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京基「二代」失意資本遊戲

2024-02-29 11:07

轉自:中國房地產報

想要在這場資本遊戲中取勝,難度不小。

中房報記者 李葉丨北京報道

熱衷資本遊戲的京基「二代」,被資本市場「上了一課」。

2月26日,京基金融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基金融國際」)發佈公告稱,因面臨財務困境,已向開曼羣島大法院提交清盤呈請以進行重組。

據公告披露,1月,公司嘗試通過股份認購事項籌集資金,以償還若干流動負債及儲備一般營運資金。1月22日,公司控股股東KHIL(由陳家俊實益擁有)提起了法律程序,試圖宣佈股份認購事項無效,並獲得臨時禁令。股份認購事項最終未能完成並失效。此后,公司又收到了終止通知,涉及其轉授特許協議,董事們(陳家俊除外)認為這將給公司的會籍業務和活動業務帶來負面影響。考慮到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無法獲得進一步流動資金的情況,以及陳家俊針對公司的集資活動提起的法律程序,董事們認為財務重組是必要的。因此,公司決定向開曼羣島大法院提交清盤呈請以進行重組。

公開資料顯示,京基金融國際是京基系旗下的上市平臺,它的前身名為英裘控股。

2016年,京基集團董事長陳華的大兒子陳家榮通過旗下的先傳媒(后更名為 「京基智慧文化」)購入英裘控股股份,隨后不斷增持並提出強制性現金要約。截至2019年6月底,陳家榮持股量為72.87%,成為第一大股東。當年9月,陳家榮以1美元代價間接將持有的英裘控股股份轉讓予其胞弟陳家俊,同年底該平臺更名為「京基金融國際」,成為陳氏家族第一個以「京基」命名的上市平臺。

輾轉騰挪逾4年,京基金融國際的財務狀況始終一言難盡,而陳家俊與京基金融國際董事會之間的矛盾卻開始顯露。

2月7日,京基金融國際接獲Great Return Group Limited(公司已發行股本約11.9%的註冊持有人)的呈請通知,要求董事會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以考慮並酌情通過決議案,以撤換公司執行董事陳家俊。

2月23日,京基金融國際發佈公告稱,公司於2月1日接獲一封匿名投訴電郵,並於2月2日提請董事會垂注,當中聲稱陳家俊涉嫌進行市場操縱活動(陳家俊對此予以否認)。

2月27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就上述情況致電京基集團並留下聯繫方式,截至發稿未得到迴應。

━━━━

矛盾觸發

京基金融國際披露的傳票信息。

京基金融國際披露的傳票信息。

一紙傳票揭開了雙方矛盾的一角。

1月22日,京基金融國際發佈公告,提及公司接獲港交所來電,查詢有關對公司及若干董事展開的法律訴訟。根據法庭查冊結果,該公司1月18日被發出一份原訴傳票。

根據傳票內容,主要股東KHIL作為原告,將京基金融國際、執行董事蒙焯威、獨立非執行董事為麥潤珠、孔偉賜、梁兆基、陳霆烽及1月15日訂立配股協議引入的DC Universe Investment Limited一併進行控告。

這場訴訟源於一次交易。

1月15日,京基金融國際公告宣佈,公司與認購人DC Universe Investment Limited訂立認購協議,據此公司有條件配發9億股,每股0.2港元。

當時公告提及,董事認為認購事項是為集團的業務營運募集資金的良機,同時亦拓闊公司的股東基礎。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總額1.8億港元,淨額1.797億港元,公司擬用於償還負債及一般營運資金。

對於這次交易,京基金融國際表示,董事會曾審議根據一般授權認購新股份事項,並以「大多數票」通過了訂立及/或完成認購協議的決議案。

不過,從披露的傳票內容中可以看出,作為大股東和執行董事的陳家俊對這筆交易並不滿意。

KHIL向法庭申請,宣佈京基金融國際1月15日訂立的認購協議作廢及無效及/或可作廢;禁止被告董事就1月15日董事會通過認購協議的決議案行事;以及禁止被告董事及京基金融國際繼續執行或採取措施推進認購協議的程序。

至於陳家俊不滿的原因,在公開的傳票內容中並未提及,但依然可以從過往信息中找到端倪。

公告中提及的認購人DC Universe Investment Limited曾於2023年9月有條件認購京基金融國際本金總額1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換股價1.254港元。不過,這份可換股債券認購迟迟未達成先決條件,到2023年年底,這次認購事項失效。

今年1月,京基金融國際重新啟動了引入DC Universe Investment Limited的交易,最新的配股定價0.2港元,較1月15日京基金融國際收市價折讓11.89%,較認購協議籤最后5個連續交易日均價折讓17.97%。相比之下,去年9月發行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與5日均價持平,並較公司每股淨資產高約904.31%。

另據媒體報道,在京基金融國際董事會中,由於主席和行政總裁的職位一直空缺,執行董事履行類似行政總裁的職能。作為公司執行董事的兩位分別為陳家俊和蒙焯威。而在京基金融國際過去兩年召開的常規董事會中,陳家俊出席的次數分別是4次、1次;包括蒙焯威在內其他董事,則保持了全勤。

訴訟之后,雙方不斷出招,矛盾持續升級。

━━━━

「失意玩家」

在矛盾之外,是京基金融國際常年虧損和負債的難解局面。

過往報道顯示,2020年~2023年財年,京基金融國際總負債分別為2.16億港元、4.90億港元、5.26億港元、14.10億港元,對應淨資產卻從4.27億港元降至3.74億港元,資產負債表集中體現為債務的擴張。

這一數據並不令人吃驚。

京基金融國際的前身名為英裘控股,此前主要從事毛皮貿易,是香港市場一隻「仙股」,股價長期徘徊在0.2港元至0.4港元之間。在京基「大公子」陳家榮入股、認購新股期間,英裘控股的業務範圍纔開始逐漸拓展至金融領域。

2016年陳家榮首次入股不久,英裘控股就收購了持有兩張證券牌照的鴻鵬資本證券;2017年,陳家榮又將成為鴻鵬資本的間接主要股東,作為認購英裘控股新股的先決條件。

2019年9月,陳家榮以1美元代價間接將持有的英裘控股股份轉讓予弟弟陳家俊,理由是家族財富規劃的關係。同年12月13日,英裘控股正式更名「京基金融國際」。

更名之后,京基金融國際卻一直沒有太大動作。直到2021年,陳家俊主導的京基金融國際兩次配股收購的消息才引發市場關注。其中,通過配股的方式向Great Return購買其持有的FGA 70%股權,同時接受FGA全資子公司福布斯環球聯盟,被看作重要的一步。

不過,這次收購帶來的影響更像一把「雙刃劍」。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京基金融國際錄得收益同比增長161%至3.31億港元,主要原因是藉助福布斯品牌開展的相應業務。收購也導致了減值,2023年財年京基金融國際錄得公平值虧損10.10億港元,主要因收購福布斯環球聯盟時已支付及應付股份代價出現了公平值虧損。這一財年,京基金融國際歸屬母公司淨虧損從7312.9萬港元擴大至11.58億港元。

實際上,陳氏兄弟過往幾次參與資本遊戲的成果也難言理想。

2015年,陳家榮入股香港上市公司京基智慧文化,一度增持到第一大股東,並當上了京基智慧文化的董事會主席。到2018年底,陳家榮將京基智慧文化的所有股份轉讓給陳佳俊,並辭去了董事會主席的職位。此時,京基智慧文化的股價,只有其入股時的一半。

2016年12月15日,美圖公司在香港上市。陳家榮砸下9.2億港元,以每股8.5港元的價格,認購了美圖1.09億股,成為美圖的基石投資者。2017年6月,陳家榮再次斥資34億港元,認購4億股。當前,美圖公司每股價僅2.470港元。

2017年,雷蛇IPO時,陳家榮以約1.6億港元認購4020.4萬股,即每股約4港元。2021年,因股價長期低迷,雷蛇宣佈以每股2.82港元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

據媒體估算,陳家榮投資已虧損數十億元。

━━━━

「二代」的資本遊戲

對外界而言,京基集團一度是低調而務實的。

京基集團以房地產開發業務起家,於2011年建成的深圳地標即京基100城市綜合體。雖非「千億房企」,但亦是廣深地產圈重量級的房企。創立以來,董事長陳華極少接受媒體採訪。根據此前報道,陳華厭惡高負債,堅持自有資金開發,因此擴張緩慢。

相比父親陳華的「保守」,作為京基「二代」的陳家榮和陳家俊兄弟對於資本遊戲的操作顯得非常大膽。

2014年,陳家榮走到臺前,升任集團副總裁,負責對外投資事宜。此后,京基集團先是經歷了一番股權爭奪戰成功入主康達爾(即京基智農);又以14.41億收購了陽光股份29.12%股權,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同時,京基集團也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地產開發、商業運營、金融投資、科技智能、文化教育、現代農業六大核心業務板塊並進的規模化、多元化、集團化的綜合性企業。

陳家榮登臺和京基集團現身資本市場及多遠化發展的時間節點基本吻合。

陳家榮出生於1988年,高中和大學階段均獨立在加拿大唸書,並獲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接班家族集團前曾在平安證券投行部工作。期間,其還負責過企業上市併購發債業務。

這些或許也解釋了他對資本遊戲的偏愛。

有報道稱,陳家榮在資本市場的相關動作實為陳家榮和弟弟陳家俊的兄弟聯手,共同進退。

陳家俊出生於1992年,是名副其實的「90后」,擁有南加州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在過去的資本遊戲中,他曾從陳家榮處接手京基智慧文化、京基金融國際、中國油氣控股和酷派等股權。目前,這幾家公司股票價格均已低於1元/股,淪落為「仙股」。

想要在這場資本遊戲中取勝,難度不小。

值班編委:馬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