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企業ESG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做?具體做什麼?如何做?業內專家:ESG不是負擔,而是商業新模式

2023-12-27 21:20

企業ESG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做?具體做什麼?如何做?業內專家:ESG不是負擔,而是商業新模式 企業ESG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做?具體做什麼?如何做?業內專家:ESG不是負擔,而是商業新模式

財聯社12月27日訊(記者 梁柯志)12月27日下午,在2023年財聯社企業ESG論壇的圓桌論壇環節,來自雙碳領域的專家圍繞「企業ESG價值與實踐的創造」這一主題進行全面的探討。

與會的專家來自供應鏈第三方機構、建築行業和新能源行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中環新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潘明善、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人虎、上海萊巍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瞿偉鋒、浙江中南控股集團碳中和研究院執行院長佔閩川。

在中華環保聯合會ESG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工商大學經管學部主任郭毅的主持下,各位嘉賓從行業實踐和特點分享了對ESG價值的認識。

中環新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潘明善認為,ESG不是一種負擔,對於企業來説是一種更好的商業價值體現。

在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人虎看來,未來隨着ESG理念的提升,需要對生產、加工和需求端各環節的責任和權利進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共同地促進發展。

瞿偉鋒則認為,ESG不是目的,而是很重要的工具,只有將ESG理念融入到產品服務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自建築行業的佔閩川認為,希望隨着外部性能源結構革命和碳循環技術的產生,每個行業都圍繞自己行業發展自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

總的來看,與會嘉賓基本認為,ESG是未來全球企業發展趨勢,不僅是一種新的貿易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一種實現人與企業、與社會乃至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新範式。

企業ESG實踐處於摸索階段

事實上,ESG體系已經熱議多年,很多企業家都在探討加快摸索和建設企業ESG體系的問題,那就避不開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做?具體做什麼?如何做?

中創碳投的唐人虎從過往大唐集團的碳減排實踐基礎上提出,首先是未來企業運營成本的需求,每度電碳減排在不同國家的價格可以出現從13歐元到200歐元的跨度;其次是品牌效應,社會對企業品牌的評價將會帶來更高維度的價值;最后就是供應鏈的影響,在上游企業、優秀企業、大企業紛紛引入ESG體系的時候,作為供應鏈企業難以「獨善其身」。

上海萊巍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作為供應鏈企業,對唐人虎所稱的ESG「連鎖反應」理解更深,創始人瞿偉鋒表示,經過十年的努力,已經讓國際300多個品牌零售商接受公司ESG理念和標準,同時納入SBTI等國際組織標準,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瞿偉鋒表示,在具體實踐上,一方面是在企業運營中以身作則,遵守ESG相關基本原則,包括商業道德、勞工權益、勞動保護等,同時在業務中推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機構ESG服務標準。

另一方面重視治理組織架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委員會,包括工作組,執行委員會,開發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服務等。

中南控股佔閩川表示,公司在建築行業「一縱一橫」全面推行ESG理念和標準,貫穿整個產業鏈,包括建材、鋼筋、水泥、混凝土、鋁材等各種材料,推動供應鏈體系碳足跡;第二部分在建築施工工藝方面,無論是採用裝配式還是傳統方式,對應不同能源消耗對應不同能源排放標準。

作為實體行業代表,中環新能源控股集團的潘明善表示,ESG他對環境是天然的一種結合。公司的光伏新能源跟社會降碳、零碳息息相關,是企業社會價值的體現。因此,在光伏新能源產品生產過程中,除了做好產品質量,企業也很重視產品對受眾的服務和影響。

但是,潘明善也認為,ESG處於不斷成熟的過程,未來更重要看企業綜合價值的體現。中環新能源除了發佈ESG報告,下一步也會積極參與ESG的實踐過程。

E、S、G發展不平衡亟待解決

圓桌主持人、北京工商大學經管學部主任郭毅認為,當下ESG成為熱點問題,其中E、S、G三個維度發展不是很平衡,E這一領域發展較快,但是S這一領域問題是標準過於多元化、G這一領域研究和實踐的有效支持供給不足,都制約了S和G的發展。

「跛腳」的ESG發展對企業產生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對此,潘明善認為ESG不是一種負擔,對於企業來説是一種新商業價值的體現。希望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后期能夠在建立ESG評價標準體系、在應用端價值體現上、國際標準對接等方面實現突破。

ESG三個領域發展不平衡與企業的動力發力不均勻亦有關係。瞿偉鋒則認為,ESG發展不是目的,而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建立ESG體系核心目是可持續發展。希望未來能夠把ESG理念融到產品服務中去,才能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

作為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品牌和採購方,瞿偉鋒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儘快地擁抱可持續發展,然后能夠把可持續發展體現在管理體系中去,平臺越大責任越大,更有責任管控好供應鏈企業,希望中國也能夠有這樣ESG相關行業標準,更好地與國外同行對標,增強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