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情暖津門」讓救助幫扶更精準、更暖心(圖)

2024-02-09 05:12

轉自:天津日報

  日前,市民政局為做好春節期間困難羣眾兜底保障的工作,組織市、區民政部門,市紅十字會,市慈善協會,市社會救助基金會以及各區街道(鄉鎮)政府開展「情暖津門」困難羣眾慰問活動,走訪困難羣眾、受災羣眾併發放慰問金、慰問品,幫助困難家庭過暖冬、過好年。

  本次慰問活動中,各級民政部門將為全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發放一次性補貼和過節費,為武清區、靜海區、西青區、北辰區等地汛期受災羣眾中的社會救助對象、60歲以上老人、困境兒童發放過節一次性慰問金。據統計,本次慰問活動使用的資金合計約1.55億元,預計惠及16.5萬名困難羣眾。目前,相關款項已安排到位,由天津市社會救助基金會購置的包含米麪油的「新春·愛暖包」也已發往各區。

  春節前夕,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同志接受本報記者訪談,就社會救助領域新年新思路答記者問。

  問題一

  過去的一年,在社會救助工作中我們有哪些收穫?新一年,全市社會救助工作又是怎樣的總體思路?

  答: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市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十項行動」和「市政府20項民心工程」部署,瞄準「強基礎、上位次、更精準、更暖心」的工作目標,運用「開門干民政、人人當專家」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不斷夯實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實現了社會救助各項工作平穩發展。

  社會救助政策進一步完善。積極落實民政部「擴圍增效」工作部署,完善社會救助政策,降低財產和收入門檻,對低保申請人家庭成員因照顧家庭中重殘、重病人員、單親家庭中嬰幼兒(0至3歲)確實難以就業或者較長時間無法獲得收入的,根據實際困難情況計算收入。適當放寬「單人保」條件,允許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以參照「單人户」納入低保等政策。增加就業成本扣減、低保漸退等規定,建立對社會救助家庭貨幣財產超標和部分患病、殘疾家庭治療和康復允許擁有車輛的「豁免」政策,進一步增強政策彈性,提高社會救助温度。截至2023年12月底,1.6萬名困難羣眾新納入保障範圍,同比增長7%,全市社會救助保障對象穩定在14.12萬人左右。

  積極推動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開展社會救助審覈確認「一城通辦」改革,通過探索申請低保等社會救助業務打破户籍地限制,實行居住地申請辦理。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審覈信息系統功能,組織全市16個區、252個街鎮基層工作人員全覆蓋培訓,規範基層「一城通辦」辦事流程和標準,讓羣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成為常態。

  困難羣眾發現機制得到進一步健全。健全「互聯網+大數據+鐵腳板」線上線下主動發現機制,依託全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市級每季度、區級每月對全市21.5萬低收入羣眾數據開展比對篩查,動態掌握家庭變化情況。截至12月底,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共向各區推送預警數據8662條,均得到及時處理反饋。

  社會參與社會救助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暨保險與社會救助對接交流會議,探索建立商業保險參與社會救助新模式,6個區通過籌措資金,為低保等困難羣體購買商業保險,有力增加了救助保障厚度。依託天津市社會救助基金會,會同天津市腫瘤醫院等6家醫療機構,開展「4·26健康中國義療救助行」義診活動,為500多名困難羣眾開展義診和醫療健康教育。舉辦「5·12善行茅臺關愛睏難母親」的母親節慰問活動 ,為困境母親發放15萬元慰問品。依託政府設立1000萬社會救助基金,繼續開展「發點球」精準救助,重點解決現行政策無法救助或救助后仍存在基本生活、醫療等困難,截至2023年12月底,發放「點球式」救助金838.51萬元,救助3341人次。

  2024年,市民政局將學習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市委、市政府「十項行動」工作安排,積極推進全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強化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配套社會救助政策,規範各項保障機制,紮實做好睏難羣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落實文件,推動《意見》貫徹落實落地。深化平臺建設,強化信息共享、強化數據處置,提高救助的時效性、針對性和精準度。二是夯實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制定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天津市社會救助複審辦法》《天津市社會救助「一事一議」管理辦法》等項政策,修訂出臺《天津市臨時救助辦法》,提高政策覆蓋面。三是開展全市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大全市社會救助亮點和典型挖掘培養,形成規模和示範。四是繼續推動放管服改革。鞏固社會救助「一城通辦」改革成果,進一步簡化手續,方便羣眾申辦社會救助業務。五是開展基層能力提升工程。強化新人上崗、年度業務培訓常規培訓,組織開展全市社會救助業務知識大賽活動,不斷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

  問題二

  202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單位《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這里提到的低收入人口和低保户有什麼區別?動態監測如何實現?

  答:國務院轉發十部門《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標誌着我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成熟,是我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制度建設中的又一標誌性發展。《意見》里提到的低收入人口內容較為寬泛,既包括民政部門負責救助的低保、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户家庭,也包括住建部門負責的住房困難家庭、人社部門掌握的失業人員、應急部門掌握的受災人員、教委部門掌握的困難學生以及工會部門掌握的困難職工。低保只是低收入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羣。加大對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幫扶,就需要實現各部門信息共享、聯合施救,就需要動態監測。動態監測的前提是數據共享,需要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等單位與民政部門實現數據共享。目前,天津已建立全市低收入人口監測平臺和數據庫,掌握了多個部門困難羣眾數據,為快速預警、精準救助、綜合幫扶提供支撐。下一步,我們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及時、主動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羣眾。

  問題三

  《意見》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進一步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之上,如何分層分類?具體如何落實?

  答:按照《意見》要求,將在現有社會救助保障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救助保障範圍。一是出臺《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明確我市低收入人口範圍,明確各部門保障任務。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機制。要在現有數據共享基礎上,提高數據準確性和及時性,科學設置預警指標,加大與家庭醫療費、教育支出等項目關聯,提高預警時效。三是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及時、主動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羣眾。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救助對象是監測平臺的核心功能之一,但傳統「鐵腳板摸排」仍然是發現救助對象的重要方式。要依託基層力量,組織動員社會救助協理員、社會工作者等經常性走訪困難羣眾,發現救助對象。

  問題四

  社會救助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的兜底制度,是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從本市看,社會救助保障對象都享受哪些政府保障待遇?

  答:我市已經建立起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相結合的社會救助標準體系,可以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這個保障標準和水平在全國居於前列。困難羣眾家庭符合低保條件的,家庭成員可以享受低保金的保障,保障基本生活。另外,家庭成員可以享受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多項保障。同時,社會對低保家庭用電、取暖也要相應地補貼,能夠保障低保家庭各項生活需求。

  問題五

  我市從2022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全市低收入人口監測平臺和數據庫,都有哪些功能?對提高困難羣眾兜底保障發揮哪些作用?

  答:我市建立的全市低收入人口監測平臺和數據庫,目前已涵蓋全市21.5萬名低收入人口,包括民政部門保障的14萬名社會救助對象。平臺和數據庫建立以后,一是實現全市困難羣眾信息匯集。對於各個部門落實幫扶政策提供了基礎。二是建立預警功能,困難羣眾個人信息、就業、住房和家庭支出增加,都可以予以預警,提高了效率和科學性。三是建立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預警機制,通過系統定期比對和年齡、婚姻、就業情況等預警,提高了應保盡保能力。

  問題六

  這些年,民政部門一直大力推動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提高審批效率,方便羣眾申辦社會救助。目前,哪些社會救助項目審批已經下沉到區街了?運行效果怎麼樣?都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取得哪些具體成效?

  答:近年來,市民政局一直在推動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目的就是降低申請門檻,減少中間環節,方便羣眾。從2022年開始,全市社會救助審覈確認工作已全部下放到街道(鄉鎮)辦理,審覈時間從45天壓縮到20天,個別區壓縮到15天。2023年,在全市開展了社會救助「一城通辦」,打破了户籍地受理的限制,困難羣眾可以在居住地申請低保,居住地户籍地相互配合,讓羣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目前,各區正在試點,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推動力度,完善流程,儘快推廣到全市各個街道(鄉鎮)。

  問題七

  在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情況,就是一個家庭平時生活還可以,但有時會遇到一些突發困難,比如家庭成員突然患重病,造成家庭支出加大,影響基本生活,像這種情況,民政部門可以給予哪種支持和救助?具體要如何申請?

  答:這就是支出型困難家庭,屬於因為突發或臨時性困難,造成家庭暫時遇到困難。過去,這種情況下,可以申請臨時救助,但條件比較苛刻。今年,要出臺《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增加對支出型困難家庭的救助,由民政部門負責保障。相關醫療費用支出、教育費用支出、住房、就業由相關部門保障,部門共同幫扶,幫助這樣家庭儘快渡過難關,恢復正常生活。

  問題八

  按照本市低保政策規定,低保家庭是不能擁有車輛的。但隨着汽車已經成為家庭必備,而且汽車價格下降,低保家庭什麼時候可以允許有車輛呢?

  答: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汽車已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庭生活用品之一,對於方便大家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作用很大。同時,汽車價格也一直在下降,有的二手車一兩萬元。低保家庭中,有的家庭有重病、重殘成員,看病、治療也需要用車。為此,2023年作了一項政策調整,允許家庭成員名下擁有唯一機動車,且該機動車用於保障家庭成員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醫院長期就醫使用,重度殘疾人進行治療、康復或出行等特殊情形,可適當放寬認定條件,所擁有的機動車輛現值不超過2.5萬元。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有54家低保家庭允許有機動車。下一步,看政策實施情況,再考慮作全面調整。

  問題九

  市委、市政府從2023年開始實施「十項行動」,其中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2024年,社會救助在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中如何持續發揮作用?

  答: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在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中屬於兜底保障。

  2024年,我們圍繞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一是圍繞分層分類,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要求,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科學劃分救助圈層和類型,及時調整制度定位、政策目標和工作舉措,在強化困難羣眾基本生活保障基礎上,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使得社會救助對象認定更加精準、救助幫扶措施更有針對性、救助範圍進一步擴大,兜底保障安全網更密實更牢靠。

  二是圍繞銜接並軌,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建好用好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與有關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常態化。

  三是圍繞兜住底線,加強相關社會救助制度建設。持續推進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提質增效,結合財力狀況合理制定調整低保標準,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研究制定服務類社會救助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方式。健全臨時救助制度,着力提高便捷性、時效性,更好發揮救急解難功能。推進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進一步暢通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渠道。

  四是圍繞綜合高效,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能。健全主動發現機制,實現依申請救助和主動發現的有機結合。實施基層社會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政策措施,推進鄉鎮(街道)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五是圍繞高質量發展,謀劃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會同相關部門瞄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問題導向、迴應羣眾訴求,研究謀劃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措和政策措施。持續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示範區活動,不斷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增強社會救助發展的動力活力。

  投入1.55億元資金 慰問困難羣眾16.5萬人

  保障困難羣眾温暖過冬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保障困難羣眾温暖過年,是各級民政部門的重點工作。今年春節,市民政局組織開展了「情暖津門」主題慰問活動,從1月10日啟動以來,已在全市各區陸續開展。據介紹,此次慰問活動將投入資金1.55億元,預計慰問困難羣眾16.5萬人,慰問人數比去年增加10%。

  此次活動的具體安排包括:及時為困難羣眾發放補貼、過節費。在春節前夕,各區按時發放低保、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原低收入家庭)年終一次性補貼,即城鎮每人800元,農村每人700元。發放過節費(餃子費)每人100元。

  發放汛期受災羣眾慰問金。針對武清、靜海、西青、北辰等區受洪災羣眾中的社會救助對象(低保、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60歲以上老人、困境兒童發放過節一次性慰問金,預計發放520萬元。

  市社會救助基金會撥付資金做好春節慰問活動。市社會救助基金會將撥付160萬元慰問金到各區民政部門,救助幫扶全市各區社會救助對象。利用已募集資金,購買1920份「新春·愛暖包」(米麪油)發放各區困難羣眾。

  各區也將圍繞「情暖津門」困難羣眾慰問活動,結合本區困難羣眾需求,加強與財政部門對接,組織好本區困難羣眾慰問工作。

  市社會救助基金會發放「新春·愛暖包」

  日前,市社會救助基金會組織發動愛心企業開展捐贈,天津市悦淼商貿有限公司捐款20萬元、天津鑫裕房屋智能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捐款10萬元、天津和治友德製藥有限公司捐款5萬元、天津津彩工程設計諮詢有限公司捐款5萬元、天津華寧電子有限公司捐款5萬元,共募集45萬元,購置「新春·愛暖包」1920份(米麪油),發放慰問金4.3萬元。同時,天津市福彩中心贊助福字大禮包1760份,向全市16個區的困難羣眾、天福集團的困難職工發放,幫助他們温暖過冬、幸福過節。全市各級民政部門精心安排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走訪慰問活動,為困難羣眾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社會的關愛。

  河北區民政局及時將129份「新春·愛暖包」發放到困難羣眾手中。對於病殘人員,街道工作人員和社區網格員一同入户,保證每一户家庭都能及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北辰區民政局扛起責任快速行動,及時安排各街鎮進行摸底排查,梳理出88户困難家庭名單。區、鎮街、村居三級聯動,密切配合,將「新春·愛暖包」上門發放到困難羣眾手中。

  東麗區民政局組織街鎮民政干部,為本區56户困難家庭送去「新春·愛暖包」,帶着濃濃年味與深深情誼,讓困難羣眾感到温暖。

  濱海新區民政局安排各街鎮民政干部為全區130户困難家庭送上「新春·愛暖包」,讓他們在這寒冷的冬天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社會的温暖與關懷。

  津南區民政局以走訪的形式將69份「新春·愛暖包」發放到困難羣眾手里,為困難羣眾送去了温暖,確保困難家庭歡度新春佳節。

  靜海區民政局安排各鄉鎮街道工作人員開展走訪、慰問,將187份「新春·愛暖包」送往困難羣眾手中,並給予適時關懷,切實做到在思想上多關心、在生活上多關懷。

  紅橋區民政局高度重視,開展春節慰問工作,將113份「新春·愛暖包」送到困難羣眾手中。通過走訪慰問活動,切實把温暖送到了困難羣眾心坎上,讓困難羣眾深深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温暖,感受到了慰問一人、温暖一户的良好效果。

  西青區民政局組織各街鎮民政辦及村居委會工作人員深入35户困難家庭進行慰問,詳細詢問了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情況並送上節日的祝福,還為他們送上了市社會救助基金會捐贈的「新春·愛暖包」。

  寶坻區民政局組織街鎮干部連續奮鬥,及時將125份「新春·愛暖包」發放到困難羣眾手中,彰顯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服務理念。

  河東區民政局從系統內篩選出困難家庭151户,帶着親情和關愛將「新春·愛暖包」送到他們手中,讓困難羣眾過上祥和、愉快的春節。

  南開區民政局紮實開展「新春·愛暖包」發放慰問活動,向113户困難家庭發放。聯合市社會救助基金會在南開區嘉陵道街舉辦2024年「情暖津門」「新春·愛暖包」慰問活動啟動儀式,困難羣眾為市民政局和市社會救助基金會送去錦旗。

  武清區民政局精心組織開展「新春·愛暖包」發放活動。向區內129户享受社會救助的家庭發放,讓困難羣眾真切感受到社會的關心關愛,慰問品仍在有序發放中。

  寧河區民政局組織各街鎮開展「情暖津門」「新春·愛暖包」發放走訪慰問活動,為本區93户在保困難羣眾送去了新春的慰問,體現了黨對困難羣眾的惦念,又鼓勵了困難羣眾勇敢樂觀面對生活,温暖了人心。

  天津天福集團向150名殘障職工及時發放「新春·愛暖包」,向其中19名低保人員發放慰問金,為殘障人員送去了温暖和關懷。

  本版撰文 通訊員 張雪松 王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