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2-29 02:28
當2023年全球經濟都陷入低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卻以獨樹一幟的高增長,成為「新火車頭」。
那麼,如何尋找到「下一個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新風口?在整體不景氣的背景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從業者,在尋找新標的之時,都繞不開一個顛撲不破的原則——尋覓具備成長性的路徑,而高度成長性,則離不開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已經被大家司空見慣,但是將創新與儀式感完美結合的場景,卻別有特色。
12月29日,港交所金融大會堂,熊貓機器人向優必選創始人周劍遞過鑼錘,而優必選最新一代的工業版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 S,手執另一個鑼錘,與周劍一起敲響了開市鑼。
圖片1:從左至右依次為:香港交易所聯席營運總監陳翊庭、香港聯交所上市委員會主席Renu BHATIA、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執行總裁吳國才及機器人合影
Walker S這一棒,宣告了兩個「第一」:首先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人形機器人敲鑼上市」,其次也意味着優必選正式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當然,這一棒也敲響了關於「新藍海」的提示。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什麼?」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自問自答,「未來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有具身的實體。」
關於人形機器人的潛力,研究機構給出2035年千億美元級市場規模的預測。國內有華為佈局東莞極目機器,國外有特斯拉入局機器人,加上一眾國內外科技企業紛紛為這個領域背書,市場上也涌現出優必選這樣的新龍頭企業,並且贏得證券市場認可,發展前景自不待言。
當眼中映入優必選等人形機器人領跑者崛起的場景,市場情緒振奮的原因,已然超越單一優秀企業的意義,更是被拔擢到探索未來科技發展路徑,以及「押注」有一個顛覆性產品的「先機爭奪」。
圖片2:熊貓機器人優悠將鑼錘遞給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
圖片3:Walker S與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一起敲鑼
科技的歷史,總是輪迴
比較瞭解機器人的觀察者,會聯想到產業的發展波折。例如谷歌曾在2014年收購波士頓動力,卻又在2017年賣給軟銀。
人形機器人的產業潛力究竟幾何?
洞見產業的科技創新潛力,從來都並不容易。如今熱度滔天的新能源汽車,也曾是時代的「棄兒」。最初的鉛酸電池車,比137年曆史的汽車出現更早,卻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慘遭淘汰。一直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才重新復甦。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同樣也不是一帆風順。
1986年,本田ASIMO(阿西莫)成為全球首款商業用途人形機器人,讓一個產業就此啟航。但是在上個世紀,從1991年早稻田大學的WAP-10、1997年理光的家庭服務機器人RIBA-II,到2000年索尼AIBO寵物機器人,幾乎都是日本在「獨舞」。
此后,雖然美國軍方曾經在本世紀初大力推進人形機器人項目發展,但是在公開領域成果寥寥。比如2008年的ASIMO 2.0,只能算是證明本田沒有中斷相關研發,而沒有質的飛躍。
不過一切進步都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十年二十年后的走熱,往往都是由於當初投入了足夠多的資源與成本,以及用心、信心和耐心。
2006年,波士頓動力BigDog成為全球首款四足人形機器人,這就為2019年波士頓動力Atlas展示后空翻能力大火而奠定基礎,我們也由此在2022年,能夠看到波士頓動力Handle展示超強靈活性。
與此相似的是,2010年谷歌收購英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看似與人形機器人無關,或者多數人只能聯想到后來的阿爾法狗,但是2023年其發佈的全球第一個控制機器人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Robotics Transformer 2(RT-2),能夠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思考。
作為互聯網經濟發達的最重要市場,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崛起相對較晚,但也在2018年前后開始贏得全球目光。這一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全球三分之一。
從單一企業角度觀察,后來躍居人形機器人龍頭的優必選,也在這一年動作連連。自2018年初CES發佈第一代人形機器人Walker,到伺服驅動器總產量達一百萬台以及榮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金獎,都為接下來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加速器」。
2019年優必選發佈第二代Walker機器人,並有6台Walker在央視春晚表演,同年Walker被評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的「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Top30」;2021年發佈全新一代Walker X機器人,還和熊貓機器人優悠共同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展示;2022年Walker X機器人實現商業化,並在2023年探索測試工業製造場景中的SPS智能分揀以及老化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優必選正在與國內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以及高端智能裝備解決方案企業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3C電子、智慧物流等工業場景的應用。2023年,優必選還專門研發了用於工業領域的人形機器人Walker S。
也是在同年,華為這個國內科技巨頭,在6月全資成立了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有望藉機切入機器人賽道。倘若觀察華為今年在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進展,無論是全連接大會上提出打造機器人平臺,還是機器人手臂、機器人防護等技術專利,都彰顯出華為在機器人領域的勃勃雄心。
人形機器人能不能稱之為新藍海?從歷史進程角度來説,「向后回顧」已經用不着爭議,那麼「向前瞻望」呢?
新藍海出現,未來已來
「人形機器人比電動汽車發展潛力更大,」在2023年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這樣表示。
他的結論有數據支撐,按照測算和估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和人類比例是二比一,換算為需求總量200億臺機器人。而作為對比,當前全球汽車年度銷量在8千萬到1億輛之間,新能源更是佔比才接近20%。
或許有人會説,人形機器人潛力還沒有完全顯現。但分析和預測機構的數據,顯然能夠打消這種顧慮。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數據:2026年市場規模80億美元,佔全球智能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產業市場規模的11.8%;
·高盛預測數據:2035年市場規模1,540億美元,接近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以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
對於未來社會生活和產業發展訴求,人形機器人屬於「高頻應用」的生活助手+「高度匹配」的生產工具雙重角色。
在IEEE機器人和自動化學會主席席寧組織的研討中,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Alois.C.Knowll等機器人產業專家談到了人形機器人的優勢:
·在老年看護機器人、醫院用機器人、娛樂性機器人等領域,人形機器人比其他機器人更為適合;
·而在汽車生產線等工業領域,由於諸如汽車座艙等環境是按照人身設計,人形機器人比單純的機械臂等機器人更有優勢;
·Knowll還拔升到哲學高度:通過打造極其類似人的事物,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
工信部也定性指出: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正因為人形機器人又迎來巨大的市場前景,因而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紛紛跑步入場:Open AI、亞馬遜、三星、騰訊等都已經通過投資佈局人形機器人;特斯拉、戴森、小米等下場研發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Figure完成7000萬美元A輪融資,智元機器人獲比亞迪、百度、高瓴等機構的投資。
隨着優必選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加上中國市場環境能夠更快擁抱智能化產品,中國顯然是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存在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祕書長陳丹表示,隨着國家對於人形機器人支持力度的不斷提升,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我國企業應牢牢把握戰略機遇,積極搶佔技術創新高地,打通產業鏈條關鍵節點,推動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將人形機器人塑造為國際上閃亮的「中國名片」,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問題又來了,既然人形機器人賽道已經落定,那麼什麼樣的企業能夠最終脫穎而出,成為那顆最耀眼的明星?
今日藍海龍頭,明日全球巨頭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軌跡,對人形機器人的「新藍海」路徑有着絕妙的提示意義。
無論是海外特斯拉一騎絕塵,還是中國通過新能源車換道超車,都離不開物種定義級別的革新——原先電動汽車只是將汽油車的發動機替換為電驅動,無法形成顛覆性優勢,但是當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嫁接之后,革命浪潮就此爆發。
誰將是拉動人形機器人領域革命的明日之星?一如蔚小理、比亞迪和特斯拉推動新能源車爆發增長。
業界公認,人形機器人有四次行情節點:其中兩次與重要企業入局有關,包括2016年特斯拉作為鮎魚涉足機器人,以及當前華為設立東莞極目機器;政策和國家支持層面,在於上文提及的工信部發文;而技術維度的行情,則是人形機器人加深智能化,尤其是大模型取得突破。
於是,再覆盤谷歌收購DeepMind,與(RT-2)的「技術連續跳級」,便印證了深入智能化對人形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都是意義非凡。
在優必選的投資人當中,比亞迪聯合創始人、正軒投資董事長、優必選科技董事夏佐全持股5.78%,也是少數投資領域橫跨人形機器人和新能源車兩大門類的投資人。作為創始人以外的第一大個人股東,夏佐全表示,當初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優必選,對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場景認知較為模糊,只是看好大趨勢;但如今基於人工智能和通信技術滲透日常生活的節奏,加上對優必選創始人周劍和團隊的認可,因此鞏固了對人形機器人的「看多」。
優必選極其重視給予人形機器人更高的智能化功能,包括大模型在內,一如新能源車把「智能」與「電動」耦合。
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優必選總營業收入達28.3億元,總研發投入近16億元,平均研發開支佔總收入的56.5%。截止至2023年6月30日,優必選全棧式技術擁有1,800項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相關專利。
其中逾380項為海外專利,全面整合了機器人技術(機器人運動規劃和控制技術以及伺服驅動器)及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視覺及語音交互技術),共同賦能多項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融合技術(SLAM及自主技術、視覺伺服操作及人機交互),並通過專有的機器人應用框架機器人操作系統應用框架(ROSA)實現功能及控制。
對於人形機器人如何提升智能化的行業關注熱點,對優必選而言,除了「更高的研發投入」去構建護城河之外,場景化區分明晰是另一件法寶。
當下,優必選人形機器人業務聚焦在三大應用場景:工業製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
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正是智能製造,毫不誇張地説,AI時代的工人角色將因此被重新定義,人員將從重複性、低價值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有價值、創造空間的工作。2024年,優必選最新研發的工業級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 S將推動與多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合作,分階段規劃與實現人形機器人在製造業場景中的應用。
儘管在規模上不如智能製造,但商用服務場景的應用速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優必選首批人形機器人Walker X已落地沙特NEOM新未來城,成為第一代大型人形機器人市民,提供智能化服務。
至於家庭落地場景,儘管尚未達到商用服務場景的高增速,但毫無疑問,將如同科幻作品里構想的那樣,成為人形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
用户口碑和客觀數據已經在形成印證。
據沙利文報告,優必選是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極少數市場參與者之一,並率先實現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
而以人形機器人全棧技術為主干,優必選生長出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智慧康養等行業的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形成了機器人「科技樹」,並在部分行業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賦能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優必選已服務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900多家企業客户,並已售出超76萬臺機器人。2022年,人形機器人業務貢獻了5,184萬元的收入。
在港股上市之后,優必選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頭銜,將被廣大投資者和分析機構看好。
騰訊控股持有優必選6.48%的股份,為第一大機構股東。除投資外,騰訊控股還曾與優必選在產品層面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了數款深受用户喜愛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自2012年成立以來,優必選完成了多輪融資,參與投資的機構更不乏啟明創投、工商銀行、鼎暉投資、科大訊飛、泰國正大、海爾、澳洲電信、居然之家、民生證券、中信金石、民銀國際、中廣核、松禾資本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及投資機構。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表示:「人形機器人領域是個多學科的領域,既需要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也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而這兩個領域在近年都有很好的發展。優必選在其中的獨特之處在於第一,公司有多年的機械、動力方面的積累,一直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鑽研,而且一直都有產品在市場上打磨,這點跟很多初創企業非常不同;第二,在人工智能方面優必選也做了很多的儲備。」
當我們在尋覓下一個明日之星、下一個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時候,能夠指明方向的法寶,仍然是企業的初心和產業的規律。
人形機器人已經在潛力層面開始釋放,進入長期向好勢頭,而優必選能否成為明日新星,維繫的不只是一個企業的命運,也不只是一個產業的走向,更是吹響了本土製造業乃至全球產業能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