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1-28 19:2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在2018年提出去槓桿目標后,曾作為浙江民企標杆的千億海亮集團加速拋售地產類資產,負債率在2019年低點后出現反彈。如今,投資新能源,以及設立銅箔新材料項目,似乎成為其轉型的重要選項。
銅加工龍頭再戰新能源。
11月24日晚間,海亮股份公告稱,為加強銅箔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全資子公司甘肅海亮計劃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總增資金額高達33億元。這不僅包含深創投新材料基金自2019年成立以來的單筆最大投資,還有工銀系這一海亮股份「老股東」的參與。
此次增資的標的公司即是海亮股份於2021年斥資89億元投建的「鋰電銅箔」新項目,是公司轉型新能源材料戰略的關鍵舉措。與此同時,海亮股份另一項59億元的印尼工廠項目也正積極推進中。
在剝離地產與教培業務后,海亮股份近年圍繞銅加工主業,在新能源領域動作頻頻,還出手投資了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
11月27日,海亮集團宣佈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海亮集團創始人、明德院院長馮海良和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出席並見證簽約。
該合作協議涉及雙方在雲計算、大數據、AI盤古大模型、5G、智慧園區、數字能源等多個領域。華為將為海亮集團提供全方位的生態賦能,助力其加快全球數字化轉型。海亮集團將基於其在有色材料智造、智慧教育和生態農業等領域的多元業務佈局,與華為實現生態共榮。
在薄利的銅箔領域,海亮集團能否在新能源材料領域走得更深?藉助與華為的合作,海亮集團又是否能深度融入「華為系車企」產業鏈,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33億戰投
11月24日,海亮股份公告稱,子公司甘肅海亮擬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增資金額為33億元。
其中,深創投新材料基金和工融金投分別向甘肅海亮注資15億元和3億元。同時,海亮集團及海亮股份分別為甘肅海亮增資4億元和11億元,共同推動項目發展。
據悉,深創投新材料基金,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管理,是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專注於新材料領域的投資載體。該基金由國家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菸草總公司等發起,主要投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力裝備等領域的成熟企業,佈局行業龍頭。
這也是深創投新材料基金自2019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單筆股權投資。海亮股份與深創投新材料基金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亦於同日公佈,雙方將在新材料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推動產業的綠色化和數字化轉型。
上述增資擴股的蘭州子公司,即對應海亮股份前年引起市場關注的「鉅額」新材料項目。
海亮股份在2021年11月宣佈投資89億元,成立甘肅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海亮新材」),在甘肅蘭州投建年產15萬噸的鋰電銅箔項目。項目預計2025年前分三期完成,包括12萬噸鋰電銅箔和3萬噸標準銅箔。
當時公告指出,現有資金將確保項目一期建設資金及流動資金的需要,未來將通過盈利滾存、銀行融資、資本市場融資及引入戰略投資者來解決項目后續建設和發展資金。
本次增資則主要用於公司銅箔業務相關資金使用,涉及項目建設、償還貸款、補充流動資金等。海亮股份的目標是在鋰電箔、標準電子電路銅箔及其他新能源材料等方面持續擴大產能建設、技術研發和人才引進。
海亮股份指出,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不僅優化了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還大大提升了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通過產業資源對接和共同投資,公司將推動銅管微合金化、高強高導合金等高品質銅合金的技術突破及產業應用。
負責人透露,海亮股份將加快推動5μm及以下鋰電銅箔、高抗高延超薄銅箔的批量供貨,以及高端電子銅箔(如反轉銅箔、低輪廓銅箔等)的批量供貨,同時積極推動再生銅的使用。各方將共同推動海亮股份在高品質銅合金領域的研發投入,促進其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5G通信、半導體等領域的應用。
「鋰電銅箔」之夢
作為年營收千億級的全國銅加工龍頭,海亮集團近年以鋰電銅箔加速切入新能源領域。
銅箔作為鋰電池負極材料的關鍵輔料,在動力電池產能的推動下,市場需求自2021年以來持續走高。海亮新材董事長王樹光強調,海亮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的製造水平市場領先,將不懈追求極薄化產品。
海亮股份披露,已與蜂巢能源、多氟多、蘭鈞、鵬輝、安馳等客户建立合作關係並實現批量供貨。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重量級客户的合作預計在2023年第二季度落實。
開工一年多,截至2023年10月,甘肅海亮年產15萬噸銅箔項目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35億元,產能達到6萬噸;月產量超2000噸,月出貨量超1500噸,佔行業前五大客户訂單的70%以上。
此外,海亮股份還斥59億在海外建銅箔廠。
2023年2月28日,海亮股份宣佈投資59億元在印尼建立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項目預計將從2023年開始,直至2027年建設完成。
海亮股份表示,公司憑藉20多年的海外銷售經驗和近10年的海外建廠歷史,具備豐富的海外市場運營經驗。同時,中國動力電池頭部企業爲了靠近市場,規避貿易壁壘風險,降低關税和運輸成本,需要國內銅箔等供應商一同建設海外生產基地,公司正是迎合這一戰略趨勢。
除銅加工主業外,海亮集團去年還參與設立基金,投資動力電池黑馬蜂巢能源。
2021年12月,海亮股份與杭州九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杭州涵智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海亮出資1億元佔基金總認繳出資額的19.96%。該基金投資於與新能源產業鏈相關的股權項目。
2022年1月,海亮股份公告稱,杭州涵智投資3.22億元增資蜂巢能源,佔其增資后股權比例的0.70%。蜂巢能源是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的唯一未上市企業,起源於長城汽車動力電池部。累計融資金額超200億元,引入了國投招商、中銀投、建信投資、國家科技引導基金、上海國盛、招商新動能、IDG、小米集團、三一集團、碧桂園創投等諸多戰略股東。
海亮股份表示,上述投資將加速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特別是鋰電銅箔業務,進一步推動其在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核能等新能源領域所需銅基新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同時,這也有助於公司降低投資風險,加強與新能源行業企業的合作,推動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發展。
營收千億的浙江民企
海亮集團,作為浙江省首批上市企業之一,業務涵蓋銅管、教育、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曾長期以來被視為地方民營企業的典範。生於1960年的集團創始人馮海良,也以其數百億財富成為「紹興首富」。
據公開報道,25歲時便開始從事廢銅買賣,1988年以85萬元個人投資創立了海亮集團的前身——諸暨縣銅材廠。隨后,該公司快速發展成為國內銅加工行業的領頭羊。2002年,馮海良進軍房地產業,成立重慶海宇置業集團,同年又成立了浙江海亮教育集團。2003年,海亮國際在香港上市,2008年,海亮股份在中小板掛牌。
2013年,海亮集團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15年,集團進一步壯大,海亮教育集團在美國上市,海亮股份則計劃以32億元收購國內最大銅加工企業金龍股份。
但近五年來,集團面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業務受到重創,主動剝離了房地產和教育業務。目前,集團七成以上業務依賴於低利潤的銅加工主業。
2018年,海亮集團明確提出去槓桿降負債目標,但2019年出現債務反彈,2020年上半年,海亮集團負債規模繼續擴大。同年6月,創始人馮海良卸任董事局主席,由亮系老將、職業經理人曹建國接任。儘管馮海良卸任多個關鍵職位,但仍掌握集團實際控制權。
三個月后,工銀投資10億入股成為海亮集團第四大股東。前三大股東為持股41.24%的馮海良,持股38.05%的寧波哲韜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持股8.79%的寧波敦士投資有限公司。其中寧波哲韜與寧波敦士均由馮海良控股,馮個人持股比例分別為90.38%和96.65%。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切換到新能源產業鏈,重金擴展銅箔產能,對海亮股份資金周轉也造成了進一步壓力。
2022年三季報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329.09億元,總負債200.7億元,負債率高達60.99%,其中流動負債129.81億元,短期借款51.50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1.84億元,同時,期末貨幣資金45.45億元。
在新能源材料風口下,營收千億的海亮集團能否實現平穩降負債,還有待后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