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OpenAI驚變72小時,微軟贏麻了

2023-11-21 08:49

三天,720度迴旋大轉彎,OpenAI演繹現實版《硅谷》。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9日,微軟CEO納德拉宣佈,OpenAI創始人山姆·阿爾特曼和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將加入微軟,他們將領導一個新的高級 AI 研究團隊。OpenAI也找到了新的CEO埃米特·謝爾,一家視頻流媒體網站Twitch的聯合創始人。

最新公開消息顯示,近490名OpenAI員工簽署聯名信,要求董事會辭職並讓阿爾特曼和布羅克曼迴歸,否則他們也將辭職,並加入阿爾特曼在微軟的團隊。戲劇性的是,公開信最后一個簽署人是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董事會成員伊利亞·蘇茨克維(llya Sutskever),之前是他被指責發動了針對阿爾特曼的董事會政變。

從11月17日突發狀況到現在,包括微軟在內的投資人、OpenAI的員工以及炒掉阿爾特曼的董事會希望阿爾特曼迴歸,但協議並未達成。

微軟是OpenAI的最大外部投資者,2019年7月,微軟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2021年,微軟繼續投資20億美元。2023年1月,微軟又向OpenAI追加100億美元的投資。ChatGPT所使用的算力大部分是微軟Azure所提供的。據瞭解,GPT-3單次訓練的成本為140萬美元。

阿爾特曼稱入職微軟是「繼續任務」。他試圖讓AGI(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他説:「成功過渡到一個擁有超級智能的世界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最有希望、最可怕的項目。距離成功還很遙遠,但賭注之大(好處和壞處都是無限的)有望讓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

當地時間11月20日,微軟股價盤前一度漲超2%,股市開盤后,微軟股價震盪上浮,最高漲幅為2.41%,股價一度達到歷史最高水準,378.87美元,截至收盤,漲幅略微回落,收盤價為377.44美元,總市值為2.81萬億美元,較前一個交易日上漲約600億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講,阿爾特曼入職微軟的消息價值600億美元。

阿爾特曼被稱作人工智能領域的「奧本海默」,他習慣掌控一切,不習慣被人約束管理。對於阿爾特曼來説,誕生快50年的微軟,或許只是過渡。

危情72小時

阿爾特曼和馬斯克一樣,是一個表演型天才,他在社交媒體賬號上,「直播」了這場轟動全球的人事變動。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7日,OpenAI官方聲明稱,山姆·阿爾特曼的行為以及他與董事會的互動中缺乏透明度,削弱了董事會按照授權方式有效監督公司的能力。阿爾特曼被免去了CEO和董事職位。

在此之前,OpenAI是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超級獨角獸公司,估值到了900億美元,甚至在一些私下的交易市場,這個數值已經到了1000億美元。馬斯克的SpaceX估值為1500億美元。

當天,阿爾特曼在X(原Twitter)發文迴應:「我很喜歡在OpenAI的時光。這對我個人來説是變革性的,希望為世界也帶來了一些變革。最重要的是,我喜歡與這些才華橫溢的人一起工作。我將會宣佈更多關於接下來的事情。」

隨后,阿爾特曼轉發OpenAI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的發文,稱:他們正在努力搞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不要擔心,我們會沒事的,更偉大的事情即將到來。

這引發了人們的猜測,陰謀論橫飛。有人説是微軟的佈局,有人説是董事會諮詢了ChatGPT的意見,ChatGPT開除了它的發明者。

「我愛你們所有人,但今天的經歷光怪陸離,有點像還活着的時候讀自己的悼詞。」阿爾特曼感慨。

11月18日,OpenAI的員工和投資者開始聯合微軟一起向董事會施壓,要求董事會撤回罷免阿爾特曼並解除其董事職務的決定。根據外媒的報道,董事會已原則上同意恢復阿爾特曼和布羅克曼的職務,而阿爾特曼對於是否要回到OpenAI感到「矛盾」。

阿爾特曼發文説:我太愛OpenAI團隊了。

在外界看來,OpenAI內部的矛盾在於,阿爾特曼追求商業化與技術的迭代,但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董事會成員伊利亞·蘇茨克維則認為ChatGPT有了自己的意識,他一直擔憂AI的安全邊界,正研究如何「阻止AI失控」。他正在發起「超級對齊」項目,宣佈 OpenAI 會拿出 1/5 的計算資源,在未來四年解決 「超級智能」 的威脅。

11月19日,阿爾特曼與OpenAI的董事會會面,這位公司創始人和前任CEO申請了公司訪客證,他稱「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戴這個東西」。他和OpenAI 董事會進行了最后的談判,儘管董事會面臨最大出資人微軟以及眾多投資人的壓力,但談判破裂了。

當天晚間,微軟CEO納德拉宣佈阿爾特曼、布羅克曼和跟隨他們離職的OpenAI前員工們即將加入微軟,帶領一個「新的先進AI團隊」。阿爾特曼轉發並説,「任務繼續」。

來源:X平臺截圖

「沒有員工,OpenAI 什麼也不是 」。11月20日,阿爾特曼在X上連續轉發6次這句話,並配上一個心形,他們分別出自5名OpenAI員工以及首席運營官 Brad Lightcap之口。這代表着阿爾特曼與OpenAI 的徹底分手。

當天,作為驅逐阿爾特曼的發起者,伊利亞·蘇茨克維稱,他對自己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深感遺憾。「我從來沒有想過傷害OpenAI。我熱愛我們共同建立的一切,我將盡一切努力讓公司重新團結起來。」

相較於阿爾特曼在美國國會的縱橫捭闔,周旋在美歐之間,能處理好巨頭公司、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OpenAI的新CEO將很快感受到落差,外界會拿他和阿爾特曼進行比較。

儘管納德拉表達了對OpenAI新任CEO的支持,但一切都回不到從前了。微軟此前已經對OpenAI有了戒備,微軟的員工被禁止使用ChatGPT。

如果有更好並且更符合微軟掌控的大模型,不排除納德拉會「刷新」這一切。畢竟,引發此次AI浪潮的大語言模型,它本質上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發明創造問題。

阿爾特曼如果得到微軟的全力支持,外界將會看到更多想象的實現,比如阿爾特曼的芯片公司。在被開除前夕,他計劃籌集數十億美元,用於一家新的人工智能(AI)芯片企業。

AI引發了巨大的變革,變革中有混亂。OpenAI公司的人事變動預示着,它將引發更多的不可知。

微軟成最大贏家?

在這場堪稱年度最drama的公司奪權大戲中,當大家都以為阿爾特曼會成為下一個喬布斯、馬斯克,振臂一呼另立山頭時,新的轉折出現了。

11月20日下午,微軟CEO納德拉在社交媒體上宣佈,阿爾特曼和布羅克曼及其同事將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高級AI研究團隊。

微軟雖然不佔有OpenAI的董事會席位,但它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納德拉,從協助阿爾特曼迴歸的斡旋談判者,成為迎接阿爾特曼及其團隊加入微軟的主人翁角色。

轉變之快,以至於有陰謀論者懷疑,上述一切都是微軟的「自導自演」。不過,鑑於目前納德拉表示微軟會繼續與OpenAI合作,且OpenAI空降的新CEO為亞馬遜旗下游戲流媒體平臺Twitch的前CEO,這一陰謀論並沒有切實依據。

但目前來看,微軟無疑是OpenAI內鬥后的最大贏家。以微軟的資金和算力,再加上OpenAI的人才,它完全有機會複製一個新的OpenAI。

其中,納德拉的果斷決策或許是最大有利因素。有投資人評價道:「微軟股東們應該非常慶幸,10年前選擇了納德拉做CEO,一個偉大的一號位真的意味着太多太多。」

在一位前微軟員工看來,納德拉是一位非常有vision、有魄力、有手腕的領導者。在就任微軟首席執行官的近十年時間里,納德拉既是一個變革者,也是拯救了微軟的「英雄」。

同時,微軟也是迄今為止最愛收購的美國科技巨頭。據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 稱,在納德拉擔任CEO期間,微軟達成了 326 筆交易,總價值超過 1700 億美元。比如,微軟曾以 260 億美元收購了 LinkedIn,以 160 億美元收購了 Nuance Communications,以 75 億美元收購了電子遊戲製造商 ZeniMax Media……

最近,納德拉還完成了69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這是微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交易。

在這些交易的幫助下,微軟的收入自納德拉上任前一個財年以來幾乎翻了三倍,股價上漲了八倍以上,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兩倍。

近日,納德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我來説,我們最大的機會是人工智能(AI)。就像雲計算改變了所有軟件類別一樣,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就是這樣一個變革性的轉變。無論是搜索還是我們的Office軟件套件,都會發生鉅變。」

對於想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並將Copilot引入微軟全棧產品線的微軟而言,阿爾特曼此時的加入,無疑是最有利最經濟的選擇。有創業者指出,微軟為阿爾特曼準備的全新研究院,「基本可以參照LinkedIn和GitHub的發展方向」。

但也有人產生擔憂和質疑。「喬布斯和馬斯克如果是在其他人領導的公司下,還能創造出這種偉大的成績嗎?」

綠洲資本創始合夥人張津劍表示,阿爾特曼的離開可能會帶動更多OpenAI研究員的離職,從而把OpenAI的 know-how和認知帶到新的地方,如行業第二名或第三名的公司,甚至是中國等其他地區的企業,「這是有助於技術擴散的。但對於OpenAI的技術壟斷肯定會產生影響」。

AI時代需要新的公司治理結構

在張津劍看來,阿爾特曼的去留並不是真正值得大家關注的,這件事背后的實際意義是,在新的科技時代到來時,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才能與當前的科技文明相適應?

如今,AI的發展帶來了兩個變化。第一是 AI本身對人和組織提出了新的挑戰,或者説它極大地放大了組織的能力。1950~1960年代時,IBM公司在達到10億美元營收時,整個公司有超過8萬員工;今天,OpenAI做到10億美元收入,只有大概500人。

這意味着每一次的科技變革都對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提出了全新挑戰,它需要更少的人干更多的事。當人變得更少時,什麼樣的組織結構才能適應相應的人數要求,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發揮充分的積極性?

因此,張津劍覺得公司的治理結構一定會發生變化,在他看來,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責任制從東印度公司就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但如今人類的科技水平和人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不可能還用着300年前的制度進行組織管理。

張津劍認為,AI在風險上等同於核武器和基因編輯技術,它可能給整個文明帶來的挑戰和衝突甚至超過了后兩者。所以對於AI技術,從安全、倫理以及talent發揮的各個角度上,都提出了新的治理結構的要求。「OpenAI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結構其實也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在想辦法保護它非營利的特殊性和AI安全性。這也就意味着這個公司在商業化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戰和衝突。

「我認為(阿爾特曼和董事會的鬥爭)本質上暴露了這個點,但什麼樣的結構是對的,在大的時代變革里,這是我們所有人必須要去面對、去探索的。」張津劍總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