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青泥何盤盤 走進《蜀道難》中百步九折的青泥嶺|尋路蜀道

2023-12-27 17:21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劉可欣 甘肅隴南報道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一千多年前,當「詩仙」李白發出《蜀道難》的千古絕唱之時,將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急、絕壁之險描繪得如在眼前。而在他筆下的青泥嶺,百步之內竟能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其中的艱險難行,讓這位謫仙人也用手撫胸,徒勞地長嘆。

青泥村中李白的雕像。

而在千年之后,就在李白曾歎詠過的青泥嶺的主峰鐵山腳下,一座神采飛揚的李白雕像,靜靜矗立在青泥村的廣場中。在其身側,則是面容清癯,手握毛筆的「詩聖」杜甫雕像,千年前,他正是經過此處南下成都。在二位詩人雕像的正中,一塊巨大的黑岩石上鐫刻 「青泥驛」,似乎正在訴説着這里曾歷經的璀璨歷史,和無數途經此處的文人墨客。

青泥村中杜甫的雕像。

青泥嶺,地處隴蜀古道「祁山道」與秦蜀古道「陳倉道」的交疊地段,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青泥嶺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而隱藏於青泥嶺山脈中的青泥古道,以其路徑的艱難險峻,在歷史上留下許多遷客騷人的深深嗟嘆。在多雨的時節,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了這座山嶺之中,在泥濘的小路和被打磨光滑的石階上,看到了歷史留下的諸多遺蹟。

懸崖萬仞,上多雲雨

因艱險難行而聞名的青泥古道

徽縣博物館館長曹鵬雁。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唐乾元二年(759年)冬天,當杜甫離開同谷(今甘肅成縣),經由祁山道輾轉前往天府之國成都。當然來到今隴南徽縣,寫下《木皮嶺》《白沙渡》《水會渡》三首紀行詩。而據徽縣博物館館長曹鵬雁講述,《水會渡》中所描述的,正是杜甫在翻越青泥嶺時所看到的風景。「他應是在夜晚翻越青泥嶺的,詩句也寫得很朦朧。」

青泥嶺,位於徽縣南境的水陽鎮、大河店鎮、嘉陵鎮、虞關鄉之間,因山高路險多泥濘而得名。《徽縣誌》記載:「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明代《郡國志》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名青泥。」

青泥古道遺蹟。

在歷史上,青泥嶺因青泥古道而著稱天下,那青泥古道又是怎麼形成的?「查閱歷史,應是從唐代開始,當時政府因通行於嘉陵江河谷的古棧道容易毀壞,艱險難行。於是把原本的棧道改道向西,翻越青泥嶺通行,由此形成了青泥古道。」

曹鵬雁説道,其實在青泥嶺於唐朝成為官道之前,此處也是軍事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許多重大的戰爭在這里發生。譬如劉邦軍隊為奪關中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佔領過青泥嶺。到了三國時期,曹操西征漢中張魯,曾兵臨青泥嶺。「青泥古道形成后,在唐宋時期,就成爲了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融中一條極為重要的道路。」

自古以來,走過青泥嶺的文人墨客不勝枚舉,但留下的詩句中,要麼驚歎青泥嶺山勢的雄奇壯觀,要麼感嘆青泥嶺道路的艱險高峻。當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此處時,正是大雨滂沱,行至青泥嶺主峰鐵山腳下的青泥村中,不斷上漲的積水將道路阻斷,不得已棄車而行。

徽縣教學研究室主任、隴蜀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義。

步行至山嶺上,一段隱藏在茂密雜草樹木深處的石階小路露出原形,石階在千年的歲月中被踩踏得光滑而平坦,這便是青泥古道中最明顯的遺蹟。「這是青泥古道保存完好的一小段,從寬度上來看,只能兩人並肩行走,或者一人牽着馬或騾子走過。石階已經被踩踏得非常光滑,這是長期行走之后的結果。」徽縣教學研究室主任、隴蜀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義這樣説道。

「白水遠來天際,青峰近插雲中」,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虞關道中》,描寫了青泥嶺的高峻;「岧嶢青雲嶺,下有千仞溪。徘徊不可上,人倦馬亦嘶」,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筆下的《青雲驛》。當歷代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商客旅人行走在青泥嶺上,揮墨寫下無數詩詞,記錄下這段不凡的路途。「徽縣的縣誌上,目前收錄的描寫青泥嶺和青泥古道的詩詞,多達200余篇。」曹鵬雁補充道。

當衆人都感嘆青泥嶺的山高水險,坎坷不平時,北宋名臣趙抃卻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宦海沉浮中,趙抃往來於青泥路達七次之多,他寫道:「老杜休嗟蜀道難,我聞天險不同山。青泥嶺上青雲路,二十年來七往還。」這位「鐵面御史」,正是經由青泥嶺來到蜀地,使蜀中奢靡之風為之一變,深受蜀民稱道。

店鋪林立、酒旗招展

青泥驛上商旅輻輳

青泥嶺上,大雨將道路阻斷。

大雨滂沱中,青泥嶺上煙霧繚繞,而位於山腳下的青泥村,在朦朧的雨氣中青瓦白牆的房屋更顯古朴。來到村莊的道路上,兩旁三三兩兩懸掛着「青泥嶺客棧」「青泥嶺酒家」字樣的彩旗隨風飄揚。王義説道,這些招牌的名字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當年青泥驛中真實存在的店鋪而還原的。而青泥村,就是舊時古蜀道上重要的驛站——青泥驛的所在地。

「青泥驛,在青泥嶺下,唐與魚關驛同置,宋至和間廢,元稹之詩:昔遊蜀關下,有驛名青泥。問名意悽慘,若墜牢與狴。」在清代嘉慶年間所著的《徽縣誌》中,能夠看到青泥驛的前世今生。在唐代,青泥古道上設有兩個驛站,一個是主峰鐵山腳下的青泥驛,另一個是徽縣南部嘉陵江畔的魚關驛,皆為唐代主要驛站。

唐宋時期,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南來北往的商賈貿易經青泥古道轉運,這條道路自然是商旅輻輳、車馬逶迤,而來往商旅、官員、文人歇腳的青泥驛,更是店鋪林立、酒旗招展、商賈雲集。

「在青泥嶺上的一塊‘遠通吳楚’的碑刻背面,記錄了有四十多家店鋪的名字。這里邊有酒坊,有飯館,有賣布的,有賣鐵器的,其中還有兩家玉器店。從出現玉器店的角度來看,也説明來往行人需求還是比較高雅精緻的,更説明當時青泥古道上經過的客商數量大、經濟條件好。」王義這樣説道。

溝通南北的官道

古道的作用價值延續至今

位於徽縣大河店鎮青泥村的「遠通吳楚」碑。

從青泥村出發,沿着水泥路繼續往山里走,就能在山路旁看到一尊赫然立着的黝黑的石碑,上刻着「遠通吳楚」的碑名,這就是王義所説的,背面刻有四十多家店鋪的碑刻。其碑文內容大致為:「徽縣至虞關之通道也,自石家峽至杏樹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險阻可畏……」碑文記載了青泥道自明代以來的通行路線、險易程度及當地百姓自發維修青泥道的情況。

有無數文人墨客的詩句在前,青泥嶺和青泥古道到底有多難呢?柳宗元曾在《興州江運記》中記述: 「自長舉北至於青泥山,又西抵於成州,過慄亭川,逾寶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負重而上,若蹈利刃……綿三百里而余。」同時,人們在歷代留下的修路碑刻中,也可窺見一二。採訪中,曹鵬雁和王義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位於大河店鎮的「新修白水路碑記」摩崖,這塊刻於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的碑刻,為后世研究青泥古道興廢變遷以及古代交通運輸狀況提供了實物的印證。

「歷史上,由於青泥嶺上的青泥古道過於艱險難行,在北宋嘉祐二年,利州路下轄的興州、鳳州兩州三縣人士在官方主持下,為避開青泥道的艱險,在青泥嶺西側新闢的一條溝通隴蜀的古道,因路段主要沿今大河店鎮白水峽通行,故得名白水路。」曹鵬雁表示,而「新修白水路記」摩崖,就將此事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由碑文內容可知,新修的白水路,不僅平易且較青泥古道縮短里程33里,同時「廢青泥一驛,除郵兵、驛馬一百五十六人騎,歲省驛廩鋪糧五千石、畜草一萬圍,放執事役夫三十余人。」減輕了政府的路政開支,提高了交通效率。「從商貿的流通、文化的交融,以及溝通南北方面,使得行走起來更加便捷。在很長一段時期,這兩條道都一直通行着,成為溝通南北政治、軍事、文化的、很重要的官方道路。」曹鵬雁解釋道。

位於徽縣的佛爺崖石窟。

悠悠歲月中,在歷史的變遷沉浮中,如今青泥古道的遺蹟,被掩蓋在山嶺雜草間,不見昔日的繁忙與輝煌,若非特意來尋,否則難以看見。但在文人墨客的詩句中,在沿途開鑿的石窟造像里,都印刻下這條古道曾經的極盡絢爛。

「在現代交通的意義下,我們如今的十天高速。就是從天水出發到湖北的十堰,就是古代人‘遠通吳楚’的現代翻版和升級版。十天高速的走向,幾乎與祁山道、青泥古道的相當,」王義説到,可見祁山道在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作用延續至今,且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