司當期虧損1.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收窄64%;經營性現金流流入和流出基本達到持平;2023年下半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而在上述去年摘B的公司中,相對知名度最大的是總部位於廣東中山的康方生物。從相關的介紹來看,其是一家集研究、開發、生產及商業化創新抗體新葯於一體的生物製藥公司,目前擁有50個以上用於治療腫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候選藥物,其中19個新葯進入臨牀研究。

  從2023年年報來看,康方生物在過去的一年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尤其是成功摘B實現了自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2023年該公司的總收入達到了45.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40%,這一顯著的增長得益於公司創新葯領域的卓越貢獻,尤其是對外技術授權和技術合作收入的增加所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核心產品治療胃癌的單抗卡度尼利數據亮眼,全人羣獲益優勢顯著。

  當然投資者也應辯證地看待2023年的業績,尤其對於cro企業來説,在后疫情時代新冠紅利消退后業績下滑是大概率事件,但關鍵是今年一季度是否有復甦跡象,典型的公司如港股中的賽道龍頭之一藥明生物。

  2023年年報顯示,該集團於期內實現營收170.34億元,同比增長11.6%;實現毛利68.28億元,同比增長1.5%,淨利潤35.7億元,同比下滑21.5%。這是藥明生物上市以來首次的淨利潤下滑。同時,該公司的營收和毛利潤增速也進入了歷史最低增速階段。不過集團的高層在業績交流會上表示:「一般第一季度簽約十幾個項目,但是2024年第一季度簽了25個項目,創造歷史最好的Q1紀錄。」

  此外,關於港股上市的醫藥股能否迴歸A股也是圈內長期熱議的話題。對此,平安基金經理周思聰強調:「目前回歸A股主要還是符合A股上市的標準的問題。紅籌企業迴歸A股,有市值的問題,需要平均市值在一定的交易日內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回A股。已境外上市紅籌企業的市值要求調整為符合下列標準之一:(一)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二)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機構競相佈局港股醫藥企業

  龍頭思維向二三線擴散

  當然在產業基本面改善傳導到業績層面的同時,也會吸引到機構資金的充分關注,而這從稍早前披露落幕的基金年報和近期正在如火如荼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中可以窺見端倪。

  首先我們來看Wind中的港股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4月9日,按照截止日系統持股量佔港股總股數比例看,在佔比超過40%的公司中,來自醫藥生物領域的公司包括了泰格醫藥康龍化成榮昌生物、山東新華製藥股份、復星醫藥、君實生物、亞盛醫藥—B等七家。

  最為典型的是上述提到的摘B成功的諾誠健華,根據12月31日時的大股東情況,來自內地的三隻公募榜上有名,它們分別是萬家行業優選、鵬華醫藥科技、中信建投醫改。形成對比的是,后兩隻基金都是醫藥主題,基金經理都是在公募醫藥掌門中具備一定知名度的金笑非和謝瑋,不過行業優選的現任基金經理黃興亮是擅長科技的高手。

  對比看在QDII中較受歡迎的海吉亞醫療,儘管2023年年報還未披露,不過在去年半年報和前年年報的大股東中,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因持股5%以上而被披露,但其在2022年半年報中沒有「露名」。

  需要強調的是,來自機構的青睞顯然不僅來自於內地,港股市場作為一個國際化更為早期的市場,境外的機構更是對上市的醫藥企業抱有較高的熱情,在上述的85只成分股且已經完成2023年年報披露的公司中,麗珠醫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23年年報的大股東名單中,我們能夠發現科威特政府投資局、阿布達比投資局、UBS—AG、中國澳門金融管理局的名字。

  而由於流通盤體量盤小的緣故,或許內地公募的青睞很難通過上市公司大股東名單或者公募季報十大重倉體現,不過稍早前的基金年報卻曝光了公募最受歡迎的港股醫藥股,主打中醫連鎖店品牌的固生堂被77只公募所持有,尤其是QDII南方港股衞生行業將其作為第一大重倉,該基金成立於去年的10月24日,屬於次新基金的範疇之中。

  如果説醫藥主題買該股不出圈的話,主題定位為智能製造的基金也大量買入就值得關注了。從基金年報來看,國聯安智能製造12月31日時持有該股達到4.90%,同時該基金還持有港股海吉亞醫療。

  而固生堂如此廣受公募追捧,背后的邏輯大概率還是來源於業績。作為中醫連鎖第一股,其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在去年的收入達到23.23億元,同比增長43%;毛利約7億元,同比增加40.1%,2023年的淨利潤規模約2.52億元,同比增長為39.45%。

  在談到港股醫藥股魅力顯現的原因時,博時基金經理萬瓊舉例分析:「互聯網醫療是A股沒有的。目前來看,政策鼓勵平臺公司健康有序發展,互聯網醫療還是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互聯網醫療的消費水平在國內也是比較低的水平,對標美國而言滲透率非常低,這部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港股的特色醫療服務例如輔助生殖、牙齒矯正、植發、腫瘤醫院等等,其中有些公司還是有很高行業壁壘的,尤其龍頭對A股醫療公司有很好補充。」

  至於如何選擇同時在AH上市的醫藥公司,南方基金經理王崢嬌強調:「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兩地上市,雖然資產是同樣的,但兩地的股價表現可能會有差異,甚至存在較大價差。港股市場更易受到全球經濟數據、貨幣政策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呈現出全市場層面或者行業層面的波動。另外兩地醫藥資產結構差異較大,港股更多是市值較小的創新葯企,科技屬性更強,對投資者的專業性要求更高。此外港股由於未盈利企業居多,基於絕對估值的方法更為常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