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2-27 09:04
2023年,理想汽車終於跑進了「千億營收」俱樂部。
2024年2月26日,理想汽車公佈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第四季度營收417.3億元,同比增長136.4%;全年實現營收1238.5億元,同比增長173.5%。
與千億營收相呼應的是亮眼的銷量數字。2023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車共交付131805輛,同比增長184.6%。2023年全年共交付376030輛,同比增長182.2%。
2023年,車企「以價換量」的價格戰幾乎持續了一整年,但是從各家車企銷量目標完成情況來看,結果並不理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單車售價基本在30萬元以上的理想汽車,年銷量同比暴漲182.2%,不得不讓人側目。
底氣有了,理想汽車還為自己定下了一個更為「激進」的目標——2024年賣出80萬輛車,這比此前媒體報道的華為定下的60萬輛的目標高出了整整20萬輛,然而面臨問界崛起、純電轉型壓力的理想汽車這次能夠如願嗎?
毛利水平是衡量企業持續造血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曾説過,「作為智能電動車企業,我們認為一個健康的門檻是(毛利率)20個點。」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理想汽車的淨利潤達到了118.1億元人民幣(16.6億美元),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不止如此,2023年理想汽車的毛利率為22.2%,相比2022年增長2.8%。
穩定的毛利也讓其有底氣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截至2023年末理想汽車的現金儲備達到了1036.7億元,手握大筆現金籌碼,理想汽車也毫不吝嗇地加大研發投入。
財報數據顯示,第四季度的研發費用為34.9億元,同比增長68.6%。2023年全年研發費用達到105.9億元,同比增長56.1%。
理想汽車對自動駕駛的研發起步相對較晚,李想曾在微博坦承,「不是不想搞自研,而是融到的錢勉強滿足了產品研發、自建工廠、供應鏈和服務體系的建設,還要給團隊發工資。」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理想汽車守住了利潤、保住了交付量,自然要犧牲一些東西。因此在有了一定家底之后,理想汽車便開始積極地為智駕「補課」。
在2023年初的內部信中,李想表示,公司的願景是「到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在此之后,2023年理想汽車秋季戰略會將智能駕駛的技術領先正式納入公司核心戰略目標。研發人才規模和人才密度大幅增加,2023年智能駕駛研發團隊達到千人規模。
2023年,NOA功能也一度成為理想汽車的宣傳重點。截至目前,理想汽車用户的全場景智能駕駛NOA累計里程已近5.6億公里。李想預計,2024年二季度會實現無圖版城市NOA在全國全部開放,使用範圍不再受城市個數限制,並且會通過OTA升級到所有的AD Max車輛。
另一筆較大的投入是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97.7億元人民幣(13.8億美元),較2022年增加72.4%。理想汽車解釋增長原因時稱,主要由於僱員數量增加導致僱員薪酬增加以及隨着銷售與服務網絡的擴大令租金支出增加。
李想表示,僅在2023年四季度,理想汽車就以一天新開超過一家門店的速度,淨增106家零售中心。根據官方數字,截至2024年1月31日,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474家零售中心,覆蓋142個城市。
當然,2023年超額完成銷量目標,除了在公司投入上變得「大方」之外,理想汽車還大手筆發放員工年終獎,一時之間在社交平臺上引起討論。
向來善於製造熱點的李想也沒有錯過這波流量,迴應稱,「不能只學華為的流程,而不學華為的利益分配,我們堅持兩個同步學習。2023年超越目標就多發獎金,2022年沒有達成目標就少發獎金,做到賞罰分明。只學先進的流程,不學先進的利益分配,獎罰不分明,纔是組織低效的最大原因,單純的折騰員工。有成長、有成就、有回報,三者缺一不可。」
2023年增長順滑,但理想汽車要繼續狂奔,也不是沒有「焦慮」。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來自華為問界的壓力。2024年1月,問界全系交付新車32973輛,環比增長34.76%,首次成為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月銷量冠軍。
這並不是問界第一次給理想帶來壓力。2023年6月,李想曾在微博上回憶稱,「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佈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問界M7發佈於2022年7月4日,該車定位與理想ONE非常相近,都是大型SUV,都採用增程式動力,理想ONE售價34.98萬元,問界M7售價31.98萬元-37.98萬元。
就在李想這條微博發出后不久,理想汽車的產品線迎來對手接二連三的出擊。2023年9月,問界新M7正式上市發佈以及首批車主交付,售價區間為24.98萬-32.98萬元。緊接着,12月問界M9正式發佈。
從問界交出的成績單來看,2023全年其累計交付汽車94380輛。有多家媒體報道稱,2024年問界的銷量目標為60萬輛。
勁敵在前,理想汽車也將挑戰年交付80萬輛的目標。在2023年37.6萬輛的銷量基礎上,這個目標意味着2024年理想汽車面臨交付量翻倍的「KPI」,交付量同比增長需要達到112.77%,平均每月銷量需要達到 6.67萬輛。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同樣的道理,要想實現這一「激進」的目標,理想汽車還會加大力度修建銷售通路。李想表示,2024年年底零售中心目標增至800家,加大一線、二線城市佈局的同時,加深覆蓋三、四線城市。
2024年擺在李想面前最大的難題不只有銷量,還有理想MEGA——這款高端純電MPV車型極其不明朗的市場前景。
理想MEGA
之前由於發佈及上市時間一再推迟,坊間甚至傳出了公司內部對MEGA「信心不足」的消息。不過,最新的消息是在此次財報發佈后不久,也就是3月1日理想汽車會在「2024春季發佈會」上正式發佈理想MEGA。
MEGA是理想汽車從增程轉型純電的第一款產品,但是純電MPV市場卻並非一片空白。不只有已經上市的極氪009、小鵬X9、騰勢D9、嵐圖夢想家等,還有準備在今年發佈的紅旗HQ9 PHEV、大眾ID.BUZZ、LEVC L380、別克GL8純電版、極氪全新MPV(代號CM2E)、比亞迪全新MPV等。面對一個並不好打的市場,MEGA還需要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就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説,理想汽車的成功祕訣在於精準的產品定位打造爆款,然后通過類似「套娃」的方式複製爆款。
今年上半年,除了在3月1日的春季發佈會上發佈的理想MEGA和2024款理想L9、理想L8和理想L7,第二季度還會再發布理想L6。
在理想L6上市之后,理想汽車的產品就會完整覆蓋20萬以上的產品圖譜。對於后續會不會嘗試進一步去做產品的下探?李想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業績會上肯定地回答說,「往后看5年,是沒有20萬以下的車型的。」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根據李想的長期判斷,到2030年,如果只是20萬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場,理想只需要在中國市場吃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就可以達到超過萬億級別的收入。如果還能夠在海外有一個不錯的表現,到2030年,單在20萬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場,就可以達到接近iPhone手機的全球營業收入。
「我們纔剛剛佔據了這個市場很小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分散精力去看其它的地方,應該把20萬以上的家庭市場在全球做得更加深入人心,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李想解釋説。
李想多次提及,2024年將是理想汽車史無前例的產品大年,到年末產品線會包括4款增程車型和4款純電車型,共8款車型。下半年,理想汽車會發布除MEGA之外的另外3款純電SUV車型,據其介紹,都會標配5C充電、四輪驅動。
只是,對於一家根基並不深厚的造車新勢力來説,2024年密集推出這麼多款新車型,會不會在量產交付等方面存在壓力?理想汽車總裁、總工程師馬東輝透露,現在已經提前完成了工廠的產能規劃、廠房和產線的建設以及藍領工人的招聘和培訓。在供應方面,已經提前做好了供應的產能策略和風險分析,針對已經識別到的風險制定了預案。在計劃方面,也通過集成計劃打通了端到端的供需,並提前進行了互鎖。
2024年剛剛開始,一些車企停產甚至倒閉的消息傳來,已經讓人嗅出了行業淘汰賽開始的味道。亮眼的財報,讓理想汽車比同行有更多底氣應對這場殘酷的淘汰賽。
只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還遠未到終局。以增程式起家的理想,要快速轉入純電賽道,不管是轉型的未知,還是如何把自身產品下沉到更廣大的市場,理想汽車需要應對的挑戰還有很多。
李想在業績會上預測説,2024年智能電動車的競爭會形成頭部集中格局。今年第四季度,在2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市場上,會呈現頭部三個品牌吃掉70%市場份額的結果。
那麼,理想汽車上岸了嗎?會是這三家之一嗎?還要拭目以待。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韓敬嫻,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