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1-04 16:35
1月1日,以「點亮閲讀,温暖寒冬」為主題的書香市集活動在王府井步行街啟幕,吸引了不少書迷熱情打卡。
2023年12月23日,沉寂數年的報國寺書市迴歸。為期兩天的古舊書展銷,不僅匯聚上萬種精品古舊書,還有古籍善本和珍本孤本展示,不少書迷冒着寒風而來。
此前不久,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地安門雁翅樓,中國書店也舉辦了一場舊書市集。萬余種舊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新老書友。
在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常設的舊書專區,總有讀者圍着斷版書、簽名本等古舊書刊翻閲挑揀。
北京的實體書店超過2000家,數量居全國之首。其中,獨具特色的舊書市場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古老的裝幀,稀缺的版本,珍貴的手稿,泛黃的紋理……烙印歷史和時光的舊書,是北京這座老城令人着迷的文化魅力之一。
琉璃廠
舉國之書盡歸京市
説起北京的舊書業,不能不提琉璃廠。它是北京乃至全國舊書業的地標,也是一兩百年來無數讀書人的文化背影。
琉璃廠,為何以「舊」成名?
清代,北京圖書市場盛況空前,「九城之肆收九城之書,廠肆收九城之肆之書,更東達齊魯、西至秦晉、南極江浙閩粵楚蜀,於是舉國之書盡歸京市」。北京成為書業中心,可謂水到渠成。
當年北京書市主要集中在慈仁寺、隆福寺、琉璃廠等處。琉璃廠書肆街后來成為舊書業的翹楚,與其地理位置以及周邊濃厚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
「琉璃舊廠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琉璃廠自元代開設窯廠,是為皇家燒製琉璃瓦的所在地。后來,隨着琉璃廠搬家,文人學士和各地會館在附近集中,文房店、書店、古玩店等行當逐漸匯聚於此。乾隆三十八年開設「四庫館」,廣徵天下藏書編修《四庫全書》,書賈們藉機湧入京城設店開肆,大量優質古書匯聚京城,圖書交易異常活躍,琉璃廠由此成為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
琉璃廠繁盛的時候,有多大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清末到民國年間,琉璃廠一帶書肆先后達二百余家,均以經營古舊圖書為主。來薰閣、邃雅齋、通學齋、文奎堂、松筠閣等,因舊書品質精良,成為舊書業的金字招牌。民國以后,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局等新式書局也在琉璃廠開設門市,經營新版書籍和中文譯本及外文書。新舊交融,古都文脈不斷延長。
到琉璃廠淘書、淘舊書,是一代代作家學者在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魯迅日記中留下不少琉璃廠淘書的記錄。據文史專家統計,自1912年至1926年,魯迅先生居京的15年里,共到訪琉璃廠480多次,採買圖書、碑帖3800多冊。魯迅先生寫作《中國小説史略》等名著,離不開從琉璃廠淘來的珍貴資料。他稱琉璃廠為「開架的圖書館」,實在是真實的感受。
錢穆、劉半農、朱自清、沈從文,莫不是琉璃廠的常客。錢穆「前后五年購書逾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甚至能以廉價購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之嘉慶刻本;胡適尋覓多年的《四松堂集》,也得自琉璃廠的松筠閣。
文學巨匠和學術大師與琉璃廠結下的書緣,為琉璃廠的歷史增添了閃光的一頁;他們在京的訪書足跡,就是一幅京城圖書文化的地圖。
琉璃廠為文人墨客所鍾愛,也是普通人淘書的首選寶地。買舊書,淘舊書,到舊書市場交流感受,成了京城讀書愛好者堅守的文化傳統,長久潤澤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活躍了京華乃至全國的文化市場。
中國書店
舊書國營第一家
一代有一代之書籍,但舊書的價值歷久彌新。有些舊書歷經大浪淘沙,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些舊書流落民間書鋪,成為官方文庫的補充。它們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或有廣泛的閲讀價值,或有獨特的館藏價值。傳承古舊書,需要更精心的歸納,更集中的收購,更專業的保存。
正是深知古舊書籍的巨大價值,從政府到民間,無不用熱愛和行動,接力古舊書業的傳承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1952年11月,全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成立,即位於琉璃廠東街的中國書店,從此改寫了主要靠藏書家、大宅門、造紙廠、舊貨商店等散沙式的古舊書籍收集方式。
琉璃廠有了新氣象。1953年,中國書店收購古書20余萬部(冊),全年業務量達40萬元,佔全市古舊書業經營業務的三分之一;1958年,中國書店又合併了北京市全部111家俬營古舊書店,其中包括琉璃廠地區的邃雅齋、來薰閣、肄雅堂、松筠閣,隆福寺的文奎堂、修綆堂等久負盛名的老字號,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古舊書店。
私營書店的老師傅們也紛紛來到中國書店,與專家學者一起,在古籍搶救、保護和文化傳播中留下許多佳話。《紅樓夢》早期抄本之一的「夢稿本」,就是中國書店1959年收購的;同年6月,中國書店在北京收購的宋刻本《楚辭集註》,經專家鑑定,是南宋嘉定年間的刊本,比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南宋端平刻本還要早十六年。
中國書店,成為古舊書籍新的避風港,成為萬千舊書蟲新的精神家園,鄭振鐸、魏建功、侯仁之等著名學者成為中國書店的常客。
風風雨雨七十年,中國書店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古舊書實體店。七十多年來,為國家公藏單位提供了數以萬計的珍稀古籍資料,為各類圖書館和藏家修復了數以萬計的古籍善本等珍貴資料,為國家搶救性的回購海外珍貴古籍數千部。
潘街孔網
舊書打開流通路
「書店就像一個城市的眉毛,若少了這兩道眉毛,再天生麗質的臉蛋也會顯得美中不足。」這是一名古籍版本學家的名言。風雲變幻,行業沉浮。以中國書店為代表的京城舊書業,始終孜孜矻矻為城市的文化五官描畫不可或缺的那一道「眉毛」。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拍賣市場得到恢復。這種全新的交易方式,迅速席捲古舊書銷售市場,擴充了原本以書店、書攤、書市為主的銷售渠道。
「古籍紛來拍賣場,琉璃廠甸繼書香。」1993年9月,中國書店和北京拍賣市場聯合舉辦「北京首屆稀見圖書拍賣會」,據中國書店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創始人彭震堯回憶:「當時一共167件拍品,成交了36件,成交額也達到36萬余元。看到這個成績,我感覺看到了古舊書業的春天。」
市場的明碼標價讓古舊書實現了商品價值,以更直觀的方式讓公眾看到了其承載的文物和文化價值,是古舊書業復興與發展路上的大膽嘗試。
一同受到改革春風吹動的,還有北京市民自發形成的跳蚤市場——潘家園舊貨市場。作為中國最大的古玩和舊貨市場,潘家園為交易古舊書刊開闢了專屬區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古舊書擁躉前來淘金。直至今日,潘家園古舊書刊一條街仍是北京古舊書業重要的市場支撐平臺,以濃厚的市井氛圍和廣泛的書籍涵蓋面獨樹一幟。
説起承襲古舊書業優良傳統的京城門鋪,少不了西四布衣連環畫書店。這里專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連環畫冊,當年風靡一時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閃閃的紅星》等連環畫,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進入21世紀,「網羅天下圖書」的孔夫子舊書網應運而生,打破了古舊書交易的地域限制,拓展了愛書者的購書渠道,使得珍貴的書籍和文獻得到更高效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如今擁有超過2000萬註冊用户的孔網通過網絡平臺和客户端,提供古舊書、古玩雜項等商品的交易,超1.5億種在售商品中,不乏千年古籍文獻、明清名人碑帖、信札。近年來,孔夫子舊書網還走進各大書市,並通過構建公益性質民間圖書館「雜書館」向大眾免費開放20萬件古籍文獻的相關著錄信息。
由「一畫、一店、一市場、一線上平臺」形成的舊書市場格局,使北京古舊書業形成了經營渠道豐富、流通體系完備,覆蓋北京、輻射全國的交易體系。在此框架支撐下,舊書自由且體面地流動起來,擴充了書迷的知識與視野,也給共享經濟出了一把力。
書香京城
舊書業如何上新
網絡時代,碎片化閲讀流行,舊書業還有多少擁躉?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書香京城,舊書業又該如何上新?
馮驥才先生寫道,發現一本不曾知道的特殊的書,像發現一片未知的新大陸;喜歡不同時代出版的書帶着那些時代獨有的風韻,驚歎於各式各樣奇特的版本設計與製作的匠心。
一名當代藏書家則以人喻舊書:「舊書都是從新書而來的。正如每一位老人都曾年輕過,每一本舊書也都曾年輕過……一本書,如果已經到了韶華褪盡、蔫頭蔫腦,甚至創傷累累、肢殘體缺的程度,還能引起人們強烈的閲讀興趣,它纔可以被稱為舊書。相比之下,舊書便比新書多了點什麼。」
梳理北京古舊書店的老故事,不難發現,一代代讀書人以書本間泛黃的文字充盈歷史和知識的庫存,豐富視覺和精神的享受,化作思想和行為的自覺。這就是古舊書對一座城市文化素養的陶冶和歷練,能給一代代人提供無可比擬的精神價值。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匯集了歷朝歷代珍貴的古舊書刊、金石碑帖、名人字畫,古舊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京文化人多、讀書人多、民間藏書多,則是當今舊書業發展的豐厚土壤。天時地利人和,京城的古舊書業理應有信心重現琉璃廠當年「海內舟車輻輳」的盛況,這是讀書人的期盼,也是京城舊書業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
近年來,北京鼓勵古舊書市場發展,繁榮舊書市場成為建設「書香京城」的重要抓手。各式各樣的舊書市集和閲讀活動,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的目光。無論是地壇書市迴歸,還是舊書市集輪番登場,都預示了北京舊書業的升溫趨勢。將舊書經濟當作新業態,合力發掘舊書的潛力和價值,讓舊書的高質量流動開新花結新果,體現了城市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新型管理智慧。
舊書價值不因時代而減損,京城舊書業正在翻開新的一頁。古朴的書香墨韻,讓北京更好地厚植文化基因,賡續傳統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