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掉進「仙股池」里的渤海銀行 后背有些發涼

2024-04-19 16:58

4月15日才從港股退市的錦州銀行,無論市值、股價、市淨率,甚至還高於這家總資產1.73萬億元的全國股份行。

  美好與糟糕,光明與黑暗,正走向天堂與正直下地獄——歷史上的4月15日,就像狄更斯所總結的,從來擰巴。

所以,在這一天,班廷與貝斯特共同發現了胰島素;雷蒙·克羅克開出了他第一家特許經營麥當勞;影響深遠的中國希望工程和世貿組織也都正式啟動。也還是在這一天,泰達尼克在與冰山相撞后沉入了北大西洋;英國希爾斯堡足球慘案直接導致96人喪生;而五年前的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那個標誌性尖頂攔腰折斷轟然坍塌。

  不會重複卻又驚人相似。4·15這種怪異而矛盾的氣質,再次在2024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得到了驗證。原本是「國九條」出臺后的首個交易日,結果,最多時4600家上市公司股價下挫,但三大指數偏偏全線飄紅。有人將此形容為「漲出了股災的感覺」,「牛災」的定義不脛而走。

  所幸,A股中某些大牌銀行仍能體味到「希望之春」的快感。4月15日當天,工建中農四大國有行分別錄得1.88%、1.56%、2.23%及2.1%的漲幅;而「招平興寧」即所謂的市場化銀行四大新貴,也各自有2.21%、2.29%、1.81%和0.76%的全天升勢。

  就沒有人處在「絕望之冬」?怎麼可能!

  4月15日晚間,錦州銀行公告,其H股的上市地位將於當日辦公時間結束后撤回,8年H股征程至此成為歷史。這,也是21世紀以來港股市場(包括A股市場)上第三例銀行私有化案例。當然,相比於創興銀行和永隆銀行,錦州銀行退場更多出於無奈。畢竟只2018-2021年間其合計虧損已達65.73億元,還是賬面上的。

  1997年,在當地15家城市信用社與城市信用合作社聯社整合改制基礎上,錦州銀行以一家城商行面目施施然亮相,並於2015年12月7日在香港上市。敲鍾當日開盤價為4.67港元/股,而至2023年1月20日最近一次停牌,該行股價下滑並定格在1.38港元/股,且再未恢復港交所交易。

  數據顯示,錦州銀行H股於截至最后交易日的90個交易日、180個交易日和360個交易日內的平均每日交易量,僅佔已發行H股總數的約0.00015%、0.00010%和0.00007%。

  死水,未必起微瀾。

  其實並不突然。早在今年1月26日,資產超8000億的錦州銀行即發佈退市有關公告。同時,該行此前已正式收到遼寧金融控股集團的全面現金邀約收購。而更早之前,該行因業績問題只出具了2022年中期報告。

  作為一個曾經被視作高風險的「壞孩子」,錦州銀行事實上給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二:一是「鐵公雞」;包括IPO和兩次配售,該行8年里共募資227.8億港元,而除去30.62億港元歷年分紅,實際上從投資者口袋合計套走了197億港元。另一個則是「窮大方」;僅依靠4塊靈壁石(虛假評估為11.06億)就給中青旅實業放出8億短期貸款,「石頭記」騙局一時震驚中國銀行界。

  76年前,奪取錦州是解放戰爭中遼沈戰役最終宣佈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而僅隔三個月,狗皮帽子入關,四野29個小時攻佔了天津城,將平津戰役推向高潮。天津距錦州461.9公里,有意味的是,中國最年輕的一家全國性股份行,渤海銀行的總部正設在這里。而它,也恰是本土10家上市股份行中唯一在港敲鍾者。

  脣亡齒寒。注意:當錦州銀行以1.38港元/股的低迷表現退隱時,渤海銀行股價甚至已從三年多前的5.6港元/股一路跌成「仙股」。仍是2024年4月15日,該行收盤價為0.99港元/股,即較高點足足蒸發82%以上。港股市值僅剩61.39億港元,總市值也只175.8億港元,不僅墊底10家上市股份行,且只有排名第一的招商銀行的五十分之一。

  可別忘了,錦州銀行揮手作別時總市值還有192.95億港元,較其高出9.7%。而兩者本都低至塵埃中的市淨率對比,渤海銀行是0.14;錦州銀行:0.24。依舊看看股份行大哥招行,從0.7升至0.92,近期正欲重新迴歸1PB陣營。

  門面難看也就罷了,后院火勢亦不小。很長一段時間內,渤海銀行在忙不迭將曾經的座上客——恆大、泛海、泰禾等知名地產商一一訴上公堂。僅2023年,該行就狀告恆大250余次,平均一天半一次。

  此外,低位徘徊的資本充足率和高企的不良率也成了渤海銀行常被詬病的硬傷。近日,該行剛剛獲批發行的15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多少也印證其補充家底的緊迫。

  就怕連悲傷還沒覺出,便已到了邊緣。當中國正式步入債務大出清周期,曾經依託一塊牌照就可以把鈔票生意做的風生水起的銀行業,終於將告別那個「流着奶和蜜」的時代。

  而此時尚堅守在維多利亞港的渤海銀行,望着東北老鄉的背影,又是否會后背發涼?

赴港上市,成也地產

  從1987年4月8日招商銀行誕生,到2005年12月31日渤海銀行成立,中國12家全國性股份行至此悉數就位。除廣發銀行和恆豐銀行外,其余10家目前均已登錄資本市場,其中最年輕的渤海銀行,也是唯一赴港上市者。

  2020年7月16日,渤海銀行在總部天津以網絡連線方式於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並由該行時任董事長李伏安、行長屈宏志敲響開市鑼。發售價為每股4.8港元,與該行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大致相當(2019年末,該行每股淨資產為4.35元),募集資金總額約為134.70億港元。

  應該説,這是時任董事長,亦是史上第三位董事長李伏安的最高光時刻。李,湖北江陵人士,長期服務於央行,2003年轉入銀監會,並一路升至「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主任」。2015年即錦州銀行上市當年6月,其空降渤海銀行掛帥。相比該行前兩位舵手,李也是首個沒有天津背景的「一把手」。

  彼時正意氣風發的渤海銀行,在招股階段就已獲得九名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約5.2億美元(約合40.3億港元)股份,相當於新發行股份的三成左右。

  九名基石投資者分別為宜昌東陽光健康藥業有限公司、香港華麗有限公司、浙江榮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榮盛房地產發展(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市翠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津聯(天津)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承德建龍特殊鋼有限公司、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從基石投資者所處行業而言,除了涉及租賃、鋼鐵和石化,至少有浙江榮盛、榮盛發展香港、新奧集團和翠林實業4家企業深度介入了房地產行業。

  這,也為渤海銀行日后多次踩坑「地產雷」埋下伏筆。

  其中,浙江榮盛為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擁有榮盛石化和杭州盛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余家子公司,是一家涉及石化、化纖、房地產以及物流貿易等多領域公司;而榮盛發展香港則是上市公司榮盛發展旗下公司,以房地產開發爲主業。

  而這種重化工業與地產雙線並進模式,與渤海銀行另一家重量級股東盛虹控股相當接近。甚至,只是因去年接棒浙江廣廈成為新晉CBA球隊冠名商曝得大名的東陽光,同樣以新材料和中成藥兩個貌似毫無干系的行業「兩條腿走路」。這大概是民企大佬在某個時點對於「賺快錢」和「掙慢錢」的直覺式佈局。

  站在榮盛發展背后的創始人和實控人,系生於江蘇南京、發家於河北廊坊的耿建明。1996年,已然34歲的耿建明毅然放棄城建局下屬建築公司的工作,下海創業並在廊坊市開發區成立了榮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隨着后來榮盛房地產逐漸壯大,耿建明也因此成爲了知名的廊坊富豪。然而,近年來榮盛發展與眾多同行一般陷入了困境,僅兩年即虧損72億,市值縮水高達80%。

  另一位基石投資者,王玉鎖掌控的新奧集團,也是「廊坊系」成員。其主要產業包括能源、健康、文化旅遊和房產置業等,旗下擁有新奧能源、新奧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

  至於是時名不見經傳的翠林實業,倒是老虎扮貓,事實上該公司與恆大的關係殊為親密。

  彼時,翠林實業的股東為自然人王忠新和深圳市嘉惠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而由王擔任董事長的深圳翠林投資集團,其公司總經理王忠明同時出任了恆大集團深圳公司的董事長。王忠新與王忠明二人同爲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鎮王家泥溝村經濟合作社股東。這至少説明,兩人即便不是直系親屬也是親近的同村鄉里。

  除了高層人員關係密切,深圳翠林系和恆大還存在交叉持股關係。據媒體報道,恆大集團是深圳翠林投資大股東,持有60%股份;而翠林投資又持有恆大地產深圳公司17%股份。2016年,恆大集團剝離糧油、乳製品及礦泉水業務,細扒接盤的三家內地公司股權結構和核心管理層信息可以發現,背后多次隱現王忠新、王忠臣、王忠奎、王忠武、王忠君、王忠明這6位同姓「忠」字輩人士。

  種種蛛絲馬跡説明,在渤海銀行赴港上市之初雖未明確提及恆大之名,但確已處處留有恆大之痕跡。

  除了恆大,還有泛海。渤海銀行上市之前最大的bug是存在信託持股。最終,天津信託將其持有該行8.06億股轉讓於泛海實業,同時再由其認購銀行非公開發行的5.95億股,股比合計高達9.4862%。

  而許先生、盧老闆,不用多久就將證明砒霜與蜜糖有時只是一個事物的兩面。

訴房企,求「回血」!

  木釘把牆壁釘壞了。牆壁大聲嚷道:「我什麼壞事也沒有做,你為什麼釘我?」木釘回答:「肇事的不是我,而是后面狠狠敲打我的人。」——來自《伊索寓言》

  截至2023年末,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8%,較2022年末上升了0.02個百分點。若放到9家已公佈年報數據的股份行中來看,這個不良率高居第一。

  不良率高企的背后,是渤海銀行多次踩坑房地產貸款的血淚史。截至2023年年末,該行房地產業不良率為3.65%,較之2022年末的2.87%增加了0.7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金額也從26.57億上升至32.29億,毫無懸念成了該行不良貸款金額最高的行業——要知道,渤海銀行去年的歸母淨利潤總共才50.81億元。

  其實,「不幸」的銀行並沒有太大差別。按照央行統計口徑,六大國有行的個人房貸規模長期佔據全國七成市場,而就在2023年,六大行個人房貸余額總量出現「史上」首次負增長——同比大降了5166.26億元。背后所折射的房地產異變,已一目瞭然。

如同坊間所言:死道友不死貧道。爲了回血,渤海銀行顯然決意和昔日的VIP們撕破臉。

  首先繞不開的,自然是身為股東「姑表親」的恆大地產。據恆大2020年年報披露,渤海銀行是其主要往來的20家銀行之一。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僅2023年,渤海銀行各分行與恆大地產相關聯的涉訴案件就達250余起,涉訴案由大多與票據糾紛、票據追索權糾紛相關,還有少量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服務合同糾紛等,渤海銀行方均為原告,而恆大地產方已經被執行的涉訴金額則高達5000萬余。

  然后,便是當年股東泛海系的20億借款違約案。2024年1月23日,據彼時還是「*ST泛海」的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原告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將泛海控股及其相關公司訴至天津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涉及金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根據渤海銀行向法院提出的財產保全申請,裁定凍結被告名下銀行存款約20.2億元或者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財產。

  該案要追溯到近六年前的2018年11月。泛海控股境外全資附屬公司中泛集團有限公司向渤海銀行申請了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結果前者自是未能完成相關債務償付,渤海銀行遂提起訴訟並要求泛海控股等相關方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同樣是在這一年,渤海銀行與當時還保有上市身份的泰禾集團所控股的福州新海岸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新海岸公司」)簽署借款合同,約定向后者提供貸款16億元至2021年3月到期,由泰禾集團、黃其森、葉荔等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泰禾集團於2010年借殼上市,曾實現年千億元銷售規模,市值也一度突破500億元。2020年7月,泰禾集團宣告債務違約;2023年6月5日,由於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觸發強制退市規定,*ST泰禾股票停牌,並於2023年8月11日正式摘牌終止上市。

  2024年3月11日晚間,泰禾集團公告顯示,因新海岸公司未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渤海銀行提起訴訟並請求判令新海岸公司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罰息等費用合計19.43億元,泰禾集團、黃其森、葉荔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連續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運氣,只能説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除了房企們帶來的煩惱,國美集團也為渤海銀行近年來不良率的走高貢獻了「kpi」。截至2022年,國美來自超過20家銀行和信託公司的有息負債合計280.56億元,而第一大債權人正是渤海銀行,風險敞口高達70余億元。

  合併不良金額計算,歸母淨利潤不足51億元的渤海銀行,對公不良貸款金額竟然高達104億,即為前者的兩倍有余。如此背景下,該行資本充足率長期低位徘徊就變得理所當然。

  根據9家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股份行數據,渤海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58%和8.17%,為9家中最低;其10.01%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則感謝因浙商銀行的9.52%墊背,險險升至倒數第二。

  面對充足率吃緊的窘境,渤海銀行選擇發債補血。2024年4月7日,該行發行15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的計劃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准,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於補充二級資本。據悉,2021年該行還發行過不超過90億元的二級資本債券。

三六九等對號入座,存貸款業務「入不敷出」

  按照各家最近的資產規模排序,12家股份行可以分為三檔。第一檔為總資產在8-12萬億元之間,包括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其中招商銀行規模最大,超過11萬億元。

  第二檔為總資產在4-8萬億元之間,分別是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第三檔為總資產在1-4萬億元之間,列隊的有廣發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和恆豐銀行。其中,恆豐銀行以1.44萬億元總資產墊底,渤海銀行則以1.73萬億元稍勝一籌。

  從各項經營指標來看,渤海銀行所屬座次與資產規模分檔基本保持一致。

  觀察已發佈2023年業績數據的9家股份行 ,除了總資產規模略高於尚未上市的恆豐銀行,在其余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項目中,渤海銀行均敬陪末座。

  2023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渤海銀行總資產規模17327.34億元,剛過前一名浙商銀行31438.79億元之「腰線」;營業收入249.9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55%,降幅高居第二,僅次於平安銀行;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50.81億元人民幣,同比鋭減16.81%,只略優於恆豐銀行23.74%和興業銀行15.61%的降幅。

  拆解來看,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以「吃利息」為主營業務的渤海銀行,利息淨收入大幅下滑22.16%。2022年,該行利息淨收入佔總營收約86%。到2023年,利息淨收入大幅下降至70%左右,其非利息收入佔比也在去年躍升至接近30%。然而,儘管非利息收入增長高達93.63%,但以其目前在總營業收入中的份量,依然是無力迴天。

  即便整個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都處在下行通道,卻總有更「扯后腿」的那個。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3年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在1.69%-1.74%之間,2022年底為1.91%。而渤海銀行更是在低位下降:2023年該行淨息差為1.14%,相比2022年下降了0.36個百分點。

  可見,無論是淨息差值還是同比下降幅度,渤海銀行都明顯落后於行業整體水平。

  再次放在9家已公佈2023年年報數據的股份行中進行作比,渤海銀行176.46億元的利差收入不到領頭羊招商銀行2146.69億元的十分之一,甚至較未上市的恆豐銀行還少了二十多億;而高達22.16%的同比降幅,更是該陣營內唯一兩位數式下跌者。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銀行利息淨收入的大幅下降絕非偶然事件。2021年和2022年,該行利息淨收入分別下降了12%和10%。這至少説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近年來渤海銀行在存款吸納和貸款發放的主營業務上,「頭重腳輕」的問題已日趨嚴重。

  面對負債端的巨大壓力,渤海銀行別無選擇——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何況,其原先的市場標價本就高出同規模股份行。

  根據官網公告,從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25日不到四個月時間內,該行已然二度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定期存款所有期限和類別的產品年利率無一例外,全部下調。其中,整存整取類的三年期和五年期產品年利率持平。由此可見,曾經的攬儲業務是渤海銀行的「面上貼金」,如今似乎成了要退避三舍的「麻煩精」。

然而,即便經過了連續下調,渤海銀行的整體存款利率在12家全國股份行中仍是最高的。該行三個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期的存款產品利率分別為1.23%、1.49%、1.65%、1.90%、2.30%和2.30%,其余股份行對應產品利率多數為1.20%、1.45%、1.65%、1.80%、2.00%和2.05%。可以想見,來自淨息差的巨大壓力對於渤海銀行來説還將持續。

  一邊是高成本的負債端,另一邊卻是賺錢能力在萎縮。不妨看兩組對比:去年,渤海銀行零售營業收入佔比為34%,但零售利潤佔當期總利潤只有9.14%;而2021~2023年,該行零售利潤期內貢獻度分別為37%、52%、9.14%。短短一年光景,To C端賺錢能力竟然掉了逾42個百分點。

  發生了什麼?

  麻煩的是,上述現象或還在繼續,且頭疼的絕不止渤海銀行一家。根據央行數據,2024年一季度我國的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1.24萬億,而貸款僅增加了9.46萬億,表明新增存款中有不少都沒能貸出去。

  對於中國的銀行業來説,這就意味着來自存款端的支付成本沒能完全轉嫁出去,此時銀行吸收高成本存款的意願自然會下降。

  三年、五年期的大額存單,無疑是高成本存款項目的代表。近日,作為頭部股份行的招商銀行已打響「第一槍」,宣佈停止發行三、五年期大額存單。對此,該行服務熱線的解釋是,目前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額度不足,后續會視整體資產負債情況制定產品發行計劃。據市場消息,部分銀行正在陸續跟進此類措施。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全行業開始為新周期內如何定位、如何確保盈利能力殫精竭慮之時,從《繁花》到正在熱播的《追風者》和《城中之城》,中國金融業變遷卻在成為備受關注的影視主題。於觀者而言,有些是與歷史初相逢,更有一些,則試圖重温舊夢。

在滕肖瀾原著的《城中之城》中,有這樣一段楔文:「像銀行單據上的那串數字,后面零再多,終究要前面那個實打實的數字撐着。否則就是泡沫,就是夢。這與普通的夢還不同。夢醒那刻,真正是一敗塗地。」

  還是再説個4·15魔咒的故事吧,好在這次不是發生在中國。

  2024年4月15日,當天越南股市VN指數一度大跌4%。而箇中原因,據稱是一份內部文件顯示,截至4月初,越南央行已向該國第五大銀行西貢商業銀行注入237.2億美元(約合1700億人民幣)的「特別貸款」,這相當於該國全年GDP的5.6%,外匯儲備的四分之一。在此之前,受越南女首富張美蘭非法集資事件曝光影響,西貢商業銀行發生嚴重擠兑。

  作為越南最大民營地產企業萬盛發集團的大Boss,張實際持有該行90%以上股份。目前,張美蘭已被胡志明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

罪名之一:違反銀行經營活動有關規定。

 (張美蘭)

(張美蘭)

  (來源:沃倫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