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1-07 15:48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楊讓晨 石英婧 上海報道
據相關媒體報道,共享辦公行業巨頭WeWork由於債務負擔沉重和虧損嚴重,目前正考慮在美國新澤西州申請破產保護。
據瞭解,WeWork在全球的39個國家設有近800個辦公地點,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到2027年年底,WeWork約有100億美元的租賃債務到期。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已下跌超過90%。
對於上述WeWork在美申請破產的消息,WeWork中國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WeWork中國早在2020年年末就與WeWork分離,獨立為一家專注在中國市場提供高品質靈活辦公空間和綜合性辦公服務的企業。
「我們在中國授權使用WeWork的品牌,且擁有獨立經營和管理能力,而非WeWork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並積極拓展和創新,滿足新經濟形勢下企業客户的各類辦公需求。」WeWork中國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
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全斌日前在2023年觀點商業年會上也表示,目前WeWork中國已經全面實現了本土化,「公司擁有全球的品牌和視野,公司的決策和管理、產品及業務、運營和效率等已全面本土化,作為中國品牌獨立運營的一家公司,將深耕於中國市場,服務於全球客户和本地客户」。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WeWork中國在全國12座城市開展業務,為6000多家企業和70000多名會員提供專業服務。
(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全斌表示,WeWork中國已全面本土化。受訪者/圖)
共享辦公行業普遍虧損
事實上,近來共享辦公企業們普遍陷入了虧損之中。
據瞭解,WeWork在2021年3月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BowX Acquisition Corp合併的方式上市,彼時WeWork的市值尚有90億美元,而在日前WeWork的市值僅剩近6000萬美元,較上市時蒸發超過95%。
這並非目前共享辦公行業的個例。記者梳理發現,除了WeWork以外,行業內諸多企業目前都處在較為艱難的階段。其中,曾受到資本力挺的優客工場在2022年淨虧損達到了3.22億元,總市值僅為約200萬美元,較上市時跌去了90%。此外,在2022年提交IPO的堂堂加在今年7月也被曝出了提前解約、清退租户和拖欠租金等各種狀況。另一行業內企業SOHO 3Q則在2019年就被打包出售。
目前共享辦公企業們的困境或許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有關資料顯示,受此前疫情以及創業創新利好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共享辦公的需求激增。但隨着近來外部環境的進一步變化,目前共享辦公的需求開始減少。
此外,目前多數共享辦公企業採取的業務模式無法實現自身造血。據瞭解,目前共享辦公的業務模式類似於「二房東」,收入來自於租金差價,同時,共享辦公的門檻較低,隨着行業競爭的白熱化,盈利變得困難。
IWG集團中國區總裁胡懋表示,近年來有很多共享辦公企業進入賽道,瘋狂擴張,但目前許多聯合辦公、共享辦公的品牌已經紛紛縮減,有的甚至倒閉,退出市場。胡懋進一步分析認為,共享辦公行業看起來門檻較低,但許多大型房地產開發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做好並不容易。「行業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如何將需求變為最大流量進入共享辦公行業,進而把流量變成留量,十分關鍵。」
在全斌看來,這也與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有關。全斌表示,中國的企業家更希望和員工在一起,中國的員工也更希望來到公司,更有安全感。
混合辦公模式或成新方向
儘管目前共享辦公行業內眾多企業遇冷,但包括共享辦公等在內的混合辦公模式新方向未來仍具有發展前景。
據仲量聯行相關報告,有77%的企業同意提供混合辦公模式對於吸引和留住人才至關重要,有73%的企業已計劃或正在規劃將辦公空間改造為全開放的協作空間,取消個人固定工位。哈佛商學院的相關研究也顯示,未來的工作模式會從「5+2」模式轉變為「3+2+2」模式,「3」是在辦公室工作,「2」可以是遠程辦公或者是在家辦公,還有2天是周末的休息。
胡懋認為,很多大公司已經逐漸意識到傳統的集中式辦公不能適應當前工作和業務的需要,開始從中心集中式的辦公模式,漸漸地變化為分散式的辦公。「目前的辦公佈局上,很多大公司都採用傳統的總部集中辦公加上在家辦公、靈活辦公空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場地進行辦公的混合辦公模式。」
胡懋進一步表示,目前混合辦公和第三方辦公空間兩種辦公模式呈現非常大的增長趨勢。「混合辦公模式已經在55%的公司里實行,在第三方辦公空間里工作的佔比達到了36%。」
不過,由於中國市場已步入存量時代,在存量時代的辦公行業如何將巨大的需求變現是行業內需要探討的話題。在胡懋看來,這一過程需要有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產品也需要滿足於客户不同需求的場景。
「在運營過程中,要有可靠的運營系統支撐以及高標準統一的服務品質把控,有專業團隊和健康的業務狀況來支持每一箇中心,在全球這一龐大的靈活辦公網絡,來支持整體運營,給予客户高標準、持續穩定的服務支持。」胡懋表示,這是把客户吸引住,並使他們能夠留存的一個重要因素。
全斌則認為,存量時代需要從需求側、供給側等多方入手進行調整。「從需求側,公司要了解真正辦公空間使用者的想法是什麼,對未來關注的點是什麼。從供給側則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產品。」
全斌進一步表示,WeWork中國現在創造的是業主方、企業方、政府多方共贏的形式,越來越多的業主願意跟公司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公司希望能夠藉此成為流量的入口,希望在空間上能夠互補,希望能夠給業主帶來更好的經濟回報。
「從企業角度出發,公司希望能夠更多地滿足企業用户靈活多變的需求,不同的產品適應不同的體量,通過設計、運營來滿足需求。此外,希望能夠參與到存量的城市更新項目,把每一個項目都做成政府的新業態、新地標,促進新消費。」全斌表示。
(編輯:石英婧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