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底撈開放加盟,資金門檻千萬級

2024-03-05 20:09

堅持直營30年的海底撈,為何此時松口了?

圖/半熟財經

圖/半熟財經

文|楊立贇 辛曉彤

3月4日晚,海底撈在創立30周年之際宣佈開放加盟。過去三十年,這家頭部火鍋連鎖企業一直堅持只做直營。

海底撈(6862.HK)在公告中稱已成立加盟事業部,制定加盟特許經營相關模式細節及商務合作流程。

目前,海底撈並沒有公開加盟細則,例如加盟費額度、合作模式、投資回報率等。不過,根據其加盟合作申請表,在「可投入海底撈事業的資金」的選項中,最低一檔為「1000萬元以下」,其次為2000萬元、5000萬元不等。可以看出,加盟海底撈的資金門檻是千萬元級別。

餐飲連鎖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對我們表示,目前加盟一家火鍋店的整體資金,通常在200至300萬元的量級,海底撈的門檻相對較高。不過,近兩年來餐飲、茶飲品牌爭相開放加盟,火鍋算是比較容易做到標準化的品類。海底撈開放加盟,目標是在下沉市場開疆拓土。

3月5日,海底撈股價下跌3%,報收13.56港元,總市值755.83億港元。

圖源:海底撈官網

圖源:海底撈官網

不要「小白」,要「強強聯合」

根據海底撈最新的財報,截至2023年6月30日,它在大中華區共經營1382家餐廳。這些餐廳全部是直營門店。

海底撈一直以細緻入微的服務著稱,在員工管理和人力成本上有很大投入,要把上千家門店的服務統一化和標準化,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它一直被認為更適合以直營方式擴張,此前也從未開放過加盟。

海底撈的公告提到,將在所有自營餐廳和加盟餐廳實行統一的營運及品質標準。加盟餐廳將獲得統一提供的人員培訓、供應鏈系統、管理經驗、食安管控、品牌營銷服務、績效考覈等中后臺服務,從而確保食品安全以及顧客體驗。

我們致電海底撈加盟熱線,客服表示目前沒有加盟細則,唯一的渠道就是官網的加盟合作申請,登記后在7個工作日內有專人聯絡。截至發稿,海底撈官方亦無回覆。

根據這份在線表單,申請人需要填寫個人真實信息,以及告知希望加盟的省份、期望未來三年內開的店數、可投入海底撈事業的資金額度、期望回報年限、個人最近一年的收入、個人總資產、最高學歷、學校名稱、就讀時間、職業經歷、餐飲或其他商業經歷、是否有物業資源等一共十幾個問題,最后還要填一份不少於30字、不超過1000字的自述。

這份申請表單更像是一次嚴謹的招聘,在這種方式下,海底撈顯然更能掌握篩選的主動權。

其中,「可投入海底撈事業的資金額度」和「個人總資產」這兩項的最低一檔都是「1000萬元以下」,往上是2000萬元、5000萬元,最高是「一億元以上」。可見,要想加盟海底撈,資金實力必須夠雄厚。海底撈想要的不是「小白」,而是「強強聯合」。

海底撈的加盟商申請表。圖片/楊立贇

海底撈的加盟商申請表。圖片/楊立贇

不少人認為這個准入門檻太高。一位餐飲諮詢師表示,加盟簡單來説就是「前期投多少錢,多久能回本的事」,還需就事論事。當被問及自己是否想要加盟時,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但是,真正在做火鍋生意的人,認為這個門檻並不誇張。陳穎(化名)在青島有兩家連鎖火鍋加盟店,她覺得1000萬元根本不貴。她提到,當地熱門商圈年后新開了一家火鍋店,既不是知名連鎖品牌,也沒開在商場內,但老闆的前期投入就有大約700萬元。

陳穎表示,海底撈在圈子里還是很受認可的,一些不怎麼熱鬧的商場仍靠海底撈吊着人氣,高峰期排隊時長仍然可觀。

陳穎加盟的品牌是一家青島「老字號」,尚未開放省外加盟,雖在當地頗有名氣,但影響力也遠不如海底撈。兩家門店經營了多年,一家位於居民區,並未入駐商場,前期投入大約500萬元;另一家位置更偏遠,門店面積也不如前者,前期投入超過300萬元。且開店之前都經過了驗資。

當問及是否願意加盟海底撈,陳穎表示自己對海底撈的加盟模式尚不瞭解,不能輕易下判斷,但她判斷如果准入門檻是1000萬,會有不少人願意加盟。

海底撈需要新故事

除了資金,「是否有物業資源」也是海底撈在意的條件。無論連鎖咖啡品牌還是連鎖酒店品牌的加盟商都曾對我們提到,自己有物業資源、在優勢地段能拿到店面,是生意成功的要素之一。

一名熟悉加盟模式的前酒店從業者表示,在地方上有雄厚資源的加盟商,甚至能幫助品牌方解決很多當地的問題。有些情況總部難以插手、到地方上想要出手解決也不佔優勢,反而是本地加盟商能夠「江湖事江湖了」。

文志宏對我們表示,海底撈已經發展到1000多家門店的規模,下一步發展需要更多進入下沉市場。在下沉市場,選址、人員招聘、運營管理如果都靠總部直營,效率低、投入大,如果用加盟商,有利於整合資源。

文志宏説:「直營是用自己的錢做自己的事,加盟是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他認為,加盟海底撈,核心不是加盟費,而是投資一個店的費用,因為海底撈的店面很大,並且作為成熟品牌,對裝修、設備、人員要求都很高。

海底撈公告也提到,引入加盟特許經營模式,將在繼續保證管理水準和顧客體驗的基礎上,引入更多優質資源,提升營運效率,擴展至更多城市。

海底撈的加盟商申請表。圖片/楊立贇

海底撈的加盟商申請表。圖片/楊立贇

一些壟斷場景的准入和物業資源,或許是品牌方不具備、而加盟商具備的特殊資源。

肯德基的加盟情況就是一個例子。2023年9月,百勝中國CEO屈翠容宣佈,未來三年肯德基將加速開店,保持每年1200家以上淨新增店數,加盟店佔比達15%至20%,主要面向高速服務區、醫院、高校等場所。

肯德基大多數門店為直營,但是有少量加盟店。截至2023年6月,肯德基加盟門店數為950家,佔門店總數的10%,也就是説要達到15%至20%的比例,還需要多開加盟店。

目前海底撈的市值僅755.83億港元,只相當於2021年2月最巔峰時的4700億港元市值的一個零頭。它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講新的故事。

在疫情期間,海底撈曾經主動發起了一次關店潮。2021年11月,海底撈宣佈開展「啄木鳥」計劃,計劃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最終到2022年6月,一共實際關停302家。緊接着在2022年9月開啟了一個「硬骨頭計劃」,重開過往關停的若干餐廳。2022年全年新開24家餐廳,48家關停餐廳恢復營業,但也有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被關閉。

在自我整頓之后,2023年上半年,海底撈營業收入188.9億元,同比增長24.6%;淨利潤22.6億元,已接近2019年全年的淨利潤。

2023年全年業績尚未公佈,根據該公司預計,年營收將不低於人民幣414億元,增長不低於33.3%;淨利潤將不低於人民幣44億元。相較於海底撈2019年度的業績(剔除特海國際業務),2023年營收及淨利潤預期分別增長不低於65.9%及71.8%。

此外,餐飲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翻檯率」較上年略有回升。2022年,大中華區海底撈餐廳的整體翻檯率為3.0次/天,2023年上半年提升至3.3次/天,但是與2018年的5.0次/天相去甚遠。客單價趨勢也不容樂觀,2022年上半年為105.0元,2023年上半年減少至102.9元。

餐飲爭相開放加盟,加盟商不夠用了

近兩年來,餐飲業的知名連鎖企業放棄全直營模式、開放加盟,是一個潮流。

就在不久前,2月4日,「太二酸菜魚」母公司九毛九宣佈開放加盟。目前九毛九擁有太二酸菜魚、山的山外面酸湯火鍋、九毛九西北菜、慫重慶火鍋廠、賴美麗酸湯烤魚五大品牌,此次開放加盟的僅為前兩者。

九毛九發佈的2023年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收入約59.86億元,同比增長近50%;淨利潤不少於4.5億元,同比增幅不低於812.8%。

快餐品牌老鄉雞在2020年已經試水加盟模式,此前公司已有近800家直營店。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茶飲品牌。2022年11月,多年堅持不加盟的新茶飲頭部品牌喜茶,終於開放加盟。

加盟是擴張的法寶。在2022年底,喜茶還只有850家門店,一加盟就實現爆發式擴張,半年多時間新增了1000家門店。喜茶的競爭對手奈雪的茶也坐不住了,於2023年7月宣佈放開加盟。

根據兩家公司最新透露的信息,喜茶截至2023年底,門店數已突破3200家,其中加盟店超2300家;奈雪的茶截至2024年2月底,全國門店超1800家,已開業加盟店超200家。

早期堅持全直營的瑞幸咖啡也在2019年推出加盟業務,后來受疫情影響暫停,2021年又重新恢復了加盟模式。根據財報數字,截至2023年末,瑞幸的門店總數達到了16218家,其中聯營(即加盟)門店5620家。

此外,創立了14年的深圳品牌樂凱撒披薩在2024年1月宣佈開放加盟,品牌近200家直營門店主要分佈於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其中深圳超過100家。2023年11月,堅持直營的蘭州牛肉麪品牌陳香貴也開始推廣合夥人加盟。

中國餐飲市場的連鎖化正在提升。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手美團發佈的《2023中國餐飲加盟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從2018年的12%至2022年的19%。不過對比美國54%的餐飲連鎖化率,中國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這麼多品牌開放加盟,市場上笑稱「加盟商不夠用了」。文志宏觀察到,當下有一些從企業離職、被裁員的人,也以加盟來就業或創業。但是對餐飲服務業沒有經驗的小白而言,仍需慎重。

加盟商需要閉坑,避免被「割韭菜」。中國特許加盟展及盟享加線上加盟平臺聯合發佈的《2023加盟人羣投資報告》顯示,2023年加盟投資人在加盟前考量的因素愈趨於均衡化,盈利模式、回本周期、行業發展前景依然是影響決策的前三大因素。同時,品牌總部的產品研發能力、所提供的支持、總部的供應鏈建設情況、培訓體系、數字化水平、門店總數、知識產權保護情況都受到了更多關注。

楊立贇

演好一個成年人

辛曉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