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2-26 09:42
「公司2023年目標新增120個項目顯然過於激進。」藥明生物今年12月在調低公司今年整體業績目標的公告中的一段描述,也折射出了醫藥「賣水人」一整年的行情。
在告別特殊時期「大訂單」之后,受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數量大減,不管是國內資本相對雄厚的Biopharma,還是眾多依賴外部投融資的Biotech,對於創新葯管線的投資也開始更加謹慎與保守,聯動CRO行業的國內新增訂單大減,業績增長的動力源泉更多來自海外業務的增長。
「誰有資金能繼續搞創新,誰就是CRO的客户。」業內專家告訴財聯社記者,雖然在年底,ADC藥物的出海高潮為國內生物醫藥行業增添了許多信心,但2024年,CRO行業告別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甚至下滑的周期似乎已經註定,而更多押注海外市場,與大型生物醫藥企業進行深度綁定,或許是穿越周期的最優選擇。
投融資大減致新訂單變少 板塊市值跌去四分之一
從開年的信心滿滿,存量訂單在手,篤定隨着經濟復甦的節奏再創新高的醫藥「賣水人」,或許到年底纔會真正認識到,行業真正進入到了「下行」周期。
數據來源:wind
Wind數據顯示,國內CRO概念上市公司板塊,整體市值從年初的6400多億元,經過近一年的沉浮,截至今日,板塊整體市值為4800多億元,蒸發了近四分之一。
其中,泰格醫藥(300347.SZ)、藥石科技(300725.SZ)、博騰股份(300363.SZ)、昭衍新葯(603127.SH)、美迪西(688202.SH)、凱萊英(002821.SZ)、康龍化成(300759.SZ)等市值縮水20%,近四分之三的企業在近一年的時間內股價跌去超10%,只有成都先導(688222.SH)、博濟醫藥(300404.SZ)和搭上了「GLP-1概念」的諾泰生物(688076.SH)等數家企業還保持市值的正向增長。
具體到業績,分化進一步加劇,上半年,雖然昭衍新葯、睿智醫藥(300149.SZ)和皓元醫藥(688131.SH)出現業績下滑,凱萊英、博騰股份、和元生物(688238.SH)等CDMO公司總營收和淨利潤「雙降」,但是還有四分之三以上CRO上市企業營收同比增長為正,過半歸母淨利潤增長率為正。
當時業內專家普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不要對CRO行業中期成績太樂觀,CRO行業訂單相對具有更好的長期性,目前釋放的業績,更多地是依託於之前承接的訂單的「兑現」。
今年三季度,CRO板塊的頹勢果然進一步擴大,藥明康德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葯研發服務營收又減少四分之一,歸母淨利出現同比減少的CRO企業從中報的7家增加至9家,大部分CRO上市企業營收增速進一步放緩。
據公告等相關公開信息,部分CRO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原因也不盡相同。今年年中,昭衍新葯曾因「囤猴」致業績下滑股價跌停;睿智醫藥業2022年將小分子CDMO業務出售,今年6月又將益生元業務剝離,調整后,昔日起家的化學CRO業務表現乏力;睿智醫藥在機構調研時也表示,將持續梳理該業務的細分板塊,包括ADC、多肽業務的延伸性佈局,並着重考慮從成本端出發,降本增效。
「今年CRO行業的景氣度和行情特點,個人觀點是我們從現象上看有兩點,一是景氣度在下降中調整;二是行情在2023周期中表現為先揚后抑。」某生物醫藥公司董事長、資深醫藥行業專家胡曉春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行業的景氣度應該從兩個維度系統的考量,一是跳出CRO行業從宏觀上俯瞰,在大環境下CRO細分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其景氣度和整個經濟同頻共振;二是從微觀上細看CRO行業,它也恰逢其時正好進入了自身從狂熱追捧到迴歸理性發展的階段。
今年12月,千億CRO巨頭藥明生物的一則調低業績預測聲明,將一個真實的行業現狀呈現給投資者——隨着新冠相關業務收入的快速下降,公司整體增長(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數)將達不到最初目標。具體而言,主要預期藥物開發(D)營收下降18%-20%,生產(M)營收下降15%-18%。藥物開發業務端收入增速低於預期,主要由於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標新增120個項目顯然過於激進;生物技術融資放緩導致新增項目減少,比去年減少40個新項目,也意味着減少約3億美元收入。
消息一出,CRO板塊當日開盤即閃崩,藥明生物在港股大跌近24%臨時停牌,康龍化成、凱萊英等在港股皆大跌超10%,聯動A股CRO板塊大挫。
投資者當時一片哀嚎和罵聲,逼得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再度召開媒體溝通會進行澄清,但效果不彰。可以説,自2010年左右,藥明康德為代表的第一代CRO在國內形成規模后,從未有一年的醫藥「賣水人」讓投資者如此心情複雜。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今年年初開始,CRO板塊進入下行周期已經是事實與未來趨勢,而這與生物醫藥投融資變少有直接的關係,對CRO的需求也下降了。
據動脈網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醫藥融資事件數為400件,總額為1561.78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生物醫藥融資事件數為128件,總額為165.99億元。2023年Q3的中國生物醫藥融資事件數較去年同期下降24%,融資總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半。
下行周期「報團取暖」 明年年末春暖花開?
「可以預見,2024年,一些此前以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業務為主的CRO公司進入倒閉潮,如果轉型不快,大部分將會倒閉。CDMO公司或掛CDMO概念的面臨過剩狀態,洗牌必然。」某上市生物醫藥公司高管,資深醫藥行業專家楊濤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但在上述藥明生物的聲明並非對未來完全悲觀,而是表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最具挑戰,預計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並指出2023年的毛利率和增速最具挑戰,但在未來幾年預期毛利率和增速將逐步恢復增長,2024年穩健增長,2025年及以后預期恢復強勁增長。
胡曉春贊同藥明生物的判斷,他表示,用CRO行業正處於「調整周期」來形容更加恰如其分,但明年年底或2025年就有起色可能稍顯急迫了點,畢竟海外市場有可能會更加涉及更多包括但不限於地緣政治等場外因素的影響波及,CRO賽道不太可能這麼快「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末,也就是12月,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出海出現了一小波高潮,百利天恆、翰森製藥、和鉑醫藥等企業的ADC品種接連達成鉅額BD交易,ADC藥物成為今年醫藥行業自GLP-1之后又一個火爆領域。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ADC藥物對技術平臺的依賴性很強,涉及更多產品的工程化改造和系統集成,而國內CRO行業發達,可以滿足國內各種不同類型ADC的工藝開發以及生產要求,ADC藥物的研發熱或將幫助國內CRO行業度過寒冬。
這波小高潮對於明年的CRO行業景氣度是否有正面影響?趙衡持否定態度,他表示,目前看CRO行業沒有明顯的改變,最終還是要看FDA的批准原則,可能部分ADC藥物臨牀還是要去美國做,當然,對於全球化佈局的CRO公司還是有一定服務能力,所以還需要個案分析,很難説有全局性的改善。「相關大額BD交易,更多地我認為是相關的Biopharma和Biotech們在為過冬儲備‘糧草’。」
胡曉春則認為有一定的影響,他解釋道,大家都把BD交易視為現在及未來企業發展並實現地域突破的新模式,雖然在之前有觀點説BD交易在轉向內循環,出海難,但經濟實力現狀、對創新葯研發的認知偏差等因素,讓企業不得不向外尋求合作,不過CRO行業本來主戰場就在海外,只是未來CRO的合作會更加寬泛,或者説在CXO賽道上更加多元化。
與生物醫藥投融資寒冬對比明顯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生物醫藥發展「成果」也出現了一波小爆發,也稍微帶動了機構們對CRO的看好,有研報指出,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創新葯新增IND數量1133個,同比增長18%、新增NDA數量185個,同比增長58.1%;較2022年同期顯著增長,創新需求仍將持續。CXO行業仍是兼具確定性與成長性的優質板塊。
在海外市場,CRO行情走出了與國內迥然不同的趨勢。據媒體報道,多數海外CRO公司的最新核心業務指引上調或維持,三星生物全年收入指引從增長15%-20%上調至20%以上,Charles River連續上調全年藥物發現和安評業務收入指引,LabCorp繼續上調基礎診斷業務指引,ICON、LONZA維持全年指引不變。但最強CRO不是三星生物,而是Medpace,連續4個季度上調業績指引,股價連續創出歷史新高。
胡曉春如此向財聯社記者解釋海內外CRO景氣度迥異的現象,「一方面是宏觀上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復甦較快,這反映到CRO行業的行情上自然出現了反差;另一方面新葯研發,本身不管是研發資源投入上還是對新葯研發的長期主義意識上,底藴都較差。」
「海外生物醫藥市場的復甦速度明顯快於國內,海外Biopharma和Biotech也不是很缺錢,所以我認為明年國內CRO公司要增長,或許更多地只能押注海外市場,向三星生物學習,與國內外的大企業進行深度綁定。」趙衡預測道,CRO行業明年的增速將告別兩位數,可能平均下來只有個位數,如果相關企業新單獲取能力不強,尤其是中小型CRO企業,海外市場拓展出現瓶頸,那肯定會出現業績下滑。
沙利文研報指出,由於醫藥研發的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專業性且需要與CRO企業共享技術資料信息等特徵,醫藥企業在為其新葯尋找CRO企業時通常非常慎重,CRO服務企業的客户資源積累和服務質量口碑成為其核心競爭力。而對於未有合作關係的客户,其更傾向於選擇品牌較大、聲譽較好的CRO企業,因此也給CRO行業的新進入者造成了很高的客户資源壁壘。
對於中小CRO公司,胡曉春建議不要輕易「轉型」,企業可以調整業務線而非衝動轉型業務,「先立后破」非常適用於中小CRO公司。「同時,我認為國內CRO們在這輪艱難的調整期中應該思考一下,之前雄心壯志搞CRO一體化是否激進盲目了些呢?用經濟規律論來思考,社會越發展分工就越細,蘋果之所以成為蘋果,它不僅僅是站在整個產業鏈的頂端,更是把生產端分工給了富士康。CRO一體化不是不可以搞,但急功近利般蜂擁而至是否正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