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嘉誠遭遇十四年來最差成績

2024-04-08 16:23

以十年為單位運作的長線型商業機構,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因合作伙伴被捕入獄,李嘉誠操控長和系巨輪從英國駛入越南的計劃被迫擱置。這樣一來,李氏家族當下的資產仍主要集中在英國為主的歐美國家,以及大本營香港。但這些區域的經濟普遍受阻,再加上國內地產行業的變化,長和、長實兩大旗艦2023年的業績均出現罕見下滑。受此影響,長和股價已經跌到了2011年的水平,地產為主的長實在業績發佈后股價暴跌超10%,來到歷史低位。目前李超人的盤子里,只有「管道型」業務能夠保持穩健,比如涉足電網、水務、交通等公共事業的長江基建,輸配電的電能實業,以及電力銷售的港燈-SS盈利仍能温和增長。李氏父子一邊重倉電信、水利、輸配電、港口等公用事業,憑藉穩定現金流,實現較為穩健的盈利,保證長江集團基本盤;另一邊,靠着「低買高賣」的操作,玩錢生錢的遊戲。但是,李嘉誠前期成功的高科技投資獲利后,已基本沒有增量,中國地產行業周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再加上在越南出師不利的局面,都讓這艘龐大商業巨輪的行駛越發緩慢。以十年為單位運作的長線型商業機構,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何時才能夠駛出淺灘,恐怕李氏父子也並不清楚。騰挪受阻涉案文件6噸重,涉嫌詐騙超百億美金、相當於國家GDP總額3%的資金。3月5日,越南女首富、萬盛發集團創始人張美蘭一案開審,越南檢方建議判處其死刑。兩年前,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受到萬盛發集團邀請,前往越南,共同商討在胡志明市的投資事宜。長江實業還承諾將與萬盛發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在當地注入大量資金。一時間,「李嘉誠撤資英國,轉投越南」的消息甚囂塵上。長實當時明確表示,投資越南的重要原因是「在當地找到合適、瞭解市場、有能力與國際接軌的合作伙伴」,而這一合作伙伴,正是萬盛發。但隨着張美蘭東窗事發,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李嘉誠在越南的運作計劃。2013-2018年,基於對內地經濟環境的判斷,李嘉誠選擇撤資大陸。隨后調轉船頭,大舉進軍英國。據統計,當時長和系共計砸下4000億港元,購入天然氣、水務、鐵路車輛租賃、客運列車、電網、電訊、酒吧運營等資產。其中最重要的交易包括: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UK Power Networks、四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Three UK、英國最大的酒吧Greene King(格林王)等。一番掃貨后,李嘉誠家族控制了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近30%的天然氣供應、近7%的水務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英國人驚呼李嘉誠幾乎「買下整個英國」。但到了2022年,英鎊遭遇史詩級貶值,這些重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李嘉誠又啟動新一輪「全球大遷徙」,100億歐元賣掉歐洲電訊發射塔資產,125架私人飛機賣給了美國公司,套現42.81億美元;拋售英國倫敦「5 Broadgate」寫字樓,套現7.29億英鎊……他甚至還把UK Power Networks和Three UK擺上貨架,但就在前者被賣出的兩天前,李嘉誠臨時提價,買方KKR認為報價太高,隨即退出了談判。臨門一腳突然變卦,是因為李嘉誠敏鋭地感知到,俄烏衝突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可能令這筆資產留在手里更增值。電信企業Three UK李嘉誠已經不打算賣了,最新的計劃是和沃達豐合併,但這一合併案正遭到英國政府的安全審查,是否能成功還未明確。目前,李嘉誠仍極為依賴英國,可以説是長和系的「大半條命」。五大上市公司中,除了港燈聚焦香港市場,英國均為最主要市場,Three UK貢獻了長和近三成的收入,英式酒館佔據了長實集團收入的半壁江山,英國業務更是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最大的盈利中樞。

也就是説,李嘉誠操盤的資產並未再次轉向,由於核心資產仍在英國,長和目前的主陣地也沒有離開英國的「勢力範圍」,依然分佈在歐洲、澳洲、加拿大以及香港等區域。

戰略失效香港有句諺語:「跑得快,好世界」。李嘉誠徵戰商場70余載,長盛不衰的祕訣就是「提早佈局、搶先撤退」,恪守「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理念。曾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據說李嘉誠每次和香港商界大佬們比賽跑步,總能摘得第一名。有人問他獲勝的竅門,他笑着説:誰讓你們聽到發令槍纔開始跑的?這種經商思維,讓李嘉誠總能在危機爆發之前全身而退。2013年起,嗅覺靈敏的李嘉誠開始大舉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享受中國經濟上一輪紅利,李嘉誠賺得盆滿缽滿。隨后完成了從中國到英國的資產大轉移。2021年,地產遭遇嚴監管嚴調控,大型地產公司紛紛暴雷,地產行業進入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寒冬期。因此,許多人認為李嘉誠眼光獨到,在危機之前成功套現並轉向英國是棋高一着。但目前看,這種放棄或者忽視中國市場的做法——包括在全球尋找價值窪地,投資后又賣出獲利的操作手法,正逐步失效。比如2019年,長實斥資27億英鎊(252億港元)收購英國最大酒館經營商Greene King,但由於突發事件影響,2020年便虧損34.62億港,2021年虧損繼續虧損5500萬港元。大環境好轉后到2022年開始盈利,2023年收益9.97億港元,但對於232.17億港元的收入來説,利潤率僅有4%。而2023年,儘管長實物業銷售幾乎腰斬到131.53億港元,但收益高達44.75億港元,依然是長實盈利的頂樑柱。根據財報,酒館業務有所增長主要因為產品提價,但銷量保持平穩,面對非常不穩定的經商環境,高通脹以及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該業務面臨巨大挑戰。目前Greene King貢獻了長實幾乎一半的收入,但其盈利能力令人堪憂。另外,長和的盤子中,Three UK是僅次於零售的第二收入來源,但多年來長期處於低投資和低迴報的負循環中。電信行業是一門重資產、重投入的生意。2023年,由於歐洲能源危機影響,Three UK的能源和員工成本上漲幅度高達40%和5%,導致EBIT(息税前利潤)暴跌59%,鋭減32.95億港元,直接引發所屬的CKHT板塊利潤暴降82%。

2019年,CKHT的息税前利潤還有211. 31億港元,而到了2023年僅剩22.65億港元。也就是説,這家子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幾乎是4年前的十分之一,這正是長和目前所遭遇的一個相當重大的問題。 Three UK在加入長和后,進行了更換CEO、裁員、節省日常開支等措施,但依然無法改變低效回報的局面。這已經是李氏家族手中一塊燙手山芋,但目前和沃達豐的合併陷入僵局。
2023年長和歸母淨利潤大幅下滑36%,僅有235億港元,是14年以來的最差成績,甚至比2020年還要糟糕。 而此時,全球經濟環境更加複雜,李嘉誠的資產遷徙計劃被打亂之后,高買低賣的資本運作就不再如此前那麼有效了。 增量何在 除了傳統業務外,李嘉誠也在高科技領域進行着「錢生錢」的投資業務,並且收益不菲。 早在2002年,一家名為維港投資的VC在香港成立,其資金主要源於李嘉誠,收益則歸於李嘉誠基金會。這家投資機構由周凱旋操盤,是長和系體外的李氏家族「小金庫」。 周凱旋和李嘉誠相識30余年,她鍾情高科技領域,投資了Meta、Skype、Waze、DeepMind、Slack、Spotify、Zoom等明星企業,大部分項目都是在早期進入。
其中,最令外界稱道的要屬對Zoom的投資。2013年,維港投資先后砸下850萬美元,持有Zoom股份的8.6%。當時的Zoom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但到2020年,由於疫情期間線上辦公的需求爆發,Zoom業績傲人,股價大漲,市值一度超過1600億美元。 2020年,Zoom股價漲至最高峰時,李嘉誠所持有的股份價值約110億美元,相當於他當時326億美元身家的三分之一。不過隨着疫情趨緩,Zoom股價已跌去了八成。 目前,維港投資的許多經典案例早已獲利了結。 比如2004年投資的Skype,后被eBay以26億美元收購,2011年又被微軟以80億美元收購;2009年,投資的語音識別工具Siri,一年后Siri被蘋果公司以2億美元收編;同年,看中的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於2018年上市,回報率大概在100-150倍左右。 2007年投資Mate(Facebook),以1.2億美元拿下后者0.8%的股份。2012年,Facebook上市,李嘉誠擁有的股份市值當時就直接翻漲5倍。 另外,早期投資的地圖軟件Waze、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新聞應用軟件Summly,先后賣給Google和雅虎。 這些成績再好也只是過去的成功。對於長和系商業帝國來説,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深陷英倫泥潭,資產轉移受阻,高科技投資前期獲利后,增量何在? 放眼全球,中國仍是最具活力的區域,3月份,中國PMI指數6個月來首次重返擴張區間,達到50.8%,中國經濟回暖勢頭明顯。 而英國經濟在2023年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表明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甚至經濟總量已經被曾經的殖民地印度超越。 2023年英國全年經濟僅增長0.1%,是自2009年以來最弱的表現,英國人均GDP 2023年全年下降了0.7%。 從后視鏡中看,李嘉誠雖然從中國地產周期成功逃頂,躲過了地產大劫,但同時選擇性放棄中國市場,過度倚重英國等成熟市場,才導致了當今的困局。 作為華人商業界的泰山北斗,李嘉誠也開始不得不面對一個變得有些陌生的世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