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血拼」20年,李寧終將走向退市?

2024-03-16 10:39

讓 李寧 大動干戈「折騰」退市的,除了「市值被低估」,還有什麼?

3月12日,一則關於「李寧私有化」的傳聞讓沉寂已久的李寧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接受各方的審視和猜測。

港股上市20年之久的李寧為何要退市?根據目前已知信息,原因只有一個—李寧本人認為公司的市值被低估。

消息稱,李寧公司私有化的討論尚處於早期階段,細節尚未敲定。

但這則消息如同一道驚雷迅速在 資本市場 炸出水花,李寧股價快速拉昇,連續兩日上漲,港股盤中一度漲超20%,創11個月以來新高。

對於股價的突然變動和私有化的傳聞,3月12日下午,李寧在港交所發佈自願公告,稱注意到了股價和交易量不尋常波動,公司董事會並不知悉原因。

根據該公告,李寧公司董事會並未否認私有化的可能性。

作為「國潮一哥」,李寧在資本市場上仍扮演着鞋服股風向標的角色。讓李寧大動干戈「折騰」退市的,除了「市值被低估」,還有什麼?

高開低走的「中國李寧」

私有化傳聞或與李寧在資本市場的疲軟表現有關。

截至3月15日收盤,李寧報收20.7港元/股,總市值約為534.99億港元。相比2021年9月李寧股價高位108.2港元/股,已跌去約3/4,總市值縮水約2200億港元。

市場人士認為,李寧股價的持續下跌,與鞋服行業增長緩慢有關。在一眾對手強勢崛起之下,李寧「國潮一哥」的領先優勢不再明顯,與旗下子品牌「中國李寧」也脫不了干係。

2018年,「中國李寧」橫空出世,主打高端和國潮路線。當時的中國李寧成功踩在國潮的風口上順勢而起,成為第一個在紐約時裝周亮相的中國運動品牌。

然而,不甘於「悶聲發大財」的中國李寧,乘着國潮之風「飄」了。

在追求高端化的道路上,將重點放在了產品宣傳和包裝上面,價格不斷攀升,反而忽略了消費大眾最在意的性價比。一味追求高端化的后果,是品牌力急速下降,不久便陷入了業績增長乏力和營收難的窘境。

后來隨着一大批平價國潮品牌的出現,國內運動品牌市場趨於飽和,中國李寧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但最終給品牌帶來「致命一擊」的,是主線品牌李寧的頻頻「翻車」。2021年的新疆棉事件和2022年的「倭風」飛機帽事件,令李寧從「國潮」到「國嘲」,一度失去了「國貨之光」的地位。

在飛機帽的設計被全網質疑后,李寧股價下跌近5%,市值蒸發約200億港元,這對品牌本身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李寧還面臨業績挑戰。財報顯示,李寧在2023年上半年營收140.19億元,同比增長12.98%,淨利潤同比下跌3.1%至21.21億元。 中金公司 預測,李寧2023年收入將按年增長5%至271億元,淨利潤則預期按年下跌23%至31億元。

盈利低迷,股價下跌,品牌口碑難以挽回……李寧選擇私有化退市,或許是一張「復活牌」。

為拯救股價,李寧一直在努力

在私有化傳聞之前,李寧其實做了很多嘗試,如回購計劃、香港買樓,爲了扭轉困局,李寧也下了「血本」。

去年底,李寧先是拋出股票回購計劃,金額高達30億港元。據2023年12月12日的公告,李寧擬將回購不超過2.64億股股份,約佔發行股份總數的10%。

據此,公司也多次進行了回購,不過30億港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完成度不到30%。

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12月13日~12月22日,李寧共發佈了8次股份回購公告,累計回購4093.75萬股公司股份,耗資約7.79億港元。

除了公司回購股份,李寧本人也在增持股份。

2023年12月15日,李寧增持李寧公司70萬股,每股作價19.09港元,總金額約為1336.4萬港元。增持后李寧最新持股數約為2.77億股,最新持股比例為10.56%。

眼看回購計劃未能有效解決股價下跌的問題,李寧又將目光投向了樓市,決定和富商李兆基做一筆22億港元的生意。

12月10日,李寧宣佈在香港買樓,耗資22.08億元從恆基兆業購買一家主要從事物業投資的公司,並且將在未來把物業的一部分用作李寧香港總部。

李寧集團稱「香港市場是李寧走向全球化的戰略要地,自2022年香港門店開業以來,海外拓展已提上集團業務規劃,預計2024年將全面啟動李寧海外業務的拓展進程,希望為未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拓展打下基礎,使之成為李寧集團的成長引擎之一。」

不過,李寧在香港買樓的消息也無法撼動二級市場的態度,甚至加深了市場擔憂。次日,李寧股價大跳水,開盤后一度跌超15%,創年內股價新低。

私有化會是李寧唯一的出路嗎?

儘管李寧方面尚未對私有化做出具體回覆,但關於李寧是否要私有化,私有化利弊的問題已經在資本市場展開了熱烈討論。

簡單來説,上市企業私有化意味着退市,把股東手中的「雞蛋」重新放回一個籃子里。

首先有一點值得關注,從股東的角度來看,私有化可能會損害股東利益,這也是李寧未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之一。

近幾年,港股企業私有化的情況不足為奇,像海通國際、郎生醫藥、 中集車輛 、 中國 中藥 、 魏橋紡織 、 新秀麗 和歐舒丹等多家公司股都傳出即將私有化的信號。

對於私有化的佈局,李寧早有準備。據相關報道,李寧本人考慮建立財團收購李寧公司,TPG、PAG和高瓴資本在內的多家俬募股權公司已被邀請,但該討論仍處於早期階段,細節尚未敲定。

最近關於私有化討論度較高的企業是百麗國際,李寧此次私有化傳聞也被認為是受到了百麗的啓發,但李寧能複製百麗的路徑嗎?

首先,百麗在時裝鞋領域已經處於下行階段,而李寧還在上升期;其次,百麗的線下業務沒有及時轉型到線上平臺,最終被迫轉型,但李寧分別在線上和線下都有銷售渠道,目前全渠道均在正常運行。

兩者的境遇各不相同,李寧和百麗,不能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

對於李寧私有化的問題,業界各方持不同態度。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認為,目前李寧品牌的發展受制於對「國潮」的過度依賴,其在近幾年運動户外市場的發展窗口期獲益不多。「站在公司角度,私有化可以讓企業投入更多精力到品牌經營,在資本加持下助力李寧品牌深層次變革。」

一位港股資深券商分析師則認為李寧公司私有化會較為困難,執行度不高。

他表示,一方面,根據私有化退市條件,持反對意見的股東表決權不能超過9%(一説為10%)。另一方面,私有化的價格大約為15倍~20倍的市盈率,在消費行業面臨流動性困難的當下,多數投資方或許並不願意拿出這筆錢。

另外,李寧將在3月19日公佈最新財報,后續能否成功私有化,市場的態度如何轉變,財報數據也將會成為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恰逢上市20年之際,李寧一番「折騰」之后,能如願「逆風翻盤」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