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滴滴閃崩,損失的只是一夜交易額麼?

2023-11-28 16:43

昨夜至今晨,滴滴再次出現閃崩,並因此登上微博熱搜。此次系統故障,已經導致上海、北京、廣州多個城市用户端、司機端APP無反應。

內部人士向36氪透露,「內部都傳是機房出問題了,引發了連帶問題,今天上午滴滴內部的IM都用不了。」對於滴滴出行App長時間崩潰的原因,截至發稿滴滴出行方面尚未作出迴應。

對於乘客損失,滴滴表示,所有可開鎖或未關鎖的青桔車輛均可免費騎行,希望能為緩解早高峰壓力努力多做一點點。

退市后的滴滴一直想要低調,但這次上熱搜,顯然另滴滴官方也始料未及。很多人也是從這一次的宕機中,第一次領會到,「網約車公司作為互聯網出行服務解決商」的真正價值,以及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可能損失超4億交易額

11月27日夜間,滴滴出行APP因系統故障導致App服務異常。

據瞭解,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地滴滴用户反饋,在當天夜間使用滴滴呼叫了網約車后,App突然無法使用,包括,司機找不到乘客、打車等待無限延長、訂單無法取消、地圖長時間顯示網絡加載異常等。

更離譜的是,在流出的故障網絡截圖中,有滴滴司機的后臺收入余額顯示為69387199691.71元,超過690億人民幣;也有的司機被派單至2000公里外。

滴滴APP故障頁面截圖

「活久見,連內部IM軟件都崩了。」據滴滴內部人士向36氪透露,「內部都傳是機房出問題了,引發了連帶問題,今天上午滴滴內部的IM都用不了。」

對於此次事件,滴滴向36氪迴應稱,經技術團隊連夜修復,滴滴網約車等服務已恢復,用户可下載滴滴App使用打車服務。騎車等服務還在陸續修復中,所有可開鎖或未關鎖的青桔車輛均可免費騎行,希望能為緩解早高峰壓力努力多做一點點。

滴滴官方迴應

據滴滴出行此前公佈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單季度中國出行業務總交易額為725億元,日均單量達到3130萬單,而以此次「崩了」的故障時長計算,估計將會讓滴滴損失過千萬的訂單量和超4億的交易額。

滴滴作為頭部互聯網公司,為何頻頻出現機房網絡事故?

有滴滴內部員工向36氪表示,問題或出自滴滴自身的機房網絡問題。但滴滴具有非常複雜LBS(基於位置的服務)服務,不同的業務板塊可能並不公用一個網絡,此次打車、共享單車等多個系統全部出現問題,説明問題出在更加底層的基礎設施上。

此前,滴滴機房網絡也出現類似問題,導致相似的結果,因此,不排除此次閃崩依舊源於機房網絡故障。類似情況在2022年9月22日也曾出現過。當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致歉稱由於機房網絡故障,導致滴滴部分服務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事,滴滴具備很強的雲支持能力,且其雲服務主要由滴滴雲提供,並未第三方雲服務。

實際上,作為對數據量響應速度要求極高的網絡服務,滴滴出行出現故障的頻率並不低。在2022年9月22日,就有用户反饋滴滴出行無法正常使用,當時滴滴出行迴應稱「由於機房網絡故障,導致滴滴部分服務受影響」,當時故障在半年內已經得到了修復。

2021年2月25日,「滴滴崩了」也登上熱搜,滴滴出行當時回覆稱是因為「系統異常」,並快速解決的故障問題。在更早的2019年10月和2016年7月和2015年10月,滴滴同樣發生過系統故障。

出行服務商到底該怎麼做

近年來,很多服務類應用都曾出現大面積故障影響公眾服務的問題,如現存主要三家共享單車平臺都曾因服務器宕機登上微博熱搜,一些城市的地鐵、公交后臺系統也曾因宕機導致用户大面積迟到。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南昌理工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鵬博士表示,滴滴這樣的大平臺,自然帶有比較大的公共屬性,出現故障影響大家日常生活時,比如乘客乘車、司機載客等過程中出現故障造成損失應當給予用户相應賠償。但如果因為系統崩潰,導致用户打不到車,不便捷,這個生活不便捷,從法律角度講並不需要賠償。

值得疑問的是,作為互聯網出行的服務解決方,滴滴是否意識到自己承擔的責任,以及對技術的把控到底如何?在很多人的意識中,滴滴每年在技術成本和人力上應該提供不少支持。在派單模式和地圖管理方面,滴滴在過去幾年也確實讓人看到了努力后的成績,但是這些往往是為市場競爭所服務的。拋開競爭壓力,滴滴的底層設施,也是最基礎的技術,是否能夠支撐住龐大的用户規模和體量?

但技術問題其實還相對好解決,畢竟這幾年滴滴更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更重要的是,在搶佔市場、擴大單量、頻繁嘗試新業務的同時,龐大的滴滴還將如何面對自己對於市場和資本世界的野心,以及用户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