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國打出組合拳吸引外資,中企有哪些機遇?

2023-11-29 14:09

  今年以來,不少歐洲國家在吸引外資方面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此前,法國舉辦「投資法國」峰會吸引了130億歐元的投資;英特爾在德國新建兩家芯片廠商,為德國帶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商投資。顯然,英國在吸引外資上也不希望落后。

  當地時間27日,英國全球投資峰會(Global Investment Summit)在倫敦舉行,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在峰會前宣佈,英國將迎來295億英鎊的投資,預計會為英國國內創造超過1.2萬個新職位。這一數字為2021年英國舉辦上一次峰會的三倍。

  在英國全球投資峰會於倫敦舉辦的同時,由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爵士(Sir Sherard Cowper-Coles KCMG LVO)率領的一支龐大的英國商業代表團正在中國多地訪問。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此次是古沛勤爵士和英中貿易協會總裁奚安竹年內第二次訪問中國。一同來訪的還有倫敦發展促進署、普華永道、匯豐銀行、勵訊集團、英國石油、洲際酒店集團、畢馬威、阿斯利康、渣打銀行等諸多英國企業的高管。

  訪華期間,首屆英國—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深圳前海舉行,英國企業家希望希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開拓英國企業在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倫敦發展促進署經貿科創產業董事總經理科伊爾(Janet Coyle)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倫敦一直處於創新科技的前沿,如今也不斷涌現新的投資機遇,「樂見中企參與倫敦以及英國未來的發展進程」。

歐洲競爭

  Dealroom去年的數據顯示,2022年,倫敦金融科技初創公司籌集的風投資金(101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佔倫敦全年所有投資的45%,超過了美國紐約(100億美元)和灣區(90億美元)。在倫敦的推動下,2022年英國科技公司獲得的風險投資總額增至29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Dealroom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則顯示,英國科技公司已經吸引到了9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排在中國和美國之后,領先印度、法國和德國。

  科伊爾援引fDi Market數據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依舊不小,對於FDI而言意味着流向會發生很大變化且勢頭會減弱,但倫敦依舊延續去年的表現,「2023年至今,就FDI規模而言,倫敦目前位於迪拜和新加坡之后,而且倫敦引資的規模領跑其他歐洲城市。」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此前發佈的最新年度調查也顯示,2022年在歐洲範圍內,英國吸引了最多的外來直接投資(FDI),超過法國和德國。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巨頭OpenAI把美國之外的首個海外辦公室選擇在倫敦落地。此前,GSK也耗資1000萬英鎊在倫敦設立研發中心。「中國車企比亞迪此前也把英國辦公室的選址落在倫敦。」科伊爾告訴第一財經,明年谷歌位於國王十字街的新總部也將正式運行。

  科伊爾説,從人才儲備、交通到税收環境等,「倫敦的商業生態系統具備一家國際公司成功建立、發展和擴大規模所需的所有要素。在倫敦,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投資者和增長資本的關注。」

先進製造業計劃

  11月26日,英國政府發佈《先進製造業計劃》,計劃投資45億英鎊,進一步發展汽車、氫能、航空航天等戰略性製造業,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科伊爾告訴第一財經,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賽道,倫敦如今也涌現不少新機遇。

  「目前有近1300家人工智能公司在倫敦發展,這一數量比紐約多,是巴黎和柏林總數的兩倍。」科伊爾預計到2040年,英國企業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將超過2000億英鎊,「這使得倫敦在駕馭全球AGI趨勢方面處於優勢地位」。

  11月初,英國舉辦了全球首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希望抓住生成式AI的巨大商機,成為「科技超級大國」。最新消息顯示,半導體行業巨頭聯發科擬在未來五年投資數家英國創新科技企業,總投資額達1000萬英鎊。聯發科公開回應稱,投資主要以人工智能以及本業IC設計技術為主。

  可持續發展也是倫敦一直關注的領域。「倫敦市政府為此制定了一大目標,即到2030年,力爭成為零碳、零污染的城市,到2050年成為零廢棄物城市。這些政策側重於交通和建築領域脱碳的綠色新政,將使未來倫敦的綠色經濟規模擴大一倍。」她説道。

  數據顯示,2022年,倫敦的氣候科技公司籌集了超過20億美元的風投資金,該行業目前首次佔倫敦所吸收的風投資金總額10%以上。過去10年,480億英鎊的綠色經濟為倫敦創造了超過16.1萬個新的就業機會。目前,倫敦市長薩迪克·汗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綠色經濟的規模擴大一倍,至1000億英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