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調整期的「綠洲」?BD交易高潮迭起 ADC藥物「賣水人」或迎黃金時代

2024-04-04 08:51

財聯社4月3日訊(記者 盧阿峰) 近日,在藥明康德(603259.SH)、藥明生物(02269.HK)、康龍化成(300759.SZ)等國內CRO巨頭們公佈2023年業績之后,一個或早有預料的現象展露在業者面前——國內新葯研發業務增速放緩。

但在「賣水人」行業萬馬齊喑的整體趨勢中,財聯社記者發現,以藥明合聯(2268.HK)、東曜藥業-B(01875.HK)為代表,數家專注ADC藥物CDMO業務的企業卻異軍突起。

業內專家告訴財聯社記者,這與去年下半年開始的ADC藥物BD交易高潮相關,ADC藥物作為當前生物醫藥領域炙手可熱且已經被諸多案例驗證價值的賽道,許多Biotech和大型Biopharma都摩拳擦掌,勢必要在ADC賽道有所作為,而這也為ADC藥物「賣水人」提供了起勢的機遇。

ADC藥物賣水人業績異軍突起

醫藥產業鏈中,若是要找尋一個最能夠反映行業温度的環節,那一定是醫藥「賣水人」——CRO。CRO在醫藥行業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為製藥企業提供從藥物發現、臨牀試驗到監管審批等一系列研發服務,幫助企業加速新葯上市的步伐。

前些年,伴隨中國創新葯行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全球化產業分工合作的推動,CRO行業迅速崛起,並誕生了以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康龍化成為代表的CRO千億巨頭。

但隨着醫藥寒冬的到來,資本對於生物醫藥熱情降低,國內CRO行業也伴隨着而步入下行周期。

以CRO行業的「一哥」藥明康德和「二哥」康龍化成為例,據年報,藥明康德2023年國內新葯研發業務同比下降25.1%,而康龍化成來自中國客户的收入19.74億元,同比增長5.02%,增速排在北美、歐洲和其他地區之后。

跟隨者也呈現出增長乏力甚至明顯下降的趨勢,例如泰格醫藥(300347.SZ)2023年實現營業總收入73.84億元,同比增長4.21%;歸母淨利潤20.25億元,同比增長0.91%;昭衍新葯(603127.SH)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3.76億元,同比增長4.78%,實現歸母淨利潤3.97億元,同比下降63.04%;凱萊英(002821.SZ)2023年營業總收入為78.25億元,同比下降23.70%;歸母淨利潤為22.69億元,同比下降31.28%。

但財聯社記者發現,在萬馬齊喑之下,還有數家「賣水人」走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增長曲線。

3月25日,藥明合聯公佈了其2023年年度業績,營收和經調整淨利潤雙雙實現倍增,其中營業收入增長114%至21.24億元,淨利潤增長112%至4.12億元。

據悉,藥明合聯是一家提供抗體偶聯藥物(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物的CXO公司,2023年11月登陸H股即被賦予了「ADC領域CRDMO第一股」的名號。

除此之外,還有放棄Biotech角色並全面轉型CDMO的東曜藥業,其中ADC CDMO業務收入為1.41億元,剔除非經常性因素影響,2023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長達101%。

東曜藥業CEO劉軍對外透露,未來三年已簽署未完成的訂單金額大約4.8億元,潛在的長期合作訂單預估12億元。

持續繁榮的ADC賽道

實際上,ADC藥物賣水人業績表現異軍突起,與當前ADC藥物火熱的BD交易不可分。

今年開年,數起涉及ADC藥物重磅新聞延續了去年ADC藥物持續火熱的態勢。強生公司宣佈收購Ambrx Biopharma加碼ADC管線佈局(國內新碼生物擁有Ambrx公司多款ADC藥物中國大陸市場權益)、百奧賽圖-B(02315.HK)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雙抗ADC授權合作、榮昌生物(688331.SH)ADC RC88獲美國FDA快速通道資格。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創新葯BD交易總金額TOP5中,ADC領域的BD交易佔據3席。而在2023年,國產ADC出海交易達到22起,交易總額達214.94億美元。

在去年年底的BD交易高潮中,百利天恆-U(688506.SH)與百時美施貴寶就BL-B01D1(EGFR×HER3雙抗ADC)項目達成獨家許可與合作協議的潛在總交易額達84億美元,不僅刷新了我國創新葯單藥license out首付款的新紀錄,也刷新了全球ADC單藥交易總價紀錄。

還有由仿製藥企向創新葯企成功轉型的翰森藥業(03692.HK),2023Q4,翰森製藥與全球製藥巨頭GSK達成兩項合作,GSK獲翰森製藥兩款抗體偶聯物(ADC)HS-20089及HS-20093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以外地區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翰森製藥將分別就這兩款產品獲得8500萬美元和1.85億美元的首付款,今后還可能分別獲最多14.85億及15.2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共約215億人民幣)與產品上市后的特許使用費。

除此之外,和鉑醫藥(02142.HK)、映恩生物、宜聯生物等等國內Biotech紛紛憑藉手中的ADC管線進行BD交易,均收穫不菲的現金流。

某生物醫藥公司總經理,資深醫藥行業專家齊正偉對財聯社記者表示,ADC藥物的研發門檻高,從ADC藥物的BD交易情況來看,Biotech貢獻了重要力量,今年該賽道的火熱説明國內Biotech和諸多ADC藥物CRO公司的研發水平有了質的提升,這一方面歸功於海外人才的迴流,技術積累在國內得到了釋放;另一方面則是體現了國內Biotech在改良ADC特徵的技術、適應症拓展方面的傳統優勢巨大,可以説國內的ADC藥物研究水平已經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22年至2030年,全球ADC藥物市場將維持30%的年均複合增速,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647億美元。

ADC藥物賣水人「加碼備戰」

藥明合聯年報透露,目前ADC藥物開發的外包率約70%,遠高於其他生物製劑34%的外包率。2023年,藥明合聯的高質量客户累計達到345家,其中包括國際製藥公司和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累計協助客户遞交55份IND申請,全球前十大製藥公司中,已有6家與藥明合聯展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合作。

「清晰可見的價值預期和屢經驗證的成功路徑,不僅讓海外MNC、國內的恆瑞醫藥、翰森藥業、榮昌生物、科倫博泰、邁威生物等Biotech和大型Biopharma紛紛佈局ADC賽道,也引發了ADC藥物CRO行業的躁動和大舉佈局,這是從去年開始諸多前瞻性的企業和資本就發現的趨勢。」國內某生物醫藥方面投資人賴傳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據年報等公開資料,已經嚐到甜頭的藥明合聯和東曜藥業正在加大在ADC藥物CDMO業務方面的投注。

藥明合聯已經與多家知名生物技術公司或生物製藥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包括啟德醫藥、SyntaBio, Multitude Therapeutics/HySlink ,IntoCell,賦能客户加速發現ADC候選藥物,開發更多新型生物偶聯藥,提高開發效率和成功率。另外,爲了推動產能規模升級,目前在無錫、常州和上海設有三個運營基地。新加坡生產基地的建設正按計劃進行,新增產能將用於臨牀和商業化生產。2024年3月公司舉辦了開工儀式,預計於2026年投入運營。

東曜藥業2023年已達成多項ADC CDMO項目合作,包括樂普生物、詩健生物、博鋭生物、智核生物、皓元醫藥、濟民可信、映恩生物、宜聯生物、康方生物等。2023年10月,東曜藥業「全球研發服務中心」已在蘇州工業園區落成,是東曜藥業發力ADC CDMO的重要舉措。2024年將加快拓展ADC CDMO海外業務,拓展新興偶聯藥物領域及偶聯技術服務平臺。

押注ADC CRO業務的還有博騰股份(300363.SZ)、邁百瑞、凱萊英等。

今年一月,博騰股份在重慶兩江新區投資建設ADC商業化平臺。據披露,該項目工程總投資10.86億元;2023年6月,作為全球少數具備提供ADC全鏈條CDMO服務的公司之一的邁百瑞創業板上市申請過會,本次IPO擬投入11.2億元用於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及運營總部建設項目,公司稱該項目主要為建設新的生產線與購置配套設備;凱萊英已在上海金山建立抗體和ADC藥物研發和生產中心,在產能方面,凱萊英生物已完成了2000L一次性生物反應器抗體原液產能建設和500LADC偶聯原液產能及配套製劑生產線建設。

賴傳亮預測道,由於ADC結構設計複雜,技術平臺是創新葯企的首要競爭壁壘;同時管線佈局是否差異化且形成梯隊、在研進度是否靠前決定企業競爭壁壘能否持續,所以能夠真正幫助ADC新葯加快上市速度的ADC CDMO公司,將會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生物醫藥行業的「香餑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