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18A & 科創板生物科技產業與資本市場互動積極

2023-11-06 13:47

近年來,港交所、上交所分別推出《主板上市規則》第18A章(以下簡稱18A)和科創板第五套上市規則,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截至今年9月25日,已有超80家生物科技公司抓住機遇成功上市,掀起了產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熱潮。

HSHKBIO & 科創生物指數收益彈性較大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訂《主板上市規則》,增加了第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規,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截至今年9月12日,通過港交所18A規則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共有60家,其中,公司名稱結尾有「B」字以作標識的生物科技公司有48家。

恆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HSHKBIO)選取了恆生行業分類中生物技術、藥品、醫療保健設備相關上市公司,以及通過港交所18A規則上市的公司,旨在反映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整體表現。截至2022年底,HSHKBIO共包含66只成分股。

2020年5月至2021年底,HSHKBI O收益率表現優於同期恆生指數,且收益彈性較大;2021年底開始,HSHKBIO收益率表現不如同期恆生指數,並於2022年11月觸底反彈(詳見圖1)。

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是從科創板市場中選取50只市值較大的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質能、其他生物業等領域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科創板市場代表性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生物醫藥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科創板支持的核心領域之一,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與特色,吸引了眾多有代表性的生物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科創板有多套上市標準,其中第五套上市規則允許掌握核心技術卻尚未實現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處於研發階段尚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上市機會;但也從核心技術、階段性成果、市場空間、技術優勢、持續經營能力等方面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43家生物科技企業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請上市。其中,已發行上市20家,註冊生效2家,7家已主動撤回、終止審覈,14家處於審覈問詢階段。2020年和2022年成功上市企業較多,分別達到7家和8家。受理周期上,科創板所有企業從受理到上市周期平均為9.9個月,採用第五套標準申請上市的企業從受理到上市平均周期為10.5個月,是其他科創板企業的1.06倍。

生物醫藥行業也是科創板整體盈利能力最為突出的行業主體之一。截至今年8月31日,科創生物醫藥指數長期收益率表現優於同期科創50指數。具體來説,同期相比,科創50指數超額收益超過15.0%(非年化),且科創生物科技指數收益率彈性較大(詳見圖2)。

港股18A & 科創板生物科技市場市值分佈均衡

HSHKBI O兼顧大小盤,市值分佈相對均衡。而從細分行業看,其成分股側重公司長期成長能力。

截至今年8月31日,港股18A生物科技市場中市值超1000億元(港幣換算為人民幣,下同)的成分股有1只,權重佔比30.0%;市值在300億元~1000億元的成分股有3只,權重佔比21.0%;市值在100億元~300億元的成分股有7只,權重佔比19.0%,三者合計佔比70.0%。整體而言,其成分股中大市值的公司數量較少,但由於指數加權方式為流通市值加權,因此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佔比更高。而規模小於10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49家,權重佔比30.0%,體現了港股18A生物科技市場整體市值分佈較為均衡(詳見圖3)。

從細分行業看,港股18A生物科技市場中創新葯企業數量佔比最高,為68.3%;醫療器械領域的生物公司數量佔比為25.0%;從事生物技術的公司相對較少,佔比6.7%。長期看,隨着中國老齡化程度加劇,國內對生物醫藥方面的需求將快速釋放,加之醫療保健支付穩步提升,將有效支撐醫藥行業新興技術的成長,創新葯、生物技術和創新醫療器械等細分行業將長期受益,相關公司未來成長能力突出。

科創板生物科技市場市值整體較小,分佈相對均衡,已有一批未盈利的創新葯企業和創新器械企業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成功上市,初步形成集聚和示範效應。

截至今年8月31日,科創板生物科技市場中市值超過300億元的股票有1只,權重佔比14.4%;市值在200億元~300億元的股票有2只,權重佔比22.6%;市值在100億元~200億元的股票有6只,權重佔比32%,三者合計佔比69%。整體而言,科創板生物科技市場總市值較小,多數為規模小於100億元的公司,共有11家,市值權重佔比達31.0%,整體市值分佈較為均衡(詳見圖4)。

從細分行業看,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上市的公司95%為創新葯企業,少量為醫療器械公司,已初步形成集聚和示範效應。這將進一步完善科創板支持生物科技「硬科技」企業上市機制,更好發揮服務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功能。

18A公司發行前融資頻率高

10家科創板未盈利公司上市首日市值上漲

上市前融資不僅可以緩解企業在生產、研發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窘境,也能直接體現公司研發管線在每個研發時間節點的價值,從而帶動公司估值的提升。已上市的18A公司(中概股迴歸除外)上市前都進行了輪次不等的融資,這不僅符合港交所對18A公司上市的規則要求,更貼近18A公司在生產、經營中的實際情況。根據各上市公司招股書,在已上市的60家18A公司中,上市前估值增長幅度在10~50倍區間的公司最多,共有20家;大部分公司上市前的融資輪次多為2~6輪,共有50家。市銷率是衡量公司估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市銷率歷史分位來看,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大部分位於30%以下低點分位,但仍有兩家公司位於超過80%的高點分位,分別為綠竹生物-B和加科思-B(詳見表1)。

18A公司從成立到實現盈利都需要經過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受到各公司的研發管線各不相同、在研產品的療法日新月異及在研產品臨牀前開發階段的不確定性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公司需要面臨龐大的資金支持及長時間的產品研發周期等挑戰。因此,公司從最初設立到成功上市,不僅體現公司在研產品獲得資本的認可,也說明了公司在小眾領域的獨到之處。18A公司成立至上市,最短的3年,為雲頂新耀-B(01952.HK)和歐康維視生物-B(01477.HK);最長18年,為中國抗體-B(03681.HK)。平均需要8年。按首次遞表日期至上市日計算,已上市18A公司(中概股迴歸除外)中,遞表周期最長的是3D MEDICINES-B(01244.HK),時長533天(自然日);遞表周期最短的是歐康維視生物-B(01477.HK),時長72天(自然日)。遞表周期的平均時長約為177天(自然日)。

在已上市的60家18A公司中(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募集資金最高的是百濟神州-B(06160.HK),約70.85億港元;募集資金最低的是潤邁德-B(02297.HK),約1.49億港元。平均募集資金約19.91億港元。從發行比例的角度,18A公司的發行普遍低於新股發行慣性25%的發行比例,發行比例最高的公司是康希諾生物-B(06185.HK),發行佔比達26.24%;發行比例最低的公司是健世科技-B(09877.HK),發行佔比僅1.94%。此外,新股招股后的配售信息已成為新股認購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新股資訊,投資者以此來判斷新股在暗盤及上市首日表現的好與壞。在新股申購階段,申購人數最多的公司是諾輝健康-B(06606.HK),有106.37萬人申購;申購人數最少的公司是健世科技-B(09877.HK),僅有1295人申購,平均申購人數為12.44萬人。公開發售部分的認購倍數最高的是諾輝健康-B(06606.HK),高達4133倍;認購倍數最低的是華領醫藥-B(02552.HK),僅有0.5倍(未足額)。

在科創板生物科技市場,截至今年8月31日,共有20家未盈利公司上市,共募集資金647.16億元,發行總市值達5359.97億元。其中,募集資金最高的是百濟神州-U(688235. SH),約221.60億元,最低的是百利天恆-U(688506.SH),僅9.90億元,20家公司平均募集資金32.36億元。從發行比例角度,僅7家公司按25%比例的新股發行慣例發行,其余公司均低於該發行比例。

科創板未盈利的20家生物科技公司中,上市首日市值上漲的公司有10家,市值下跌10家,漲幅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神州細胞-U(688520.SH)、君實生物-U(688180.SH)和澤璟製藥-U(688266.SH)。而這三家公司截至今年8月31日漲跌幅分別為126.21%、-31.51%、27.49%。截至今年8月31日,科創板未盈利上市公司日均成交額均值為1.44億元,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康希諾(688185.SH)、君實生物-U(688180. SH)和百濟神州-U(688235.SH),日均交易額分別為6.08億元、5.23億元、2.56億元。多數科創板未盈利上市公司總市值保持增長,總市值增幅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百利天恆-U(688506.SH)、上海誼眾(688091.SH)、神州細胞-U(688520. SH),增幅分別為273.06%、134.61%、131.40%;康希諾(688185.SH)、亞虹醫藥-U(688176.SH)、前沿生物-U(688221. SH)等公司出現總市值下跌的情況(詳見表2)。

生物科技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創新和突破的代名詞,過去幾年,整個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港交所18A上市規則和上交所科創板第五套上市規則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更多融資渠道和發展機會,助力中國新葯研發。儘管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邁向低谷,在當下更是面臨各種質疑和挑戰,但18A和科創板五套羣體依舊具有聚集國內最優質創新葯企的特性。當然,18A和科創板五套企業兩級分化趨勢也將更加明顯,只有真正具有全球創新能力、真正能解決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的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供稿)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