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吸金獸與吞金獸

2024-03-25 18:4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不是銷售話術,也不是渲染神話,這一次,人工智能真的在迅速造富。3月25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在一向容易被津津樂道的首富話題面前,人工智能硬是以貢獻了一半以上新增財富的特質佔據一席之地,成為富豪榜「新貴」。

  然而不可迴避的另一面是,AI在迅速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因為極度燒錢、盈利遙遙無期而受到詬病。或許吸金只是AI理想的「倖存者偏差」,而吞金纔是大多數企業面臨的真實現狀。

AI大爆發

  3月25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根據胡潤百富官微的介紹,這是胡潤研究院連續第13年發佈「全球富豪榜」,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24年1月15日。

  整體而言,榜單共有來自73個國家、2435家公司的3279位十億美元企業家上榜,高於去年的3112位。十億美元企業家人數增加5%,總財富增長9%。

  在全球增加的167位十億美元企業家中,美國增加最多,增加了109位,達到800位;中國減少155位,至814位,仍然位居世界第一。

  最受關注的富豪榜前十名榜單顯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以1.67萬億元的財富再次成為世界首富,這是他四年來第三次成為世界首富,財富比去年增加了5300億元,主要得益於特斯拉股價的飆升。

  聚焦中國,70歲的鍾睒睒財富比去年縮水9%,但仍以4500億元的財富連續第四次成為中國首富,排名全球第21位,下降6位。據悉,鍾睒睒旗下香港上市公司農夫山泉去年上半年業績表現突出,銷售收入及利潤同比上漲14%和16%。

  然而首富們的光環卻被AI搶了去。「AI今年第一次深度影響我們的全球富豪榜,一半以上的新增財富是來自於AI。」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提到,Meta、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甲骨文、微軟等雲計算相關的企業家財富大幅增長。英偉達的黃仁勛第一次財富明顯增長,進入全球前30。

  「其他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如寒武紀的陳天石、聯發科技的蔡明介,來自北京的AI公司第四範式的戴文淵等財富也增長較快。奇怪的是,Open AI雖然有接近1000億美元的估值,但它的創始人山姆·奧特曼據說沒有股份,因此沒有上榜。」胡潤稱。

  而在其他值得關注的中國企業家里,還提到憑藉AI的發展,遊戲公司米哈遊37歲的蔡浩宇,財富增長210%至670億元。

造富神話

  英偉達或許是乘風AI完成造富神話最典型的代表,其市值一度一夜暴漲1.1萬億元。

  拿捏着芯片生意,英偉達成了「AI淘金時代的賣鏟王」,目前,英偉達已成為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僅次於微軟和蘋果。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榜單顯示,黃仁勛以3500億元的財富排名全球第26位,上升37位。

  在中國,AI也正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5800億元,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發展區,核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居全球第二。

  對國內企業而言,AI因「賦能」而更接近落地。以米哈遊為例,去年米哈遊發佈新作《崩壞:星穹鐵道》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其製作人提到,已經嘗試將AI工具應用到角色行為管理、3D建模調優、NPC臺詞等多個方面,並希望未來打造「對話永不重複的智能NPC」。

  另據公開報道,早在2020年米哈遊就在內部成立了「逆熵AI工作室」。本月早些時候,通用大模型初創項目MiniMax還傳來正在進行新一輪大規模融資的消息,報道稱,此前,MiniMax已完成3輪融資,投資方就包括米哈遊。

  對於在AI方面的計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米哈遊,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不久前,第四範式也公佈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業績。財報數據顯示,第四範式2023年營收42億元,同比增長36.4%;毛利19.8億元,同比增長33.2%;毛利率47.1%。

  其中先知AI平臺是所有業務的內核,該業務收入佔比近60%,是開發AI模型的底座平臺,支持企業各階段AI應用的高效落地。

  在交流會上,第四範式董事會主席兼CEO戴文淵曾表示,公司底層邏輯就是要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去幫助各行各業發現越來越多的規律,形成越來越大的模型,通過行業大模型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率。

虧損壓力

  今年2月,Open AI發佈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再次引爆全球的同時,焦慮和質疑也一併反彈,直指AI大模型驚人的訓練和使用成本。

  國盛證券曾估算,大型語言模型單次訓練成本少則200萬美元,多則達到誇張的1200萬美元。而Sora的視頻模型訓練還要貴得多,所謂「Sora代替人工省錢」在當下不一定成立。

  卡要錢,人要錢,電要錢,貫穿大模型運行的每一步,似乎都是一個燒錢的過程。而持續的燒錢也讓人工智能企業陷入普遍虧損的局面,以第四範式為例,儘管虧損幅度收窄了17.6%,但2023年第四範式經調整后的淨虧損仍達到了4.15億元。

  榜單中提到的寒武紀,也被稱為「AI芯片第一股」。上個月,寒武紀發佈業績快報公告,數據顯示,2023年,寒武紀實現營業總收入7.09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7%;淨虧損8.35億元,較2022年同期虧損收窄33.5%。

  以第四範式為例,伽利略資本合夥人鄭譞對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它們的業務發展,跟真正的大模型商業化存在很大區別。它們的業務更多是ToB和ToG的生意,包括周期性在內,有很多不同點。

  對於虧損的壓力和盈利預期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分別聯繫了第四範式和寒武紀,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鄭譞認為,從短期來看,大模型早期落地要有人買單「吃螃蟹」,多半是需要從大G端和大B端付費開始的,這其中可能會摻雜一些戰略層面的思考。

  但從長遠來看,真正的爆發一定在C端,C端的爆發纔是大模型商業化的星辰大海。

  持續燒錢的AI,需要用落地完成商業化的閉環。2024年被許多人稱為大模型落地元年,也給了市場一定的希望,第四範式的董事會祕書郭清媛曾提到:「現階段公司減虧的節奏是階段現象,盈利前景非常明朗。」

  財經評論員張雪(金麒麟分析師)峰稱,大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商業化的前景也日益明朗。積極的因素包括技術突破、市場需求增加、投資熱情高漲等,但也面臨着一些阻礙,如數據隱私、算法不透明性、道德風險等。

  鄭譞則認為,從大模型基礎發展上看,國內發展還是慢了幾拍。所以這時候講商業化落地可能並不是特別現實,真正呈現出一種爆發的情景,且能有真正有價值的應用落地,也還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讓用户接受可能會是一個更長的路徑。

  「對於2024年,只能説會陸續有產品出來,但真正的商業化落地基本沒戲。」鄭譞稱。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