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度盤點】A股蟬聯2023年IPO「募資王」,退市節奏仍需加快

2023-12-29 02:52

近年來,註冊制改革的進程陡然加快,A股市場也迎來了快速擴容。而除A股之外,還有大量國內的企業奔赴香港上市,一度繁榮了港股市場。

進入2023年后,事情發生了一些變化,IPO持續「抽水」似乎成爲了A股市場不能承受之重,港股的情況還要更糟一點,自2022年起市場就開始展現出了一絲「不支」的跡象。

A股蟬聯IPO「募資王」,港股慘遭「滑鐵盧」

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22年,A股市場IPO募資總額從1378.15億元(人民幣,下同)一路飆增至5868.8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3.65%。

進入2023年(截至12月28日),A股市場的IPO募資總額終於由升轉降,為3560.05億元。

伴隨着募資總額的一路狂飆,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急速膨脹,目前已超過5000家。

美股是全球最受矚目、「熱錢」最多的資本市場。不過,從首發募資額來看,A股市場在2022年超越美股市場,問鼎了全球的「募資王」。

2023年,雖然A股市場的募資額同比出現大幅下降,但仍然毫無懸念的蟬聯了全球IPO「募資王」。

僅從首發募資額及上市公司的數量來看,應該説註冊制改革成效顯著。

而近年來港股市場亦在持續擴容,只不過其IPO募資額的表現早幾年就呈現出持續下降之勢。

Wind數據顯示,2020年時港股首發募資額還同比增長到了3638.85億元,隨后便一路走跌,2022年僅為951.43億元,而2023年(截至12月28日)的IPO募資額已經暴降至411.78億元,相當慘烈。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是知名金融中心,是全球許多公司心儀的上市之地,不過近些年赴港上市的企業還是以國內企業為主。

例如,最新上市的貝克微(02149.HK)是國內的模擬IC圖案晶圓提供商,2023年IPO募資最多的珍酒李渡(06979.HK)是國內的知名酒企,年初上市的粉筆(02469.HK)則是國內職業培訓的龍頭之一。

此外,還有少量國內企業會選擇去美股市場上市。

總的來看,通過IPO募資,以及上市之后的再融資(包括但不限於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近兩年國內許多企業從資本市場拿了海量的資金,這也使得國內的直接融資比重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過,連續「飆快車」亦存在明顯代價。

在美國強力加息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自2022年以來,A股市場的表現就異常疲軟。進入2023年,全球多個股票市場創下新高,而A股市場的表現不能説是亮點不多,只能説是毫無亮點,創業板指在2023年續跌了19.91%。

而港股受美國加息的影響更加嚴重,市場流動性大幅下降,即使有南向資金的加持,但整體表現依然是相當的慘淡,僅在2023年(截至12月28日)恆指續跌了13.84%。

畢竟美股市場有全球的「熱錢」去兜底,港、A兩市的資金力量相較之下多有不如,其中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尤其吃緊,因此一下子湧入太多對資金極度飢渴的上市公司,市場承接不住是很正常的現象。

退市公司持續增加,但進步空間仍然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健康的市場除了有進,還得有出,只有不斷更換新鮮血液,市場纔有希望走得更遠。

在很多時候,A股市場被許多投資者譽為是貔貅,吃得多吐得少。

不過,近些年,這種情況在持續改善。

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期間,A股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持續增加,2021年時達到了524家,隨后開始回落,2023年(截至12月28日)新增數量為310家。

另一邊,A股市場的退市公司數量也在持續增長,2018年以前經常一年退市不到10家,如今已經增長至2023年的46家。

從2023年這些公司退市的原因來看,主要有財務類退市、重大違法退市及連續20天股價不足1元退市。

這里面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重大違法退市。

隨着註冊制改革的推進,近兩年A股市場湧入了大量的上市公司,里面存在一些造假上市的情況。

如今在利好政策頻出之下,A股市場卻迟迟不見起色,證監會也表示要加大對財務造假違法等行為的打擊力度。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隻個股因重大違法退市。此外,還有*ST博天(603603.SH)、*ST宏圖、*ST凱樂等公司也曾公告過公司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退市。

不過,雖然和歷史對比A股市場的「換血」速度在加快,但相較於每年新增的上市公司數量而言,退市的公司依然只是九牛一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港股市場,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截至12月28日),港股分別迎來了98家、90家、69家新公司上市。

同期內,市場分別有64家、65家、57家走向退市,更新換代的速度明顯優於A股市場。

和A股市場一樣,港股市場同樣存在着主動退市和被動退市,只不過A股是個「香餑餑」,主動退市的企業那是鳳毛麟角,在港股市場這種情況卻並不罕見。

具體到2023年(截至12月28日),被取消上市地位的有43家公司,包括三盛控股、嘉年華國際、元宇宙雲科、中國數碼文化等等。

可見,被動退市在港股市場也是主流。只不過,在2023年的57家退市公司中,還有12家屬於私有化退市,涉及朗生醫藥、保利文化、達利食品等公司;另有2家公司是自願撤回上市,包括勝捷企業、伊泰煤炭。

結語

回溯2023年,整體來看,A股在融資方面依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港股在這方面要差上不少,但兩者的結果殊途同歸,市場均表現非常疲軟,令不少投資者心灰意冷。

其實在下半年,港、A兩市的監管層也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A股降了印花税,放緩了融資,規範了減持,增加了回購,港股市場亦降低了印花税,還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諸如「雙櫃檯模式」,以及GEM市場改革等。

展望未來,美國有望於明年開始進入降息周期,市場的流行性將得到改善,港、A兩市在持續地自我調節后或將迎來回暖之期。

不過,結合近兩年的情況來看,不要一味求快,控制好市場的「進出」節奏,維持好市場的平衡很重要,資本市場蒸蒸日上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融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