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命途多舛的新華三,未來何去何從?

2024-04-11 07:31

  來源 於見專欄

  很少有一家企業,能像新華三(H3C)那樣,不僅頻繁易主、發展過程一波三折,而且命運也如同大海的浮萍,漂浮不定身不由己。

  2023年12月,在某職場社交平臺,有疑似新華三現員工或前員工透露,新華三隨時都揹負着業績和裁員壓力,不論是入職3個月的應屆生還是老員工,全都無差別裁員。一時之間,關於新華三大規模裁員的消息遍佈了互聯網。

  而此前的11月中旬,就有媒體報道稱,新華三集團總裁兼CEO於英濤就發佈內部信表示,受行業整體形勢影響,公司業績增長出現放緩,需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決定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中高層干部及高級別員工降薪。

  從高管降薪到裁員傳聞,種種跡象表明,此時的新華三,並沒有因為依然頻繁易主而變得更好,而是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一般的煎熬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新華三成立20年來,雖然前前后后換過7次東家,但是在競爭激烈的 ICT (電信通訊設備)行業,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不過,新華三降薪裁員的消息不斷或許足以證明,隨着ICT行業寒冬來臨,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尤其是2023年以來新華三的業績增長放緩,機構對於近兩年ICT的市場前景也不太樂觀。這也意味着,新華三的前途與命運或許也將再起波瀾。

  1

ICT市場周期性下行,新華三或前途未卜

  前身為華山通信的新華三,與紫光股份的淵源,可以追溯至2015年。彼時,紫光股份宣佈收購華三通信51%的股權,此后經歷了幾番波折后,成為如今的新華三。

  作為長期深耕ICT市場的重要玩家之一,新華三提供的服務覆蓋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智能聯接、邊緣計算等在內的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新華三在端到端的技術服務、HPE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均有佈局。

  根據紫光股份發佈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新華三實現營業收入375.70億元。其中國內運營商業務的收入76.35億元,同比增長20.94%;收入增長第二曲線的海外業務營收增長13.72%,整體銷售規模持續擴大;國際業務中H3C品牌產品及服務自主渠道業務增長84.79%。

  雖然背靠紫光股份的新華三,其細分業務的業績仍在保持增長,但是整體增速已經大幅放緩。例如,新華三2023年Q3的營收環比出現下降,新華三的淨利潤指標,也「罕見」缺席紫光股份三季報。受此影響,紫光股份今年Q3營收191.69億元,同比下降1.63%。

  而如將2023年Q4營收按前三季平均水平算(125.23億元)來估算,其2023年全年營收水平約500.93億元,同比上年同期的498.1億元僅增長0.57%,增長明顯放緩。要知道,新華三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淨利潤增長,還保持在同比增長4.87%、2.62%。

  據分析,新華三的業績增速放緩,或許與ICT行業整體進入下行周期有關。以在行業處於十分重要地位的服務器業務為例,據Omdia的數據中心服務器跟蹤報告,在AI大模型熱潮之下,由於高成本AI服務器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通用服務器的更新升級暫未體現在出貨量增長方面。

  相反,2023年第三季度的服務器出貨量同比下降26%,預計2023年全年服務器出貨量為1140萬台,同比下降19%。而且,通過與新華三處於同一賽道的上市公司浪潮信息,同樣處於業績下滑周期中。據其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浪潮信息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扣非淨利潤分別下滑22.06%、25.63%。

  由此可見,行業下行周期中,即使是位居行業頭部的新華三,也無法獨善其身。而進行內部組織調整、員工優化,也很顯然是其為「過冬」提前進行「節衣縮食」、降本增效的表現。因此,在行業下行的周期性變化中,新華三能否抓住AI新時代的機遇「禦寒過冬」,還是一個未知數。

  2

命途多舛,尚未時來運轉

  追溯新華三的發展歷程,甚至用「坎坷」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其發展過程中的一波三折。翻閲新華三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新華三是一家有着科技企業華為「血統」的企業。

  早年,因為華為與思科的一樁侵權官司,華為與美國網卡巨頭3Com走到了一起,爲了應對思科的競爭,二者決定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華為3Com,這家公司也是如今新華三的前身。

  兩大巨頭合作「孕育」的華為3Com如同天生「貴族」,一出生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正因為華為3Com起點很高,所以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尤其在華為國際國內市場資源的加持下,華為3Com也快速崛起。甚至僅兩年多時間,就在國內數據通信硬件賽道佔據重要的地位。

  據瞭解,彼時的華為3Com,不僅在某些細分領域市場份額快速飆升至行業第一,而且其行業影響力讓思科都畏懼幾分。在華為3Com強勢攻佔市場的同時,思科的業績表現也十分糟糕,最終連其中國區總裁杜家濱也不得不引咎卸任。

  不過,或許依靠華為3Com打敗思科的華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所以華為在華為3Com如日中天之時,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那就是將其持有的華為3Com股份全數出售給3Com公司。自此,華為3Com也正式從華為剝離,並改名為華三通信 (H3C) 。

  圖源:知乎,作者:時遊

  據瞭解,此后華為試圖藉助資本的力量,連華三通信的母公司3Com一起收入「囊中」,但是因為思科吸取了此前一役的「教訓」,從中作梗,以在美税務問題等為由,攪黃了這樁收購。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坊間有人説新華三的前身華三通信是華為的「棄子」,或許有失偏頗。不過,從華為剝離的華三通信,從此也開始陷入「風雨飄搖」的發展過程。

  例如,華三通信經歷了惠普、紫光股份等企業的相繼收購。但是要麼受市場變化的衝擊,要麼受母公司牽連,更名為新華三后的華三通信,也因為 「 智路建廣 」 也在 2023 年開年宣佈了,從 HPE( 惠普企業 ) 實體手中收購新華三49%股權的計劃,有望成為一家完全由中資控股的企業。

  只是,造化弄人,剛剛在股權層面進入「安穩狀態」的新華三,又陷入降薪裁員風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屬於新華三的新時代,或許還沒有來臨。

  3

人才難留前途堪憂,AI概念加持恐非解藥

  對於科技企業而言,沒有人會否認尖端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新華三無論是高管降薪、還是傳聞裁員,都將意味着其核心人才可能會流失。

  據瞭解,2023年底的一場場風波,讓新華三的公司治理能力與管理方式受到了網友的廣泛質疑。

  一方面,有網友吐槽公司晉升機制模糊、薪酬增長空間有限,因此稍微有一些能力的骨干員工,都蠢蠢欲動,即使公司沒有裁員計劃,也可能選擇主動離職,尋找更高的「枝頭」。

  另一方面,公司的加班費、員工福利也因為降本增效等「過冬」策略而打了折扣。雖然這些「隱形利益」看似無關痛癢。但是對於新華三的老員工來説,終究有些缺少安全感、歸屬感的意味。因此,新華三的人才管理機制,或許正在讓其優秀人才流失。

  對比堅持不上市的華為,一直給員工非常優厚的待遇,就可以看出新華三與其差距。據觀察,新華三之所以對員工如此「摳門」,或許就是在當前「節衣縮食」的發展策略中,等待一個機會。

  而這個機會,就是2022年底ChatGPT所帶來的AI大模型熱潮。而以AIGC為代表的AI技術與產品,對ICT行業可能帶來的改變,也讓新華三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例如,AI服務器需求的大幅增長,也給新華三這樣的ICT企業帶來的業績增長想象力。

  只是,AI大模型帶來的機會,主要還在於硬件層面,目前受惠最大的,依然是英偉達等芯片巨頭以及以OpenAI為代表的科技企業。而在服務器領域,其想象空間依然十分有限。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AI大模型的加持,對於新華三而言,只是錦上添花,但是卻難以從根本上對其業務形成顛覆之勢。而該輪熱潮對新華三的業績增長將會帶來什麼可能,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4

結語

  作為ICT行業的頭部企業,新華三的發展雖然堪稱波折。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新華三的多次易主,並沒有動搖其業務根基,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然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以預見,在新華三的股權結構趨於穩定后,其降本增效策略也將發揮真正的作用,公司迴歸發展「正軌」也只是時代問題。期待經歷了20年風風雨雨的新華三,未來能給ICT行業帶來更多精彩,在全新的AI時代來臨時,給行業帶來更多可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