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1-09 05:14
北齊書法聖僧安道一,山東東平人,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然而關於他的籍貫卻曾經長期得不到統一認識。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一位放羊老人偶然發現「大空王佛」四個大字,才幫助學術界解開「安道一之謎」。
□孫曉明 孫辰龍
安道一其人
安道一(?—約580),中國北齊高僧、書法家。他經歷了北魏北周「二武滅佛」厄難,自認為「縑竹易銷,皮紙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絕」。因此在遷移雲遊中把佛經刻於石崖之上。安道一刻經字大如鬥,雄渾有力,故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東平、平陰一帶有北齊刻經5處,安道一題名3處。東平、平陰北齊刻經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是洪頂山摩崖刻經。其他幾處是天池山、雲翠山、黑山。在東平、平陰刻經發現以前,在河北省的響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鼈蓋山以及山東的泰山、徂徠山、鄒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處均發現北朝刻經,但只有鄒城的岡山、鐵山刻經有安道一的署名,但刻經稍晚於洪頂山摩崖刻經紀年。
因史料無記載,刻經存留不全,對於安道一的籍貫認定不一,有人推測他為鄒城人、泰安人、平陰東阿一帶人氏。復旦大學張偉然等多數專家推論他在東平一帶,但諸家研究多是依據題記而推論。石刻中與安道一籍貫有關的重要題記有兩則,一是東平洪頂山獨立成篇的安道一銘記,言他為「廣大鄉□□里人也」;另一處是鄒城鐵山刻經中,鐵山摩崖刻經南北縱66.2米,東西橫16.4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博大恢宏。經文下方有題名,排列經主及佛經書寫者姓名,在第六行有「東嶺僧安道一署經」之句。推論他為東平或平陰人,是根據安道一銘記在洪頂山出現,但「廣大鄉□□里」之地以無從查考,而且有的專家認為廣大鄉之説亦有泛化之意,或遊化僧人用語。另外由於「東嶺」之名缺乏確切的地理方位佐證資料,沒有引起專家的重視,因為史籍中多有南嶺、西嶺等某山方位之稱。
但是,在安道一最初刻經活動的地方發現「東嶺」之稱的古代碑刻證明了「東嶺」是一個確切地名,並非虛指。事情是這樣的:東平縣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在對六工山玉皇廟進行文物普查時,在重修玉皇廟的兩方碑刻中,發現了「六工山東嶺」地名,明確説明六工山東面的山峰古稱「東嶺」,對於考證北齊書法名僧安道一籍貫是東平增加了新的考古證據。
鬼斧神工的
洪頂山摩崖刻經
東平縣洪頂山摩崖刻經,位於舊縣鄉屯村鋪村東北「V」形山谷內南北崖壁,面積1400平方米,刻字原有1200余字,現能辨認的僅700余字,內容為佛經、佛名、題記等,共計22處,其中,北壁16處為安道一署名刻制,南壁6處為印度高僧法洪署名刻制。書體是隸中帶楷,兼有隸、楷和篆三種書體,古朴端莊,清癯神秀,是國內最早的摩崖刻經。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刻經是如何發現的呢?這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1989年秋,舊縣鄉屯村鋪村一個放羊的老人,偶然發現「大空王佛」斑駁漫漶的字跡,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文物和書法業界的轟動,並吸引大批國內外專家慕名而來一探究竟。這一發現,對解開史學界、書法界的「安道一」之謎,研究古文字從隸到楷的演變,探究北朝佛教在山東的分佈,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95年統一命名為洪頂山摩崖刻經,劃定了保護範圍,並於2006年公佈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洪頂山海拔300多米,西望與六工山隔東平湖相望,山勢陡峭,寂靜幽深。半山腰鐫刻的「大空王佛」四個大字宛若一道飛龍,撲面而來,如今大字通體描紅。試想過去經過千余年的風雨剝蝕,色彩全無,若不仔細辨認,實難發現。四字通高9.8米、寬4.1米,其中「佛」字高4.5米。「大」字撇捺舒展,寬大包容;「空」字結構緊實,清癯靈空;「王」字端莊周正,內含修飾;「佛」字氣宇軒昂,有「佛手」修飾,最后落筆恣肆汪洋,一豎到底,有接地通天、氣吞山河之勢,從甲骨文直到北齊,這個「佛」字為最大漢字。在「大空王佛」刻字左右,有經文、佛名、題記等多處,對面南側半山腰則是印度高僧法洪的刻經等。
「大空」意為大乘之涅槃境界,「大空王佛」亦可能是安道一的自喻或他喻,足以看出這位高僧勵志修行,弘法佈道的堅毅和決絕之心,可以想象安道一面對東平湖一帶山光湖色的仙境,抒發一種激越悲愴、空靈穿透的感情,屏住呼吸把千鈞之力轉化成意念,而大字書寫在懸崖峭壁之上。
安道一就是在浩渺的東平湖之畔走出去的,多年后歷盡磨難帶着修成的正果和禪意,偕同印度高僧法洪一眾,又回到了家鄉,開啟了艱難困苦的摩崖刻經的輪迴之路。根據題記,他們在這里也是第一站刻經三年之久。第二站,前往東平棘梁山、銀山,平陰雲翠山、書院山、鼓山、大寨山;第三站,河北省滏山響堂寺、涉縣中皇山;第四站,泰安徂徠山、鄒城市嶧山、尖山,汶上縣水牛山,滕州市陶山;第五站,河南省林州市洪谷寺、河北省武安縣水峪寺、河南省衞輝縣香泉寺;第六站,泰山經石峪;第七站,鄒城市鐵山、葛山、岡山。前后歷時30多年,跌宕起伏,佛心不改。
洪頂山摩崖刻經,是中國刻經中紀年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多、安道一題名最多的北朝刻經,它以內容豐富,雕刻精卓,歷史悠久,在我國北齊摩崖刻經中佔有重要席位,可與泰山《經石峪》相媲美。
在洪頂山北崖壁西段的《摩訶衍經》中,碑首隻有雙鈎筆道,界格內只有「薩」「散」兩字,絕大多數字書丹后未刻鑿。另外南崖壁還有幾處佛名也只有雙鈎筆道。很明顯,僧眾突然停止刻經,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們遭遇了什麼事情,不得而知,留給后世一個千古謎團。
洪頂山摩崖刻經
書法價值連城
洪頂山摩崖刻經,最珍貴的是其書法價值。安道一大字書法有獨特審美價值,深受魏晉以來佛教性空和玄學玄澹的思想影響,創造出中國書法史上的「隸楷書體」,從中可以一窺漢字演化演變的軌跡。
在雄渾凝重的魏書時代,安道一立意於隸書審美開卷,保留隸書開張洞達的體勢、以篆書渾穆簡約的線條取代隸書翻飛飄逸的筆畫,又吸取楷書的端莊秀美。書風雄渾健碩,圓潤開合,長筆極勢而去,短筆蓄勢待發,長短相宜,動靜顧盼,縱橫捭闔,端莊如山,流暢似水。
在洪頂山谷北側摩崖「風門口」處的《文殊般若經》,是刻經中的珍品精品,刻石98字,最為珍貴的是其中的「亦」字是草書,「文」「白」「邊」「菩」等字個大且拙,卻能左右呼應、上下貫通。通篇濃墨與纖細之筆間而有之,巧妙分佈,參差有序,展示出豪放無羈、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運筆嫻熟、收放自如、獨成一家的書法功力。
安道一書法藝術開一代新天地,在中外書法界影響頗大,值得剖開歷史謎團,仔細揣摩研究。鄒城鐵山摩崖刻經《石頌》稱安道一書法「精跨羲誕,妙越英繇」,意指書法比王羲之、韋誕等人精到高潔,比張芝、鍾繇更圓妙。康有為、郭沫若對安道一書法都有極高的評價。日本書道協會更是建議中國書協應立安氏為「書仙」,以與王羲之「書聖」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