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前山東首富盧志強失意A股,*ST泛海將被終止上市,年內已有12家房企退市

2023-12-28 21:11

前山東首富盧志強失意A股,*ST泛海將被終止上市,年內已有12家房企退市 前山東首富盧志強失意A股,*ST泛海將被終止上市,年內已有12家房企退市
 
002240
+5.28%
從投資組合添加/刪除
添加至自選組合
添加頭寸

頭寸已成功添加至:

資本版圖支離破碎,曾貴為山東首富的盧志強也未能力挽狂瀾。

截至12月27日收盤,「泛海系」旗下上市公司*ST泛海(000046.SZ,下稱「泛海控股」)報收0.38元/股,觸發強制退市規定。當天晚間,泛海控股公告稱,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2023年11月30日至2023年12月27日)低於1元/股,已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2.1條規定的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將被深交所終止上市交易。

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泛海控股股票自2023年12月28日開市起停牌。

泛海控股於1994年登陸深交所,是房地產行業最早一批上市公司,是「泛海系」的核心產業平臺。在創始人盧志強的打理下,泛海控股用三十多年時間發展成為一家涵蓋金融、房地產、戰略投資的綜合性控股上市公司。

2016年,泛海控股迎來高光時刻,實現營收246.7億元,同比增長79.4%,創下歷史紀錄。彼時,信達證券用「揚帆展翅 志在高遠」來評價泛海控股。信達證券認為,泛海控股旗下項目向上調價、京滬項目拆遷順利進行以及一線城市房價繼續上漲,都將成為其股價的催化劑。

不曾想到,7年后泛海控股卻淪為「仙股」,年內股價大跌近7成,較歷史最高點21.03元/股跌去約98%。

今年,退市房企不只泛海控股。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總監劉水指出,前幾年房企退市現象只是零星發生,一年也就一兩家企業,而今年比較集中。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和港股已有12家房企退市。A股的ST陽光城、ST泰禾、*ST藍光等8家企業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退市,港股的新力控股、南海控股、嘉年華國際、三盛控股因「主板公司的證券連續停牌18個月」退市。

退市浪潮下,多位舊日首富資本夢碎。昔日閩侯首富、陽光城董事長林騰蛟,原四川首富、藍光發展原董事長楊鏗,原福建地產首富、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都已離場,他們一手打造的商業帝國也搖搖欲墜。

老牌房企頂峰跌落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泛海控股走向退市早有徵兆。

泛海控股由盧志強一手打造。2014年以前,泛海控股主要以房地產開發爲主,佈局北京、上海、武漢、深圳等核心城市,代表項目包括北京泛海國際居住區和武漢中央商務區等。

2014年,房地產行業承壓,泛海控股作出戰略轉型發展的決策,提出在繼續發揮現有房地產業務優勢的基礎上,融合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金融和戰略投資等業務板塊,通過收購併入信託、保險、證券、期貨、典當和資管等金融資產。

金融和投資業務讓泛海控股實現快速擴張。

泛海控股2016年年報顯示,信託業務因為實現對民生信託的控股並表,業績大幅提升,全年實現營收19.21億元,同比增長77.54%;實現淨利潤9.51億元,同比增長143.22%,信託管理資產規模達1434.05億元。戰略投資方面,重點投資項目包括雲鋒基金、萬達影業、北汽新能源和WeWork全球等。

與此同時,泛海控股的地產業務出海順利。2016年,泛海控股收購美國夏威夷西區項目和夏威夷科琳娜1號地兩個項目,在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等5個重點城市共擁有7個地產項目。

頂峰時期,「泛海系」參控股數十家上市公司,覆蓋地產、能源、金融、科技以及境外投資等多個領域,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2015年,盧志強以830億元財富,成為山東首富。 

盧志強,圖源:泛海控股官網

快速擴張為泛海控股今天的敗局埋下隱患,和營收增長、資產膨脹一同到來的是債務規模。

2014年確定轉型戰略后,因為收併購和戰投,泛海控股負債攀升。財報顯示,2014年,泛海控股負債總額約583.7億元,2018年擴大至1836.7億元,增長215%,資產負債率為86.6%。

當時,泛海控股已經意識到債務危機。在2018年年報中,泛海控股稱,為應對有息負債規模較高且部分債務集中到期的問題,公司在加強存量債務管理、優化債務結構的同時,多措並舉增加現金流入,確保了公司資金周轉順暢、各項債務如期償還。

但意外很快到來。

2020年6月,武漢金鳳凰假黃金案震驚金融圈,民生信託涉案金額高達40.74億元。「踩雷」的民生信託不得不向投資者先行墊資兑付,這讓泛海控股2020年計提減值損失超過25億元,並由盈轉虧,虧損47.2億元。

這一虧損勢頭持續至今。今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泛海控股歸母淨利潤虧損68.87億元,負債合計981.7億元。

護盤大招頻出

老牌房企謝幕難免令人唏噓,但退市在2023年變得稀松平常。

「房企在普遍淨利潤虧損的浪潮之外,由市場下行、債務違約,疊加產生的余波也對企業的上市情況產生較大的影響。」克而瑞表示,由於經營業績不佳、債務重組進程緩慢等原因,部分企業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A股「披星戴帽」的上市房企越來越多,部分港股上市房企也正面臨着停牌。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A股有16只股票退市,2022年有42只股票退市,2023年以來退市股票達45只,創下新高,其中ST陽光城、ST泰禾、*ST嘉凱等8家公司屬於房地產行業。

今年6月6日,藍光發展因為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股,被終止上市,成為年內A股第一家退市房企。

港股方面,今年截至目前已有4只內房股被摘牌。最新退市的房企是三盛控股,於12月27日起被取消上市地位。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執行以來,房企退市成為市場熱點,也因此產生新的風險。「退市企業多,影響市場預期,外界容易產生‘這個行業不行了’的想法。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説,可能會將退市和破產聯繫在一起,導致信心不足從而引發交易量下降的問題。」

還留在賽場上的選手,因為股價大跌啟動「護盤行動」。

克而瑞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181家A+H上市房企總市值(不包括已退市房企)較年初減少10892億元,其中A股上市房企下跌20.55%,H股上市房企下跌32.15%。

根據Wind統計數據,A股110家上市房企中,12家房企股價年內跌幅超4成,包括*ST泛海、金地集團、ST世茂、中交地產、新城控股、華僑城A、萬科A等。

為提振股價與保殼,不少房企「花式護盤」。據克而瑞不完全統計,2023年截至12月11日共有10家A股房企宣佈提振股價計劃,主要方法有三種:定增注入控股股東資產提升公司價值、通過公司回購股份刺激股價、股東增持。

金科股份、榮盛發展注入股東資產以規避「1元退市」危機。保利發展、世茂股份通過回購股份刺激股價。萬科董事主席郁亮、總裁祝九勝的2023-2025年度現金薪酬方案增加年度股價變動作為調節係數。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執行院長、克而瑞集團董事長丁祖昱認為,短期內,回購和增持可以支持企業穩定股價,解決企業「燃眉之急」。但企業長期的股價能否止跌回升,仍需要行業基本面的修復。更重要的是,企業要修復自身的造血功能,恢復正常運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