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米小鵬,必有一戰

2023-11-20 22:47

距離2024年僅剩一個半月時,小米汽車終於拿到了自己的「準生證」。

11月15日,工信部發布第37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兩款小米牌純電轎車赫然在列。這預示着,雷軍口中小米汽車2024上半年量產上市的願景,將很快實現。

從年輕人的第一款手機,到第一隻股票,再到第一輛汽車,小米以其獨特的極致性價比和互聯網思維俘獲了大批擁躉,也幫助小米成為如今消費電子領域的國產品牌一哥。   

小米首款車名為SU7,定位C級轎車,目前的爭議點主要集中在定價。有車評大V認為,如此高的配置,售價可能達到30萬+,但也有人認為這並不符合小米的習慣,定價應該有「驚喜」,極有可能落在20-30萬之間。

其中原因並不難以理解:作為一款開山之作,SU7將為小米汽車定下基調,打響名號。定價如果太高,意味着對用户基本盤和品牌調性的忽視。

縱觀造車新勢力陣營,各大廠商各有側重,蔚來的服務、理想的家用、小鵬的智能。從目標客户羣體和產品風格定位上看,小米和小鵬大概率會非常接近。

小鵬這邊,剛剛靠價格下沉的G6打了一場翻身仗,併發布了歷史上最好的季度財報。業內預測,繼SU7之后,小米也會推出價格親民的走量車型,雙方都主打極致的科技感、智能駕駛和高性價比。

小鵬必然會面對小米對自己基本盤的衝擊。在高度內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面對面的對抗總是難以避免——即便是雷軍與何小鵬這樣的老相識、老朋友、老股東,也最終要走向市場的「八角籠」,來上一場貼身肉搏。

小米激進:目標第一陣營

「我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經過整整三年緊鑼密鼓的籌備,雷軍人生中的「最后一戰」終於打響。小米汽車千呼萬喚始出來,工信部的公示揭開了它神祕的面紗。

這款名為SU7的汽車,由北汽越野代工,身后貼有「北京小米」的LOGO,生產地就是小米亦莊生產基地。

小米CU7車型外觀造型

SU7外形設計和車身尺寸與保時捷Taycan頗為相似,小米內部將其稱作「C級生態科技轎車」,同級別的車型還有蔚來ET7、阿維塔12、智界S7。

動力方面,選擇了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也有比亞迪弗迪的磷酸鐵鋰版本。據傳,小米首戰幾乎拿出了頂配,可能搭載800V高壓快充,使用最新推出的澎湃OS,實現手機/車/智能硬件的互聯互通。

從公開的信息看,這款車可能分為標配版、Pro和MAX版本。考慮到這是一款長近5米,軸距3米的轎車,加上快充技術、小米自研的智能駕駛體系等配置。

一些車評大V認為定價可能要30萬打底,頂配估計摸到40萬。這一價格和小米創立以來主打性價比的形象嚴重不符,不少米粉直呼「我們買不起」。

當然也有分析認為,SU7的價格可能會有驚喜。畢竟,能為小米第一輛汽車買單的用户,大概率還會是小米手機的那些鐵桿粉絲們。如果定價太高,不僅米粉們望而卻步,其他的消費羣體也會十分猶豫。

要知道,剛剛上市的小米14系列就是最佳案例,最新澎湃OS+高通驍龍8Gen3,售價比前一代還要低,更是大幅低於蘋果、華為的旗艦機型,創造了多個手機銷售的紀錄。

因此,也有車評人認為最終的定價應該在25萬-30萬之間,尤其結合雷軍激進的銷售規劃來看,可能性更高。

銷量一直是雷軍尤為看重的。按照他此前的規劃,「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后三年累計交付90萬輛,2024年進入第一陣營」 。一年前他還曾發文要「爭取15-20年進入世界前五。」也就是説,在明年預期10萬輛的目標基礎上,小米在2025-2026每年要賣出40萬輛。

這個計劃實在太過激進,上一個喊出年銷量30萬輛目標的余承東,最后被現實狠狠教育了一番,最終不得不承認「30萬輛很難做到,第一年能銷售10-20萬台已經是奇蹟。」

蔚小理在2022年分別交付12.25萬輛、12.07萬輛和13.32萬輛,它們的平均年齡是8.5歲。況且,時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極為殘酷,一兩個月就會有新的車型問世。

目前看,衝進第一陣營,年售40萬輛是保底數字。但除了直面蔚小理和各路新勢力,小米麪前還有比亞迪、特斯拉這兩個超級重量級的對手。

如此宏圖大志面前,當下的小米已經幾乎沒有什麼試錯的空間,這更加意味着激進的定價將是必然。

小鵬下沉:極致以價換量

「價格」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煩心事和好消息接踵而至,何小鵬近期的內心應該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和余承東隔空激辯,最后「笑泯恩仇」,掀起內部反腐風暴,又被1500名P7車主聯名致信要求更換車及芯片……

好在11月15日,小鵬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超出預期,三季度交付量突破4萬輛,其中10月份超2萬輛,營收回歸歷史高位。

何小鵬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感很強

小鵬如今上調了四季度業績指引,預期交付量59500-63500台,預期營收127-136億元,突破歷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的小鵬處境曾十分兇險,銷量進入下跌通道,股價滑落至歷史最低點。轉變發生在新車G6的上市,超高配置加上價格下探,銷量瞬間觸底反彈。

價格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鵬G6是基於扶搖架構的首款車型,全場景高階駕駛輔助+ Xnet深度視覺網絡感知系統+31顆激光雷達+ 508TOPS高算力雙Orin-X芯片+800V碳化硅快充……以這樣的配置,價格打到20萬出頭。

降價大法相當奏效。10月份小鵬交付的20002臺新車中,G6車型就賣出了8741輛,一款車型貢獻了超四成的銷量。

老車型也照方抓藥,小鵬P7i新增550版本起售價格下探到22.39萬元,和G9 一起以「改款+低起售價」的策略搶佔市場份額。 

10月份,小鵬稱P7車系以4250台的銷量位居「25-35萬級純電中型轎車」銷量第一;小鵬G9連續四周登頂「中大型純電SUV銷量榜」,累計銷量達4593台。

小鵬G9車型一度遭遇困境

「銷量和規模是最重要的」,在極致的以價換量策略下,「我們願意通過短期價格的犧牲,為獲得中長期勝利做準備。」何小鵬這次賭對了。

原長城汽車CEO王鳳英入職小鵬之前,就曾經提出靈魂拷問:小鵬缺乏清晰的主干產品,無法準確回答「我是誰」;產品定價覆蓋15萬-40萬元,太過寬廣;智能特性不夠明顯,沒有形成品牌壁壘和差異感。

王鳳英上任后,對小鵬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價格帶下沉,和理想實現清晰的區分。尤其G6的上市和G9的降價,直接明確了小鵬「我是誰」的問題。

如今經過殘酷內卷的廝殺征伐,車圈創業者們普遍認清了一個事實:在還未盈利之時,銷量是支撐新勢力股價和估值的重要參考指標,是車企的生死線。無法通過產品銷售獲取收入,意味着投資人的信心驟降,現金流枯竭后只能像威馬一樣走向覆滅。

而且汽車本身是一個規模效應非常明顯的產業,銷量越是龐大,邊際製造成本逐步遞減,盈利也就更加容易,特斯拉和比亞迪便是最佳案例。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先通過一兩款車形成爆款之勢,再以此為根基,推出SUV、MPV、越野等等不同車型。

據爆料,小米明年也將會研發SUV車型和增程式車型,同時價格帶會進一步下移,類似小米、紅米的產品架構。到明年,隨着各自的新品不斷上市,可以預見的是,小米和小鵬兩大「卷王」 的大戰將一觸即發。

難免廝殺:目標用户太像

以更便宜的價格購買更新潮的科技產品。

憑藉「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祕訣,「雷布斯」橫掃創業圈,成為那個年代風光無限的明星。

這其中,「極致」最為關鍵,小米手機既要涵蓋最新的黑科技,同時又要兼具性價比。這讓小米在山寨手機時代成功突圍,最終成為世界消費電子領域的一股力量。

現在的小鵬似乎在重走當年小米的路子,G6發佈會的最后階段,當它的價格公佈后,在場觀眾掀起一陣陣經久不息的驚呼,這和雷軍每次宣佈新品定價時的景象,如出一轍。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潛在消費者對價格的高度重視。相反,果粉們則對價格的敏感度明顯鈍化,購買蘋果的消費者更關注產品的升級,以及設計、材料、應用等層面的創新。

小米和小鵬的人羣畫像也有重合之處,小米的用户以喜愛遊戲、追逐性價比、喜歡嘗試新科技的男性新青年為主;而小鵬定位「追求科技感的年輕消費羣體」。

他們普遍希望以更便宜的價格購買更新潮的科技產品,對「未來感」相當重視。因此,除了價格之外,智能駕駛層面的角逐將是這場戰役爭奪的焦點。

小米首款車極有可能搭載剛剛發佈的澎湃OS,形成人車家全生態操作系統,與小米其他產品形成無縫銜接。

對於自動駕駛,小米和小鵬都號稱全棧自研,小米已組建超500多人的研發團隊,首期投入33億元。

已經成立九年的小鵬,則在過去五年累積砸下100億,小鵬扶搖系統已經進化至全域智能。未來五年,還將投入超過300億,進一步推進整個架構的研發。目前X-EEA3.0電子電氣架構、XNGP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和Xmart OS車載智能系統構成了小鵬扶搖系統最核心的智能展現。

小鵬雖不是手機廠商,但它的車機系統已更新至第五代的XOS天璣系統,將搭載高通驍龍8295芯片,何小鵬對外放話要讓小鵬汽車「在技術上保持三年領先。」

雖然很多人將汽車被看做像手機一樣的智能化產品,但汽車的使用場景要比手機複雜得多。無論是智能駕駛還是車機系統,都需要在真正的行駛中通過車主的反饋進行改進迭代,這類似於此前小米MIUI的每周一次的更新。

以及,到2023年底,距離小鵬首款量產車型G3已經整整五個年頭,其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經歷過的各種慘痛教訓,都是雷軍無法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取的。

如果第一輛CU7定價偏高,或無法和小鵬產生差異化競爭優勢,雷軍遭遇坎坷也並非沒有可能。畢竟何小鵬不是別人,正是他一眼相中並且真金白銀下注投資過的「老鵬友」。

寫在最后

汽車是一項高價耐用品,不像手機等消費電子,汽車是極為複雜的工業化產物,但同時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老闆和員工,富人和工薪階層都用iphone,但他們不可能都買小米汽車。倘若蘋果和小米互換定價,對方來説,都無異於自毀長城。

更換頻率較快的手機和高價低頻的汽車,需求痛點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車款總額方面。超6億月活用户的小米用户,其中有不少都無法成為小米車主。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意味着留給雷軍的空間更加逼仄。但對他來説,后發先至已是創業生涯中的常態,也是其擅長應對的節奏。就像小米創立時,魅族已經7歲了。

雷軍始終相信,自己以「后進者‘身份獲得成功,這條路徑是可以複製的。但他這條成功的路徑想要再走一遍,要先過得了老朋友何小鵬這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