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3-23 17:0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3月21日,中國平安(2318.HK、601318.SH)發佈了2023年度業績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和2023年中期報告及往常戰略表述相比,中國平安的整體戰略表述有所「微調」,從「綜合金融+醫療健康」變化為「綜合金融+醫療養老」。
此外,具體表述也有一些變化從「醫療健康:家庭醫生+養老管家」,變化為「醫療養老:家庭醫生、養老管家,行業標準、供應集採、服務監督。」
在此之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便從相關人士處獨家獲悉會有此變化,在此次2023年年報中得到證實。
儘管從「醫療健康」變化到「醫療養老」僅有兩字之差,但調整背后有何深意?背后是否意味着平安集團的業務調整和新發展規劃?在3月22日平安集團2023年業績發佈會后,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平安集團2023年年報中的戰略圖
從「醫療健康」到「醫療養老」
近年來,「醫療健康」一直是平安集團的重要戰略之一。平安集團對「健康醫療」板塊寄予厚望,在金融主業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想要將其打造成「價值增長新引擎」。
而此次更新表述的「醫療養老」戰略,意味着平安將在醫療健康板塊重點發力養老產業,持續聚焦「養老」這一銀發經濟藍海。
為何持續深耕養老產業?3月22日,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一方面,目前中國養老市場需求廣闊,但市場醫療資源供給卻無法滿足需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佈顯示,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14.2%。而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的佔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佔比已達21.1%。
另一方面,當前保險功能發生變化。郭曉濤分析稱,平安集團從最初單一金融功能逐漸轉型到「保險+服務」,二者結合程度越來越緊密,能為客户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
記者發現,隨着保險業邁入深度轉型期,和養老產業天然適配的保險行業開始入局養老產業,通過「保險+養老」的形式,為符合條件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務權益,以獲取第二增長曲線。
「保險行業和養老行業是‘天然契合’的。這兩類行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它周期會比較長,但是具有一定的穿越周期性,回報相對比較穩定,這是兩個行業的契機。」平安健康董事長兼CEO李鬥在平安健康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稱,「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代理人,他跟客户之間建立起來的服務粘性,服務周期也會比較長、也很緊密,所以在瞭解客户的整個生命周期需求上來講,有着獨特優勢。」
具體到平安集團,記者瞭解到,其目前主要通過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養老險、平安健康險和平安健康等公司協同運作,推動其「醫療養老生態戰略」落地。
據介紹,在「醫療養老生態戰略」下,平安集團想要打造出中國版的「管理式醫療模式」,探索 「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保險+醫療健康」 的服務模式。
近年來,在"保險+居家養老"方面,其居家養老覆蓋全國54個城市,累計超8萬名客户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2023年10月,中國平安發佈居家養老"護聯體",推出"平安無憂護"產品體系;"保險+高端養老"方面,平安高端養老項目已在4個城市啟動,其中,平安臻頤年三亞體驗中心於2023年7月開業運營;「保險+醫療健康」 方面,2023年,平安集團醫療健康相關付費企業客户超5.6萬家,平安健康付費用户數近4,000萬,平安實現健康險保費收入超1,400億元。
想做「富國銀行+聯合健康」升級版
「‘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是應對當前經濟環境下的核心競爭力,平安是‘富國銀行+聯合健康’模式的升級版。」3月22日,在中國平安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郭曉濤公開表示。
美國聯合健康(UnitedHealth Group)是美國保險巨頭,其跑通了「保險+健康管理」模式,即保險業務為醫療服務導流,醫療服務參與到客户的健康管理中,幫助保險公司提高費控水平、經營效率等,從而形成雙向賦能。
顯然,近年來,中國平安也在驗證上述模式在中國市場的可行性。根據其2023年業績報告,這一模式的盈利模式目前是:第一,通過賦能平安壽險、平安銀行等集團內的個人金融客户,作為平安集團內部的服務供應方產生收入(F端,即金融端)。
第二,通過與平安產險、平安養老險、平安健康險等公司的企業補充保險等產品相結合,為企業客户提供員工健康管理服務帶來收入(B端,即企業端);
第三,通過打造旗艦互聯網醫療平臺、自營醫療機構以滿足國內中高端羣體的醫療養老需求,從而帶來長期收入(C端,即個人端)。
平安健康(平安好醫生)作為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核心旗艦,其經營情況可見上述盈利模式成效一二。
首先看F端業務,這也是目前平安健康最見成效的業務渠道。2023年,平安健康F端取得的醫健養服務收入22.0億元,同比增長14.8%;2023年的付費人數增至約2630萬,同比增長6.7%,單客價值(ARPU)同比增速7.5%。
在F端也能明顯看到「醫療養老」板塊對金融主業的賦能作用。平安集團2023年年報顯示,在2.32億平安個人客户中,有近64%同時使用了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其客均合同數約3.37個、客均AUM達5.59萬元,分別為不使用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個人客户的1.6倍、3.5倍。2023年,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户對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貢獻佔比超73%。
在B端(指企康業務)方面,其目前收入不及F端,但也是目前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板塊。2023年,B端取得的服務收入10.79億元,同比增長81.2%。2023年付費用户數超510萬人,同比增75%,累計服務企業客户1508家,較去年同期增長530家,ARPU同比增長3.6%。
在B端,平安健康目前主要通過平安集團渠道觸達企業客户,但很大程度依賴平安集團渠道優勢也非長久之計,顯然,平安健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公司憑藉在平安集團渠道合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及能力,積極加強自主銷售渠道拓展。」其在年報中強調。
而C端業務始終是平安健康頭頂的「一片烏雲」,平安健康上市至今仍未實現盈利。2023年,平安健康的營收同比下滑,營收46.74億元,同比下降24.7%。
在持續虧損的「陰雲」下,近年來,平安健康逐步剔除了跟主業協同性不高、盈利能力較低的實物類銷售業務,業務重心逐漸從To C端的「賣藥」業務,轉向To B/To F端的「醫療服務」業務。
平安健康的業務結構調整也見成效。儘管並未實現盈利,但其2023年減虧幅度也較大,毛利率也有所上升。2023年內虧損3.35億元,同比收窄47.6%,上年同期為虧損6.40億元。毛利率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至32.3%。
但在平安集團層面,C端客户是其「醫療養老生態戰略」的重要板塊。在面向C端客户的自營醫療機構方面,郭曉濤直言,平安自2021年接手管理北大醫療集團后,補上了線下醫療這一「短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已佈局5家綜合醫院,1家康復專科醫院,1家心腦血管專科醫院,17家健康管理中心和10家兒童康復中心。
在合作網絡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內外部醫生團隊約5萬人,合作醫院數超3.6萬家,已實現國內百強醫院和三甲醫院100%合作覆蓋,合作健康管理機構數超10萬家,合作藥店數達23萬家。
平安的四次戰略變化
記者梳理中國平安的歷年財報發現,幾十年間,中國平安有四次重要的戰略調整,每個階段的調整都能看出平安核心業務的變遷。
從單一的保險業務發展到綜合金融模式,到「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再到目前聚焦「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並行、科技驅動戰略。
平安集團的第一個十年,從1988年到1998年在着力發展保險業務。隨着公司逐漸發展,中國平安開始瞄準了綜合金融模式。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際上的混業經營浪潮如火如荼,老牌金融巨頭花旗、AIG、匯豐都在不斷打破各國金融領域分業經營的界限,嘗試將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金融產品進行交叉銷售。
就在2010年,平安將自身定位為「中國領先的綜合金融集團」。在此后30余年中,「綜合金融」戰略一直貫穿平安集團的發展。
在此期間,平安集團也在持續加大科技投入,2008 年,平安科技公司掛牌成立,標誌着平安對科技的投入不斷加大。2017 年,中國平安正式確立了「金融+科技」的雙驅動戰略,旨在通過科技促進金融主業的發展和轉型。
目前,平安集團主要通過汽車之家、平安健康、金融壹賬通、陸金所控股等子公司、聯營及合營公司經營科技業務。
約在2020年,中國平安首次全面披露醫療生態圈戰略。也是在這一年,平安在其年報中明確表示業務聚焦 「大金融資產」 與 「大醫療健康」。
2021年,平安集團的願景是成為「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2022年,平安集團的願景是成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再到2023年,成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服務提供商。」
「過去十年間,我們的戰略模式從深化綜合金融、探索「金融+科技」,逐漸演化至「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驅動、構建「綜合金融+中國特色的管理式醫療模式」。」2022年,時任中國平安集團副總經理的冀光恆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