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1-30 07:51
轉自:經濟日報
空天技術產業作為面向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應用場景廣、產業帶動強的特點,是當前各國培育先導性、支柱性產業的一道「搶答題」和「必答題」。近年來,深圳將空天技術產業作為未來重點培育的產業方向之一,從技術創新與行業應用兩端雙向發力,初步形成了以寶安區為代表的產業集聚區,為高質量建立新型工業化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衞星通信技術讓遠洋貨輪實現海陸實時通信、月球着陸器着陸緩衝技術成為交通出行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環、工業無人機化身搶險「戰士」投入應急救援……隨着空天技術不斷創新,場景應用持續拓展,遠在太空的前沿科技正逐步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萬物互聯互通的重要驅動力。
空天技術產業外延廣泛,涉及航空航天、臨近空間等多領域的技術研發、製造、應用和服務。依靠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與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配套,深圳空天技術產業歷經多年發展與迭代,已初步形成包括航空航天材料研發、精密裝備生產製造、衞星等核心產品研製在內的產業鏈體系,並在場景應用創新方面實現多元化拓展。
2023年以來,深圳空天技術產業聯盟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空天技術產業總部基地啟用、2023首屆深圳(寶安)空天技術產業應用生態大會舉辦、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寶安展區)首次推出空天技術專題展「空天—低空科技展覽會」、深圳手機直連衞星實驗室正式成立……一系列行業新動態,推動着深圳空天技術產業邁向高速發展期。
深圳空天技術產業發展具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方面需要破局?未來,空天技術產業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謀篇佈局尋求增長極
2020年7月9日,由亞太衞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參與設計監造的亞太6D衞星(又名「深圳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採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通信衞星,也是世界上首顆為移動載體通信定製的高通量衞星。「深圳星」只是深圳空天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當我們仰望星空,全球首顆脈衝星實驗衞星、國內首個批量生產微小衞星星座、深圳首顆出口國際衞星、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衞星……一連串「第一」都是從深圳「飛」出,閃耀着「深圳製造」的璀璨星輝。
深圳對空天技術產業的規劃佈局可以追溯到多年前。早在2013年,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深圳市未來產業發展政策》《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文件,提出大力發展衞星導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製造技術及裝備、衞星研製等航天產業。2021年6月,《深圳市關於支持衞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印發,提出率先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衞星+」創新生態,加速打造千億元級的衞星應用產業集羣。2022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印發,明確將空天技術產業納入深圳八大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要將產業鏈做大做強,不僅需要從基礎研究、材料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設備研發製造、場景應用等多個環節逐個攻關,還需要從政策配套、空間載體、資金補貼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是深圳市寶安區的解題思路。深圳市寶安區科技創新局四級調研員張文亦説:「寶安區是深圳的產業大區、製造強區。完備的製造業鏈條為寶安區發展空天技術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空天技術產業領域存在市場靈活性差、運行成本高等問題。深圳空天技術發展更偏向產業和市場,我們希望能充分發揮市場能動性,加快推進行業工業化,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有了方向,如何實施?「市場的核心在於企業。一方面,通過摸清產業家底,提出以鏈主企業為引領,提升產業鏈發展能效;另一方面,着眼產業鏈關鍵環節,從政策指引、空間保障、平臺建設、產業基金、招商引資等多維度強鏈補鏈,助力企業技術成果轉化,護航企業發展。」張文亦介紹,2022年11月,寶安區在深圳率先發布了《寶安區加快空天技術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以空天技術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代表企業,產業集羣年營收達百億元,空天技術產業集羣培育2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建設10個市級以上創新平臺。
為推動空天產業加速升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寶安區編制了《深圳市寶安區關於推動空天產業集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空天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針對企業落户和項目落地、打造特色園區、關鍵技術攻關、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空天技術在民用領域應用轉化等多個方面予以支持。
產業要發展,空間要有保障。根據產業發展所需,寶安區空天產業用地及規劃建設將分為近中遠三期計劃,有序實施產業空間供給。2023年7月,寶安區與亞太衞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空天技術產業總部基地——星通大廈正式啟用。未來,寶安區計劃在石巖羅租片區,聯合科研機構與行業組織連片打造高標準、高規格的空天產業示範園,以更好承載空天技術產業集聚,加快產業創新要素凝聚,提升行業協作深度和廣度。
自主創新加快技術攻關
要實現產業集羣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是關鍵。走進深圳市雲天智能通訊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工程師們正在對最新研製的衞星電話進行5G校準,校準完成后,產品將被送至檢測實驗室進行高低温、防摔、防水等多項性能測試。
「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產品迭代,是企業長久立足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正確的創新方向尤為關鍵,這需要深刻理解用户新需求、適應市場新變化。」深圳市雲天智能通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郭傑表示,在衞星通信領域,延時和失真一直是衞星電話在使用時的痛點。希望能讓衞星電話像普通智能手機一樣,不僅有高品質的通話效果,還有很好的系統和軟件適配性。
「基於技術積累與市場經驗,公司從2019年下半年起,聚焦通信音頻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歷時1年多,成功實現了天通通信衞星應用領域 AI智能降噪算法、精準定位以及雲后臺服務器交互等多項核心技術突破,併成功應用於自主研發的系列衞星通信終端。」陳郭傑介紹,在此過程中,公司還廣泛收集了如風車、雨聲、馬達、汽車鳴笛等各類環境噪聲,進一步強化AI算法的精準性。如今,自主研發的AI智能降噪算法能有效過濾掉各類環境噪聲,為工程施工、緊急救援、户外探險等複雜場景提供通信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是深圳空天技術產業領域中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全球每100台無人機就有21台產自寶安區。
深圳市科衞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代表性企業,已深耕工業無人機領域26載。目前,公司在與無人機相關的無線通信、視頻處理、測量計算、航空材料等多個專業技術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累計申請自主知識產權286項。
「多年來,公司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研發投入佔年營收總額的40%,研發人員佔公司員工總數的35%。」科衞泰副總經理潘炯説,公司自主研發的工業無人機具有航拍偵察、測距定位、目標指示、信息對抗、拋投掛裝、物聯運輸、智能集羣等強大功能,可在50公斤滿載負荷條件下,在500米以上高空持續作業30分鍾,整體性能在業內遙遙領先,已成為國家應急救援主力隊伍的標準裝備和工業無人機應用市場的主力裝備。
隨着各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空天技術正廣泛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深圳市乾行達科技有限公司聚焦鋁蜂窩材料國產化技術攻關,成功將原本應用於月球探測器着陸緩衝的超薄蜂窩芯材料技術複製推廣到地面交通安全領域。「這種材料吸能緩衝性能良好,且具有結構輕量化、生產成本低等優勢,應用前景廣闊。」該公司品牌總監周保君介紹,自2018年起,乾行達以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鋁蜂窩材料為依託,將技術應用拓展至專用車輛交通安全防護領域,先后攻克了材料可控變形、衝擊力準確控制、后裝振動等技術難題,並推出全球首創的危化液罐車防撞緩衝裝置。
深圳還有很多像雲天智能、科衞泰、乾行達這樣的企業。僅在寶安區,已培育出衞星通信、航空裝備、航天材料、衞星天線、無人機等領域重點企業近百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0家,創新研發了一批覈心技術產品,初步形成了包括產品研發、生產製造、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等在內的產業鏈條。2023年前11個月,寶安區空天技術產業總體營收近30億元。
應用拓展開闢新航道
記者調查發現,隨着應用領域逐漸拓寬,應急救援正成為空天技術場景應用創新的重要領域,為我國防災減災及災害事故救援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颱風「杜蘇芮」影響,北京市遭遇罕見特大暴雨。其中,門頭溝區受災期間,移動通信設施受損,為救援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危急時刻,一批來自深圳的衞星電話為當地打通了通信「生命線」。這批衞星電話便來自雲天智能公司,也是空天技術場景應用創新的重要體現。
「雲天智能自主研發配套的應急通信指揮系統可以在不依賴公共通信網絡的情況下,實現位置數據監控、應急通信、指揮調度功能,適用於抗震救災、山火撲救等多種需要應急通信及指揮調度的場景,能提高用户的協同作戰效率。」陳郭傑表示,隨着我國天通通信衞星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公司正逐步將核心技術拓展應用至車載終端,使衞星通信保障覆蓋更廣泛的場景和人羣。
「技術創新一定要滿足客户需要,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要與用户一起研究應用場景創新。」潘炯介紹,科衞泰根據客户需求和實際情況,曾在甘肅迭部縣達拉林場的森林火災救援中對無人機裝備性能進行改進,使其成為現場首個能飛行至海拔3500米以上實施火場偵察的無人機。藉助該無人機,現場林火偵察速度從約5個小時提升至5分鍾,火點定位精度從幾十米提高到2米左右,極大提升了林火撲救效率。
「此次應用開闢了工業無人機在森林火災撲救領域的應用示範。」潘炯表示,近年來,在技術突破和應用需求的雙輪驅動下,科衞泰無人機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快速物流、應急救援、航空測繪等領域,公司發展重點正從生產製造向專業化應用服務發展。
如今,空天技術逐步實現「上天入地」。在乾行達公司展廳中,周保君向記者展示了以鋁蜂窩為核心材料製成的各類高性能防撞緩衝產品:可回收火箭着陸緩衝吸能裝置、衞星太陽翼電池基板、「復興號」高速列車防撞吸能裝置、危化車后防護裝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底部護板……
「目前,乾行達將月球着陸器着陸緩衝技術應用拓展至高速列車、汽車安全、倉儲安全等多個民用領域,相關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40%,遠銷海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周保君説。
得益於空天技術的發展,從太空到地球,萬物互聯將成為常態。目前,「深圳星」為國內外超過2萬個終端提供穩定可靠的通信服務。「‘深圳星’成功發射升空,標誌着亞太星通高通量衞星寬帶通信系統全面建成投用,可為海事船舶提供千兆級帶寬接入服務,為民航客機提供百兆級帶寬接入服務,現已成為亞太地區承載終端數量最多的通信衞星。」亞太星通總裁李傑表示,未來,亞太星通將依託「深圳星」持續拓展高通量寬帶衞星通信系統應用場景,在應急保障、智慧航運、智慧水利等多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構建自主可控、高效安全的衞星寬帶通信網絡和服務平臺。
協同並進構建生態圈
作為面向未來的綜合性前沿科技領域,空天技術產業發展需要以系統性理念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協同並進,並從深化產學研合作能級、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行業組織平臺等多維度形成發展合力,構建發展生態圈,助力產業做強做大做優。
「對產業鏈而言,鏈主企業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張文亦表示,在空天技術產業鏈中,上游整星製造是核心環節。目前,寶安區以亞太星通為空天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以星通大廈為空間載體,希望通過「大手牽小手」的方式,帶動產業鏈中游的衞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和產業鏈下游的衞星運營、應用、服務等不斷發展,持續放大產業鏈協同效應,推動空天技術產業集羣化發展。
「身為鏈主,亞太星通將做好產業鏈的連接器、助推器和孵化器,集聚一批上下游重點企業,為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產業孵化等提供助力。」李傑説,目前,亞太星通依託中國工程院組建了深圳市院士工作站,成立了深圳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並與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建立起廣泛合作關係,開展衞星通信系統、智慧航運、5G融合組網等研究及應用開發,已累計獲得近百項專利。
「寶安區還成立了空天技術產業鏈黨委,以組織鏈牽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融合聯動、優勢互補,助推產業發展,力爭到2025年空天技術產業集羣年營收達到100億元。」張文亦表示。
為統籌「從0到1」的源頭創新、助推從「1到10」的應用拓展,2019年11月,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天東方紅衞星有限公司、華力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發起成立了深圳市衞星物聯網產業協會,這也是全國首個衞星物聯網產業協會,通過搭建「產業資源共享+協同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培養+產業諮詢研究+行業應用推廣+產業資本加速」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促進航天技術與物聯網產業的協同創新與融合應用。
「深圳具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鏈和互聯網企業集聚優勢,擁有強大的產業鏈體系和技術整合能力。不同於傳統制造業,空天技術企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更關注市場的業務需求。」深圳市衞星物聯網產業協會祕書長張喻認為,協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企業找市場。只要將衞星技術接入相關企業,他們便能開發出一系列產品和服務,打造各類創新應用場景。在此基礎上,引導產業向兩端延伸,即向上遊的零部件製造和下游的應用服務兩端延伸,打造批量的供應生態和應用服務型企業,形成產業集羣生態體系。
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強化基礎研究底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等為核心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打造空天技術產業生態圈閉環落下了重要一筆。北京郵電大學深圳研究院便是閉環中的典型代表。北郵深研院副院長王尚廣表示,空天技術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的先鋒作用,通過持續深入的產學研合作,在部分關鍵領域尋求重點突破,實現產品技術的持續迭代與完善,高質量服務於產業化進程。
2021年,北郵深研院在全球首次將移動通信核心網部署於在軌衞星上,實現了衞星參與網絡協同控制方面零的突破,為6G核心網分佈式認知服務化架構提供了試驗參考,也為手機衞星通話打下了基礎。2022年初,該院聯合深圳企業發射了全球首顆雲原生衞星。「如果把傳統衞星平臺比作老年機,那麼雲原生衞星就像一部智能手機,可以支持軟件應用程序更新和在軌部署,極大提升了衞星性能和網絡通信,降低網絡通信傳輸壓力。相較於傳統衞星,雲原生衞星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王尚廣説。
「國際交流對推動空天技術產業發展也很重要。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國際化的市場環境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王尚廣説,北郵深研院自主研發的星地網絡服務質量度量系統已被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及使用。
「目前,寶安區已與多家航空航天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深入對接,計劃共同建設空天技術研究院,培養專業科研人才,推動空天技術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張文亦表示。為進一步加快空天技術產業創新發展與集羣生態建設,2023年9月寶安區組織舉辦了首屆深圳(寶安)空天技術產業應用生態大會,旨在通過建立「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供需儲備庫」,面向場景需求,開展供需對接、揭榜掛帥、集中攻關等服務,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示範項目,引領空天技術集羣產業化發展。
2023年11月,第二十五屆高交會首次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展區)設置「空天—低空科技展覽會」,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組成衞星運營及應用產業鏈團、衞星零部件製造產業鏈團等亮相展會現場。在空天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寶安區政府與亞太星通完成戰略簽約;深圳衞星寬帶直連實驗室揭牌成立,旨在針對新型通信衞星有效載荷及衞星應用新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滿足新一代通信衞星技術要求。(經濟日報記者楊陽騰)
調查手記
瞄準市場所需提升能級
楊陽騰
強化頂層設計,推動體系化和集羣化發展態勢,是引領產業發展、夯實產業動能的首要之舉。對政府而言,需要前瞻佈局,在持續完善相關政策規劃體系的同時,相應給予產業空間、人才扶持、資金等多維度的要素資源保障。更為重要的是,空天技術產業外延廣闊,技術內涵深厚。在實施產業政策的過程中,應釐清產業家底,避免盲目上馬,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制定相應政策舉措,讓政府「有形之手」更有力、更實效,從而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和產業勢能。
產業的發展在市場,市場的核心在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行業應用場景為抓手,以企業創新為主體,是深圳推動空天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解題思路。從寶安區的經驗來看,通過構建一系列產學研創新平臺與載體,在持續夯實基礎研究的同時,打通從科研到產業的轉化通路,為企業創新厚植沃土;通過實施「鏈長制」,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鏈主」,形成鏈接產業鏈上下游的核心樞紐,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持續強鏈補鏈;深耕行業應用,瞄準市場所需,持續挖掘、拓展、創新場景應用,打通從技術、需求、生產乃至應用的發展路徑,以市場需求反哺企業發展與技術創新,進而形成具備商業轉化力的良性產業生態閉環,為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
面對空天技術這種新興產業,還需秉持耐心與信心。與技術路線相對清晰、商業模式相對成熟、市場結構相對穩定的傳統產業相比,未來產業往往具備強顛覆性、長周期性、高成長性、風險不確定性等特徵。因此,在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還應強化風險投資思維,在嚴格把控風險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創新,為行業發展留有容錯、試錯空間。同時,藉助金融活水,成立產業基金,加強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引導資源向行業匯聚,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持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對行業而言,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鏈主」企業,都應始終以創新驅動為本,實施更靈活的發展策略,主動融入市場競爭,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商業化進程,進而為推動空天技術產業化、工業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