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周末讀物 | 15年間,漲幅100倍的公司們都經歷了什麼?

2024-01-06 15:30

近期,外網金融大V@Quartr的一張圖在X平臺上很火,總結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回報率超過100倍以上的27家大牛股。

有意思的是,其中大多數都是不出名的小公司,只有英偉達、奈飛、達美樂三家出名的大公司,所以我們選取了其中十一家漲幅最大的公司做解析,過去15年里,成長最快的公司都經歷了什麼?

圖片

         

一、美股XPEL,隱形車衣冠軍

XPEL(XPEL.US)成立於1997年,公司是生產提供汽車漆面保護膜、建築窗膜以及陶瓷塗層的,近些年公司營收主要是為汽車提供隱形車衣。   

從股價表現上看,自2008年以來,上漲了585倍。

2008年時的金融危機導致公司一度在破產邊緣,而2009年時,公司CEO用個人貸款拯救了這家公司。同年,XPEL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與一些4S店展開合作。         

圖片

在2013年左右,技術進步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產品性能,滲透率在中美市場有所提升,當時主要為蘭博基尼、保時捷、法拉利等高端汽車品牌供貨。

但這不足以令公司快速擴張,真正騰飛的是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爆發,給這家公司帶來巨大的機遇。

得益於特斯拉是公司的大客户,隨着特斯拉在全球的銷量快速提升,以及國內多家造車新勢力也是公司的客户,例如小鵬、高合汽車等的銷量增多,給這家公司帶來一輪業績爆發。

 

圖片

    

股價從2018年1.4元上漲至2023年最高的87元,若從2008年最低的0.17元算起,漲幅超過500倍。

 由於這家公司2006年就在加拿大創業板上市,在2019年才登陸納斯達克,所以部分交易軟件查詢不到以前的股價走勢。

 

圖片

二、最強大的英偉達

近15年來,漲幅第二大的是英偉達(NVDA.US),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最低點以來,漲幅最高達到200倍以上,這也是漲幅榜里少數的大市值公司。

英偉達的業務不做過多介紹,可以節選黃仁勛去年在臺大的演講,即可回憶英偉達一路是如何過來的。

黃仁勛稱,1993年時創立的英偉達,目標是創建加速計算,首個應用是PC遊戲的3D引擎,英偉達發明了非傳統的3D方法,大大的降低了成本,之后得到了世嘉的合同。

一年后,英偉達發現這策略是錯誤的,與Windows系統不兼容,而且技術路線落后的很遠,永遠無法追上,但完成不了世嘉的合同,英偉達將面臨破產。

隨后老黃聯繫了世嘉的CEO,尷尬的承認了自己的技術路線是錯誤的,而世嘉CEO給了老黃六個月的資金,利用這些資金英偉達推出了Riva 128產品,震驚了3D市場,挽救了處在懸崖邊緣的英偉達,並與臺積電簽訂了25年期的合作。 

之后,在2007年發明了支持GPU加速的Cuda,但由於研發成本非常高,利潤受到巨大打擊,英偉達市值一度跌至10億美金(現在英偉達市值在1.17萬億美金),之后英偉達創建了一個AI開發者會議,通過在全球不斷的推廣Cuda,應用程度開始出現,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加速。

2012年發明了GTX 580,開啟了AI的時代的第一步,當時老黃意識到人工智能學習的潛力,並將英偉達每個方面都轉向這個新領域,這決定成就了現在的英偉達。

也就是GTX 580誕生的十年后,ChatGPT的誕生,代表着人類的AI革命開始了,英偉達成為全球AI開發人員的引擎。

三、美股的典型工業股,帕特里克

漲幅第三名的是Patrick industries(PATK.US),這同樣是在2008年遇到金融危機時遭受到巨大的打擊,但熬過金融危機至今漲超300倍,現在市值並不大,只有21億美金。

帕特里克成立於1959年,起初作為一個建築供應分銷商,在1968年上市,並通過收購擴大業務範圍,包括木質櫥櫃門產品。在1970年至1990年代,隨着住房市場需求增長,公司得到了快速發展,繼續通過收購和新產品線,增強了自己的市場份額。   

2010年開始,帕特里克再通過不斷的收併購,現在公司的收入重心轉移到高端房車上,例如房車上的電氣和水暖產品,收入幾乎來自於北美。

 

圖片

公司將策略定在房車上的原因是,近些年人們的户外出行需求增加,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之后,很多人無法出遠門住酒店,但又有美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就會選擇買房車,以及房車的消費者一般受到經濟周期低迷影響的程度較小,且房車利潤率比房屋建築高一些。

從業績上看,2010年開始業績和利潤開始雙位數增長,營收規模快速擴大,但利潤卻不高,淨利率只有5-6%的水平,還是一門比較苦的生意。

從近兩年的漲幅來看,帕特里克並沒有下游客户房車製造公司THO和遊艇製造公司MBUU漲的多,原因還是利潤率比較低,但拉長來看還是有很驚人的回報率。

 

圖片

四、荷蘭半導體公司Besi

漲幅第四的是BE Semiconductor,簡稱Besi,是一家荷蘭跨國公司,專門設計和製造半導體設備,成立與1995年5月,自2008年低點以來,漲幅超237倍,目前市值為103億美元。   

目前,Besi已經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參與者,業務主要包括半導體貼片設備、封裝設備、電鍍設備等,主要服務的客户行業來自於手機、汽車、AI等產品。

公司的貼片設備收入佔總營收的80%左右,主要在歐洲、亞太地區、北美經營生產。

從股價上看,2016-2018年是第一輪上漲期,而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芯片需求增加后,公司迎來了第二輪上漲。去年AI大模型出現后,再帶來一輪新的AI芯片機遇。

 由於公司2002年就在荷蘭上市了,所以大部分交易軟件上只能看見2016年在歐洲上市的記錄。

圖片

 

五、美股的Nexstar傳媒公司

漲幅榜第五的是Nexstar Media group(NXST.US),自2008年以來漲幅超過234倍,目前市值為54億美元,這是現在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

公司成立於1996年,起始於購買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WYOU電視臺,自創立以來,Nexstar 不斷進行擴張,例如1997年收購了賓夕法尼亞州Erie的WJET-TV,1998年收購了美國廣播集團旗下的三個電視臺,以及1999年收購了紐約的WROC-TV。   

2003年之后,公司收購了Quorum及其擁有的10家電視臺。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重要轉折點在2006年,Nexstar開創性的要求付費電視服務支付本地節目再傳輸費,這不僅讓公司新增一項高額收入,還令美國本土的所有廣播公司都受益,現在這項費用模式也成為美國廣播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2006年,公司再收購了兩家電視臺的經營權,開始組建地方廣播和電視媒體團隊,為廣告客户提供優質的本地廣告機會的平臺。

2016年,公司收購了71個Media General的電視臺和數字媒體資產,成為美國最大的本地媒體公司之一。2019年,再收購了Tribune Media,成為擁有200個廣播站,成為美國最大的本地電視廣播和媒體公司。

近幾年,公司繼續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多媒體網絡,例如the hill等。

從業績上看,這家公司過去16年的收入和利潤都保持在雙位數的增長,而近三年淨利率保持在18%左右。

圖片

          

六、美股的汽車租賃商安飛士

漲幅第六的是安飛士Avis(CAR.US),自2008年以來漲超232倍,目前市值為60億美元。公司成立於1946年,最初是在機場開設的汽車租賃業務,主要服務於旅遊行業。   

隨后,公司經歷了多次重要的發展和轉變,在2006年時,Avis與Budget合併,成立了現在的Avis Budget Group,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租賃公司。公司通過汽車租賃行業的忠誠度計劃,革新了汽車租賃行業,並率先在APP上提供租賃服務,成為龍頭。

公司過去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戰略性收購,例如,2013年時,公司以5億美金收購了共享汽車公司Zipcar,2015年收購了意大利第四大汽車租賃公司。

至今,Avis在180個國家擁有11000個租賃地點,提供汽車和卡車租賃,以及即時共享汽車服務。

 從業績上看,公司真正的爆發是2021年開始,疫情褪去后,營收恢復到往年水準的同時,利潤實現高增長,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了1倍以上,原因是公司實施了降本增效,以及新能源汽車爆發后,電車租賃的成本低一些,利潤就爆發了。

圖片

 

七、美股的德康醫療

漲幅第七名的是德康醫療(DXCM.US),這家公司會比其他幾家小公司更出名一些,自2008年以來漲幅超過200倍,市值在471億美元。

德康醫療成立於1999年,現在已成為糖尿病檢測領域的龍頭。多年以來,德康醫療的發展重心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開發更簡單的控制病情的方法。

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個實施綜合CGM系統,業務拓展到52個國家。推出了重大技術創新,例如2015年,公司的G5設備獲得批准,特點是集成了藍牙技術,可以將數據傳輸到移動設備中。

令公司股價大漲的是2021-2022年,公司的G7設備獲得批准,成為美國公認最精確的血糖儀設備,公司的設備為糖尿病領域貢獻十分之多。

從業績上看,過去15年的業績都保持在雙位數的快速增長,營收從2008年的0.1億美元增長至22年的30億美元以上。

圖片

八、德國股市的Sartorius

德國的Sartorius AG自2008年以來漲超190倍,目前市值為95億美元。     

公司成立於1870年,最初作為一個精密機械車間,隨后發展成為一個家族企業,公司逐漸轉型,專注於為生物製造行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在2007年時,公司將生物技術部門於法國的生物技術公司Stedim合併,形成了SSB,成為生物製藥行業的領先技術供應商。   

在這次重要的合併之后,公司也通過了多次的全球收購,2007年至2021年,總共收購了10家公司,其中包括來自於瑞士、芬蘭、北美、以色列、美國、德國等地的細胞儀公司。          

主要增長動力來源於戰略性的收購,擴大產品組合后,公司對新市場的拓展,以及公司生物製藥研究和生產等方面。         

從業績上看,過去十幾年的增長速度保持在雙位數,個別年份的2015年和2021年的增長比較快,毛利率在50%左右。

圖片

 

九、英國股市的Ashtead Group

英國的Ashtead Group自2008年以來,漲超170倍,目前市值為300億美元。   

公司成立於1947年,主要在美國、加拿大、英國以Sunbelt Rentals品牌運營的設備租賃公司。自1984年開始,公司通過一系列的擴張和收購增強了市場地位。          

在1990年代,Ashtead Group在英國市場經歷了顯著的增長,通過收購和新建地點相結合的方式,佔據了英國設備租賃市場的重要份額。關鍵的收購包括Leada Acrow和McLean Rentals,分別擴大了其在英國和美國的覆蓋範圍         

2000年代是公司進一步擴張的時期。          

重要的收購包括1990年的Sunbelt Rentals、2000年Rentokil Initial plc在美國的設備租賃業務、以及2006年的NationsRent Inc,使其成為美國第二大設備租賃公司。該公司還擴展到加拿大市場,2017年通過收購新增了30個地點,使其加拿大業務規模翻倍。          

近年來,Ashtead Group的增長主要由其在美國的大型項目推動。這一領域已成為公司重要的增長驅動力,Ashtead在這一部分的市場份額翻了一番。          

近十幾年來的增速保持在20%左右,利潤增速為20-30%,公司的毛利率高達95%,淨利率為16%。   

圖片

          

十、加拿大的軟件公司CSU

Constellation Software自2008年以來漲超170倍,目前市值為525億美元,主要提供市場服務、例如通訊、信用社、政府企業等。

公司成立於1995年,公司的早期對第一家垂直市場軟件(VMS)公司的收購。這些軟件產品通常對用户來説至關重要,且由於市場小,競爭受到大公司的限制。          

公司的第一次收購是在1995年,收購了提供北美公共交通機構固定路線調度軟件的Trapeze。緊接着,在1996年收購了專注於公用事業行業軟件解決方案的Harris Computer Systems。          

公司的增長策略主要通過收購來實現,尤其是在垂直市場軟件行業的企業。          

公司以其長期穩定的企業家精神和專業知識,使其成為VMS公司尋求出售時的首選對象。公司的現金流增長也支持了進一步的收購計劃。例如,Constellation Software的最后一次主要收購發生在2022年4月,其全資子公司Volaris Group收購了一家資產管理軟件提供商。           

近些年公司的增長保持在雙位數,平均增長15%以上。

圖片

          

十一、英國科學儀器設計商JDG

英國公司Judges Scientific自2008年以來漲超160倍,市值為8億美元左右。          

主要專注於科學儀器的設計和生產。過去十幾年來,該公司通過收購和在其行業內的有機增長實現了顯著的發展。          

公司成立於2002年,但直到2005年5月通過收購Fire Testing Technology才正式進入科學儀器領域。公司又陸續將14家其他公司納入其旗下,採用「買入並建設」策略。          

這種策略涉及以合理的估值(通常是EBIT的三到六倍)購買公司,並在公司內部實現增長。他們的目標是已經成功且穩定的公司,提供一個環境,讓收購回來的公司,在JDG的管理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公司主要的增長動力:          

1、在高等教育的長期擴張和全球對優化的驅動下,實現了穩定的有機增長。這種增長進一步得到了其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支持,這部分投資佔到了其收入的5%到6%。          

2、收購策略,公司遵循獨特的資本配置策略,專注於收購其他公司而不是大量投資於現有業務。他們購買的公司具有高現金轉換率(約90%)和可管理的債務水平,然后將這些公司增長並整合到其投資組合中。             

由於這家公司能查詢到的數據較少,只能看到近5年來的業績情況。

圖片

結語

以上11家公司里,大致上都有一個特點,即是通過不斷的收併購小公司擴大增強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且業務發展均是平穩向上的。         

這也説明一件重要的事,這些公司過去股價雖然間中會隨股市波動,但能錄得逾百倍的長期回報,始終離不開不斷向好的基本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