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2-26 08:00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
在中國央企掌門人中,在全球商界,寧高寧的受關注度,堪稱是前所未有。
在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主辦的 「中國經濟新聞人物(2023—2024)——企業家之夜」上,退休已有一年多的寧高寧獲選中國經濟新聞人物特別獎。
寧高寧先后執掌華潤集團、中糧集團、中國中化三家央企集團,主導了變革、轉型,成就了一家家萬億級央企商業帝國。
資本市場對寧高寧的評價是「併購王」,但寧高寧「務實」。無論是華潤集團,還是中糧集團,亦或是中國中化,寧高寧藉資本之手,完善優化實體產業佈局。
「紅色摩根」、「中國韋爾奇」,寧高寧獲得不少享譽中外的盛譽,他也被稱為最具企業家精神的央企掌門人。
但,寧高寧説,「我只是一名放牛娃」,職責是,將國企這頭牛養好。
18年再造一家華潤
寧高寧的職業生涯,堪稱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奇蹟。
1958年寧高寧出生于山東濱州,1978年考入山東大學經濟專業。儘管他當時的志願是文學,但在經濟領域,他很快就有了興趣。於是大學畢業后,他到美國攻讀MBA。
學成歸來后,寧高寧進入了華潤企發部。華潤集團的前身是創立於1938年的「聯合行」,是一家在香港註冊和運營的進出口企業。
當時,華潤集團收購從事印染業務的上市公司永達利,這個項目成爲了寧高寧的試金石。在污染問題下,寧高寧毛遂自薦,妥善處理了印染廠,並建議在印染廠廠址上蓋樓,賣掉后,淨賺4億元。一頓操作,寧高寧成了華潤集團紅人。
1992年,華潤集團通過注資,把永達利更名為華潤創業,短短几年,其總資產從幾千萬港元上升至逾200億港元,寧高寧的職位、地位也不斷上升。
1999年,寧高寧擔任華潤集團副董事長、董事會主席,華潤集團及中國華潤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全面執掌華潤集團。
在華潤集團,寧高寧推動了系列變革,華潤集團的主營業務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主營外貿業務變更為真正的實體。產業的轉型,體現了寧高寧的長袖善舞。
地產業務上,整合華遠、入主萬科,打造萬象城品牌,華潤置地成為央企四大地產企業之一。1994年,華潤集團和沈陽市政府合資成立沈陽雪花啤酒有限公司。1996年,華潤收購大連渤海啤酒廠並改為大連華潤啤酒有限公司,后展開了全國性的啤酒產業併購。如今,華潤雪花啤酒成為中國最大啤酒集團。
有人説,藉助資本市場,寧高寧帶領華潤集團從貿易轉向了實業、從香港拓展至內地,由此開啟了「再造一個華潤」的新階段。
在寧高寧的推動下,華潤集團的產業版圖不斷擴大,覆蓋電力、燃氣、水泥、零售快消、地產、醫藥和金融等眾多行業。
2004年,寧高寧告別了在華潤集團的18年歲月,空降中糧集團。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華潤集團總資產突破2.6萬億元。
中糧集團的十二載
2004年,46歲的寧高寧成了中糧集團的新掌門。此時的寧高寧,受命於危難之際。
寧高寧接手時,中糧集團旗下產業多而雜。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幅亂牌、雜牌。但最終,寧高寧將這幅牌打成了大牌。
當時的中糧集團是一家立足於傳統農業的糧油貿易公司,旗下擁有50多個分散的業務單元。經過調研思考,寧高寧提出了中糧集團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全面開啟了再造中糧集團的新徵程。他將中糧集團50多項業務歸類、收縮於七大業務羣,三十四個業務單元,並將業務單元交由集團直接管轄,后又進一步調整為九大業務板塊,包括貿易、糧食加工、食品、地產、土產畜產、糖和番茄、包裝、肉食、金融保險。
寧高寧曾在管理散文集《為什麼?企業思考筆記》中寫道,「做生意守是守不住的!如果不能把資產不斷地放到增長性強的行業和地域,資本市場就會無情地拋棄你」。
完成中糧集團內部整合后,寧高寧複製了在華潤集團的併購模式。據梳理,寧高寧推動中糧集團的收購多達50余起,涉及的標的有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華潤酒精、深寶恆、豐原生化、五谷道場、蒙牛等多家公司。其中,最負盛名的收購,為中糧聯手厚朴基金,以61億港元入股蒙牛乳業,成為蒙牛的最大股東,創造了當時國內食品行業最大的收購紀錄。
按照寧高寧當時的規劃,中糧集團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全產業鏈巨頭。中糧集團加緊推進全球化的發展戰略,2014年,中糧集團出資15億美元收購來寶農業51%的股權,2015年12月,又以7.5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來寶農業剩余的49%股權。
2016年,寧高寧似乎是完成了使命,向中糧集團告別。
公開資料顯示,寧高寧入主中糧集團時總資產為598億元,離開時,中糧集團總資產約4624億元,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
在中糧集團,寧高寧也有遺憾。2012年,中糧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遭遇了虧損或利潤大幅下滑。2004年,中糧集團淨利潤約10億元,2015年前9個月,虧損3.56億元。
市場因此質疑,中糧集團擴張過快、整合乏力。
對此,寧高寧曾迴應,中糧集團有很好的資產,完全可以活下去。要創造價值就需要有人去承擔風險,承擔質疑。中糧集團的全產業鏈一定能做成,只是需要時間。
截至2022年底,中糧集團資產總額6956億元,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7414億元,利潤總額229億元。
「兩化」重組的使命
2016年,抱憾離開中糧集團的寧高寧,有了新的使命,那就是主導「兩化」兼併重組。
2016年1月,寧高寧赴任中化集團擔任董事長。兩年后,兼任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在外界看來,「兩化」重組的大幕由此拉開,市場也給予了較高期望。
「兩化」重組屬於「硬骨頭」。中化集團成立於1950年,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化集團是領先的石油和化工產業綜合運營商、農業投入品(種子、農藥、化肥)和現代農業服務一體化運營企業,並在城市開發運營和非銀行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作為一家立足市場競爭的綜合性跨國企業,中國化工成立於2004年5月,是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在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全球共計有14.8萬名員工。當時,兩家公司旗下共計有16家上市公司。
根據公開消息,到中化集團不久,寧高寧主持召開了為期三天的研討會,探討對企業發展的看法,制定了一項關於企業加快轉變的機制,明確公司的主營業務及發展戰略。
「兩化」重組,有別於其他央企間的聯合重組,是從典型子公司資源先行整合開始。2020年上半年,先正達集團成立,標誌着兩大集團資源整合已經開始。如今,先正達集團已經成為營收規模全球最大的農化集團,旗下包括先正達股份、安道麥、中化化肥、揚農化工等。
2021年3月,「兩化」聯合重組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准,聯合重組新設中國中化,重組后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對於「兩化」成功重組和中國中化的成立,分析人士稱,這是國企國資落實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將引領化工行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由化工大國向化工強國轉變。
2022年8月,「兩化」重組使命完成,寧高寧到齡退休,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18年、12年、6年,從華潤集團,到中糧集團,再到中國中化(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均為世界500強),寧高寧執掌了4家世界500強企業,這在央企掌門人中是極其罕見的。他在執掌期間,藉助資本手段,推動內外部併購重組,做大央企,做強實業。
業內的評價是,寧高寧最具企業家精神,對市場殘酷性有清醒認知,善於打牌,將一堆亂牌、雜牌打成大牌和王牌,這些傳奇經歷,註定了他成為中國優秀的企業家之一。
對於執掌央企,寧高寧曾表示,「假如國企是一頭牛,那我們就是放牛娃。國家把牛交到我們手里,我們就要放好這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