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影石等中國運動相機企業崛起,GoPro在美發起絕望一擊?

2024-04-05 12:31

快速起飛的影石,難免遇到風波。

文|伊一

編輯|陳俊一

運動相機行業「鼻祖」GoPro在美國發起的一紙指控,讓中國「新秀」影像企業影石Insta360浮現在大眾視野當中。

2024年3月29日,美國GoPro公司依據《美國1930年關税法》第337節規定,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指控對美出口、在美進口或在美銷售的特定相機、相機系統及其配套使用的附件侵犯其專利權,請求發起337調查,併發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4月3日,影石Insta360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迴應稱,「經過和中美專業律師團隊的仔細對比分析,我們對於勝訴有充分的信心。爲了不影響后續的調查進程,公司暫未披露太多證據細節,但我們會為企業自主科技創新的權益,堅決維護到底」。

起步晚10多年,影石Insta360后來居上

現階段兩家公司的對壘可謂是在意料之中。外界的共識是,昔日運動相機的「大當家」GoPro在中國、美國等全球市場的份額和地位,正不斷被快速崛起的「后起之秀」影石Insta360蠶食與挑戰。

2015年,憑藉全景相機這一敲門「金磚」和對智能影像時代機遇(2015年前后的VR浪潮、2018年前后的短視頻浪潮、2022年的户外經濟浪潮)的把握,影石Insta360迅速躋身第一梯隊,海外業務佔比超過6成,近年來穩居全球全景相機市場的龍頭地位,擁有從專業級到消費級豐富的產品線。隨后其還陸續推出手機雲臺、視頻會議等多元產品,不斷外延產品邊界,成為中國目前最可期的全球化品牌之一。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影石Insta360便已成為全球全景相機出貨量第一的品牌,隨后其市場份額不斷攀升。2020年,其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達35%,超過了日本理光(28%)和GoPro(23%);到了2021年,影石Insta360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40.2%,而同期的GoPro下滑至21.5%。其最新發布的《2023 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設備市場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全球全景相機出貨量接近151萬台,而影石Insta360則佔據全景相機半壁江山,達到了50.7%。由於其在技術和專利方面的優勢,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影石Insta360「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比影石早成立13年的GoPro,形勢卻不容樂觀。

昔日行業巨頭,逐步走向下坡路

提起運動相機,GoPro無疑是昔日的行業巨頭。在2010年至2013年,GoPro進入飛速發展期,收入從6400萬美元一路飆升至9.86億美元。到2014年6月,GoPro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市值更一度高達130億美元,發展速度驚人。不過,GoPro一路狂飆的態勢在2015年踩了剎車。GoPro財報顯示,在2015年第四季度,GoPro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此后,銷售額連續下滑。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一羣90后創業者帶着影石Insta360進入了這一賽道,在2018年、2019年開始高速發展。

在不斷搶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GoPro的優勢在逐漸削弱。據GoPro 2023年財報顯示,該公司去年收入為10億美元,同比增長8%,但增收不增利,GoPro甚至由盈轉虧,2023年虧損5300萬美元,同比下滑284%。與此同時,影石Insta360確實在不斷分掉GoPro在相關市場的蛋糕。數據顯示,在影石Insta360的營收增長中,其中國地區之外的市場貢獻巨大,海外業務營收佔比超過6成,北美、歐洲市場更是其海外主要市場。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影石Insta360在2020年僅有500名員工,2023年影石Insta360全球已有1500余名員工,短短3年翻了三倍。相較之下,GoPro卻從2016年開始持續裁員、不斷縮減運營資金。就在近一周內,當地時間3月26日,GoPro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文件中披露,GoPro計劃將全球員工人數裁減約4%,業務重組預計將產生約750萬美元總成本。

(圖:WSJ)

如此縮減人力和運營資金,GoPro的發展未免令市場擔憂。GoPro的研發人員本就為影石Insta360一半,近幾年GoPro因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更新飽受市場詬病。

根據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由於產品創新的步伐跟不上市場需求,2023年GoPro全年營收為同比下降了8%,淨虧損高達5300萬美元。而其市值也在遭遇巨大的挑戰,截至發稿,GoPro最新的總市值較其130億美元的巔峰市值縮水97.5%以上,僅為3.22億美元,難掩頹勢。

於是,毫無意外,影石Insta360被「盯」上了。

GoPro打不過,就起訴?

此次GoPro對影石Insta360提起的「337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税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及相關修正案,針對進口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以及其他不公平競爭行為開展的行政調查,也被業內稱為「不公平進口」調查。

隨着越來越多技術強、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類似的事情確實在近幾年已司空見慣。

根據浙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數據,2023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立案「337調查」36起,其中涉華(不含港、澳、臺地區)案件21起,佔全年調查總數的58.3%。事實上,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涉及「337調查」的中國企業基本上佔了全球總數的三成左右;更有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20年穩坐美國「337調查」之最。

由於申訴門檻低、調查周期短,且應訴難度大、費用高、調查結果對涉案企業打擊力度大等特點,發起「337調查」,已成為老牌科技企業同「中國智造」競爭的一種常用商業手段,涉案企業通常可以選擇不參與調查、和解或選擇應訴。

而影石Insta360果斷反擊、積極應對,來源於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科技創新實力的底氣,更來自於對產品創新與洞察的專注。在創始人劉靖康的親自帶隊下,影石Insta360的研發人員佔比接近50%,且研發費用穩步增長,突破億級大關。同時,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公司擁有境內外授權專利600余項,技術儲備在全景領域實現了全球領先。

公開信息顯示,337的調查程序要走16-18個月纔會出最終結論,在出最終結論前不會有任何限制性禁令下達。此外,被訴企業過往通過不侵權抗辯、無效認定以及規避設計,都可以在337調查中充分發揮作用,從而避開最終的限制性禁令,贏得337調查的好結果。如果此消彼長的競爭勢頭持續一兩年,發起337或已成為GoPro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