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港美早一周 | 港股打新熱再度點燃!美國數據回軟推高美股,對衝基金空轉多急速追買

2023-11-11 16:38

上周市況

9月份貿易數據出口2,611億美元,為自2022年8月以來最高

美國商務部公佈9月份貿易數據,出口2,611億美元,為自2022年8月以來最高。進口亦增至3,227億美元,為自年初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期內貿易逆差增加4.9%至615億美元,遠多過預期598億美元,及上月587億美元。為自2021年8月以最來第3低的貿易逆差。

中美兩國進出口貿易數據皆欠理想;需求減少,拖累油價大幅急挫

中美兩國齊公佈進出口貿易數據皆欠理想,並反映出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略見上升,因而令到各地需求漸浮現出放慢跡象。資金避險重投債券市場,債價的上升施累息率向下調整。在投資者預期需求減少,拖累油價大幅急挫。周內紐約12月期油曾低見74.91美元。

布蘭特期油亦回落至低見79.16美元。齊跌至7月下旬的低位。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及俄羅斯齊表示,將自行按情況減產,以避免油價再度急挫。

30年期國庫債券拍賣需求頗見疲弱

美國財政部周四(9日)拍賣240億美元30年期國庫債券,唯需求頗見疲弱,導致中標利率升超過5基點至4.769%。為近10年以來首次升高過5基點。到12月的議息會議仍有33日,期間仍有大量經濟或通脹數據會公佈。但加息機會率已見輕微上升,但仍不足15個百分點。投資者同時估計,利率在高位的時間可能要更長。

首家省級人形機械人在創新產業園正式註冊成立;內地打造全球規模最大5G網絡

國內首家省級人形機械人在創新產業園正式註冊成立,北京人形機械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集團主要由機械人整機、大模型建立,及核心零部件等。未來重點項目是建立全世界首個機械人的硬件母平臺,和首個大模型和開源運控系統的軟件母平臺。

內地工信部要求加快建設5G新型基礎設施,和積極豐富技術。截至9月底為止,已建成的5G基站近319萬個,為全球規模最大,及設備最完善的5G網絡。標準專利在全球佔比中高達42%。應用案例亦超過9.4萬個,更應用在超過67個經濟行業體系內。未來要繼續深度的規劃及增強政策能力、持續創新以提升技術,和高端引領需求至發揮應用潛力。引導各企業積極參與5G技術創新、深入研發更多產品、打造5G可融合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技術上。

港股印花税下調刺激市場;三地深入拓展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創新

人民銀行,跟香港及澳門金管局聯手簽署關於大灣區內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主要是國內人民銀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香港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和澳門金管局的《創新金融科技試行項目的監管要求》等三地的沙盒計劃聯網對接,以進一步深化三地在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在監管的實際情況上更見便利,亦可以在跨境金融科技項目的發展更見融洽。更可藉此再深入拓展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創新。

香港政府已在上月25日刊登憲報《2023年印花税(修訂)(證券轉讓)條例草案》,如再經立法會通過相關草案,就可正式將香港證券買賣印花税率由現時的0.13%下調至0.1%。而港交所估計可在月中17日生效,但最后確實日期仍有待通告。消息剌激港股連升3日,更曾衝上18000關口至高見18037。創近3個星期高位。恆生科技指周內亦曾衝上4000關口至高見4109。而周一(7日)成交更增至1,150億元,創近個半月內最大金額。

港交所將修改惡劣天氣下交易規則;目前港股仍欠缺方向,留意外圍市場變化

在全球的大部份股票市場皆可以在惡劣的天氣下繼續交易,唯獨香港例外。似乎欠缺競爭力。港交所在推出大量不同種類的產品,以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參與香港的金融市場。因此對在臺風或暴風雨期間仍可繼續交易要求漸見強烈,和頗見重要。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正就相關問題,要求相關的交易所、結算所、券商、銀行,及指數公司等如何配合。港交所亦已就惡劣天氣可繼續交易的建議向公眾提出諮詢。內容包括交易運作、結算交收、銀行支付、股票登記,及其他相關安排等。

目前港股仍欠缺方向,因此要繼續留意外圍債券息率的變化如何。雖然預期美國聯儲局將不會加息,但仍要在高位持續一段時間。相信調整過后定能重拾升軌

本周焦點:九毛九   $09922.HK  

圖源:華盛證券

集團主要業務是在國內經營及管理中式餐飲服務。專注於快速提供美食服務。創立及經營五個品牌,包括九毛九西北菜、太二酸菜魚、賴美麗藤椒烤魚、慫重慶火鍋廠及那未大叔是大廚。同時為客户提供外賣服務。另有部份銷售特產,包括保健茶、小米及醋等。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之半年度業績為營業額28.79億元人民幣,增長51.6%,股東應占盈利大幅上升2.9倍至2.22億元人民幣。年內集團經營621間餐廳,分佈全國123個城市、加拿大、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

當中細分為九毛九西北菜共75家分店、太二酸菜魚有496家分店、慫重慶火鍋廠有43家、那未大叔是大廚有一家,及賴美麗藤椒烤魚有6家。是屬於國內領先的中餐廳品牌營運及管理者。餐廳多設於購物商場內,更利用現代化的裝飾,以營造一個消費而又高檔的品牌。

並藉此吸引消費力較強的年青人。集團亦利用精緻的食品,提供優質的服務,為餐廳提供令顧客舒服的用餐環境。同時按時令節日、市場趨勢及顧客喜好而改進食譜。

集團為保持競爭能力,將品牌開拓到新市場。並計劃開設更多新餐廳的數量。太二酸菜魚是屬於利潤較高水年的品牌。同時再提升品牌及知名度,進一步開拓到更多市場。

可於現價8.68港元附近吸納,中長線可見12.30港元,跌穿7.50港元止蝕

后市展望

鮑威爾:目前通脹仍在高位附近徘徊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議上表示,目前通脹仍在高位附近徘徊,因此仍未確定現時的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地將通脹降至目標2%。如果許可或適合,將會毫不猶豫地再加息,及收緊貨幣政策。但會繼續謹慎行事。突如其來發表極鷹的言論,刺激債券息率自低位反彈。兩年期國債息率重上5%水平至高見5.039%。而10年期亦跟升至4.649%。

 

通脹數據回軟推高美股上漲,對衝基金急速追買美股

美國股市自10月下旬至踏入11月,連升多日,升勢更見凌厲,為近期罕見。主要原因是多項經濟或通脹數據皆見回軟,給予足夠的理據令到聯儲局沒有加息空間。在連續兩次議息會議后都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更足以印證投資者的預計是正確。

雖然局方仍表示通脹尚未回落到目標,可能會有加息的機會。但市場已預期再加息的機會率不多於兩成,更有較為進取的憧憬明年會減息。連同在第3季度的業績內,有近8成企業成績皆優於預期。以刺激美股更上一層樓。但有大型券商表示,當地經濟增長已漸見減慢,要留意幅度如何。如影響至衰煺,美股回落的空間自會急增。

有券商表示,多家對衝基金自周初開始,已改變策略而放棄沽空,更在短時間內平倉。並以極急速的步伐追買美股,連續5日買盤的規模更創自2021年12月以來最大。追買的板塊則重點在科技股和消費股。因各基金經理皆認為聯儲局應頗接近完結加息周期。美股也應開始向好。

A股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

國內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齊發表聲明,已落實早前中證監的要求,平衡一二級市場、優化新股上市IPO及再融資監管。首先是要求上市公司在融資前避免破發或破淨的情況出現,影響股價的高低。其次是持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在第一次及第二次的融資時間要相差超過18個月,避免過分融資。第三是限制上巿公司在投資項目較多時的融資規模,並要求重點在主要業務上,避免過度多元化投資。最后是要求上市公司在融資后所籌集的資金是充份使用,要先訂下投資項目,以提高資金的使用率。

內地有望發展至全球第一市場;雙櫃檯推動港股流動性

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齊表示,目前國內正處於經濟長時間的轉型。政府推出的政策也在大力推動房地產業務的支持、引導國民儲蓄投資在多個不同領域或項目,及將存款或保險資金轉向更受歡迎的資本市場。現時內地已屬於全球第二大的資本市場,將來定能發展至全球第一。更要成為全球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內,必定有國內的金融產品。由於目前國內的互聯網股份估值偏低,但在發展上或未來的業務上,都預期更優於現在。因此,未來重點仍未是繼續看好相關股份的前景。

港交所在年初推出的港幣-人民幣雙櫃檯的交易模式。給予投資者可以選擇以不同貨幣買賣港股。但成交似欠理想,更不見熾熱的場面。現時港府正聯同內地、香港兩地監管機構,加快步伐將人民幣櫃檯的交易也同步納入滬深港通內。以進一步方便內地投資者,可以在不用兑換港元,直接用人民幣買賣港股。同時亦可以在交易上帶動更大的流動性

港股打新熱潮重回;成交額縮減未能推動全市場上漲

自第4季度開始,新股公開發售已漸見熱鬧。踏入11月份,先后有7家企業成功上市。當中有6只更能錄得升幅,也反映出有個別投資者已重返新股IPO市場。昨日上市的喜雙逢集團 $02473.HK 曾創出新高3.96港元,升幅高達3.6倍。是日上市的華視集團 $01111.HK 及廣州佛朗期 $02499.HK ,皆能在跌市中造出升勢,頗見理想。而將在今日中午截止公開招股的藥明合聯 $02268.HK 更錄得超過92億元的孖展認購額,約超額24倍。在國際市場配售中更提早超額完成。集團是由正在港交所上市的藥明生物 $02269.HK 分拆,更有超級保薦人高盛、摩根士丹利及大摩等負責。

資金的流入是支持股市上升的主要動力,但成交額近日已見持續縮減。也反映出投資者僅作短線投資,似乎是沒有足夠信心。目前中資企業在港交所內上市股份中佔比超過8成,因此內地的影響力極重。但在多家監管機構聯手支持A股市場,升幅也是有限。港股雖在受惠,但升幅更少。也因此令到外資在持有股票的佔比仍屬偏低的原因。


作者簡介:

Louis:華盛資本證券資深股票、期貨及資產管理持牌人,證監會註冊負責人員;從事證券、期貨及資產管理行業超過38年,於香港經濟通撰文18年;曾為多家企業設立管理基金和退休基金,投資回報率約1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