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經濟不確定性持續 歐美企業加大裁員力度

2024-02-09 00: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2024年,裁員潮繼續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多家美歐巨頭企業接連宣佈裁員計劃,波及行業數量多範圍廣,涵蓋科技、金融、製造、零售、電商、傳媒、運輸等各個領域。有分析指出,企業正努力應對經濟不確定性,開展降本增效、重組整合計劃,未來大規模裁員可能還將持續,並可能加速行業洗牌。

 裁員潮席捲多國多行業

  本周,多個行業內標杆企業宣佈大幅裁員計劃。華納音樂2月7日宣佈,計劃裁員60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0%,以節省成本、優化投資。同日,丹麥海上風電巨頭沃旭能源也宣佈,將在全球範圍內裁減600至800個工作崗位,並退出挪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風電市場。2月5日,國際美粧巨頭雅詩蘭黛宣佈將在7月前裁員3%至5%,預計將波及1800至3100人;美國社交媒體公司Snap也宣佈將在全球裁員10%,約500名員工。

  這是近期全球裁員大軍的一個縮影。美聯社稱,隨着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2024年幾乎所有行業的裁員都在繼續。

  科技行業仍是裁員情況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根據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公開數據,截至2月7日,2024年全球科技行業已有134家企業裁員33854人,佔2023年總裁員人數的12.9%。

  金融行業也是裁員「主力軍」。1月份,花旗集團宣佈將裁員10%,約2萬人。瑞銀集團宣佈僅在瑞士就將裁員3000人,以消化其收購的瑞信銀行。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計劃裁員3500人,作為其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

  製造業和零售業領域也不斷傳來裁員消息。德國百年家電製造商美諾日前表示,因需求低迷和成本上升,計劃裁員2700人。化工巨頭拜耳1月宣佈將針對管理職能部門大幅裁員。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也宣佈將在2026年前裁員1200人。美國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計劃近期削減2350個工作崗位,同時關閉5家門店,以降低運營成本。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正在經歷裁員動盪。電商巨頭易貝宣佈將裁撤約1000名全職員工。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宣佈將裁員1.2萬人,節省約10億美元成本。

 企業降本增效加速重組

  近期的大規模裁員是過去兩年來全球裁員潮的延續。綜合來看,高利率、高通脹、消費者需求低迷的大環境,以及削減成本、調整投資結構的內部需求等是推動企業裁員的主要原因。

  當前各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高通脹、高利率並存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發展。消費者需求低迷削弱了企業生產投資動力,進而拖累勞動力市場降温。最新數據顯示,1月歐元區和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為46.6和49.1,雖都有所上漲,但仍然連續十幾個月處於收縮區間。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仍面臨地緣政治衝突、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可能增加國際貿易和供應鏈風險,這進一步削弱了市場預期,也推動了企業裁員潮的蔓延。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尋求降本增效,紛紛開展「斷臂求生」的自救計劃。美聯社分析稱,由於疫情期間線上需求增加,科技和零售等行業招聘人數大幅增加,如今許多公司為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而大幅裁員。此外,一些企業在裁員的同時啟動重組計劃,試圖尋求新的增長點。例如,不少科技企業都明確表示將更專注於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創新和增長領域。

  有分析指出,在經濟不確定性仍存、部分行業發生結構性轉變的背景下,裁員可能成為常態。據國際勞工組織最新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失業率將從2023年的5.1%小幅上升至5.2%,失業人數將從1.89億左右增至約1.91億,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失業規模擴大。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全球勞動力市場仍有向好趨勢。半島電視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分析稱,勞動力市場表現出相對靈活性,「挑戰中存在彈性」。路透社則報道稱,隨着經濟更加穩定、科技支出逐步回升,裁員總規模預計將減少。

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

  裁員潮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經濟仍面臨嚴峻挑戰。在多重下行風險影響下,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仍面臨不確定性。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預測值仍低於歷史年均增速。IMF報告指出,2024年至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低於2000年至2019年間3.8%的平均水平。

  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表示,全球經濟繼續表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通貨膨脹穩步下降,增長依然堅挺,「軟着陸」的可能性增加,但經濟擴張步伐仍然較慢。

  經合組織本周也發佈經濟展望報告,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2.7%上調至2.9%。經合組織祕書長科爾曼表示,過去兩年間,在通脹高企、財政緊縮的情況下,全球經濟表現出韌性,增長得以保持。預計今明兩年亞洲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但報告同時指出,指標顯示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報告認為,各國貨幣政策需要保持謹慎,以確保潛在的通脹壓力得到持久控制,同時要推行一系列財政政策改革,加強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