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普惠金融:2023年回顧與2024年前景展望

2024-02-04 11:58

  今天是立春,春回大地,萬物更生。我們有必要總結2023年普惠金融經驗和不足,展望剛剛開啟的2024年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新目標,重新規劃新任務。

  我們相信,在全體同仁共同努力下,在監管部門正確指導下,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一定能夠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更加惠及千家萬戶。

  【作者簡介】

  顧雷,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關村網金院數字金融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2023年普惠金融回顧與小結

  一、普惠型貨幣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

  二、普惠金融監管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三、小微企業信貸策略不斷調整和提高

  四、小貸行業出現「雙降」與「洗牌」現象

  五、助貸萎縮和替代型貸款中介悄然興起

  六、普惠型小微貸款利率持續下降

  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

  八、頒佈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文件

  2024年普惠金融前景與展望

  一、加強黨對普惠金融工作的領導

  二、突出「以人民為中心」普惠金融發展思想。

  三、重點化解中小微企業金融風險

  四、加速推進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五、打造綠色普惠金融生態系統

  六、全力消除數字鴻溝引發的社會隔閡

  七、重點防止返貧復貧發生

  八、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新業態

  九、構建信貸、理財、保險普惠金融綜合體系

  十、加強監管協調和補齊立法短板

  2023年普惠金融回顧與小結

  普惠型貨幣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

  1、2023年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中國人民銀行於2023年3月27日、9月15日宣佈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兩次合計0.5個百分點,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0000億元,為銀行提供了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對中小微企業流動性起到補充作用。

  2、2023年結構性貨幣政策聚焦高新技術製造、涉農、民營小微、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的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明顯提升。2023年科技創新再貸款4000億元額度全部使用完畢;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合計增加4251億元。

  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7.7%、22.1%、15.7%,「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速均高於全部貸款增速5個百分點以上,累計發行科創票據3600億元,是2022年發行量的2倍。

  3、2023年,我國普惠型小微貸款持續實現量增、面擴、價降,首貸、續貸和信用貸款推進力度持續加大。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將普惠型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的資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引導和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加大發放普惠小微貸款。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29.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3.5%,全年增加5.61萬億元,同比多增1.03萬億元。2023年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78%,較2022年下降0.47個百分點,有力支持了小微企業發展。

  4、6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調增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增加洪澇災害受災嚴重地區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50億元,推動地方法人銀行、農商行、小貸公司、融擔公司、保險公司服務當地「三農」組織、涉農中小微和農村民營企業。

  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余額分別為6292億元、15850億元和524億元,支農支小貸款佔各項貸款比例長期保持在80%左右,新增可貸資金90%投放在當地,成為支農支小主力軍、縣域金融排頭兵。

  5、為推動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央行10月20日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年期LPR下調為3.45%,5年期以上LPR下調為4.2%,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3.60%下調至3.55%,為連續第五個月下調,並將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4.30%下調至4.20%。

  這是央行2023年第三次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前兩次分別是2023年6月20日、8月21日,有效降低了國內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普惠金融監管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023年3月,撤銷了成立5年之久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監管框架調整為中央金融委員會領導下的一委(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一行(中國人民銀行)一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一會(中國證監會),實現了黨對金融業務的集中統一領導。

  5月,新成立的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掛牌。從金融監管總局的職能部門的設置和職責分工來看,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等「五大監管」得以全面強化,目標是將互聯網機構全部納入監管的目標,對互金平臺、小貸公司、互聯網小貸公司、金融科技企業的后續監管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這也意味着今后將延續2017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的「強監管」政策基調,金融強監管機制得到進一步加強。

  小微企業信貸策略不斷調整和提高

  1、總體上保持「量增面擴」態勢

  2023年4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3】42號),釋放兩大信號:

  一是監管部門自2017年以來首次沒有對普惠小微貸款提出規模與户數增長的要求,而是要求「繼續保持量增面擴態勢」;

  二是不再要求「降低利率」,而是要做到「貸款利率總體保持平穩,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逐步降低」,不再提「兩增兩控」要求,集中向生產經營正常、信用狀況良好的小微企業提供接續融資。

  顯然,新政擯棄了單方面側重規模增長的傳統做法,開始走上追求規模、質量、效益相平衡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小額信貸集中度和猶豫度雙雙抬升

  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研究表明:相較前幾年,2023年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都可以比較輕松借到資金,普惠金融可得性大為提高,融資難問題初步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是,在普惠型小額信貸投放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是信貸集中度有所增高。202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少數科創型或優質中小微企業傾斜,但普通初創中小微企業貸款依然比較困難,開始形成信貸高度集中現象,客觀上加劇信貸兩級分化,不利於信貸市場公平、均衡發展。

  二是部分中小微企業借貸猶豫度有所升高。根據艾瑞諮詢《中國普惠金融行業洞察報告(2023年)》統計的業務數據表明:2022年以來該平臺初審后用户自然流失率從25%左右上升到了55%左右,授信成功后用户的額度動支率也從95%下降到了約60%。

  這説明目前中小微企業借貸行為日趨審慎,不敢貸現象有所增加,導致部分中小微信貸行業痛點已經從「借不到錢」變成了「需要卻不敢借錢」。

  圖 1 2019Q1-2023Q2中國不同規模企業貸款需求指數

  三是存在普惠型小額信貸投放失真或失偏現象。全國個別銀行業金融機構爲了儘快完成普惠金融信貸考覈指標,採取的優化量化數據存在流於形式或失真現象,小微信貸資金並沒有全部投到中小微企業,信貸資金斷裂的問題時有發生。

  3、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

  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鼓勵商業銀行加大中小微外貿企業進出口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2023年共發行了2637億元;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累計促成中小微企業融資6.5萬筆、1.98萬億元。

  小貸行業出現「雙降」與「洗牌」現象

  1、小貸行業出現「雙降現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23年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披露:202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500家,較上年末減少458家,貸款余額7629億元,較去年末減少1478億元。同時,從業人員也從高峰時2015年前后的11.4萬人減少到2023年12月的5.2萬人,下降56.36%,小貸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已經不及10年前。

  當然,課題組認為「雙降現象」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其本質就是一次小額信貸行業重新洗牌的過程,可以增強小貸公司對合規守法經營敬畏意識,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機制,不合規小貸公司將加速出清,具備良好場景應用、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的小貸公司有望脫穎而出,推動小貸行業向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的高質量方向發展。

  2、小貸行業再現「洗牌現象」

  2023年,互聯網頭部平臺通過收購、增資等途徑,開展了新一輪行業洗牌運動,我國小貸公司局部版圖有了較大改變。

  (1)增資運動

  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初步統計:自2023年以來,財付通小貸、中融小貸、京東小貸、西岸小貸等持續增資,競相發力,以更雄厚的註冊資本撬動更多的融資規模。

  表 1 2023年我國小貸公司增資統計表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表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表

  (2)收購牌照運動

  5月31日,港股上市公司瀚華金控宣佈出售四川瀚華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四川瀚華小貸」)的100%股權。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這筆交易售價爲8億元。收購方為新增睹煜(上海)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是頭部電商平臺得物的關聯公司。

  12月20日,廣州金融辦批准了股東股權變更,同意將巖山科技間接持有的二三四五小貸100%股權全部轉讓給上海圓通蛟龍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后者為圓通速遞母公司。圓通快遞收購二三四五小貸也完成工商變更。

  (3)開啟業務轉讓活動

  2023年,全國多家公司對旗下小貸業務作出調整,或取消小貸經營,或小貸子公司進行股權轉讓,或宣佈退場並業務轉型。

  表 2 2023年我國小貸公司轉讓股份統計表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表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表

  小貸牌照曾一度是各領域企業、互聯網平臺爭相追捧的對象,各支付公司紛紛通過收購、申請、租賃方式進軍小貸市場。「支付+小貸模式」一度成為流行趨勢,其優勢體現在於牌照數量價值對自身估值的提升及多元化經營的考量。

  第三方支付公司掌握大量的用户消費、商户流水、資金清算等信息,更容易形成獲客、風控,互相引流,拓展盈利渠道和業務增長點。

  然而,2023年不少支付機構反而剝離小貸業務,有的轉讓、有的直接註銷。這種現象也許受到當前監管趨嚴、盈利不佳的影響。

  因為相比微信、支付寶和銀聯,新收購企業支付端口並沒有絕對優勢,「支付+小貸模式」能否安常處順,關鍵在於是否能在支付端口獲得規模效應,還要看多元化經營、渠道流量拓展,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3、部分轉向助貸業務。

  近年來,重慶、湖南、安徽、貴州、山西等地小貸公司開始參與委託貸款業務,開始從事類似委託貸款的業務。

  課題組認為,委託貸款業務是一種帶有中間性質的表外業務,可以使小貸公司拓寬自身業務範圍,還能帶來一定手續費收入,實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與其他貸款中介相比,持牌小貸機構信用背書更為可靠,而且其在貸前審查、貸后催收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有助於增加客户資源和提高客户黏性,還可以促進委託方和借款方之間的貸款活動。

  但是,委託貸款業務涉及大量資金,大多數小貸公司的股東為民營企業或其他自然人,若管理不善,極易引發非法集資等金融風險事件。

  更重要的是,小貸公司轉為助貸機構是否可以得到監管機構的認可尚不得而知,還有待市場、時間的驗證。

  助貸萎縮和替代型貸款中介悄然興起

  2023年,助貸業務持續受到「斷直連」監管政策影響。中小助貸機構助貸業務一蹶不振,助貸機構已從鼎盛時期的350家下降到僅剩下不足200家,已經呈現出向頭部平臺集中靠攏的趨勢。

  毫無疑問,「斷直連」客觀上加劇數字平臺兩級分化,強者恆強,弱者更弱,容易形成助貸行業過度集中局面,對信貸市場均衡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2023年,全國各地「貸款中介」(也有學者稱為「信貸中介」)悄然而起,成為助貸機構「斷直連」后最引人注目的一種協助銀行放貸的新現象。目前全國各地發展勢頭迅猛,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之多。

  課題組認為,「貸款中介」本質上就是助貸的一個變種,其中不少從業人員也是從助貸機構或先前P2P組織轉移過來,目前越來越表現出替代助貸業務的跡象。

  值得關注的是,12月8日,金融監管總局青島監管局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中介機構合作有關事宜的通知》(青國金辦發【2023】27號),要求打擊不法貸款中介黑色產業,避免中介掌控市場信貸主導權,不斷推高融資成本。

  12月2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聯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不法貸款中介風險規範金融營銷行為的公告》(滬金發【2023】100號),要求金融消費者警惕不法信貸中介套路陷阱,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堅決抵制擾亂金融秩序和影響金融安全的非法信貸中介活動。

  顯然,上述兩部行政法規是我國監管機構第一次對貸款中介(信貸中介)公開的禁止性規定,儘管只是青島、上海金融監管部門發佈的行政公告,但對貸款中介后續發展應該有一定影響。

  未來,這種以介紹貸款為職業的貸款中介行業,究竟是持續鼓勵發展,還是進入清理整頓階段,目前尚不得而知。為此,課題組將持續跟蹤觀察和深入研究。

  普惠型小微貸款利率持續下降

  2018-2023年間,央行持續降低普惠型小微貸款利率,持續讓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和農村經濟組織,讓更多實體經濟分享普惠金融紅利,深受廣大「中小微弱」企業歡迎,體現出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表 3 2018年-2023年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統計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資料整理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資料整理

  2023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續釋放。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0.2個和0.1個百分點,促進了實際貸款利率下行。

  2023年,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利率為3.8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處於歷史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各大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可以預判的是,2024年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下調貸款利率也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不排除央行2024年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1個百分點,貸款利率自然也會隨之下降。這對於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來説,應該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融資機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

  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6月,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聚焦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金融服務、鞏固脱貧攻堅成果金融支持等九大方面,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脱貧人口小額信貸、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國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0.34%,增速超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0.2個百分點,利率也同比下降0.87個百分點。普通農户生產經營貸款余額9.24萬億元,同比增長18%。

  中國人民銀行有效運用「三農」、小微專項金融債券,擴寬金融機構可貸資金來源。截至2023年12月末,央行累計支持28個省市自治區156家企業發現鄉村票據252期,發行金額1982.57億元;「三農」專項金融債券累計發行1481.5億元,還為鄉鎮企業發行鄉村振興票據設置綠色通道,提高涉農企業融資便利性。

  頒佈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文件

  1、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央1號文件),主要包括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內容。

  2、8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銀行業普惠金融業務數字化模式規範》(JT/T0269—2023)金融行業標準,通過數字化經營、場景化創新、精準化服務、智能化風控、線上化作業等5項舉措,對銀行業普惠金融業務進行數字化規範。該《規範》也成為國內首個數字普惠領域的金融行業標準。

  3、9月4日,財政部印發修訂后的《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財金【2016】96號),規定將創業擔保貸款個人貸款額度上限由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小微企業貸款額度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進一步提升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質效。

  9月28日,財政部、税務總局發佈《關於延續實施小額貸款公司有關税收優惠政策的公告》(【2023】第54號),對小貸公司取得的農户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税。

  4、10月1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國發【2023】15號),明確未來五年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涵蓋優化普惠金融重點產品、健全多層次普惠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完善高質量普惠保險體系、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等內容。

  可以講,這是我國普惠金融綱領性文獻,其重要程度堪比2016年頒佈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5、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銀發【2023】233號),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在結構上,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在渠道上,着力打通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方式。

  在信貸供應上,加大首貸、信用貸支持力度,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發揮政府部門增信作用,探索供應鏈金融「脱核」模式。

  6、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並把化解中小微企業風險列入「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

  7、12月17日,國務院發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第768號),要求非銀支付機構牢固樹立「支付為民」理念,堅持持牌經營和嚴格准入門檻,堅守小額、便民宗旨,專注主業、提升服務,防範業務異化、資金挪用、數據泄露、非法集資、電信網絡詐騙風險,促進非銀支付行業良性競爭和規範發展。

  2024年普惠金融前景與展望

  加強黨對普惠金融工作的領導

  2024年1月5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發揮各級黨組織對金融工作統一領導作用,建設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可以想見,堅持黨對金融全面領導是2024年及未來的一個主基調,對普惠金融工作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突出「以人民為中心」普惠金融發展思想

  2024年,提倡「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惠金融發展思想,彰顯「草根金融」社會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經營理念上,堅持普惠金融爲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迴應人民羣眾期盼,破解大眾生活難題,自覺擔當惠民利民的責任與使命,讓更多偏遠地區、落后地區的人羣都能享受到公平、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在工作目標上,要把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普惠金融工作目標,堅持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互統一,既要商業化可持續性發展,更要把出發點放在解決老百姓生活難點上,落腳點放在緩解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上,而不是放在滿足商業機構高利率回報的利潤考覈上。

  在服務對象上,不僅要顧及市場高淨值人羣,更要覆蓋全社會普通羣眾,包括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退休人員、下崗人員、新市民等特殊人羣,踐行普惠金融為民的初心使命,切實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在產品開發上,研製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普惠型金融產品,向城鎮居民、農户、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户、失業人員、靈活就業者提供可負擔的大眾金融產品,不斷滿足不同人羣差異化金融需求。

  比如針對新市民暫時缺少社保問題,提供專屬商業保險產品,重點在平等待遇;針對經濟困難的失業人員,推出保值增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重點在固定收益;針對老年人羣,推廣投保簡便、交費靈活的養老保險產品,重點在晚年幸福;針對臨時就業人員,上線價優質高的健康類保險產品,重點在醫療服務。

  在工作要求上,深度挖掘偏遠地區居民、病患人羣、靈活就業者、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者、新市民等弱勢羣體金融需求,提高弱勢羣體互聯網接入率和數字技術使用黏性,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務權利,體現新時代普惠金融服務大眾的情懷和温度。

  重點化解中小微企業金融風險

  2024年,金融監管部門匯同金融機構需要督促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不涉及不熟悉的金融業務,堅守服務本地、服務小微、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定位,加強中小微企業全流程風險管理,引入大數據分析、智能化辨識、多維度監測,加強貸前審查審批、貸中授信用途、貸后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測等風險管理,提升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識別、預警、處置能力。

  2024年,金融機構需要加強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優化科技金融創新業務盡職免責機制,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適當提高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

  加速推進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1、2024年,金融機構重點保障主糧種植、種子培育、農業專業機械、米麪糧油加工、谷物倉儲等重點領域信貸供給,錨定糧食生產、收儲、流通、加工等重要環節,開展精準測算、分析、規劃,加強小額信貸精準投放。

  2、2024年,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要重點支持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比如發展綠色農業、休閒農業、旅遊農業,提高鄉村地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3、2024年,加大對鄉村低息普惠型信貸供給,引導信貸流向落后農村和偏遠城鎮,重點放在農村養老、鄉村教育、村鎮醫療等民生領域,確保支農小貸做到「有規模、有效果、有質量」,讓落后地區農户、鄉村小作坊、涉農個體工商户、農村經濟組織享受到安全、低息、長期的資金支持,實現「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的目標。

  打造綠色普惠金融生態系統

  1、2024年,綠色金融將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央行將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開啟智慧農業創新實驗、「一站式」智能農機生產服務,聚焦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實現企業綠色認證、綠色小微企業增信、綠色普惠資金撮合等功能,讓金融通過綠色理念達成普惠目的。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國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28.6萬億元,同比增長36.8%(其中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到27.2萬億,同比增長31.7%),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6.4個百分點,比2022年增加8.48萬億元。

  其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3.09、7.87和4.2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2%、38.5%和36.5%。

  課題組預計:2024年我國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將突破30萬億元大關,開創綠色生態和金融價值雙贏新格局,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增長也都將雙雙突破40%大關。

  2、2024年,央行將鼓勵金融機構幫助中小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綠色發展基金、創新碳中和債券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建立農業碳減排風險共擔機制,加強科技型企業債券融資輔導,為「專精特新」、製造業單項冠軍等中小微企業發債開闢註冊發行綠色通道,推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協同發展。

  3、2024年,為社會各階層羣體、小微企業提供綠色普惠金融產品,開放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綠色信託、綠色租賃,有序拓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

  全力消除數字鴻溝引發的社會隔閡

  一般來説,老年羣體、文化較低人羣、殘疾人不熟悉數字化技術和手段,無法有效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數字產品,這種現象至今無法完全消除,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消除數字鴻溝應該成為2024年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金融機構需要利用大數據、客户移動終端、人工智能、APP等技術開通老百姓樂於接受、易於操作的服務渠道,讓行動不便人羣、文化不高人羣能夠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接受數字化服務、使用數字化產品、享受數字化紅利,化解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窘境,提升特殊羣體數字化體驗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其次,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要不斷挖掘老年客户金融需求,按照適老化要求量身定製與其風險承受意願和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為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人羣和殘疾人提供信息查詢、產品搜尋、風險預警、融資對接服務,提供更簡易、更直接的服務。

  加強對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人羣、殘疾人或輕微智障人員等特定羣體的人工服務、遠程服務和上門服務,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接受數字化服務,提高「會用、敢用、想用」數字化工具和產品的能力,解決因能力和文化不足而引發的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問題,有效降低數字鴻溝帶來的不利影響。

  重點防止返貧復貧發生

  雖然我國脱貧攻堅已經取得了圓滿勝利,但偶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還可能引起部分脱貧人口重新返貧。為此,2024年應該把防止返貧擺到首要位置,普惠金融工作重點從消滅絕對貧困過渡到防止返貧復貧方向。

  1、構建多層次、多渠道防返貧的機制,藉助互聯網、大數據手段開發特殊授信模型,對脱貧人口小額信貸支持對象(即建檔立卡脱貧户)、信貸工具、放貸規則、信貸利率進行調整,給予因災因意外事故致貧人口必要資金幫助,增強對網點無觸達地區的受災返貧人員補償,提高施救能效。

  2、做好脱貧人口小額貸款增發工作。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脱貧人口貸款余額1.16萬億元,同比增長12.2%。2024年,適當增加脱貧人口貸款余額,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應貸盡貸,向脱貧不穩定户、邊緣易貧户提供安全、低息的特惠型信貸供給,防止因災因病因意外事件返貧致貧,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3、不斷升級防貧信貸產品,為防貧脆弱主體、因病因災因事故返貧人羣設計出免擔保、免抵押和低息的信貸產品,比如對易受自然氣候和季節影響的蔬菜瓜果種植戶,按生長季節發放低息貸款,提高種植戶防災能力,增加普惠金融產品防貧實用性。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新業態

  第一,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業態和服務模式將迎來重大變革。

  2023年,我國已有1664個銀行物理網點終止營業,其中超過60%轉型成為數字化網點。

  2024年,以數字化為核心,確保線上服務「不掉線」、線下服務「不缺位」,進一步融合普惠金融服務場景,提升無邊界、沉浸式、高智能的普惠金融服務,不斷向場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第二,2024年,銀行從業人員結構加速發生變化,科技型從業人員將成為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主導人力資源,普通型從業人員將面臨更大工作壓力。

  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互金平臺、小貸公司、金融科技企業將大範圍使用虛擬數字人為客户提供金融服務,人工服務將呈現不斷減少趨勢,虛擬數字人將成為眾多「數字勞動力」,諸如小額信貸顧問、普惠保險顧問。如圖-3所示。

  第三,通過AR、VR、區塊鏈、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多種前沿技術,將元宇宙數字技術與數字普惠金融深入融合,帶動金融機構、互金平臺、金融科技企業進行深層次的業務思考與服務升級,產生無感體驗金融產品、沉浸式的金融客户陪伴,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構建信貸、理財、保險普惠金融綜合體系

  1、聚焦重點領域的普惠信貸投入

  2024年,重點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以及糧食安全、鄉村綠色產業、金融科技創新、脱貧人口和外貿出口等重點領域,提供充足的普惠型信貸資金,不斷滿足重點領域金融科技創新增長的金融需求。

  2024年,逐漸提升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重。2023年的信用貸款比重19.19%。課題組預計,2024年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重超過20%,繼續放寬抵押物要求,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

  2、探索構建普惠理財專屬系列

  2024年,探索構建類別齊全、層次清晰的普惠理財產品系列,推動金融理財與勤儉節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反對過度信貸消費,引導人民羣眾樹立健康理財觀念。

  3、建立普惠型保險體系

  (1)2024年,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專精特新」企業全生命周期保險服務,研發出設備財產險、產品責任險、產品質量保證險、專利險、出口信用保險等特色保險產品。

  (2)2024年,探索優勢特色農產品新型險種,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探索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建立起高質量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3)2024年,儘快建立防災免災農村普惠保險體系,將農業巨災保險納入國家災害救助和應急管理體系,推行理賠「綠色通道」,發揮農業保險在防災減災、災后理賠作用。比如,通過種植險、養殖險、價格指數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保險公司提高農村災后理賠效率和精準度,給予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脱貧不穩定户、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返貧致貧人員必要的資金補償,鞏固好脱貧攻堅成果。

  加強監管協調和補齊立法短板

  1、加強普惠金融監管協調

  (1)堅持「合規為基礎、政策為主導、協調為支撐、穩定為核心」監管理念,加強跨領域、跨部門、跨職能橫向協作和扁平化管理,打通「管理壁壘」,增強部門之間業務融合,統籌管理小貸公司、金融科技企業、助貸機構、信息科技公司以及信貸中介機構,堅決禁止法規不允許、政策不認可、市場不公開的所謂「業務創新活動」,形成「1+1>2」的監管合力。

  (2)深化普惠金融領域監管體制改革,強調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提倡「負責任金融」(Responsible Finance)理念,把金融消費者保護列為監管專項,完善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普惠金融監管體系。

  2、補齊普惠金融法規短板

  (1)雖然國務院辦公廳在《國務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要求起草《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但由於各種原因,2022年、2023年均沒有正式出臺。

  為此,課題組建議2014年金融監管部門儘快出臺《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在法律制度上對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在內的7類地方金融組織經營活動的合規性予以認可,補齊普惠金融監管制度短板。

  (2)2024年,金融監管部門適時推出《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條例》,不僅要強化知情權和選擇權,強調身份識別系統保密性,更要對個人隱私信息收集、披露、使用、管理、存儲與保密、刪除與更正、跨境傳輸、外包服務管理進行全鏈條優化保護。

  (3)2024年,金融監管部門儘快落實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的制度安排。2020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徵求意見稿》一直沒有結束。2024年金融監管部門儘快出臺《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實現「靴子落地」,讓網絡小額信貸市場更加乾淨、合規和透明,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於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的精神。

  (4)2024年,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完成對《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儘快正式頒佈,指導消費金融公司在新規下更加規範經營展業,穩妥發展新模式、新產品,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金融服務。

  2024年02月04日上海植物園◎立春日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