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3-14 15:05
採訪|李勤 楊軒 李安琪
文丨李安琪
編輯丨李勤
智能駕駛行業在過去10年,經歷過估值泡沫、公司權鬥、上市就破產等一系列鬧劇。如果説要找一個真正的黃金商業化時期,無疑是當下:車企有明確需求,量產落地型公司開始斬獲回報。
但它同樣需要公司掌舵人繃緊神經。因為從2023年開始,智能駕駛行業進入華為節奏。在「全國都能開」的捲動下,城區智能駕駛的落地之快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期。想要攫取市場,就意味着要與華為這類強手賽跑。
地平線無疑是這類處境中的公司。過去幾年,地平線憑藉產業嗅覺、搶先錨定車企量產市場,在低階智駕領域,依靠征程2、征程3兩款芯片,攫取了絕對優勢份額,甚至將智駕龍頭Moobileye拉下榜首。
但是當車企的高階智駕需求被華為喚醒時,地平線可以應對的,只有征程5這款2018年規劃的產品,而新一代芯片——征程6尚在襁褓之中,與之配套的智駕算法也在加急趕工。
幾天前,36氪見到了地平線公司CEO余凱。在行業激變的節奏中,他開始鑽研禪修。對於當下的處境,余凱坦言,地平線從來不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做生意,他們的策略是跟着對手打拳,「先讓華為把市場拱起來」。
「華為、英偉達都是品類定義者,地平線沒有這樣的能力,等他們把智駕市場的荷爾蒙激發出來,我們跟上去就好了。」余凱説。面對華為,採取避讓和迂迴策略,並不意外。新造車領頭羊理想汽車也有此對策。
但前提顯然是,已經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讓自己的優質武器可以伺機而發。地平線有嗎?
2015年創立地平線前,余凱曾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副院長,以算法見長,下場創業時還曾被投資人評價「不懂芯片行業」。在余凱看來,芯片的開發、測試、驗證周期相當漫長,人才需求又高,説是個「爛生意」不為過。
直到2023年,智能駕駛受到車企們追捧、上車需求迫切,地平線得以搭上快車,征程2/3/5三款芯片(簡稱J2/J3/J5)全年出貨量達400萬片。
「爛生意也能變成好生意。」余凱認為,在無數的dirty work中,經歷與車企日夜開發交付的日子后,無形的積累纔是最具競爭力的。邁過時間這道護城河,壁壘就會留給后來者。
但向上走,智能駕駛從低階走向高階,從高速道路走向城市道路。地平線也從行業龍頭的舒適狀態轉向蓄力競爭的態勢,面對華為、英偉達與高通三個芯片強敵,地平線路途愈發兇險。
地平線內部在補齊短板、強化芯片能力。其攻擊性更強的芯片新品征程6家族將在4月發佈。余凱稱,征程6超出了項目規劃階段的預期,很紮實很工整。「一看就是很資深的芯片公司做的。以前TI(德州儀器)的芯片會給人這種感覺,我們一直都沒達到那個境界,J6是第一次。」他説。
另一方面,地平線放棄了「低階賣芯片+生態做軟件」的策略,而是在高階智駕領域親自上陣,組建上千人的智駕軟件團隊,提供全棧的芯片與智駕軟件能力。
用余凱的話來説,智駕公司不僅芯片設計能力要強,軟件能力也要強,必須是全壘打全能冠軍。在與余凱的交流間,地平線也已將自己定位成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
36氪和余凱的交流在北京近郊的一間茶室,他聊了創業心路歷程、芯片產品、與風暴即將到來的智駕芯片之戰。
茶室里,余凱聲音略帶嘶啞,但神態輕松,他剛與一位教授交流關於禪宗的話題,「有時要跳出此山中,纔能有一些清醒的認知。」
以下是對36氪對地平線創始人余凱的訪談全文,經編輯。
36氪:剛剛聊的什麼話題,方便問嗎?
余凱:禪宗。
36氪:您之前不鼓勵科學家創業,您這是像哲學家創業?
余凱:有些的底層邏輯一定要想清楚,有時要跳出此山中,纔能有一些清醒的認知。可能技術問題的解決,要用非技術的思維。
36氪:智能電動有兩個大賽道,電池和汽車AI芯片。電池行業都説給寧德時代打工,智駕芯片行業為什麼都沒賺到錢?
余凱:現在行業還在早期,去年英偉達汽車營收不到10億美金,我覺得自動駕駛在很長時間里,沒有成為消費者購車的第一選擇。
革命性的東西一定要有長期耐心,但不代表我們沒有信仰。恰恰因為有信仰,所以耐得住。我們可能擅長做慢生意。
36氪:什麼節點,自動駕駛會成為用户購車的重要條件?
余凱:以前消費者體驗智駕其實很難,用户得開30分鍾上高速去體驗,誰會去?去年,華為城區智駕讓整個行業加速,出門直接能體驗。華為激發了大家的信心,這對我們是好事。
以前輔助駕駛,我們的J2/J3芯片賣不了多少錢。如果是高階智駕,我們的J5/J6賣的更貴。華為把事情拱起來,我們跟上就好了,要敢為人后。我們還是做一個相對冷靜客觀的選手,堅持長期主義。
36氪:也有人覺得節奏很重要,去年城區智駕大爆發,如果征程6早一年出,節奏會更好一點?
余凱:咱沒那個實力。每一代芯片研發投入都要很多錢。如果節奏提起來,恐怕要更多錢,不只一個團隊。我們有多大本事吃多大一碗飯。
城區智駕大算力,主要是英偉達和華為帶領大家前進。他們把行業對高性能計算、對城區智駕的荷爾蒙給激發出來了。英偉達和華為能做一個方向跟品類的定義者。實話實説,地平線還沒到這個水平。
36氪:智駕芯片行業存在賠錢競標這種事嗎?
余凱:肯定存在。但我們不干,這麼做的話,會把自己搞沒。接個單子得賠錢,到底為啥呢?
如果是非良性的競爭,我們肯定退出,我們會在旁邊稍微冷靜一點看着。活的長久比活的炫酷重要。
36氪:你會給自己留一個毛利底線嗎?
余凱:本質不是毛利,核心是要保證一個特別健康的現金流。Stay in the game.
2019年我們AIOT業務大裁員,也是出於這個考慮。當時有兩個方向,汽車和AIOT。AIOT場景太碎片化了,沒有一個場景足夠大去滋養一個科技行業的領導者,這是不值得做的。汽車那時也沒起來,但如果要押注一個足夠大的場景,只有車了,車的拐點什麼時候來咱不知道。
如果不把AIOT裁掉,我們的現金流可以支撐三年,如果把AIOT裁掉,現金流可以支持5年,押中拐點的概率是不是更大?所以,我們的戰略目標是,在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經營目標是,不要在懸崖邊跳舞,恨不得離懸崖邊5丈開外。
36氪:現在智駕芯片賽道是不是也很擠,大小玩家很多?
余凱:智駕芯片我們在國內其實沒什麼競爭對手。去年高階智駕NOA,我們和英偉達兩家市場超8成。高通進來好幾年了,可能還要驗證。輔助駕駛Mobileye去年第一名,我們第二名,我們今年肯定第一名,因為增長速度快。
在中國,任何一個稍微有點意思的行業,大多腥風血雨。你看中國汽車品牌的競爭,屍骨累累。智駕芯片沒有激烈競爭,這是非常少見的。
36氪:華為把智駕行業帶起來,車企pay money的時間明確了嗎?
余凱:車企現在都焦慮,都想做高階智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能明顯看出來。
36氪:華為開始組建聯盟,把有實力的車企圈進去,會擠壓其他芯片公司的邊界嗎?
余凱:華為的主戰場還是造車。華為整體在把競爭帶向更高層級,傳統車企過去太保守了、創新能力也不行。在更快更高更強的方向競爭,其實是給大家機會。如果天花板很低,大家沒什麼可乾的。
36氪:會擔心華為品牌效應太強、佔據高端市場,地平線只能吃中低端市場嗎?
余凱:華為有了智駕以后,車企可能會問有沒有供應商可以做,地平線也就有機會。頂級拳法也是這樣,跟着對手打。我們敢為天下后。
智駕做得完美了嗎?還沒有,應該大家共同努力,不要用競爭思維來看。電商都做完了,拼多多還能殺出來,互聯網都不火了,字節還能在巨頭中殺出來。世界是往前進的。
創新空間跟機會是無窮的,不要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我以前讀博士的時候,會焦慮idea被別人做了,但我教授給了我啓發,不要焦慮, There is only boring person, there's never boring research. (只有無聊的人,沒有無聊的研究)
36氪:當初創業什麼要做芯片?之前你是算法出身。
余凱:做算法出身就搞算法,這是思維慣性,但未來稀缺的是芯片。大部分人是戰略上懶惰,戰術上勤奮。
2015年我們創業時,投資人説要做手機芯片,我説纔不做手機芯片,2015年手機芯片比賽都快鳴金收兵了,現在衝進去,我連當撿球的都不配。還不如在大公司當高管,肯定比我現在過得好。(笑)創業肯定要做對未來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推動行業或開啟一個時代。
也有人跟我講,應該做雲計算芯片,但要跟AMD、英特爾、英偉達幾個雲計算特別強的公司競爭,我覺得直面競爭是很傻的。真正好的戰略,是風險厭惡型的。真要自己上戰場,還是要以10打1。所以要避免競爭,反正機器人市場也存在,我們就佔山為王。
36氪:怎麼建立智駕芯片核心競爭力?電池企業可以從材料端、到下游製造全鏈條掌控,芯片本身是很古老的行業,創業公司很難掌控制造。
余凱:芯片是一個非常爛的生意,以前長期沒有人做是有道理的。芯片的開發、測試、驗證周期特別長,車規級更長,對人才要求又高。
這種爛生意最好怎麼做?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做。我們也是征程2/3出來了大家才關注。如果在2024年的當口,假設誰要來做芯片,2029年見吧。爛生意有時候會變成好生意。當你跨過壁壘,就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
這個世界上最強的護城河是,時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產業周期也一樣。當年BAT都是1999年底到2000年間幾個月成立的,成為PC時代的王者。過了時間點,產業周期就過了。
還有時間的長度。哪怕你有100億美金,我只有10億美金,但5年對我們都是一樣的。好多人看到了機會,會想能不能吃?但很少人問能不能持久地吃?都是先干了再説,但就栽在這兒。中國很多企業都是一代拳王,特別是芯片類企業。
36氪:你總結的優勢是時間差,那地平線有沒有形成獨特的技術和產品優勢?
余凱:技術和產品優勢一般會轉化成什麼衡量標準?比如別人要replicate(複製)這個技術要花多少時間。他要是花三個月,這生意不值得做。如果要花5年,那這事有點意思。
技術壁壘,不能成為絕對的護城河。比如大模型transformer這種原理性技術,沒法成為壁壘,因為大家都知道。
但如果不是具體算法,而是有很多dirty work,需要細緻地打磨,有苦活髒活累活,需要日夜去熬去磨,get your hands dirty,投入很多人很多時間,這是一個壁壘。
36氪:説到落地,2019年理想切換智駕方案,從Mobileye換到了地平線,地平線最早派了很多人過來,比理想的人還要賣力。似乎沒有投資,地平線反而乾的更好?
余凱:(笑)這....搞得理想汽車最后不投合作夥伴了。真是一個sad insight。
36氪:你是科學家出身,大家覺得是從象牙塔里出來的人。你怎麼意識到科學家與創業者需要角色轉變?
余凱:商業的本質是利他。一定是給別人創造價值,然后從別人獲取的價值里分得一小部分作為回報。價值在先,回報在后。
我們很多交付都是生態夥伴交付給車企的。如果我們去做,掙的錢會更多,但就沒有形成生態。短期的輸贏,其實不那麼重要。
36氪:理想汽車是你們的標杆case,你們當時有沒有過猶豫過?
余凱:為什麼要猶豫?理想那時是頭部勢力里面最沒錢、最落魄、最不被看好的,但我深刻知道,李想是很真實的創業者,對於好多事情的認知、終局、節奏把握非常到位。我們都是比較真實的創業者,而且我覺得他能成。
理想ONE的項目我們一開始投入100多人,雙方團隊一起揮汗如雨、日夜兼程,大概從9月做到第二年5月,8個月左右。交付完了我們逐步退出,后來都是理想自己做,包括理想L7/L8的Pro版。我們都是主動退出,回到最無聊的賣芯片模式。
36氪:有一些創業者説地平線也在做全棧的智駕軟件方案。
余凱:每一代平臺我們都要有全棧的能力,但不能賺全棧的錢。
36氪:如果地平線也去競標,那不就是賺錢了?
余凱:我們從來沒有過。現在國內資本環境不好,如果做城區智駕,智駕公司要投入200人,一年成本大概2億,有幾個創業公司能支出2億?如果量產了但沒賣出去多少輛,成本收回是不是更難?
現在高階智駕都要在上海靜安路這種路上跑,頂級玩家都是千人以上的規模,一年下來10億投入差不多。
所以新一代平臺出來時,我們要自己先立標杆,做樣板間。地平線要有全棧能力,也要有服務生態的模式,降低平臺開發門檻,讓合作伙伴交付時趟的坑更少。
36氪:所以智駕芯片公司必須是一個軟件公司?只賣芯片的模式很難在行業立足?
余凱:兩者都要強,芯片設計能力要強,軟件能力要強,必須是全壘打的全能冠軍。
36氪:華為蘇箐已經加入地平線智駕軟件團隊,未來會考慮把軟件業務拿出去做商業化嗎?
余凱:我們一定會先打樣板間。跟兩三年前不太一樣,現在能建房子的部隊不多。我們的策略就是,把中階智駕放開,讓生態夥伴做,基本上200-300人的團隊都能做。高階智駕,我們親力親為上,因為要投入上千人的團隊。
36氪:智駕的落地節奏很快,會不會需要你不停打樣板?
余凱:選擇幾個夥伴就行。高階智駕的生態跟中階智駕的生態不一樣。低階智駕的生態沒人做感知,地平線百分百白盒交付,然后把規劃控制釋放出來。大家都説Mobileye是黑盒,但從來沒有聽説地平線是黑盒,都説我們身段柔軟,客户要什麼給什麼。
我們也支持客户做芯片,把芯片底層內核、上層BSP軟件都開源提供給客户。
36氪:為什麼會願意支持客户做芯片?
余凱:客户如果做芯片成功了,説明產業規律使然,咱們也不要跟規律去抗爭。如果客户實在要搞芯片,我來幫你。
36氪:征程6是地平線的新一代產品,集成了哪些能力?補上了什麼短板?
余凱:地平線過去每代產品都有明顯優缺點。優點在於支持神經網絡計算、效率很高。缺點就是集成度不夠,CPU能力不足。
可以説,J6上我們第一次開始覺得自己登堂入室,成為世界頂級自動駕駛芯片企業了。J6實力非常強,比項目規劃階段還要超出預期,很紮實很工整,一看就是行業的資深玩家做的。
以前TI(德州儀器)的芯片就會給人這種感覺。我們一直都沒達到那個境界,J6是第一次。
36氪:J6的CPU能力補足了很多,但像端到端模型對AI算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未來芯片的能力需求是什麼走向?
余凱:神經網絡算力跟CPU能力,會比較均衡往前發展。自動駕駛跟ChatGPT不一樣,ChatGPT給人感受是best case,一堆胡說八道,突然有一個特別好就驚艷的不得了。
但自動駕駛是worst case,如果平時都挺好,突然一下把你嚇破膽。一朝被蛇咬,十年都不敢開自動駕駛。所以ChatGPT不會做很多細節功能,但自動駕駛需要很多規則。未來的端到端方案也在規則框架下運行。
36氪:征程6是一個家族產品,怎麼切換纔不會擠壓到J2/J3/J5的市場?
余凱:汽車行業的慣性蠻強的,方案改變成本也蠻大,一般會等個窗口期再切換。所以做好規劃的話,就還好。另外,我們推出新產品本來就是要革自己的命,該革就革。
36氪:你説地平線要做機器人時代的英偉達?
余凱:英偉達是一家軟硬結合的公司,CUDA跟 GPU結合,英偉達沒這麼火時,我們內部的口號是‘做機器人時代的Wintel’,做操作系統和芯片。所以是軟硬結合加開放生態。
36氪:英偉達強調的是CUDA社區、軟件的生態,您強調的更多是商業合作的生態?
余凱:英偉達的生態是空軍,我的生態是地面部隊。英偉達主要核心是datacenter(數據中心),你都不知道它在哪臺機子上運行。我們更多是在地面跟車企合作,跟製造業打交道,我們雕刻的是autonomous machine(自動駕駛機器),他們雕刻的是cloud(雲)。
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他們的生態不太需要人肉來做,兩個程序員協同不需要見面。但車企和芯片公司之間的協同,需要見面一起調試裝車。
36氪:地平線一直在做汽車芯片,英偉達做AI訓練芯片掙了很多錢,地平線有可能做嗎?
余凱:完全不看。我一直不太喜歡趕熱門,趕熱門不是一個好的戰略。我寧願找做比較冷門但是符合長期趨勢的東西。現在雲端芯片這麼多公司,我希望給別人鼓掌。我還是把機器人物理世界的計算做好。
基於機會驅動,最大的問題是,你做的是別人想做的事情,永遠是落后的。你沒看到別人前5年花了什麼功夫,前3年做了什麼關鍵決策,前2年做了什麼樣的資源投入、人才準備。
36氪:你説不喜歡在特別擠的賽道競爭,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思維?
余凱:巴菲特對我影響挺大的。巴菲特做的都是很無聊的生意,買個糖果或者投資糖水這種項目。但經歷足夠長的周期后,會發現它還不錯。巴菲特是極其冷靜的選手,我也是冷靜型選手,不會被熱門機會誘惑。
36氪:你作為AI算法專家,怎麼看自動駕駛的后續發展?現在大家關心城區智能駕駛,接下來呢?
余凱:好多人都是從技術來看自動駕駛,但真正有價值的是產品。自動駕駛也要從用户價值來看,比如拐彎處,用户期待的是什麼樣的決策。
最后真正考驗功力的,不是技術。蘋果跟其他手機有什麼區別?大面上一樣,但魔鬼在細節。
36氪:transformer技術框架出來之后,給自動駕駛帶來的改變是什麼?
余凱:以前感知、建圖、定位、預測、規劃到控制都是獨立模塊,這里有很多專業知識,對傳統視覺技術要有很多瞭解。大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誰聰明,不是統一的框架。
transformer就是基於數據訓練,很多靠領域知識的地方都不太需要了,其實降低了技術門檻。一旦變成全面數據驅動,核心就不是算法本身,而是數據採集、清洗、測試等。然后會發現,基於人類數據來學習,大概90%的司機都不是很好的司機,得把好司機篩出來。
36氪:特斯拉的BEV、Transformer這些技術對行業似乎有重構作用,智駕行業3-5年內會有下一個技術拐點嗎?
余凱:這些技術都不是決定性因素。BEV一出來,全行業誰沒有BEV?只是時間先后問題。但真正奠定輸贏的,不是這些大路貨。真正值錢的,是看不見摸不着,説不清道不明的髒活累活,沒辦法用特別牛逼、特別fancy 的paper發表出來的東西。
36氪:機器人領域會出現更大的機會嗎?終局長什麼樣?
余凱:目前最大的突破點還是自動駕駛。其他廣泛機器人最終一定會突破,但拐點在什麼時間點,現在不好説。
終局可能類似於人形機器人,上半身絕大部分跟人差不多,因為這個世界所有基礎設施都是按人形的需求去設計的,但是不是雙足,我不是很確定。
36氪:什麼讓您對自動駕駛這麼堅定?
余凱:對終局的看法跟信仰很重要。長期來講,人類總是低估技術的發展,但短期又很容易高估。真正有信仰,就要做到此心不動。
36氪:你現在平時的重點是在哪些領域?戰略還是商業?
余凱:戰略花精力比較多,還有我在客户上花的精力也多,我比較enjoy跟客户在一起。這個業務還是拼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對方的困難、挑戰,需求,to B業務很考驗利他行為。
36氪:很多硅谷回來的技術創業者,跟車企客户打交道時會覺得有障礙。你怎麼克服?
余凱:我沒有轉變,可能以前讀博士寫論文時,我內心就是個大銷售,只不過沒被發掘而已。
如果不想求人,不想趴地上服務客户,那就別干to B的事,可以去大企業做高管。如果天天苦着臉,委屈自己去跟客户交流,你以為人家看不出來嗎?人家一眼就知道了。做生意,還是要自洽。
36氪:合資車企不想輕易丟掉智能化,在中國必須要找本土公司合作嗎?
余凱:電車代替燃油車的速度不會那麼快,合資品牌也不會很快被干掉。但他們在中國的智能化,基本上只能選中國本土公司合作,不然技術很難跟上。
36氪:地平線造芯這麼多年,車企如果自己造芯,大概會在哪些點上遇到坑?
余凱:車企芯片造出來,可能有一些競爭力,但怎麼持續有競爭力?企業的戰略跟組織帶寬是不是足夠?車企主業還是產品、品牌、用户、渠道、供應鏈,在單點芯片上,比所有供應商好其實挺難的。
36氪:如果車企芯片不需要做到頂尖,只需要跟自己的算法匹配度很高呢?
余凱:那意義是什麼?浪費錢。一個芯片團隊可能要養幾百人。現在的資本市場、時代已經發生大變化了,那種不斷兜售未來、從資本市場拿錢的邏輯已經變了。
36氪:車企做自動駕駛完全不必要了?
余凱:迴歸到商業本質,如何活下去,如何保持正健康現金流?每個當下都活過去了,纔有未來。連XX都有幾百人的自動駕駛團隊,很扯。
我覺得未來大部分車企就不應該做自動駕駛。自動駕駛可能會標準化,因為用户體驗需求是收斂的,不是發散的。我一直跟內部講,要區分功能和應用。
功能是單向的,可以比較好和不好,但是不能比較不同。比如打電話功能,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國人、印度人都是一個標準。應用APP的話,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比如快手跟抖音就不一樣。
自動駕駛是非常收斂的,前面是紅燈能不停嗎?前面是個貓,能識別是個狗嗎?只需要定義產品的不同。車企最大的訴求是差異化,與其分好與不好,不如做出不同。
36氪: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能實現嗎?
余凱:幾乎不可能。中國的路況很複雜,太多的case,完全無人真的很難,另外沒什麼必要,中國的人工便宜,算不過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