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4-13 00:23
聚焦北京國際科技 創新中心建設
中關村之於北京,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硬科技的代名詞。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背景下,中關村科技園不僅在北京多個區佈局,其運營理念和發展路徑也被「復刻」至天津、河北等地。在天津,於2016年11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如今已發展壯大。截至2023年年底,園區企業註冊數突破5000家,園區內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259家,全口徑税收達12.1億元。
發揮京津產業優勢促進高科技產業集聚發展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位於天津濱海新區核心區,起步區規劃佔地為10.3平方公里,是一個超大園區。4月1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隨「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媒體採訪團來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探訪時發現,經過8年的發展,園區內高新企業雲集,涉及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園區內,幾乎每家企業都有一棟獨棟寫字樓作為辦公區,為企業展示、交流、倉儲等提供充足的空間。
飛騰芯片、淨零能耗建築、智能裝配式裝修、用於商業表演的無人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機器人……展廳內,園區高科技企業的拳頭產品集中亮相,令人讚歎不已。「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公司總經理助理李琦介紹,於2016年11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的園區,已建成產業載體70萬平方米。在京津兩市支持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踐行「機制協同、政策協同、產業協同、服務協同」的協同發展模式,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服務北京來津企業厚植新質生產力發展沃土
吸引在北京研發的企業來天津落地轉化,是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要使命。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以及中發展集團、北京中關村信息谷等的高度關注與支持下,科技園把中關村的高精尖產業優勢、科研優勢、人才集聚優勢、創新創業成功經驗與濱海新區製造業產業基礎、海空兩港優勢、成本優勢、空間優勢等聯合互補,重點承接北京科技創新和研發轉化。
經過8年的發展,園區成效亮眼。據統計,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從2017年的396家增加到2023年超5000家,年均註冊企業不少於700家,年均增長率為52.55%;累計註冊資本金從2017年的68.5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451.49億元,年均增長率81.53%。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園區的發展,在北京研發、來天津進行成果轉化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科技園累計為中智科技、威努特、科芯科技、致導無人機等北京來津科技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與轉化應用場景,北京和天津聯合研發,共同形成了協同創新、產業鏈互補、產業集羣,共同高質量發展局面。
截至目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從2019年的12家增加到2023年的193家,年均複合增速超10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19年的19家增加到2023年的259家,年均複合增速91%;天津市雛鷹企業從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年均複合增速111%;瞪羚企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和能人居、邁基生物、傑瑞石油、北交智慧等4家企業成為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從2020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其中專精特新「種子」企業3家,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
園區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收由2019年的4.3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72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02.29%。全口徑税收由2017年的1.7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38.69%。
借鑑中關村模式推動先行先試政策輻射
園區發展,政策先行。2017年,園區擬定了《關於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設立北京中關村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的建議》,以此為雛形,2018年,天津市正式公佈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參照中關村經驗,天津市及濱海新區先后出臺《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措施》《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措施實施細則》《進一步推動濱海中關村高質量發展措施》等政策,對園區發展給予全方位支持。
2023年中關村發展集團與天津濱海新區簽署《關於進一步加快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發展合作協議》,進一步完善政策協同機制,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區先行先試政策在科技園疊加覆蓋。
同時,園區充分鏈接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搭建了金融、人才、市場、技術、知識產權、校企合作、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服務平臺。集聚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法庭,形成知識產權創新成果創造、運用、保護、服務全鏈條。
此外,園區打破濱海中關村零工業用地限制,打造天津市首個M0新型產業用地——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科技園將按照三分之一市場化租賃、三分之一定製長租、三分之一企業自建的開發建設模式,以生物醫藥、智能製造及科技服務為主導產業,實現園區「研發孵化+總部辦公+小試中試+生產應用」全鏈條佈局,進一步擴大濱海中關村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潛力和空間。
文/本報記者 劉洋
案例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平臺落地天津胸科醫院
成立於2014年的零氪科技來自北京,是一家數據驅動、AI賦能的醫療科技公司。2016年零氪科技天津公司成立,並正式入駐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零氪科技的發展完美地詮釋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發展路徑。
「我們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人工智能輔助產品需要大量的臨牀驗證,在選擇合作醫院時,我們和臨牀經驗非常豐富的天津胸科醫院達成了合作。」零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共關係總監郭曉龍介紹,通過京津兩地研發人員的努力和天津胸科醫院的支持,公司用2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上萬例患者數據的深入學習和訓練,搭建了京津冀首個肺小結節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平臺,用於肺癌的篩查和治療。目前,產品影像科、胸外科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以肺癌的確診和治療為例,以往幾百層的CT影像資料,為避免漏診和誤診,醫生需要耗時很久篩查患者的結節數量和良惡性,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但對結節的判斷並不容易,往往需要年資較高、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順利完成。」郭曉龍介紹,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平臺通過大數據的學習積累,能非常快速地識別結節並進行良惡性的判別,準確率也達到三甲醫院的專家水平。
「我們公司很多工作都是項目制的,需要經常往返京津,常有人問異地工作是不是很辛苦,可實際上我們沒有把京津兩地當成是兩個地方,京津距離很近,交通也很方便,濱海到北京南的高鐵一個小時,天津到北京南半個小時,甚至在南站附近的同事來天津公司比去北京公司還要方便。」郭曉龍笑着説。
全系列工控安全產品應用於多個重要行業
北京威努特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工控安全行業領軍企業,以自主研發的全系列工控安全產品為基礎,為電力、軌道交通、石油石化、市政、菸草、智能製造等國家重要行業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縱深防禦解決方案和專業化的安全服務。
威努特是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是園區內從北京來津的重點企業。在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背景下,天津威努特於2017年成立於天津濱海中關村。「雖然對外説是天津分公司,但對我們自己來説,天津公司更像是北京公司的部門,按照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思路,天津威努特承擔了多個品類的工控安全設備產線的落地,目前已經成功應用於城市軌道交通,工業物聯網等多個工業場景。」北京威努特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TO黃敏説。
總體來説,天津威努特承擔着全公司四分之一的研發任務。對天津公司的核心科研人員來説,相比北京,天津在落户、人才政策等方面更具吸引力。王方立是威努特公司從京來津的科研「種子選手」。在2014年加入威努特后,於2017年跟隨研發團隊來到天津發展,目前,王方立負責網絡安全檢測、軌道交通、物聯網接入網關三個產品線的研發任務,並於2022年獲評「天津濱海新區傑出科技人才」。
「其實,最開始吸引我來津的原因是人才政策,除了最具吸引力的落户外,天津還為我們提供了人才公寓。」王方立介紹,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和威努特多名科研團隊成員已在天津安居樂業。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