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文化·旅遊】千年蜀道上的青泥嶺

2024-02-27 09:50

千年蜀道上的青泥嶺

青泥嶺雲海 田禾 攝 青泥嶺雲海 田禾 攝

大河店鎮

李白雕像

  曹志政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在《蜀道難》中,唐代詩人李白的寥寥數語,便把蜀道之青泥道行進之難體現得淋漓盡致。

  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陳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陳倉道是從寶雞出發,經鳳縣過甘肅的兩當徽縣,再到略陽和勉縣,最后到漢中的古蜀道,青泥嶺是陳倉道在甘肅徽縣的必經之地,此段蜀道謂之曰青泥道。

  青泥嶺位於隴南徽縣,在嘉陵鎮、大河店鎮、水陽鎮、虞關鄉之間,主峰鐵山綿延20多公里,海拔1746米。徽縣,古稱河池,青泥嶺位於縣城東南秦隴蜀三省交界之地,有雞鳴三省之説。從地理的角度看,青泥嶺北鎖秦隴,南控巴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陳倉道從兩當楊店鄉進入隴南,在隴南境內共有90多公里,在兩當和徽縣東部的丘陵、山地中蜿蜒盤旋,進入徽縣縣城就到了青泥嶺腳下。

  青泥嶺,是古蜀道從長安到四川成都途中三道險嶺(秦嶺、青泥嶺、劍門)中的最險山峰,其地理位置複雜多樣,算得上最崎嶇、最雄偉、最壯觀的一嶺。徽縣境內的青泥道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陳倉道上的一段,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至今隱藏在徽縣水陽鎮、大河店鎮、嘉陵鎮、虞關鄉境內的青泥嶺山脈中。

  青泥道,因在青泥嶺上而得名。

  探尋古道時正逢雨天,雨中行進在青泥嶺的大山中,山上雲霧繚繞,山下雨水隨意流淌,腳踩上去便是泥,或許這正是探祕青泥道最好的體驗了,青泥道字面上看便是與泥有關,與艱險有關。

  據考證,20世紀60年代在徽縣縣城南門外還豎立着一塊明代雕刻的石碑,書有「通蜀門」三個大字,從這三個字可以看出,出了縣城南門就踏上了入蜀的古道。

  從徽縣縣城出發向南繞山而上行進大約10公里,便到了大河店鎮的青泥村。

  村子位於青泥嶺的主峰鐵山腳下,繼續往山里走,新鋪的水泥路只能一輛汽車通過,大約不到十分鍾車程,路旁赫然立着一尊黝黑的石碑,碑名為「遠通吳楚」。碑文大致為:「徽縣至虞關之通道也,自石家峽至杏樹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險阻可畏。自明以來,雖崎嶇如故,往來負載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難以舉動。己巳秋,四方左右奮發起念,同心協力,悉內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雲。捐資人,首領……嘉慶十六年四月吉日」的字樣,記載了青泥道自明代以來的通行路線、險易程度及當地百姓自發維修青泥道的情況。遠通吳楚,反映了當時的山民們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沿水泥路再行進三五百米,在青泥村辛家吊溝村北面的石崖上,明代留下的一處摩崖石刻仍保存完整,因其橫額上刻有「玄天神路」四字,當地人一般叫它「玄天神路」碑,又名「新刊修路碑記」。碑文説:「上自青泥嶺,下至青泥河,土路坍塌,頑石阻隔,往來奔走不便,人人所憂慮者。今眾等集鄉約會,各施資財糧石,發心修理道路。」這是青泥古道上關於路的又一處歷史見證。

  過了玄天神路碑行進大約五公里,水泥路也到了終點,只有窄窄而泥濘的土路。要想感受古人腳下的青泥道,只有舍車步行進入。在一段小溪處,隨行的當地向導介紹説:「這正是當年青泥道經過處,河面上裸露出來的石塊上一個個小窩貌似就是騾馬留下的足印。」跨過小溪,半裸露于山坡上的石階大約就是青泥道最明顯的遺蹟了,只容一人通過,並延伸向茂密的荊棘深處。坡度大約有60度,我們手腳並用爬上了古道,稍有不慎就有滾下山坡的危險,腿在發抖,難以想象當年古人揹負糧草行囊,如何一路翻過青泥嶺走向川蜀大地。

  大山深處的青泥村在雨霧中顯得很靜謐,村部小廣場上的李白、杜甫白色雕像格外醒目,詩仙李白顯得神采飛揚,他的標誌性動作——手舉酒杯正在豪飲;詩聖杜甫則面容清癯,手握毛筆似正在作詩。與二位詩人正對的是一尊巨大的黑岩石,上書 「青泥驛」,這便是蜀道上舉足輕重的青泥驛,宋以前的歷代朝廷都在這里設下驛站供路人歇息。

  眾多文人墨客路過驛站,在此歇息,留下大量經典佳作。廣場上的李白、杜甫像給今天青泥村平添了幾分文化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李白的《蜀道難》成了千古絕唱,青泥古道也在歷代文人騷客的筆下積澱了深厚文化,一部關於路的歷史文化。

  如今,在青泥村依然可尋見遺留下來的碾盤、枯井、對窩、馬槽等。據悉在青泥嶺23.5公里的區域範圍內,分佈着歷代摩崖石刻及碑刻,共有71處,隋唐以來的寺廟建築共8座,如:隋朝的太和庵,唐代的萬安院、長豐寺、南禪寺、泰山廟、羅漢洞、三眼澗,明代的真空寺;還有北周的石窟石造像1處。

  走在這條千年古道上,我們彷彿穿越時空的隧道,翻閱歷史的長卷。唐朝后期,以詩人李白為代表的文人墨客從長安向蜀地的錦官城雲集,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韋應物、元稹、李商隱、柳宗元、薛濤等十多位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都曾經過青泥嶺,他們或驚呼青泥嶺道路的艱險、高峻;或讚歎青泥嶺山勢的雄奇、壯觀,不論是吐露真情還是抒發感慨,均留下了壯麗的篇章,其中不乏像《蜀道難》這樣的千古絕唱。唐以后,宋、元、明、清、民國曆代文人學士寫青泥嶺的詩詞歌賦亦有約200篇,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上佔據着重要的一頁。

  作為中華民族大地上的文化名嶺,青泥嶺以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納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派大將韓信率大軍經此道兵定三秦,打開了奠定大漢王朝基業的大門。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兵經此道取漢中,破漢中王張魯。魏蜀相爭數十年,無論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曹魏兵伐蜀中,一次次的拉鋸戰中,作為嘉陵道上的咽喉,青泥嶺都是必須逾越的屏障,乃至於兵家必爭的戰場。公元617年,西秦霸王薛舉反隋,佔據秦隴,派兒子仁越率兵進犯蜀地,遭遇河池郡太守蕭瑀的防禦,於天險青泥嶺展開激戰,蕭瑀下令燒燬青泥嶺棧道以絕士兵退路,將士們背水一戰勇猛殺敵,擊退了反兵,保住了河池郡及蜀地咽喉青泥嶺。

  在徽縣,這里的人們自古以來熱愛書法,習書法之風盛行,這和青泥嶺上歷代書法墨跡有關。早在多年前,徽縣虞關鄉三岔村東南方向發現一個神祕的洞穴,崖壁上有古人留下的許多墨跡。種種跡象表明,這正是那個在歷史上消失了整整四百多年的首陽洞。千年文脈延續至今,酒文化、書法、摩崖石刻、石窟等歷史遺存,深受青泥嶺的恩澤和護佑,青泥嶺成為屹立在隴南大地上的文化座標,也是造物主賜給隴南人民的文化長卷。

  穿行於青泥村,青瓦白牆的房屋顯得有些古朴,白牆上繪以古人飲酒作詩圖或商賈雲集的集貿市場交易場景,道路兩旁三三兩兩懸掛着「青泥嶺客棧」「青泥嶺酒家」字樣的彩旗迎風招展,發出啾啾的響聲,加之樹上悠悠飄落的樹葉不時映入眼簾,讓人有穿越時空來到了古時候繁盛的青泥驛之感,彷彿看到當年店鋪林立、酒旗招展、商賈雲集、人歡馬雜的繁榮景象。

  在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中,青泥嶺見證了多少金戈鐵馬、英雄壯舉,又承載了多少悽楚美談、悲歡離合。據《唐史》記載,天寶八年,唐明皇李隆基爲了讓他的愛妃楊玉環吃到涪陵的新鮮荔枝,下令開闢入蜀官道。自京都長安出發,穿寶雞、越秦嶺到鳳州,過兩當、河池(今徽縣)上青泥嶺,到長舉沔水,過廣元入劍門到成都,沿路設108個驛站,青泥驛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新修白水路碑記」記載,宋嘉祐二年,為避開青泥嶺之險,修建了繞道而行的白水路,青泥驛因此被廢棄,當時,僅裁撤的郵兵就有一百五十六人,驛馬一百五十六匹,該驛站和遞鋪每年為朝廷節省的糧食達五千石,餵馬的飼料堆成堆,要一萬人伸直胳膊才能抱攏,解除契約的執事役夫達三十余人。而新修的白水路上卻增加閣樓棧道二千三百零九間,供傳遞文書的人沿途休息的郵亭、驛兵駐紮的營房等三百八十三間。通過對比,可見青泥驛當年的繁華程度。

  青泥道是自古秦通蜀之要道,屬交通大動脈,唐宋時期南來北往的商賈貿易經此轉運。南邊的茶葉、絲綢、造紙、印刷發展很快,加上南方的手工業,如青瓷、揚州的制玉業等源源不斷沿長江輸到嘉陵江運往長安,而西北的鹽、鐵器、種子、美玉等源源不斷輸入江南,這期間青泥道十分繁忙。

  當宋嘉祐二年為避青泥道之險而新修的白水路建成以后,青泥嶺上的馬幫駝隊、郵差商旅雖然得到了分流,但古道峻嶺上行色匆匆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止。

  千百年來,它靜靜地矗立在隴之南的崇山峻嶺中,續寫着秦隴蜀之大地的繁榮興盛,也吸引着四方遊人駐足、回望這片古幽的山水。

  周邊景點推薦

  金徽酒文化生態旅遊景區

  羣山環抱、林木蒼郁的徽縣有着西北「江南之地」的美稱,金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就像一處世外桃源隱匿其中。作為國內建廠最早的中華老字號白酒釀造企業之一,這里已經變成集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景觀為一體的花園式生態釀酒園,被評定為「國家4A級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全省工業旅遊示範企業」。這里已不僅僅是一座工廠,更是一座園林式生態釀酒園。生態釀酒園佔地面積2000多畝,分為管理區、生產區、生活區,其中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包括櫻花路、酒文化展館、生態文化廣場、養酒館、海眼神泉、飛天廣場、古井廣場等。

泰湖風情園

泰湖風情園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泰湖風情園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徽縣泰湖風情園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於徽縣城南2公里處,遠接隴蜀屏障青泥嶺,近依河池名勝泰山廟。園區周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素有徽縣「后花園」的美譽。

  清風十里揚春花,一泓綠水映天涯。走進位於徽縣城南的泰湖風情園,放眼望去,滿目美景,色彩重疊,湖面碧波漣漣,湖邊草木豐沛,垂柳依依,碧空陽光下,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墨丹青畫,扮靚了羣眾生態休閒新空間。漫步在湖畔,靜聽鳥鳴啾啾,細觀頑魚戲珠。在這青山綠水環抱之間,頓時讓人忘卻了城市的喧囂,在這里,你可以舒展胸懷,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美景和放飛心情的感覺。

榆樹古街旅遊景區

  走進徽縣榆樹鄉榆樹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碧藍如洗的天空,層巒疊翠的羣山,清澈見底的小河,融入茶馬文化的明清風格仿古街,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亭亭如蓋的千年古銀杏樹,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置身其中,呼吸清新的空氣,令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榆樹村自然風景優美,歷史文化厚重。曾經的茶馬古道穿村而過,積澱了厚重悠遠的茶馬古道文化。榆樹古街景區有茶馬古道、茶馬廣場、古銀杏樹廣場、山水榆樹、農耕文化等主題景點。其中銀杏樹文化廣場上有棵三千多年樹齡的古銀杏樹,樹高三十余米,圍十七米有余,葉子變黃時似漫天金蝶飛舞,蔚為壯觀。

  (甘肅日報編輯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楊晨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