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4-12 20:4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機構之家
在經歷了一系列監管和接管之后,國盛金控迎來了江西國資的控股,這一變化理論上應該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資源,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資源,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然而,國盛金控的實際情況可能並不如預期那樣樂觀,儘管新的控股股東為國盛金控注入了資金和資源,但公司2023年淨利潤為-3030萬元、仍未扭虧。
有資深人士向機構之家透露,新任管理層上任一年半,業績仍未能扭虧,可能指向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方面。新任管理層整體缺乏金融機構的從業經歷,而證券行業具有其特殊性和複雜性,需要對市場動態、金融產品和監管環境有深入的理解和經驗。新任管理層是否能夠帶領國盛金控走向復甦,能否迅速適應證券行業的特點,組建一個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團隊來支持公司的運營和發展?均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除此之外,國盛金控還面臨着業績壓力和股東融合的管理壓力。新管理層的上任,意味着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展現出對公司業績的積極影響,以滿足國資委對於業績考覈的要求。
但目前來看,新任董事劉朝東任重而道遠,不僅面臨着巨大業績和管理的壓力,也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
股價低於國資接盤價格,國資考覈壓力大
早在去年的業績説明會上,有投資者提出疑問,公司的股價持續低於江西交投等一眾國資接盤價格,請問公司后續有什麼措施提振股價,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然而,又是一年春來到,這個問題目前來看依然存在。
根據公告,2022年7月6日晚間國盛金控公告,國資以88.79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接盤了國盛金控50.43%的股權,此次股權轉讓的受讓方是由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西省財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南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江西省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江西江投資本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計算可知,國資買入國盛金控的價格約為9.1元,而根據國盛金控目前的股價看,其股價大部分時間都圍繞着9元的中樞波動,未能實現有效的突破。
而其股價長期未能上漲,跟其業績連續不佳有巨大的關係,根據國盛金控發佈的2023年全年業績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4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虧損為39,94.98萬元。
儘管國盛金控在2023年度業績中提到,公司業務有所突破,公司大幅減虧4億,但機構之家仔細查閲其各科目發現,公司之所以今年業績能夠大幅度扭虧,恐怕需要歸功於資產減值損失的減少,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的減少和不具備持續性的自營業務。
具體來看,公司2022年大幅計提了2.27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而其2023年該科目顯示為0,該科目為公司貢獻了2.27億元的扭虧。2022年,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科目顯示-101,289,606.80,計提了一億多的損失,而2023年該科目顯示14,799,225.82,實現了近一千五百萬的收益,通過證券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科目,公司就多擠出來近1.2億的收益。至於自營收益方面,公司2022年該科目顯示,實現自營收入133,950,799.08元,2023年顯示實現200,201,711.37元,公司通過自營科目,又實現了相比去年同期近8000萬的減虧。
由以上分析可知,公司所謂的大幅減虧4億,基本上都不是因為業務進展形成的,公司各項業務相比於之前並未取得明顯的進展。
目前,國盛金控的控股股東已經變更為江西交投,這無疑給公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但新股東對公司的發展和業績也有着更高的期望,新任董事長劉朝東恐怕需要面對平衡各接盤國資股東利益訴求的巨大壓力。
二股東涉嫌非吸暴雷,股東融合壓力大
國盛證券在2016年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時,與原國盛證券控股股東雪松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時名:中江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業績承諾補償協議》。業績承諾期,國盛證券實際實現的累計淨利潤數低於承諾業績,雪松信託應按照約定先以股份、不足部分以現金形式進行補償。但截至本報告期末,雪松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未按《業績承諾補償協議》約定履行業績補償承諾並且深陷與公司的訴訟案中。
一位資深管理專家對機構之家表示,當股東之間存在利益衝突,甚至發展到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爭端時,公司的正常運營和治理結構往往會受到嚴重影響。例如,如果大股東和二股東之間的糾紛導致董事會決策僵局,公司可能難以做出關鍵的戰略決策。因為不同股東的利益衝突可能導致公司戰略方向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公司的日常運營和長期規劃。而國盛金控與其二股東雪信託股長達六年的訴訟事宜,不僅影響了公司的日常運營,也對公司的長期戰略和市場信譽造成極大損害。
截至目前,該事項在新任董事長劉朝東任內,仍然未有明確的結果。而此時,國盛金控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新任董事長劉朝東目前面臨着早日結束與二股東的訴訟事宜並確保雙方能夠達成經營共識並有效執行的管理壓力。
三大業務難題亟待解決
難題之一:證券子公司經紀業務佔比過高,投行業務發展滯后
作為一家綜合性證券公司,國盛證券的經紀業務和兩融業務一直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佔比高達近70%。事實上,這種業務結構的過度依賴反映出國盛證券在經營質量和業務多元化方面的不足。
首先,經紀業務雖然為國盛證券帶來了穩定的收入流,但這一業務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且利潤率相對較低,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經紀業務正面臨着越來越大的挑戰。其次,兩融業務雖然可以帶來較高的收益,但也伴隨着較高的風險,市場波動可能導致投資者的槓桿率變化,進而影響到國盛證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與此同時,國盛證券在投行業務和自營業務方面的發展都比較緩慢。
其次,投行業務屬於證券公司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對於公司的長期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國盛證券在年報中鼓吹自己的投行業務亮點頗多,但從體量上來講依然較小,營收佔比僅為5.78%。
難題之二:資管子公司內控問題頻發,近四年累計虧損超2億
國盛金控2023年8月將資管子公司——國盛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從4億元增資至8億元,大力發展資管業務的雄心可窺一斑。
然而,信披數據顯示,國盛資管子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為5740.6萬元,同比下降30.79%;淨虧損達3849.01萬元,2022年虧損額為3879.64萬元。加之2021年和2020年,近四年累計總體虧損已經超過2億元。
不僅如此,國盛的資管子公司因內控問題頻發而頻遭監管處罰。公開信息顯示,國盛資管在業務運營中存在很多違規問題,被證監會多次下發處罰單,包括盡職調查流於形式、內控把關不足、過度激勵、銷售管理不規範和信息披露不準確等。這些問題導致了監管機構的處罰,包括對時任業務分管領導、常務副總經理以及合規總監的監管談話,以及對原董事長的不適當人選認定等。
亦有資深人士告訴機構之家,自2020年以來,資管公司淨利潤連年虧損,資管規模下降,這可能與公司業務開展不規範、產品違約風險等因素有關。公司的資管業務在2016-2020年間「踩雷」頻發,例如國專1號、盛秦1號、金獅743號、神鷹102號(天業股份)和神鷹270號(廣州承興)等。其中,不少產品是國盛資管通過資管計劃向上市公司融資,但均未能到期收回。此外,國盛資管還涉嫌利用通道借款給深陷債務危機的上市公司,如千山藥機、天業股份、凱迪生物等等。前述資深人士告訴機構之家,這些情況不僅影響了公司的經營業績,也損害了監管機構和市場對國盛資管的信任。
對於新任管理層而言,如何將資管業務從邊緣業務轉變為公司的核心業務,並扭轉監管印象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管理層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號和願景上。
難題之三:香港子公司Guosheng(Hong Kong)投資趣店,大額減值后如何實現增值
根據年報介紹,公司投資業務指的是公司內除證券業務板塊外各主體對外部企業的股權投資及投資管理業務。公司全資子公司深圳投資是境內股權投資平臺,全資子公司香港投資、國盛環球是境外投資平臺。由此可見,國盛香港應當是國盛金控在海外的重要運營平臺。然而,近年來該公司的經營狀況並不樂觀。機構之家查詢年報發現,該香港子公司已經連續三年爆虧,每年都能為國盛金控虧掉6千萬不等。最新的年報數據顯示Guosheng(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 2023年淨利潤為-0.61億元。
此外,據目前的信息來看,香港子公司的投資標的也與其公開宣傳不符合。其年報中宣傳投資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健康等,投資區域涵蓋境內、境外。然而機構之家仔細翻閲各類材料后發現,其主要的投向是美股上市以校園貸起家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趣店。
值得注意的是,Guosheng(Hong Kong)投資趣店恐怕有為前實控人杜力接盤的嫌疑。根據趣店的年報數據顯示,趣店此前的主要股東主要包括其創始人創始人及CEO羅敏,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API(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和A股上市公司崑崙萬維的全資子公司KunlunGroup Limited以及前國盛金控的實控人杜力。
其中最令人感到蹊蹺的是,在2019年杜力清倉其趣店股份時,國盛金控開始成為趣店的主要股東之一,此事項是不是涉及為前實控人接盤變現,我們已經無法探究,因為目前國盛金控已經是新版本國資控股的國盛金控了。但是奇怪的是,在國資接盤國盛金控后,其香港子公司持有的趣店股份反而從6.7%上升到7.5%,而此前公司已經為趣店進行減值處理了,去年更是計提減值9,065.07萬元。為何一邊計提減值一邊增持股份,以及如何有效收回該筆投資,並實現增值,亟待新任董事長和管理層解決。
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