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4-07 11:23
來源 | 融中財經
「華爾街一哥」又迎人事變動。
頂尖投行摩根大通,又將在中國區進行進一步的高層人事變動。
近期有消息稱,擔任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副總經理和股票業務主管的余學勤將接替陸芳,出任首席執行官。
陸芳的CEO位置確實沒了,但她升任董事長了。消息稱陸芳將接替朴學謙出任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董事長。換言之,這家於2020年3月開門營業、2021年8月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的證券公司,將迎來第二位董事長,同時也是歷史上首位女董事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內部人事變動,並非這家頂尖投行今年以來在華的首次人事調整。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決定從摩根大通退休。此后於3月28日,摩根大通宣佈,任命陳妍妮、何耀東為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2024年4月1日起生效。「陳女士、何先生將作為中國區運營委員會主席,共同推動公司在中國整體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更好地將摩根大通的全球網絡和資源優勢配置到中國。」
作為一家全球性金融機構,摩根大通早在1921年便進入華,植根中國近一個世紀。在華深耕百年期間,其不單歷經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化改革開放等重要節點,還見證和參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開放。如今,摩根大通在華已手握四大法律實體,覆蓋銀行、證券、期貨、基金公司等多業務平臺。
新人意味着新氣象,履新的領導層們將繼續書寫摩根大通在華發展的百年史。如何耀東所言,「進一步加強我們的平臺和業務能力,將公司在華發展推進至下一個令人鼓舞的嶄新發展階段。」
01
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傳言將升任董事長的陸芳,其實已經擔任摩根大通證券(中國)CEO兩年了。
對於陸芳,外界沒有過多信息介紹,只寥寥記載着其於2019年加入摩根大通證券,並於2022年4月出任摩根大通證券(中國)CEO。而陸芳在加入摩根大通前,曾在瑞信方正證券工作過,且還在中國證監會工作過13年。
一份證監會2014年披露的9部門新職責通報中顯示,「原上市公司監管一部、上市公司監管二部合併爲上市公司監管部,主要職責包括監管境內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活動等。」在具體人員配置中,陸芳為七處處長。
目前,陸芳所在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是一家年輕公司,於2019年3月獲批設立,於2020年3月開門營業。但在諸多外資券商中,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發展卻頗為亮眼,因為這是中國首家外資獨資的證券公司。
需要強調的是,摩根大通證券在國內的發展受益於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
最早,合資券商是國際金融機構進軍國內市場的前沿陣地,國內第一家合資券商的成立要追溯到1995年。1995年6月,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機構出資成立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其成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加大,合資券商接連成立,如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財富里昂證券、一創摩根等。但遺憾的是,由於中外文化差異、矛盾衝突、業績不佳等原因,一些合資券商的合作方相繼分手。
而上述提及的「一創摩根」的其中之一合作方,便是「摩根大通」。時間回到2010年,摩根大通和第一創業組建合資券商「一創摩根」。成立之初,第一創業高層對於新公司寄予了厚望,第一創業總裁錢龍海曾表示,希望這家擁有國際背景的合資投行,能成長為一家受人尊敬的投行。但七年之后即2017年,雙方選擇分道揚鑣。
然而,與第一創業分手后的摩根大通並未退出中國市場。
這便需要提及,我國內地證券業對外商持股證券公司的政策逐漸放寬的過程。從2017年允許外資在國內券商、保險公司、資管機構以及期貨公司的持股比例達到51%,到2019年宣佈將原來規定的2021年取消證券、期貨、壽險外資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比此前預定的時間提早了一年。
可以説,自2018年以來,證券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一方面體現為合資證券公司轉為外資控股,券商由合資轉為控股的步伐正在加快。
期間,2018年11月,瑞銀集團通過受讓股權實現對瑞銀證券控股;2019年8月,摩根士丹利通過受讓股權實現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控股。與此同時,新的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獲准開業。2019年3月,證監會覈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兩家外資控股券商成立,這兩家證券公司已分別於2019年11月22日和12月18日獲得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
正如陸芳事后所言,「藉着對外開放政策的東風,我們項目團隊快馬加鞭,加緊準備和申請,到2021年8月我們獲批准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全資的證券公司,這對全公司來説,都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於是,在政策放開之后的2019年,摩根大通與其他機構共同成立了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持股51%。2021年8月,摩根大通受讓其他股東所持股權,全資控股摩根大通證券(中國)100%股權。也因此,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獨立運營至今,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成績也相當亮眼。鑑於其2023年財務報告暫未披露,從其過往財報中不難發現,公司已在2021年、2022年連續兩個年度實現盈利,「截至2022年底,公司流動性充足,資產質量良好,各項風險控制監測指標均處於較高水平,能夠有效滿足公司未來一段期間業務發展的需求。其中,期末風險覆蓋率為1267%,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率分別為800%和520%,均遠高於監管標準及預警標準。」
02
頂級投行的「中國情緣」
目前,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承銷與保薦及證券自營。如其所言,「作為摩根大通集團的一員,公司借鑑集團統一高標準的合規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國際經驗,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架構和各項制度,確保各項業務在監管合規的框架下有序開展。」
具體來看,在「投資銀行業務」中,摩根大通證券(中國)主要提供股票資本市場和債券資本市場融資活動的保薦與承銷服務,以及為客户的收購兼併、資產重組等提供財務顧問服務。從產品類型來看,分為股權資本市場、債券資本市場產品及併購重組財務顧問服務。
「證券經紀業務」中,摩根大通證券(中國)2022年證券經紀業務營業收入較2021年有大幅增長。報告期內業務開展和運作取得進一步進展,新客户開發穩步推進。表示「證券經紀業務團隊會繼續積極開發新客户,與交易所、登記結算機構、託管銀行等其他機構積極配合,有序地逐步擴大經營活動。」
「證券自營業務」中,該業務團隊以權益類的市場中性策略為主,主要包含多空和套利等策略,同時也會參與貨幣市場基金等作為流動性管理。團隊注重公司基本面及量化策略的研究與跟蹤,追求低波動的穩健投資收益,所管理資金動態分配在股票、基金、期貨及現金等,以平衡投資收益及流動性需求。
「證券研究業務」中,除發佈研究報告外,研究部還提供路演活動、開展行業深度調研和投資者調研會、組織電話會議,以及舉辦知名行業論壇等,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研究服務。
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公司都會強調,自身的優勢在於集團的實力。陸芳曾表示,「我們可以把集團的全球實力、經驗和理念與中國本地的專長相結合,用差異化的競爭力為國內外客户提供優質的服務。」
對於一家頂級全球性金融機構而言,設立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僅是摩根大通在中國佈局的一個縮影。
摩根大通在華已擁有超百年發展歷史。1921年,摩根大通的前身之一 Equitable Eastern Banking 公司在上海開設分行;1973年,大通銀行成為中國銀行在美國的首家境外業務代理行;2003年,摩根大通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質;2007年參與發行國內首批QDII基金;2015年成為國內首家獲得QDLP資格的公募基金公司;2019年,摩根大通上線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購付匯業務,成為首家提供全數字化和自動化貨物貿易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的在華外資銀行……
眾多的「首家」與「首批」,具象化了摩根大通的「中國情緣」。
正如近日摩根大通總裁兼首席運營官Daniel Pinto在接受採訪時所強調的,摩根大通在中國將繼續拓展現有業務,並隨着商業周期的發展而成長。並指出,「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為全球創造機遇,而國際公司如摩根大通在中國金融體系持續發展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03
摩根大通還能創造多少奇蹟?
這是一家萬億級別資產的投行。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摩根大通總資產為3.88萬億美元,按資產計量算是全美目前最大銀行,也是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同時還是公認最穩健的銀行。
摩根大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摩根大通管理資產規模在2023年第四季度末達到3.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淨收入為399億美元,同比增長12%;淨利息收入為24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創下了新的利息收入記錄,相當於賺走了美國銀行業近20%的利潤。
其中,摩根大通已以連續第七個季度創紀錄的淨利息收入結束了美國銀行業歷史上利潤最高的一年,並預測,2024年淨利息收入(不包括其市場業務)將保持在2023年的水平左右,因為它預計貸款增長將部分抵消較低的利率。
財報顯示,摩根大通2023年第四季度的淨利息收入達到242億美元。小摩稱,2024年全年的淨利息收入可能會增加到900億美元左右,而分析師此前的預期是下降2%,2023年淨利息收入為893美元。
能夠在一眾業績低迷的投行中「脫穎而出」,摩根大通主要憑的是一起收購案。
當地時間2023年5月1日,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由美國銀行業監管機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接管,該公司當日與摩根大通簽訂協議,由后者收購第一共和銀行的所有存款以及「幾乎所有」資產。
摩根大通當日發佈公告稱,其收購了第一共和銀行約1730億美元貸款以及約300億美元債券,同時獲得該銀行約920億美元存款,其中包括多家大型銀行近期提供的300億美元存款。通過該交易,摩根大通之后還能從中每年獲取5億美元利潤。該收購案一經公佈,便有Baird Equity Research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預計,「總體而言,摩根大通又將迎來一個穩健的季度表現。」
果不其然。對比2023年美國前十大銀行利潤數據,不難發現摩根大通為美國唯一同比變化百分比為正數的銀行,且同比增長達35.06%,是全美名副其實「最賺錢」的銀行。
不過,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對於收購一案卻直言,「這次收購對我們公司的整體效益不大,但對股東來説是增值的,有助於進一步推進我們的財富戰略,並且對我們現有的特許經營權是一種補充。」
無論如何,取得頗豐業績的摩根大通,在動盪之年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美國銀行業的領導地位」。
作為「華爾街一哥」的摩根大通,其全球優勢毋庸置疑。
從全球範圍來看,超過90%的財富500強公司是摩根大通集團的客户;放眼全球,摩根大通集團是債券和股票領域首屈一指的承銷商,在跨境併購領域也佔據領先地位。根據Dealogic的統計,摩根大通集團連續十余年位列全球投資銀行佣金收入榜第一。如此一來,通過摩根大通集團全球網絡的聯動,內部也能起到協同效應。
顯然,摩根大通的奇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未來摩根大通還能取得什麼樣的奇蹟,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在那之前,或許可以期待近期人事頻繁變動的中國區,將帶來什麼奇蹟。
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